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5月2日 19:30—22:00
仁寿一中南校区高2018级第四次周练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历史
24.《风》是《诗经》的精粹,所涉地域横跨从今陕西到山东的许多地区;同《楚辞》极强的地域性相比,《风》则显示出文化风格的一致性。这一差异主要源于
A.楚地风尚独特好鬼神 B.南北方地理环境存在分野
C.经济活动方式的不同 D.政治文化辐射程度的差异
25. 两汉时期全国设有十三州,三国时魏有十二州,吴有三州,而蜀只有一州。西晋初年全国分为十九个州,末年增至二十一个州。南北朝时,州的范围逐渐缩小,南北方合计有五六十个州。这种现象体现了
A.国家治理方式的演变 B.中国领土疆域的扩大
C.地方监察制度的完善 D.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26. 表1 关中各州府客户(佃农)占当地总户数的比值及全国的平均值(%)
关中诸州府 全国平均
雍州 乾州 同州 华州 耀州 邠州 凤翔州
北宋初期 43 19 18 41 24 29 33 42
北宋后期 (京兆府)29 13 15 24 10 26 31—34
据表1可知,北宋时期关中地区
A.土地兼并现象较为突出 B.自耕农经济占据一定优势
C.农业生产效率逐步提高 D.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滞后
27. 下表是明代安徽徽州祁门县李舒家的户籍信息,这可以用来说明当地
登记时间 户主 耕地(亩) 非耕地(亩) 总计(亩)
1391年 李舒 16.34 2.19 18.53
1403年 李务本(李舒之子,后天折) 35.58 2.19 37.77
1412年 李景祥(宗族过继) 0 0 0
1432年 谢荣娘(李舒遗孀) 5.43 0 5.43
A.自耕农土地买卖频繁 B.夫权弱化女性地位提高
C.土地所有权较为稳定 D.君权强化影响经济发展
28. 下面为1893—1910年中国进口商品种类比较表(单位:%)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年份 机器及大工具 建筑用品;设备、器材 消费品原料 直接消费资料
1893年 0.6 7.8 13.0 78.6
1903年 0.7 14.3 22.3 62.7
1910年 1.5 16.0 17.0 65.5
A.中国轻工业获得一定的发展????????????????? ?? B.西方加大了对华商品倾销
C.中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增强?? ????????? D.民族工业的发展面临绝境
29.20世纪初,中国学术界在翻译“science”时,主要引用儒家经典中的“格致”,少数人借用日语中的“科学”。到了1915年“格致”在这一翻译中基本消失,“科学”成为定译词。这一变化反映当时中国学术界
A.理性认识西方文化 B.放弃中体西用的原则
C.彻底抛弃儒家经典 D.受到新文化运动影响
30.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兴起了一股关注和讨论苏联的热潮,《苏俄评论》(1931)、《中国与苏俄》(1934)等杂志相继创刊,就连以“无偏无党”,为宗旨的《申报》也刊登了许多有关苏联的文章。这一轮“苏联热”的出现,意在
A.呼应红色苏区革命实践 B.推动国共两党合作抗战
C.寻求救亡图强的新道路 D.寄望苏联干预远东局势
31.宣言是时代的象征。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宣言有利于
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巩固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扩大北伐战争的群众基础 D.推动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
32. 古罗马历史学家迪奥·卡西乌斯认为,“卡拉卡拉敕令”授予帝国境内自由人以公民权是为了扩大税基,相较没有公民权的人来说,罗马公民需要缴纳一些特定的税种。该观点反映罗马万民法旨在
A.强化公民的优势地位 B.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C.扩大帝国的统治基础 D.赋予更多人以公民权
33. 近代前期,西欧国家建立了一系列拥有政府特许权的殖民贸易公司,如英国东印度公司,它们都拥有自己的军队。二战后成长起来的跨国公司没有一家有自己的军队,但都有一个强大的律师团队。这一变化反映了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 B.世界经济体系的制度化
C.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确立 D.新经济增长模式的出现
34. 据学者统计,1929年,美国结婚的人有1233000对,到1932年,减为982000对。生育率在20年代末约为20%,1933年减为16.6%。造成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物价的快速持续上涨 B.《社会保障法》的制定
C.战争导致人口的减少 D.经济危机影响婚育意愿
35. 表3
时间 宣言、公约 参与国 内容
1970 《蒙德维的亚海洋法宣言》 智利、乌拉圭等拉美9国 宣布沿海国有权确定其领海主权和管辖权的范围;把签署国的领海或专属管辖区扩大为200海里
1972 《圣多明各宣言》 拉美15国 主张领海和承袭海的总宽度可达200海里
1982 《联合国海洋公约》通过 119国签署(美英等国拒签) 一国可对距其海岸线200海里(约370公里)的海域拥有经济专属权
推动表3所列宣言或公约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 欧洲联盟初具规模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B.经济区域集团化进程受到阻碍
