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内阅读和类文阅读真题名师汇编(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内阅读和类文阅读真题名师汇编(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3.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7 15:36: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年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六单元课内外阅读名师汇编
(15.自相矛盾 16.田忌赛马 17.跳水 )
第一部分 课内阅读
15.自相矛盾
一.阅读《自相矛盾》,完成练习。
(一)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
1.这则寓言名叫《___________》,选自《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_______________(2)物莫能陷也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_____________(4)其人弗能应也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誉之曰。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
A.不要自己夸要自己。
B.同伙间不要相互争吵或冲突。
C.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不要发生矛盾。
D.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盲目夸大,否则会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二.阅读《自相矛盾》,完成练习。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这篇文言文选自《 》。
2.解释下面的字:弗:???? 立:?? 。
3.“其人弗能应也”用一个四字成语形容是 。“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 。
4.“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句话的意思是: 。这句话让我们明白了 。
5.假如你是这位楚国商人,你会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
. .
. .
16.田忌赛马
三.阅读《田忌赛马》,完成练习。
一天, 孙膑对田忌说:“将军,我有个办法,保证能让您在赛马时获胜。”
田忌问道:“你是说换儿匹更好的马?”
孙膑说:“一匹也不用换”
田忌有些不明白:“那怎么能有贏的把握呢?”
孙膑胸有成竹地说:“将军请放心,按照我的主意办。一定能让您赢。”
田忌很信任孙膑,决定全听他的。
于是,他同齐威王及贵族们约好一起赛马。
田忌和齐威王的对阵就要开始了。比赛双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观众们也兴致勃勃地猜测着比赛结果。就在这时,孙膑把田忌请到一边,悄悄地把办法告诉了他。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获胜(   )  主意(   )  信任(   )  猜测(   )
2.根据文中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完成连线。
田忌 ? ? ? ? ? 善于交友,相信朋友。
孙膑 ? ? ? ? ? 善于观察,善于分析,足智多谋。
3.孙膑的足智多谋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帮助田忌出谋划策。 (2)观察细致。(3)胸有成竹。
4.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文中“田忌问道:‘你是说换儿匹更好的马?’”“孙膑说:‘一匹也不用换’”看来,你发现田忌跟孙膑观察比赛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田忌赛马》,完成练习。
第一场,田忌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齐威王的马遥遥领先。田忌输了,但他不动声色,一点儿都不着急。
接着,第二场比赛开始了。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胜了第二场。田忌微微一笑。
第三场,田忌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胜了一场。田忌满意地笑了。
比赛结束了。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赢了齐威王。
1.用“ ”画出田忌的表现。这几句话说明 .
. 。
2.孙膑安排田忌的马的出场顺序是 .
. 。
3结合全文,说说孙膑这样安排的理由是什么。
. 。
4.孙膑的计策为什么能成功?( )
A.孙膑是瞎猫碰到死耗子,运气太好了。
B.孙膑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知己知彼,运筹帷幄。
C.齐威王太轻敌了,他没有尽全力
5.田忌知道孙膑是一个人才却没有一直留他做自己的门客,而是把他引荐给了齐威王,可以看出他?? 的品质。齐威王知道孙膑的才能后,任命孙膑为军师,可以看出齐威王 ?? 的品质。
五.阅读《田忌赛马》,完成练习。
第一场,田忌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齐威王的马遥遥领先。田忌输了,但他不动声色。一点儿都不着急。
接着□第二场比赛开始了□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胜了第二场□田忌微微一笑□
第三场,田忌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胜了一场。田忌满意地笑了。
比赛结束了。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赢了齐威王。
1.给第二自然段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遥遥领先:____________
(2)不动声色:____________
3.田忌和齐威王比赛时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比赛结果,田忌__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从这个历史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跳水
六.阅读《跳水》课文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船长的儿子才十一二岁,他也笑得很开心。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在逗他生气,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他攀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正要伸手去夺帽子,猴子比他更灵巧,转身抓着桅杆又往上爬。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往下一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扎进一样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1.“哭笑不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孩子哭笑不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上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画“ ? ? ?”的句子可以看出孩子的处境_____________。
4.用“_____”画出两处猴子十分放肆的句子。用“_____”画出两处孩子感情变化的句子。
5.回答问题: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你认为船长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一句中短暂的“四十秒钟”和后面的“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互相矛盾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假如当时你就在那艘船上,快想想办法,看你能想出什么好的办法救这个孩子?(自由发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跳水》课文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1.在原文上标出孩子追赶猴子时的动词,并从中挑选三个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选段中描写水手们的相关的语句在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选择正确的答案。
(1)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 ?)
