云南省玉溪第二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玉溪第二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08 08:48: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玉溪第二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40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有学者说,分封制对于周王室来说,最大的意义是在统治前期极大地巩固了天子的权威;面对于周边蛮夷之地来说,实则是一场从上而下的浩大的“文化殖民”。该论述反映出
A.西周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 B.分封制传播了西周文化
C.周王借分封制实施文化专制 D.周王室崇尚以文治国
2.十六国北朝时期,选官制度发生了变化。例如,后赵政权有孝廉试经的制度;北魏孝明帝以考试选拔御史,参加者八百余人;北齐文宣帝以策试选三百人,参加者达二三千人。上述材料表明十六国北朝时期
A.君主权力有所强化 B.九品中正制被废弃
C.世族阶层已经没落 D.儒学社会影响弱化
3.《旧唐书》所载的官吏中科举出身的共二十人,占入传总人数的56%,入传的人一半以上具有科举出身的资格,其中位至四、五品以上高官的共十五人,占科举人仕者总数的68%,由此可知,唐朝
A.科举成为入仕重要途径 B.门阀政治不复存在
C.官僚道德素养日益提高 D.官僚政治逐渐巩固
4.雍正时期,西南大规模改土归流后,少数民族被要求改剃满族发型,官员还上奏建议归流区域“分设里长甲首”“令百姓轮流充当”,实行与汉地一致的基层治理模式。这反映了改土归流
A.阻碍了当地的社会进步 B.实现了满汉合流
C.解决了边疆的安全问题 D.增强了国家认同
5.清政府在某战争中的惨败彻底暴露了它的腐朽与虚弱,从此西方列强再也不把中国视为东亚“睡狮”,而把它视作可以任人宰割的猎物,并立即掀起了一片瓜分中国的叫嚣。这场“战争”
A.扭转了中外贸易逆差 B.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C.导致了社会性质转变 D.揭开了清末新政序幕
6.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制定了与日本拼消耗,打阵地战的持久消耗战略。到1938年11月,国民党调整了其抗战战略,强调“政治重于军事,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变敌后方为前方,用三分之一力量于后方”。这一变化表明国民党
A.抗战重心转移到敌后战场 B.赞同中共的政治军事主张
C.强化了片面抗战路 D.认可敌后游击战作用
7.朱德赋诗:“红军荟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领导有方经百炼,人民专政靠兵权。”这一现象
A.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B.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探索
C.反映了党领导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始 D.促成了全国人民团结抗日的新局面
8.1954年,某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产生了国家机构。该会议的召开,表明我国
A.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形成
C.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开始推行
9.1987年邓小平指出∶"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都不管……这是不行的,这种想法不实际……(有人)要把香港变成一个在'民主'幌子下反对大陆的基地,怎么办?那就非干预不行"。邓小平意在强调
A.中央对香港地区的管治权 B.堵塞国家安全方面的制度漏洞
C."一国两制"的方针不改变 D.维护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
10.下表反映了1950—1955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表中数字变化说明( )
年份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西方国家
35.9
4.87
2.48
6.65
5.9
6.74
A.国民经济形势已经基本好转 B.当时我国对外贸易较为落后
C.社会主义工业化已全面展开 D.国际政治风云影响经济发展
11.下图反映了新中国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其中第二次建交高峰出现的原因包括
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
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②中美关系始走向正常化
③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④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A.①③ B.①② C.①②④ D.②③④
12.斯巴达人入侵雅典时,雅典青年在愤怒情绪的驱使下要求马上出战。伯里克利在议事会主席团的支持下,拒绝召开公民大会或任何特别会议来讨论主动出战。伯里克利意在
A.提高紧急事务的决策效率 B.完善公民大会的决策程序
C.过滤直接民主的盲目冲动 D.强化珍爱生命的人文精神
13.关于罗马法,英国人霍兹华斯(1770~1850)曾说∶"我们只在合理的小剂量内,在不同时期,并且根据我们的需要来接受它。它对于我们本民族的法律系统是一种强力剂,而不是药品或毒品。"霍兹华斯在此强调
A.以灵活原则来改造罗马法 B.罗马法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C.以实用精神来接受罗马法 D.罗马法激发英国民族意识
14.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德国汉诺威选帝侯登上英国王位,即乔治一世。他不熟悉英语,对英国事务也不感兴趣,甚至不出席内阁会议而让大臣们去料理国事。于是,大臣们有事就自己先商定对策,然后再提交国王。这表明英国
A.责任内阁制度日益完善 B.国王仍旧拥有部分权力
C.君主立宪制度名存实亡 D.权力中心存在转移趋向
15.1689年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都标志着本国资本主义代议制政体的建立,这说明(  )
A.法律化是近代社会在政治上的突出特征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最终确立 D.欧洲资本主义制度诞生
16.1917年1月莫斯科薪水较高的金属加工业工人的实际月工资是一战前平均水平的84%,到2月初时只有55%,而在1914-1917年间莫斯科工业区工人的整体平均实际工资更是缩减了35%—40%。上述现象反映了俄国
A.一战直接引发十月革命 B.工人运动浪潮席卷全国
C.工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 D.社会经济环境严重恶化
17.如图所示为20世纪80年代的漫画《边境计划·柏林墙是这样的》。该漫画
