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专题2 作文第3讲 言说必有据,选据当有力——精选论据 教师用书-2021高考语文全面系统总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部分 专题2 作文第3讲 言说必有据,选据当有力——精选论据 教师用书-2021高考语文全面系统总复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7 14:36: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讲 言说必有据,选据当有力——精选论据
高考作文要求我们选择恰当的事实论据,并能够准确运用以论证自己的观点。例证法是最常见的论证方法,它要求以事实为论据,通过摆事实来讲道理。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可见事实是证明观点最有说服力的材料。恰当地运用例证法,可以使我们的观点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
要点一 精心选例,选“真”选“对”
1.例子要真实。例证的力量,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石之上的。无论是历史事例还是现实事例,乃至数字举例,都必须真实、可靠。论据的真实准确是议论文的生命,如果论据不真实、不准确,会直接影响到观点的成立。一般说来,道听途说的没有经过充分调查的事例、主观臆造的“想当然”的事例、由不合理推测得来的事例,都不能用作事实论据。特别是涉及人名、国籍、年代、出处等,都要力求准确,不能有硬伤。
2.例子要能证明论点。例子是论据的一种,是为论点服务的,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这叫“观点与材料相统一”,这也是论述类文体最起码的要求。因此,所选例子必须与论点有本质的联系,必须切实有效地支撑论点,能够充分证明论点。要对“点”选例。
3.例子要典型。所谓典型,就是所选事例具有代表性,而不是单纯的个别事例。它能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能有力地证明论点。只有这样的事例才能以一当十,令人信服。如韩愈在《师说》中要证明“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点,只举了一例,就是孔子向他人拜师学习的事例。孔子为“万世师表”,连这样的伟人、大学问家尚且都要拜师学艺,遑论其他人呢?这个事例就叫典型事例,能以一当十。
4.例子要分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如果能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选例,那么事例间会相互补充、相互印证,会使论证更全面,更有说服力。常用的选例角度有不同领域(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艺术等)、不同性质(正面、反面)、不同国别(中国、外国)、不同时代(古代、近代、现当代)等。
要点二 合理分类,巧妙布局
议论文要做到“材料丰富”“论据充实”,自然免不了在文中大量援引事例。那么,这些丰富的例子在全文中应该如何选用、布局呢?
1.合理分类。可以从古今、中外、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体育等不同的角度分类,这样可以避免堆砌例子。
2.巧妙布局。用好例,贵在选好例,选用哪些事例入文章,须有全局考量,最好是一中一外,一古一今,一人一物,一正一反,一详一略,一历史一哲学,一名人一凡人,一个人一集体,这样不仅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证明论点,而且可以使举例典型有力,材料丰富多彩。
要点三 剔“肥”拣“瘦”,叙例精要
议论文中所举事例,仅是用来阐明道理的一个论据,它不需要、也没有必要作细致的铺叙描绘。因此在叙例时,要惜字如金,少写或不写细节,只需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把事例讲清楚即可。如下面的例子:
注重小细节,成就大梦想。李玉刚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每天不停地倾听、模仿、学习他人。这就是他的胜人之处,能够将小事情做到极致。李玉刚少年时家中很穷,很早便辍学去打工,由于对音乐的热爱,他选择了在一家歌厅打工。每天听着歌手们的歌声,他也无比渴望去唱歌。所以他注重歌曲的每一处音调,每一个细节的处理。在准备《四美图》这个节目时,他说:“我几乎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研究‘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相关资料,包括分析、鉴赏专家的不同观点,并考虑如何诠释他们。”对细节的注重,成就了他在舞台上完美的表现。
这则例子存在的问题就是叙述过细,啰唆赘余,需要剔“肥”拣“瘦”。剔除不能突出论点的介绍,如“李玉刚少年时家中很穷,很早便辍学去打工”;剔除不能突出论点的对话或转述,如“他说……”。可进行如下修改:
注重小细节,成就大梦想。少年时的李玉刚就怀揣着“歌者”的梦想在歌厅打工,他注重歌曲的每一处音调、每一个细节的处理,每天不停地倾听、模仿、学习他人。对细节的注重,成就了他在舞台上完美的表现。
这样升格之后,剔除了繁杂的内容,论述语言更加简明扼要。
要点四 点面结合,详略相衬
点者详,详者透;面者略,略者排。写议论文一般选两到三个事例作为“点”展开,浓墨重彩,突出论点;再用对偶、排比的手法将众多的事例从“面”上铺开,惜墨如金,表现主题,点到为止。点面结合,详略有别,节奏分明。
请看下面这篇以“梦想为帆、工作为桨”为主题的优秀作文中的三个用例片段:
①无独有偶,著名的印象派大师雷诺阿以“美会留下”为励志格言,决心通过一切努力去创造奇迹。他坚守自己的诺言,甚至在疾病缠身之际,依然百折不挠地在画架前作画,最终倒在画架旁。因为有梦想的指引,一切付出和辛劳都是值得的,他的工作也得到了世人的肯定和褒奖。
