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4课《柳永词两首》之《雨霖铃》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4课《柳永词两首》之《雨霖铃》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7 15:09: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雨霖铃》教学设计
?
????
一、教学内容分析
《雨霖铃》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柳永词二首》中的一篇。这个单元学习宋词。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这里选的是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四位大家的名作,兼顾了豪放派与婉约派两种风格。词的句式错落有致、长短悬殊。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学习本单元主要目的是了解宋词的各个流派及各流派的基本特征,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明确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此文是柳永的代表作,描写作者与情人难舍难分、缠绵悱恻的离别情绪及设想别后清冷孤寂的情景。他用白描、铺叙、渲染的手法,离别前写气氛,离别后写情态、心理,把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多用景物衬托,景中有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此文集中体现了婉约派词的风格。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对本文的整体情感把握还是容易的,但却难把握作者的艺术手段,赏析出作者的语言美,因此,我把“音乐美、语言美、特色美”这三美作为本词的教学重点,把艺术手法的赏析作为教学难点。另外,学生对诗词朗诵重视不够,所以,指导诗词朗诵的方法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应让学生明确诵读是鉴赏诗词的基础,又是鉴赏品味的升华,鉴赏的过程,既是品味的过程,更是为理解背诵做准备。
三、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主要就是采用三个步骤:反复诵读——品味赏句——分析归纳。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词的知识。
2、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此词的声韵之美。
3、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词的语言美。
4、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并掌握炼字、炼词、炼句鉴赏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感受纯真美好的爱情。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音乐美、语言美、特色美。
??????? 2、品味鉴赏名句。
教学难点: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虚实结合的写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长亭外的初歇骤雨朦胧了谁的双眼,杨柳岸的晓风残月吹醒了谁的酒意。执手看伊人,梨花带雨。断肠望前路,漫漫其修。此后画楼云雨无情,良辰好景虚设,谁人共赏,念我悲凉……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北宋婉约派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去感受一下作者的千种风情。
设计说明:此环节提问学生对导学案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通过导入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二) 诵读课文,为鉴赏做准备
1、自由读:注意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标出不理解之处。采用学生大声读的方式。
设计说明:“自由读”可让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使课堂学习更具目标性、针对性。
2、听读:示范朗读,提问同学听完的感受是什么?顺势与唐朝的送别诗作对比,找到不同。
设计说明:我选用示范朗读让学生听读体会,更好的感受作者缠绵哀怨、伤感低沉的感情。与唐代送别诗的对比,丰富同学日后鉴赏诗词的能力。
3、按教师给出的提示方法诵读:同学领会后,自由读,然后利用小组比赛的方式,找两名同学范读。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让朗读基础好的学生示范朗读,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提升他们学习诗词的热情。
(三)?理解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语言美、特色美。
通过以上反复的诵读,我们在感受了诗歌的音乐美的同时,一同走进文本,去品味诗歌的语言美、特色美。
1、看上片前三句,写了哪些意象?这样的意象融合在一起有什么作用?手法是什么?
明确:意象:(寒)蝉、 长亭、(骤)雨
勾勒环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一面是诗人、情人的留恋,一面是兰舟的催发,诗人的内心感情会怎样呢?
明确:矛盾、不舍。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是分别的经典画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内容,语言优美,感情恰切。
明确:这是白描和细节描写。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句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一景象有什么特点?
明确: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空阔的天空。
5、尝试体会“念”的好处?(高考鉴赏诗词炼字)
明确:“念”是想到的意思。原来写离别时的场面,现在写离别后,所以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由眼前分别的实写,过渡到下片的虚写。(虚实结合)
6、齐读上片,再次感受作者的感伤之情。
分别后的生活如何呢?一起赏析下片。
同学们诵读下片,找出下片的主旨句?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8、赏析“自古”的好处?(高考鉴赏诗词炼词)
明确:由个别的离愁上升到普遍的离愁。永恒的离愁,产生一种共鸣.