a.引出对孩子处境的危险的描写。b.引出对船长果断行为的描写。
c.引出下文对孩子害怕心情的描写。
(2)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 )
a. 水手的大叫惊动了船舱里的船长。
b. 水手的大叫使孩子意识到自己出境的危险。
c.水手的大叫把猴子吓跑了。
八、阅读《跳水》课文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往下一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一一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1.画波浪线句子中的破折号所起的作用是(? ? )
声音延长B.?解释说明C.?表示转?折
2.第1自然段中船长的话语和动作,体现了船长( )
A.脾气非常暴躁,言语粗暴 B.关心爱护孩子,说话很有感情
D.语气坚定,遇事沉着冷静
3.第2自然段中,大家觉得四十秒钟太长了是因为 。
4.写出选段中画“ ”句子的人物心理活动。
. 。
5.船长让儿子跳进大海的原因是什么?
. 。

第二部分 类文阅读
习作例文
1.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报告,每年共有37.2万人溺水死亡。在中国,每年约有5.7万人死于溺水,少年儿童溺水死亡人数占总溺水死亡人数的56.04%,小学生溺水死亡人数占溺水死亡学生人数的68.2%,也就是说在中国平均每天有156人溺水死亡,平均每天有88个孩子因溺水死亡。人民日报2018年7月4日在微信公众平台发布了一篇名为“9天21个孩子遇难.....”的文章,内容令人心痛。毫不夸张地说,溺水已经成.为孩子非正常死亡的“第一杀手”
(1)根据以上材料写几条与少年儿童有关的数据信息。(2分)
. ?? 。
(2)请你写一句防溺水安全教育的宣传标语。(2分)
. ?? 。
2.这是一场拍球比赛,三局两胜制,以下是参加比赛的双方资料,请问我方队员怎样对阵才能赢?
(2分)
对方一分钟拍球个数:1号20个,2号40个,3号60个。
我方一分钟拍球个数:l号10个,2号30个,3号50个。
. ?? 。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围魏救赵
孙膑是战国时期齐国人,大军事家孙武的后代。他早年曾和庞涓一道学习兵法。
后来,庞涓到魏国做了将军,深得魏惠王的信任。庞涓妒忌孙膑的才能,就假意把他请到魏国,暗中却在魏惠王面前诬告他私通齐国。魏惠王大怒,命人把孙膑的膝盖骨挖去,还在他脸上刺了字。孙膑假装发疯,(逃避??躲避)了杀身大祸。后来,孙膑逃回齐国,齐威王很佩服孙膑的才能,对他大加重用。??????
公元前354年,庞涓带兵包围了赵国的国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
田忌打算率领救兵,直奔赵国,孙膑不同意,说:“我们应当避实击虚,攻其要害,如今我们不如率领大军直接攻打魏国都城大梁,魏军一定回师自救。既解除了赵国的(着急 危急),又可打击他们,岂不是很好吗?”
田忌听了,连声称好,就按照孙膑的计谋行事。果然,庞涓丢下赵国,急速回军。走到桂陵,不料孙膑早已在这里设下埋伏。魏军措手不及,被齐军打得大败而逃。
1.用“\”将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词语划去。
2.下面哪个选项能用来概括这篇文章的道理?( )
A.人挪活,树挪死 B.不要拿鸡蛋硬碰石头
C.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D.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3.用“??”画出孙膑救赵国的计策。
4.试着分析孙膑成功的原因。
. 。
5.结合课文《田忌赛马》,你认为孙膑是一个怎样的人?