A.旨在维护战后美苏的政治利益 B.说明两德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C.反映了国际格局发展的新趋势 D.揭露了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野心
18.西汉文景时期,朝廷以田地产量的三十分之一向自耕农征收赋税,然而佃农向地主缴纳的地租往往超过田地产量的二分之一。这一状况导致当时
A.中央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B.重农抑商政策的颁行
C.朝廷严惩豪强兼并行为 D.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19.宋初,统治者为“群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要其“释去兵权,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久之业。”此举客观上
A.扩大了统治基础 B.推动土地兼并的发展
C.稳定了社会秩序 D.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20.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粮食的需求量日益减少
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21.“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粗,洋布细,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实质是
A.传统丝织业的发展 B.国内贸易中心的转移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民族工业的产生
22.下图反映了英、法、德、日四国中的某一国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的变化。该国最有可能是
A.英国 B.德国 C.日本 D.法国
23.1961年,毛泽东将重新发现的写于1930年的《调查工作》印发,并在文章选入《毛泽东著作选读》时将其改名为《反对本本主义》。文章中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等问题。毛泽东这一指示旨在
A.确立实事求是思想的指导地位 B.推动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施行
C.指导完成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 D.开始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
24.2019年10月11日,财政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大授权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通知》,进一步加大国家设立的中央级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有关国有资产管理授权制度,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有关国有资产全链条管理,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该通知的主旨是为了( )
A.推广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经验 B.调整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激发科技机构的创新活力
25.清末民初,出现了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局、中国图书公司、普通学报社、上海藻文局、上海会文学社、杭州蒙书室、乐群书局、北新书局、新国民图书S社、民智书局等出版社。这些出版社的大量出现
A.推动了现代教育的形成 B.反映了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
C.有利于国民意识的觉醒 D.表明政府重视新思想的传播
26.16世纪的欧洲,骑士的城堡在被新式火炮轰开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就已经被货币破坏了。法国除“旧佩剑贵族”外,出现了借由资本转换身份的“穿袍贵族”,英国出现了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材料体现出
A.阶级变动是价格革命的根源 B.商业革命加速了社会转型
C.货币的破坏力超过政治斗争 D.资产阶级已成为统治阶级
27.一部网络小说中曾有这样的情节:“主人公从21世纪回到了过去,正在室内与大物理学家牛顿闲谈,天色渐晚,牛顿起身拉亮了身边的台灯。”由此可知
A.小说作者出现了低级错误,他并不了解历史
B.牛顿的时代已经发明了电灯
C.主人公回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D.电的发明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
28.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英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1987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超过了4%。从1981年到1986年间,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3%左右。这个速度不仅按英国标准来看是相当快的,而且在所有西方发达国家中也处于最前列。这主要是因为英国政府
A.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B.强化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
C.奉行自由放任政策 D.化解国家干预经济过度问题
29.据统计,1924年“工商业资产阶级”(私营企业主和商人)占苏联全部人口的8.5%,这一比例与工人阶级所占比例(10.4%)已非常接近。下列选项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苏联政府忽视了工人阶级利益 B.新经济政策得到了较好的执行
C.非国有化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 D.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已完成
30.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后,苏联共产党认为原有的体制已不需要改革,在经济体制方面就不用“改革”一词了,而改用“完善”一词,这种认识
A.表明赫鲁晓夫改革取得成功 B.导致苏联经济改革陷入停滞
C.顺应了世界的科技革命潮流 D.改变了片面发展重工业传统
31.二战后改善全球治理成为时代的主题之一。但近年来英国脱欧、美国“退群等全球化逆动现象,己引发国际社会高度警觉。与此相反,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则鲜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大国担当。材料反映了
A.欧美国家反对经济全球化 B.中国领导全球化发展
C.国际新秩序建立的必要性 D.贸易保护主义的削弱