C.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D.政治多极化推动了经济多极化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棉纺织业是近代中国最为典型的“两栖”行业。机器工业以“纺”为主,以“织”为辅,手工业以“织”布为重,以“纺”线为次。1913年,国内机制布产量增长到1756万匹,在棉布总产量中的比重也仅为2.26%。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若干现代因素催生了棉织业的原始工业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相继出现了改良的手拉机和足踏机,手拉机一人一日约能织布四五十尺。1906年,高阳商会集资向天津日商田村洋行购买织机,试办工厂,是为高阳布改良之始。晚清中央和各地方设立了一批传习性质的工艺局所,招收了许多织布学徒,学徒毕业后,成为工场工人。北京政府税务处重申“旧式土布,为织布生计攸关,除仍照土布减税成案每百斤征收出口正税1两及运往内地照纳沿途税厘外,其由此口运至彼口应即免征复进口半税”。
材料二 棉纺织业最初源于印度,16世纪中后期,传入英格兰。17世纪中期以来,棉织物构成英印贸易的主要商品。由于毛纺织商人不断向议会请愿,从17世纪末期开始,议会多次通过法案,禁止从印度、中国等国进口印花棉布,但收效甚微。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一个人不能拥有印度原装进口的印花棉布,他就会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相对适度的模仿品”,就这样,“禁止进口印度棉织品的保护措施培养了一个‘进口替代’产品的产生”。18世纪中期,尝试一连串机械化操作开始在英国率先实现,技术变革推动了英国棉纺织工业的飞速前进,1774年,英国已经具备打破世界纺织品格局能力,毫不犹豫地废除那些禁止从印度进口棉布的法案。机器化的生产方式为棉纺织品的集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使单位生产成本一再降低,成为英国开始寻求棉花原料、扩大生产规模的起点,美国南部、印度逐渐成为英国原棉产地。
——摘编自杨松、马瑞映《内驱与统合: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及对全球体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棉纺织业的特点,分析推动中国近代棉织业工业化的因素。(1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对英印棉织贸易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废除禁止从印度进口棉布法案的经济背景。(11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3世纪到18世纪中西方服饰对比
结构 造型 设计手法 设计目的
中国 平面、直线 宽松 无明显时代感 遮盖人体、规范礼制
西方 立体、曲线 合体 随时代变迁 展现人性、个性、重审美
——摘编自吴永红《13﹣19世纪中西方服饰结构差异及其原因探析》
服饰,是最直观的历史和社会文化载体。根据材料,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张九龄(678~740),韶州曲江(令广东韶关)人。七岁能文,进士及第后步入仕途,开元年间官至宰相,成为秦至唐在统一王朝任官级别最高的岭南人。张九龄为政注重民生疾苦,轻刑罚,薄赋敛,扶持农桑。其为人忠诚耿介,敢于进谏,亦终因此罢相,后有人认为这是唐朝由治到乱的分水岭。张九龄有《曲江集》传世,其诗清新自然,其文高雅严整。岭南多被时人视为蛮荒之地,而在张九龄的笔下,却是山明水秀,风光无限。他曾主持开大庾岭新路,便利了岭南与中原的交通,至今用之。张九龄“耿直温雅,风仪甚整”,人们以其家乡之名称之为“曲江风度”。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称赞他:“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 ——据《新唐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九龄成为盛唐名相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九龄的历史贡献。(9分)
周练四历史参考答案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D A B A A D C D C B D C
41题(25分)
(1)特点:手工业和民族机器工业并存;手工业和民族机器工业侧重点有所不同;机器织布业的发展相对迟缓。(6分)
因素:棉纺织机器的发展;商会扮演了积极角色;技术人才的培养;政府减免税行为。(8分)
(2)变化:从禁止到允许;从进口棉纺织品(成品)到进口原棉(棉花)。(4分)
经济背景: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机器化生产和技术的革新,具备打破世界纺织品格局能力;自由贸易政策的推行;世界市场的拓展。(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7分)
42题.示例:
观点:主流思想的不同导致了13到18世纪中西方服饰的差异.(2分)
论证:13世纪到18世纪的中国,理学始终占据统治地位。在“存天理,灭人欲”的规范中,中国人认为展现身体曲线是不合“理”的体现,服饰宽松成为社会需求。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中,不同服饰也是区分社会等级秩序和维护等级秩序的要求,服饰设计也要遵循规范礼制的政治需求。(4分)
13世纪到18世纪的西方,发生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从“人文主义”到“人本意识”再到“理性精神”,人的地位和价值被发现和肯定,自由、享受、个性成为新兴资产阶级的需求。西方的服饰设计随着主流思想的变迁,追求曲线、展现人性、个性,重视审美价值。(4分)
总之,服饰是社会文化的载体,主流思想影响了服饰的设计理念和社会需求,导致了同一时间段不同国家之间的横向差异。(2分)
47.(15分)
(1)科举制的推行和崇尚诗文的社会风气;开明纯正的政治氛围;南方的开发和中原文化在岭南的传播。
(2)为开元年间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树立了贤相的典范;文学作品影响深远;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岭南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