. 。
三、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换一个思路?? 有个摄影界的朋友,给大会拍集体照有些年头了。照着照着出了新问题,开会的人上了年(记??纪),一排排坐的站的,时间稍长,不免犯困,即使不是闭目养神,也不时会眨眨眼。几十号人,甚至上百口子,咔嗒一声照下来,就有睁眼的,有闭眼的。闭眼的看见照片,自然不高兴,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都睁着眼,你为什么以偏概全,偏让我亮一(幅 副)没精打采的相?这不是歪曲我的形象吗? 就拍照而言,形象是头等大事,想修改也难。于是喊:“一!二!三!”但坚持了半天以后,恰巧在“三”字上坚持不住了,上眼皮找下眼皮,又是作闭目状,真难办。 这位朋友换了一个思路,大获成功。他请所有与会者全闭上眼,听他的口令,同样是喊“一,二,三”,在“三”字上一齐睁眼,果然,冲洗出来一看,一个闭眼的也没有,全都是神采奕奕,比本人平时更精神,自然是皆大欢喜。换一个思路,有趣,似也还有些耐人寻味之处。1.选择文中括号里正确的字,画“√”。
“我”的朋友碰到了什么困难?
. 。
3.“我”的朋友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用“ ”画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4.文中“耐人寻味”之处表现在哪里?( )
A.朋友是一个值得人细细琢磨,耐人寻味的人。
B.朋友遇到问题的时候,改变思路和处理事情的方法,结果大获成功。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每当林巧稚回忆起她中小学时期的生活,总要称赞老师讲授知识时注意联系实际,启发学生的独尝供佰佳脂簧拌伪饱镰立思考。比如上地理课时,老师就把她们带到海边,在海滩上做地形的沙盘。大家边玩边做,兴趣盎然,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而且深深地印在脑子里,经久不忘。
林巧稚从小对生物课就有很大的兴趣。有一次,老师上生物课时,问道:“树叶是什么颜色的?”
“是绿色的。”林巧稚和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老师又问道:“树叶是什么形状的?”
不少同学答道:“椭圆的。”
生物老师胸有成竹,并不急于对学生的回答作结论,而是把她们带上山去,采集各种树叶标本。采集回来,大家把树叶放在课桌上,老师让大家重新回答上面的两个问题。原来树叶不仅有绿色的,还有红色的、黄色的、紫色的……树叶的形状更是千奇百怪,锯齿形的、针状的、扇形的……什么样的都有。
一堂生物课结束了,林巧稚不仅学到了知识,更体会到了一种人生的哲理: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不是像“树叶是绿的”那么简单,因而自己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你要认识它,就要到实际中去调查了解,不能人云亦云。
1.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异口同声: .
?胸有成竹: .
2.本文主要叙述了 ,告诉我们 。
3.文章通过几件什么事例来称赞老师注重联系实际,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教学方法?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林巧稚通过生物课体会到的人生哲理是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把它讲出来吗?一并说说自己的感悟。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 .