9、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认为是书写离情的千古名句,好在哪里?(高考鉴赏诗词炼句)
明确:结合导学案意象所蕴含的情感,几个离愁意象的叠加,加重了这种浓重的凄凉孤寂之感。四个意象的完美融合,完成了情景交融。
10、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良辰好景虚设”为什么?
明确:“良辰好景”因无人共赏而如同“虚设”。(以乐衬哀)
(四)课堂总结
后人评价“一曲雨霖铃,千古离别情”通过今天的品读赏析,我们体会了诗人“深情脉脉,离恨悠悠”的感伤。
总结本词的写作思路。
总结本词的艺术特色。
根据老师所给的关键词,尝试在课堂上背诵课文,小组评比。
作业:柳永《雨霖铃》是婉约派代表,具有阴柔之美。苏轼《念奴娇》是豪放派代表,具有阳刚之美。课后比较鉴赏,体味豪放、婉约两派词风的不同。
?
板书设计
雨霖铃
?? 柳永
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赏——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析——感受诗歌的特色美
七、教学反思
鉴赏一首诗歌,要体味诗歌的遣词造句,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个方面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还要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所谓“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境”,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象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把重点放在品析语言美、音韵美和特色美上,情美和语美是此文千古流传的重要原因。为让这些环节顺利完成,我把朗读作为重要的手段,也从一个侧面突显朗读的作用。
教学过程留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大致的教学框架设定后,里面的过程大多是根据课堂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此课堂各个环节的进行不是很有节奏。日后要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兼顾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控制好教学的节奏。
评测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凄切(qiè)执拗(niù) 良辰美景(chén)
B.凝噎(yè)吮吸(yǔn) 遂心如意(suì)
C.辑录(jí) 恪守(kè) 数见不鲜(xiān)
D.血液(xuè)脑髓(suǐ) 兰舟催发 (fà)?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今宵 矍铄?
再所不惜 人情世故
B.寒蝉 好像?
金碧辉煌 细水常流
C.梳妆 暮蔼?
人才辈出 破涕为笑
D.坐落 针砭?
山清水秀 各行其是
3.★★下面是对词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都门帐饮无绪 无绪:没有心绪,没有好心情。
B.竟无语凝噎 凝噎:因为激动,嗓子被气憋住了,说不出话。
C.此去经年 经年:经过一年。
D.多情自古伤离别 多情:多情的人。
4.★★★下面是对本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但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_??????_、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寓别意。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句,语言通俗真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寥寥十一个字,真是力敌千钧。
C.“念去去”二句中的“念”用得很好,后面用“去去”叠用,更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于是觉得路途茫茫,去路修远。
D.“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此去”二字,呼应上阕的“念去去”;“经年”呼应“今宵”,在时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结构疏散有致。
5.★★★下面的诗(词)句与“杨柳岸、晓风残月”所用的表现手法不同的是( )
A.杏花春雨江南
B.楼船夜雪瓜舟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探究提高
_é??è??_《雨霖铃》(节选),完成6~8题。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6.★★“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
答:?
7.★★★“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表现了人物何种心态?
答:?
8.★★★“念”字在全词中起何作用?
答:?
答案:
1 A点拨:B“吮”应读“shǔn”C“鲜”应读“xiǎn”D “”应读“fā”
2 D点拨:点拨:A再-在B常-长C蔼-霭
3 C点拨:“经年”是“年复一年”的意思。
4 D点拨:“经年”呼应“今宵”不对。
5 C点拨:C是直接抒情,题干及ABD都是融情于景。
探究提高
6渲染了秋天凄凉阴冷的气氛:“寒蝉”在凄厉悲鸣;“骤雨”刚停,寒气袭来;悲冷弥漫。点拨:把握景物特点
7这两句用精练传神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和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深,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是何其尖锐,更加强化了感情的发展。点拨:着眼于两个动态感实足的细节。
8“念”在结构上是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贯通;在内容上,“念”是眼前景与别后情的分水岭,它把实与虚巧妙地联结起来。点拨:把握结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