32.“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罗盘针用它来看风水,而不是用于航海,”这段话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中国自然经济的发展不需要科技 B.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社会环境影响了科技作用的发挥 D.中国封建迷信思想盛行
33.吴敬梓《儒林外史》中塑造的正面人物,以“文行出处”和“功名富贵”相对立。文是儒家的道艺,行指好的品行,出指出来做官,处指立身处世。由此可以看出吴敬梓
A.摆脱传统道德观念束缚 B.体现出新的时代气息
C.以儒家理想为政治理想 D.深刻地揭露现实社会
34.康有为在《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中说:“中国之国魂者何?曰孔子之教而已。……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用在与时进化。”康有为的这一言论
A.旨在为维新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B.对传统文化的本质认识不清
C.试图恢复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奠定了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35.1936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将“革命战争”划分为“革命的阶级战争”和“革命的民族战争”两类,并强调对过去的革命战争经验进行总结,是为了在“今后战争的新阶段……达到战胜民族敌人之目的”。这说明,毛泽东的军事思想
A.适应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B.指导了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C.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 D.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理论保障
36.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在100年的风风雨雨和波澜壮阔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也因此赢得了世界的瞩目。有关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会议表述正确的是
A.中共一大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任务
B.八七会议确定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
C.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D.中共八大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37.1908年,中国体操学校的校训是“增强中华民族体质,洗刷东亚病夫耻辱”。1955年,朱德为第一届全国工人体育运动大会题词:“普及人民体育运动,为生产和国防建设服务”。体育目标的变化反映了
A.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B.工业建设成就巨大
C.人民体质逐渐增强 D.国防力量迅速增强
38.苏格拉底被马克思称为“哲学的创造者”、“智慧”的化身,他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这一观点可概括为( )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知识即美德”
C.“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D.“人非工具,人是目的”
39.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伏尔泰把孔子的儒家学说看作他心目中的自然神论,认为这种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原则的“理性宗教”足以取代盛行于西方的带有迷信色彩的“启示宗教”。伏尔泰这样认为主要是为了
A.借古讽今促进启蒙 B.为新教作舆论宣传
C.抨击否定君主政体 D.推动中西文化交流
40.20世纪以来,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已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艺术家尝试用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精神进行创作,其作品重视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下列名画中属于此种风格的是( )
A.《自由引导人民》 B.《日出·印象》
C.《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D.《格尔尼卡》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41小题14分,第42小题12分,第43小题14分,共 40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1年,汉口开埠以后,武汉成为华中地区对外通商的主要口岸。1889年,张之洞督鄂,大力发展洋务,武汉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张之洞倡办实业,带动了民办企业的发展。据统计,至1911年,武汉有大型的官办、民办企业28家,占全国的5.1%;资本额达1724万元,占全国的14.3%,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居第二位。
——摘编自廖建夏《武汉近代经济地位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探析》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年,武汉制造快速崛起。2017年,生产钢1694.61万吨,比1978年增长6.53倍;汽车89.78万辆,增长663.33倍;卷烟253.18万箱,增长4.69倍。2017年,轻工业总产值是1978年的104.80倍,重工业总产值是1978年的292.12倍。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例由1978年的47.4:52.6发展到2017年的24.4:75.6。1978年,公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国有、集体工业总产值分别工业总产值的82.7%和17.1%。2017年,国有、集体经济比重下降到8.2%,股份制、港澳台及外商投资和私营经济比重迅速上升。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股份制经济比重为58.8%,港澳台及外商投资比重为32.8%。
——摘编自武汉统计局《工业在改革开放和转型中快速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武汉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工业发展出现新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事件