西汉时期,北方匈奴势力逐渐强大,不断兴兵进犯中原。飞将军李广任上郡太守,奉命抵挡匈奴南进。
一天,有三名匈奴兵又来侵扰,李广大怒,亲自率领一百名骑兵前去追击,一直追了几十里地,终于追上三名匈奴兵,杀了两名,活捉一名李广的队伍正准备回营时,忽然发现有数千名匈奴骑兵正向他们这边前进。
匈奴队伍也发现了李广,但看见李广只有百名骑兵,以为他们是为大部队诱敌的前锋,不敢攻击,急忙上山摆开阵势,观察动静。
李广沉着地对部下说:“我们只有百余骑,离大营还有几十?里远。如果我们逃跑,匈奴部将必定追杀我们。如果我们按兵不动,敌人反倒疑心我们有大部队埋伏在附近,他们绝不敢轻易进攻。所以我们只能进,不能退。”
部将们听了李广的话,依计而行,跟着李广继续前进。
到距离敌阵仅二里地光景的地方,李广又下令:“全体下马休息。”李广的士兵卸下马鞍,悠闲地躺在草地上休息,战马在一旁津津有味地吃草。
匈奴部将感到十分奇怪,派了一名军官出阵观察形势。李广立即命令士兵上马,冲杀过去,一箭射死了这个军官。然后他们又回到原地,继续休息。
匈奴部将见此情形,更加恐慌,料定李广胸有成竹,附近定有伏兵。天黑以后,李广的人马仍无动静。匈奴部将怕遭到大部队的袭击,慌慌张张地领兵逃跑了。
李广的百余骑兵安全返回大营。
1.给短文加上合适的标题写在前面的横线上。
2.联系短文内容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1)按兵不动: 。
(2)胸有成竹: 。
3.李广的计策和三十六计中的(? ?)一样,都是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高明计策。
A.空城计 B.借刀杀人 C.声东击西 D.调虎离山
4.李广“为什么让部下按兵不动,不要逃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说你认为李广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仔细阅读短文,提出自己感兴趣或者不懂的问题和大家讨论。
问题1: .
问题2: .
7.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故事,你还知道哪些?至少写2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 .
在德国的一个小火车站,一位扳道员正要走向自己的岗位,去为一辆徐徐驶来的列车扳道岔。
这时他无意识地回了一下头,突然发现自己的小儿子正在那段铁轨上玩耍,而那辆行驶的列车马上就要驶上这条铁轨。
怎么办?他可以立即飞奔过去,把儿子抢救上站台。但是,迎面驶来的列车将会有上百人面临丧生的厄运。
他强忍巨大的痛苦,决定不违反自己肩负的巨大责任。这位工人向他的儿子大吼一声:“卧倒!”随即快步奔向岗位扳动了道岔眨眼的工夫,这辆火车安全进入预定铁轨。他的儿子由于平素就习惯了服从长辈的命令,没有显出丝毫的慌乱,立即笔直地躺倒在铁轨中央,一辆满载乘客的火车从他的头顶呼啸而过。
车上的旅客们毫不知情,他们的生命曾千钧一发。那位父亲向着儿子的方向狂奔而去,然而儿子站立起来,竟未受一点儿伤。
德皇知道了这位扳道员的勇敢举动,颁发给他一枚奖章,上面刻着“一位尽职的公民。”
l.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词语。
(1)不幸的命运。( )
(2)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形容事态极其危险。( )
2.“那位父亲向着儿子的方向狂奔而去”中的“狂奔”表现出他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德皇为什么要给扳道工颁发荣誉奖章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觉得儿子获救的真正原因是(? ?)(多选)
A.运气真是好
B.相信自己的父亲,能听从父亲的话C.身手敏捷,反应迅速
D.平时就和父亲很有默契
E.曾经做过这样的躲避火车的训练
5.给短文拟写-一个标题,填在文前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哥伦布是16世纪意大利伟大的航海家,他常常带领船队在大西洋上乘风破浪,远航探险。那时,航海生活不光非常艰苦,而且充满危险。船员们在船上只能吃到黑面包和咸鱼最可怕的是在航海期间很容易得一种怪病,病人先是感到浑身无力,走不动路,接着就会全身出血,然后慢慢地死去。船员们都把这种怪病叫.作“海.上凶神,”
有一次,船队又出发了。不久,“海上凶神就悄悄地降临了。船队才航行不到一半的路程,已经有十几个船员病倒了。望着四周一片茫茫的海水,哥伦布的心情十分沉重。
那些病重的船员为了不拖累大家,对哥伦布说:“船长,您就把我们送到附近的荒岛.上吧等你们返航归来的时候,再把我们的尸体运回家乡。”哥伦布噙着眼泪点了点头.......
