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分:12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学生姓名: _______ 校区:_________ 辅导老师: 学管师:
注意事项:
请考生使用蓝色或黑色圆珠笔、签字笔或钢笔作答。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分数
注意事项:
1.本试卷6页,共120分,其中书写分3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学号写在答卷纸的密封线内。
3.答案一律用钢笔或黑色水笔写在答卷纸上,不能写在本试卷上,标“▲”处表示此处的答案应写在答卷纸上。
一(25分)
1.用课文原句填空。(10分)
(1) 酒困路长惟欲睡, 。(苏轼《浣溪沙》)
(2)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3)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4) 骊山四顾, ,当时奢侈今何处?(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5) 官船来往乱如麻, 。(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6) ,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7)足蒸暑土气, 。(白居易《观刈麦》)
(8)鸡声茅店月, 。(温庭筠《商山早行》)
(9)《出师表》中,表明诸葛亮一生写照的句子 。
(10)《鱼我所欲也》表现本文观点的句子 。
2.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嗤笑( ▲ ) 恪( ▲ )尽职守 拮jū( ▲ ) 无与lún( ▲ )比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听了校长的报告,使同学们受到极大的鼓舞。
B.尽管严寒酷暑,我们都坚持清晨的锻炼。
C.每个同学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有用的人才。
D.保持一颗进取心是学习及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
班级开展“脚踏一方土”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4—5题。
4.仔细阅读下表,按要求答题。(2分)
我国目前土地利用类型构成表
类型 可利用土地 难利用土地
耕地 林地 草地 工矿交通城市用地和内陆水域等 沙漠石头山地永久积雪和冰川
比例(%) 13.5% 16.6% 32.6% 15.7% 21.6%
分析上表数据,写出你得出的两点结论。
(1) ▲ (2) ▲
5.下面是小明同学有感于这次活动写的随笔片段,根据语境,为这段话补写一句完整的结语。(3分)
从古时起,人们就学会了在泥土上种庄稼而获取食物,用泥土搭建房屋而得以栖身。人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土地上劳作,泥土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向人们提供生命之粮。到了现在,泥土对人们的恩惠更多了,人们从泥土中汲取石油、煤,人们从泥土中探掘各种稀有金属。 ▲ 。
6.阅读名著选段,回答问题。(3分)
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鲁达骂道:“直娘贼!还敢应口!”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
这段文字出自名著《 ▲ 》,故事是 ▲ ,表现了主人公 ▲ 的性格。
二(42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7—12题。(15分)
【古诗阅读】
清溪行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此诗是天宝十二载(753)秋后,李白游池州时所作。向:接近,将近。
7.从修辞角度对“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作一点赏析。(2分)
▲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清溪清我心”,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清溪的水色给人以“清心”的感受。
B.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作者由眼前的清溪想到新安江,发出了对新安江由衷的赞叹。
C. “空悲远游子”中“游子”的意思是久居他乡的人,这里是诗人自指。
D.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是在为他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郁闷的情绪。
【古文阅读】
郭嘉谏曹操击乌桓①
曹操将击乌桓。诸将多惧刘表使刘备袭许②。郭嘉曰:“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破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③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桓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蹋顿④之心,成觊觎⑤之计,恐青、冀⑥非已之有也。表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操从之。
行至易⑦,郭嘉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趋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操乃密出卢龙塞,直指单于庭⑧,大破之,斩蹋顿及名王已下。尚及兄熙走辽东。