②不仅雷诺阿这样,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也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巴尔扎克决心用犀利的笔触来无情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给受伤的人们开出一剂精神良药,他曾说过:“拿破仑用剑没有完成的事业,我要用笔来完成它。”正因为这样,他才能在一贫如洗的小木屋里,数十年如一日地笔耕不辍,终于完成巨著《人间喜剧》的创作。他履行了自己的承诺,并最终实现了梦想。
……
③是因为希望能在NBA创造更好的成绩,乔丹才能在经历了几个失败的赛季后,仍旧毫不气馁地执着于自己的梦想;是因为希望再续经典,卡梅隆才能全心创作,历时十三年,震撼推出《阿凡达》;是因为希望圆梦奥运,冰坛伉俪申雪和赵宏博才能不离不弃地共同奋斗了十八载。
①②段各用一个事例,叫“一例说透”;第③段连用三个事例,即“事例铺排”,论证极有力量。
在事例铺排时要注意整齐有序,切忌杂乱堆砌,没有条理。如下面的例子:
生活出其不意的残酷,却不能阻挡我们成就自己的梦想。张海迪终身坐在轮椅里不能站起,但她开始了独特的人生,她用一支笔唤醒了无数迷茫的人;贝多芬失去了听觉,他在钢琴上演奏出精彩的生命华章;《史记》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的作者司马迁曾遭受酷刑;放射性元素侵蚀居里夫人那俊美的脸庞,使她很快衰老,而她把诺贝尔奖的桂冠两次戴起,研究成果造福了整个世界。
这一段所举的张海迪、贝多芬、司马迁、居里夫人四个例子显得杂乱无章,没有条理,这就需要我们:①优化顺序,古今、中外、正反、个体到集体等;②善用反复,字、词组、短语等;③巧用排比,比如因果型“之所以……是因为……”,假设型“如果……就……”,条件型“只要……就……”,转折型“虽然……但是……”。可进行如下修改:
生活出其不意的残酷,却不能阻挡我们成就自己的梦想。它让司马迁遭受酷刑,却让《史记》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让张海迪坐在轮椅里不能站起,却让她的作品唤醒了无数迷茫的人;它让贝多芬失去了听觉,却让他的钢琴演奏出精彩的生命华章;它让放射性元素侵蚀居里夫人俊美的脸庞,却让她的研究成果造福了整个世界。
这样升格以后,就把原本杂乱堆砌的事例,串“玉”成“珠”为文意通畅的一段话,使观点论证更加有力。
要点五 双向举例,双向说理
列举事例不要只从正向列举,还要从反向列举,这样正反对比,能使论述有力。举一事例展开分析时,可正向亦可反向;这样正反结合,能使论述全面。如举陶潜之例,可以分析他辞官归隐,守住了心灵的纯洁,这是正向分析;假如他继续做彭泽县令,就会内心不平静,这是反向分析。如果只用几个同向例子,这样的观点就没有正反,没有对立,思维是线性的、平行的,构不成立体说理。
要点六 舍旧求新,化熟为生
选例要摒弃人人皆知的事例,如动辄“二王”(王羲之、王国维)、“二钱”(钱钟书、钱学森),要选择新颖新鲜的事例,尤其是其他人很少用的事例。
即便有些熟悉的事例非举不可,也要避熟就生,化熟为生,如可以变换观察的角度,或者写别人不曾写过的方面。
【即时训练】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礼记》曰:“君子慎独。”
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天气炎热,口渴难耐。正好路边有一棵梨树,行人纷纷去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人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你不摘梨呢?或许这梨根本就没有主人。”许衡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1)请根据上文进行审题立意。
答案:这是一篇新材料作文题,读懂材料,把握住材料的要旨很关键。此则材料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礼记》中的句子,二是元代大学者许衡的一个“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的故事。材料中的“慎独”和“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是关键语。据此我们可以概括出两个角度的话题——自律(自我约束)和自主。
“慎独”是儒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
“慎独”即“慎心”,要诚其意,在各种物欲的诱惑面前,靠“心”把持住自己——不管是酒色财气,总归“吾心有主”,不为所动。
(2)如写成议论文,可举哪些事例?
答案:历览前贤,历史上道德彰显之人莫不慎独。圣人孔子,不仅在朝堂之上严遵“君君臣臣”之仪,在颠沛流离之途也坚守君子之礼,“席不正不坐,语非礼不言”。诗人屈原,虽身处浊世,惨遭罢黜流放,仍能“沐后弹冠,浴后更衣”。杨震四知堂上那一声断喝:“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人知!”令污者抱头鼠窜,令美德彪炳千古,从而成为“君子慎独”的最好注脚。
《五灯会元》上曾载有这样一则故事:由于战乱,普陀寺的众禅者决定迁移庙址。在迁徙途中,只有豫通大师一人坚持早课,从不荒废。有人劝曰:“此处无佛,大师可不必如此。”豫通大师答一偈子曰:“此处无佛,我心有佛。既诚我心,是诚我佛。”
2.请看下面两组论点与事例,哪一组事例使用不当?请说明原因。
(1)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事例一:殷纣王的酒池肉林,唐玄宗的重色轻国。
事例二:特别是那个临死不悔悟的隋炀帝,当时唐王李渊率兵已经进入长安,中原群雄割据,呈现乱世状态,却仍留江南,耽于淫乐而不返。
事例三:清代曾国藩几代显赫,官至副相,他却再三告诫子孙,要一边种田一边读书,千万不可沾染半点官场习气,不许坐轿,不许使唤奴婢,以此来阻止家里子弟追求安逸享受的思想。
(2)论点:怀抱希望才能取得成功。
事例一:守株待兔,最后一无所获。
事例二:亡羊补牢,后来再没有丢羊。
答案:第二组。两个事例均是寓言故事,不具有事实性,且不能证明论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