几个月过去了,哥伦布的船队终于顺利返航了。船离那些重病船员所在的荒岛越来越近,哥伦布的心情也越来越沉重。这次探险的成功,是用十几个船员的生命换来的呀!哥伦布这么想着,船不知不觉已经靠岸。
正在这时,十几个蓬头垢面的人从岛上向大海狂奔过来。这不是那些船员吗?他们还活着!哥伦布又惊又喜地问道:“你们是怎么活下来的?”“我们来到岛.上以后,很快就把你们留下的食物吃完了。后来,肚子饿的时候,我们只好采些野果子吃。这样,我们才一天天活下来。”
难道秘密在野果子里面?”哥伦布一回到意大利,就把这些船员起死回生的奇迹讲给医生听。后来经过研究,人们发现野果子和其他一些水果、蔬菜都含有一种名叫维生素C的物.质,正是维生素C救了那些船员的生命。
原来,所谓的“海上凶神”就是“坏血病”,它是由于人体内长期缺乏维生素C引起的。当身体内补充了适量的维生素C,坏血病就不治而愈了。
1.文中的“海上凶神”指的是(? ?)
A.怪物 B.恶劣的天气 C.一种怪鱼 D.坏血病
2.结合短文内容说一-说,船员们缺乏维生素C的直接原因是( )
A.荒岛上没有新鲜的水果、蔬菜 B.船员们长期劳累
C.船上只能吃到黑面包和咸鱼 D.没有日光的照射
3.这是一篇科普故事,作者构思巧妙,依据“怪病一奇迹一揭秘”的思路展开,这样安排有很多好处,下列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突出奇迹的描写 B.一波三折 C.结构严谨 D.故弄玄虚
4.请你为短文选一个恰当的题目(? ?)
维生素C的故事 B.哥伦布航海 C.十六世纪的故事 D.顺利返航
5.读短文理清哥伦布的心理变化过程。
( ) →感动→( )→( )
6.读读文中的画线部分,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哥伦布的船队顺利返航时,他的心情为什么越来越沉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见下一页
第一部分 课内阅读

1.自相矛盾 ? ?韩非子?难一 ? 战国 ?思想 ?韩非子
2.(1)……的人。(2)穿透。(3)用。 (4)不。?
3.(1)夸耀它说。(2)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4. D
二1.《韩非子?难一》 2.不 存在 3.无言以对
他把自己的矛和盾的功能都夸大到绝对化的程度,最后不能自圆其说
什么都刺不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说话、做事都要考虑周到,不要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5.示例:我会说:“我的矛和盾是世界上的绝配,我的矛除了我手里的这把盾,别的盾都可以刺穿,我的盾除了我手里的矛谁也刺不穿,?所以两个一起买最好。

1.取胜 ?办法 ?相信 ?猜想
2.田忌失败后情绪低落,丧失信心;孙膑善于观察,善于分析,足智多谋;齐威王得胜后骄傲自大,目中无人。
3.(1)
4.孙膑看了田忌同齐威王及贵族们的赛马,决心帮助田忌取胜。
5.田忌只看到了结果,而孙膑既看结果,又分析原因,发现问题,想法解决。

1田忌输了,但他不动声色,一点儿都不着急。田忌微微一笑。田忌满意地笑了。
田忌相信孙膑的计策肯定能让他羸得比赛
2.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再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最后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
3因为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只要调整出场顺序,就能赢得比赛。4.B 5.大公无私 知人善用

1. 接着,第二场比赛开始了。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胜了第二场。田忌微微一笑。
2.(1)远远地走在最前面。
(2)在紧急情况下,说话、神态仍跟平时一样没有变化。形容非常镇静。
3.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然后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再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 赢了 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取长补短、转败为胜了?
4.遇到挫折时别气馁,换一种思考方式,采取正确的策略,你就可以把自己的劣势转为优势。

1.哭也不是,笑也不是,猴子摘了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水手们又大笑。
2.取回帽子。 ? ?