时间
事件
1522年
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1785年
瓦特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687年
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840年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1689年
《权利法案》颁布
一战期间
民族工业出現短暂春天
1729年
雍正帝设军机处
1949年
新中国成立
1748年
盂德斯鸠出版《论法的精神》
1957年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任务
15—19世纪
黑奴贸易
1978年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关于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是内生性的还是外源性的,众说纷纭。小雁同学就此展开研究性学习,以上是小雁同学搜集的有关资料,请从中选取三项关联的信息,围绕现代化的动力源问题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辽代南面官系统是辽朝管理以燕云十六州为主的权力机关。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时代,北方中原地区割据势力相互混战,大量汉人逃入契丹活动的地区。耶律阿保机十分重视这股力量,他任命契丹贵族专门管理契丹各部事务,同时也仿照唐、五代设置了政事令、左尚书、右尚书等,管理汉人事务。在辽太宗耶律德光时期,辽政权境内南北双方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文化诸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不同和明显的差距。邓律德光在接管燕云地区时体会到抢掠、屠掳只能导致民众激烈反抗,这就要求契丹统治者拉拢汉族地主阶级共同统治燕云地区。鉴于此,辽太宗在燕云十六州“乃用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选用汉族地主和契丹贵族担任各级机构中的官员,并下诏—“契丹人授汉官者从汉仪”,尊重旧有的封建官制礼仪。
——摘编自何天明《辽代南面官探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辽代实施南面官制度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辽代推行南面官制度的概况。(6分)
参考答案
1-5BAADB
6-10DBBAD
11-15BCCBA
16-20DCDBD
21-25CCCDC
26-30BADBB
31-35CCAAA
36-40CABAD
41.(12分)
(1)因素:汉口被列强开辟为通商口岸;地理位置优越;洋务运动带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等。(任答四点8分)
(2)原因: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6分)
42.(12分)
示例一:论题:国家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内生因素。(2分)
阐述:近代欧洲现代化发展,与其自身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科技的发展密不可分。
早在15世纪末,欧洲人就开始了开辟新航路的探险,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丰厚的原始资本;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逐步确立了代议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政治前提;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推动欧洲的思想解放和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工业革命更是为欧洲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大动力。(8分)
结论:综上所述,近代欧洲的崛起,其动力主要来源于欧洲自身的发展,是内生的。(2分)
示例二:论题:国家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内生因素。
阐述:一个国家的落后与发展,都与其制度、政策密不可分。明清时期,中国加强君主专制,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转型发展,是造成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主要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民主政治建设、工业化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跨越式进步,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加入世贸组织,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极大推动了我国全方位的发展。
结论:中国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足以证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因素。
示例三:论题:现代化发展离不开外源性动力的影响。
阐述:近代欧洲的崛起,是建立在对亚、非、拉殖民掠夺的基础上。从新航路开辟开始,欧洲列强便加紧对外扩张,通过屠杀印第安人、欺诈贸易、黑奴贸易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积累大量的原始资本;工业革命后,为了满足资本主义在市场、原料等方面的要求,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把中国一步步拖入半殖民地的深渊。另外,一战期间,随着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放松,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短暂春天,而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又迅速陷入萧条。
结论:综上所述,外部因素对于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影响是很大的。
示例四:论题:现代化的动力既有内源性动力,同时也离不开外源性因素。
阐述:以欧洲为例,综合示例一、三进行阐述。
43.(14分)
(1)原因:中原混战,大量汉人进人契丹;辽国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对汉族力量较为重视;辽政权境内南北双方的生产、生活、风俗、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民族矛盾加剧;辽国原有的统治方式不适用于燕云十六州等汉族区域。(8分)
(2)概况:设置具有汉族特色的政事令、左尚书等机构;任命汉族地主担任南面机构中的官员;授予汉族官职时采用封建礼仪。(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