3.孩子的处景十分危险。
4.猴子放肆:“孩子吓唬它……还撕得更凶了。” ? ?“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做着怪样。”,孩子感情变化:“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好像故意逗他生气。”,“孩子气极了……吓呆了。”
5.船长命令孩子立刻跳水。船长是个机智、沉着、果断、勇敢的人
6.四十秒钟非常短,可是时间宝贵,人们救人心切,已经觉得四十秒钟太长了。
7.在甲板上铺上海绵垫、在甲板上铺上被褥、让水手围成一圈手拉手在下面接着、找直升飞机、让水手上去救孩子……

1. 追赶 ?喊 ?放开 ?张开 ?走 ?取 ?望
示例:妈妈一边追赶走出家门的小明,一边大喊:“天气不好,你带雨伞了吗?”小明停住脚步,望了一眼黑沉沉的天空,转身回家去了雨伞,急匆匆地向学校走去。
2.(1)a ?(2)b

1.C 2.C 3.人们救人心切且时间宝贵
4.?示例:我要冷静,只有让孩子跳下水,他才能获救。??? ?
5.因为孩子此时在横木上,如果摔到甲板上会有生命危险,只有跳进大海才能获救。
第二部分 类文阅读
一、
1.(1)每年少年儿童溺水死亡的人数占总溺水死亡人数的56.04%;小学生溺水死亡人数占溺水死亡学生人数的68.2%。
示例:生命只有一次,安全伴君一生。
2.我方1号对阵对方3号,我方2号对阵对方1号,我方3号对阵对方2号
二、
躲避 危急 2.B 3.我们应当避实击虚,攻其要害,如今我们不如率领大军直接攻打魏国都城大梁,魏军一定回师自救
4.孙膑避实击虚,攻其要害,料定魏军一定会回师自救。
5.示例:孙膑是一个足智多谋,善于观察、分析,胸有成竹的人。
三、
1.纪 副 2.给一些年纪大的人拍集体照时,有的睁眼,有的闭眼
3.他请所有与会者全闭上眼,听他的口令,同样是喊“一,二,三”,在“三”字上一齐睁眼 4.B
四、
1.(1)大家一起说树叶是绿色的。 ? ? ?
(2)比喻老师在对学生的回答作结论前已经想好带学生去采集树叶。(供参考)
2.林巧稚上一堂生物课的故事; ?对于世界上的任何事情,要认识它,就要到实际中去调查了解,不能人云亦云。
3.做沙盘、采集标本
4.林巧稚体会到了一种人生哲理: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不像是“树叶是绿的”那以简单,因而自己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你要认识它,就要到实际中去调查了解,不能人云亦云。 ?
感悟:思考问题时要注意联系实际,要自己多看、多动手、多思考等,要有“疑”的精神,不能人云亦云。或(做事情要联系实际,不能一味死读书本。)意思对皆可。
五、
1.李广巧计退兵
2.(1)按兵不动:使军队暂不行动,文中指李广命令部下不能逃跑,继续前进。
(2)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在文中指匈奴部将认为李广已经做好了全面的安排,附近定有伏兵。
3.?A?
4.因为李广部队只有百余骑,离大营还有几十里远。如果逃跑,?匈奴部将必定追杀他们。只有按兵不动,才能迷惑敌人,使敌人不敢轻易进攻。
5.示例:李广是一个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人。
6.问题1:李广为什么让士兵一箭射死了前来观察形势的匈奴军官?
问题2:李广成功退兵的原因是什么?
7.示例: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六、
l.
(1)(厄运) (2) (干钧一发)
2.表现出他焦急、担心、惧怕的心理。
3.因为扳道工尽职尽责,放弃了拯救自己儿子的机会,选择拯救了这列火车上的所有人。我体会到了板道工的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4.BCD?5.尽职的公民
七、
1.D? 2.C 3.D? 4.A?5.担忧→感动→ 悲伤→ 惊喜
6.因为船队慢慢靠近那些重病船员所在的荒岛了,他认为他会看到那些船员的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