【注释】①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郭嘉:曹操手下著名的谋士。乌桓: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文中的“胡”“夷”也指乌桓。②许:指许都,当时国都。官渡之战后,袁绍的残余势力投奔乌桓,两股势力联合起来,对曹操构成重大威胁。同时刘表和刘备在南方又蠢蠢欲动。③尚兄弟:指袁绍之子袁尚、袁熙。④蹋顿:乌桓首领。⑤觊觎(jìyú):非分的希望或企图。⑥青、冀:地名,指青州和冀州。⑦易:易县,因易水而得名。⑧单于庭:乌桓的大本营。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刘表使刘备袭许 ▲ (2)徒以威附 ▲ (3)尚及兄熙走辽东 ▲
10.下列句中加点的“于”与“袁绍有恩于民夷”中的“于”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 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B.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C.莫不有求于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胡恃其远,必不设备。
▲
⑵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
▲
12.曹操想平定北方乌桓,又担心虚国远征,带来后忧,郭嘉第一次劝谏分析指出了 ▲ 和 ▲ ,解除了曹操的忧虑;第二次劝谏特别强调的制胜因素是“”。(3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7题。(15分)
父亲之间
①弟弟迷恋音乐,不仅迷恋流行歌曲,也迷恋中国古典乐器。他常常在夜里吹奏笛子,声音清越,吹出月光、竹林、沙滩、仙鹤……升入高中以后,弟与另两个男孩一起组成了一个“红蜻蜓”歌唱组合,在春日夕阳中翻唱着一些小虎队的歌曲,唱得投入而动情,虽然只有我一个观众。弟弟要考艺术院校,父亲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严厉禁止。弟弟在那年高考中落榜了。弟弟准备去当文艺兵,父亲又是反对。他心灰意冷,对音乐的追求就此止步,常常迷茫地望向远方。
②对于父亲的横加干涉,弟弟是心怀怨怼的。他整日整日地不回家,在外面游荡,抽烟,喝酒,甚至赌博。父亲对于弟弟的不成器是彻底失望的,竟日摆着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看也不看弟一眼。父子之间犹如宿敌,冷战,僵持,中间横亘着大片大片的山,不可逾越。
③那些坚硬的、暗含敌意的、荒原一般的沉默,是什么时候开始消融,最后随风化为流水的,我不得而知。
④我那时已在江南。弟有时写信,有时打电话,内容里渐渐多了关于父亲的信息。初涉尘世的弟弟被浮世的炎风吹刮后,终于体会到了现实巷闾烟火的不易。他才知道,父亲对于他的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脸面,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相应的,在经历过一些波折后,父亲对弟弟也渐渐有了释然。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来设计的。
⑤柔软悄悄而来,来自两个血脉相连的男人,如静海深流。
⑥在四处求人碰壁后,父亲拿出积蓄,为弟弟买了出租车。弟弟把自己安顿在皖北那个小城,结婚,生子,开始了平淡的人生。
⑦一年的秋日,我自江南回家探亲。家人聚在一张饭桌上,吃着饭菜,说着闲话。屋外,秋阳融融,院中的桂花散发着脉脉的清香。一切都在不言中,生活似乎在和解与体恤中,平静地向前流去。
⑧如果,生活仅仅如此按部就班地向前流去,父亲与弟弟都不会看到他们各自的另一面。
⑨波澜总在不经意间降临人间。弟弟的孩子,我的侄儿,在出生一年后,被诊断为为孤独症患者。不能接受现实的是父亲,他在一夜间,叶落萧萧,只剩下虬枝无言地指向天空。弟弟第一次发现了父亲的软弱,那貌似强大的外表下,也有不堪一击的所在。他一边安慰父亲,鼓励妻子,一边筹款,四处求医。弟弟每天开始不停地讲话,虽然讲得口干舌燥,但侄儿没有一点反应。弟弟说,我不会放弃,然后挺了挺脊背,走出大门。父亲也第一次知道了弟弟是执着的,像蒲草,看似柔弱,实质有坚韧自持的力量。
⑩在弟弟的从容面前,终于有一天,父亲接受了现实。他什么也没说,拍拍弟弟的肩膀,把退休工资卡交给弟弟。弟弟不要。父亲怒目,喝令他收下,然后挺直脊背,走出大门。
⑾两位父亲,让我明白了什么叫“父亲”。 (根据李丽娟的文章改编)
13.阅读全文,简要说说文中的“弟弟”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
14.以父亲和弟弟为中心,梳理情节,完成填空。(2分)
弟弟迷恋音乐,父亲严厉禁止—— ( ▲ )——父子经历波折,关系开始软化
——父亲拿出积蓄,弟弟买车结婚——( ▲ )
15.文章第⑦节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2分)
▲
16.品味语言。(5分)
(1)赏析句子。(3分)
父子之间犹如宿敌,冷战,僵持,中间横亘着大片大片的山,不可逾越。
▲
(2)品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分)
父亲怒目,喝令他收下,然后挺直脊背,走出大门。
▲
1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文题“父亲之间”比“父子之间”更富深意,道出了两代父亲在家庭生活中所表现出的责任感。
B.文章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显得真实、亲切、自然。
C.第⑧节在文中起到过渡作用,使前后两部分内容衔接自然、紧密。
D.在经历过浮世的波折后,弟弟才知道,父亲当初反对自己迷恋音乐,仅仅是为了他的脸面。
(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2题。(13分)
瑕之美
郭启宏
①徜徉于芳林之中,采红撷绿,每见枯枝败叶,却无触目萧索之感,反觉新陈代谢,生机盎然。文艺创作中也有类似情形。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因作家恰到好处地写出其外形和内心的某种“缺陷”,而别具魅力。
②《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憨直忠勇,却又鲁莽得可爱;拼命三郎石秀是一个精细人,狠劲上来,其尖利歹毒,叫人刻骨铭心。《红楼梦》中,聪明、活泼的史湘云偏是个“咬舌子”,把“二”说成“爱”;还有林黛玉的“小心眼”,晴雯的“使性子”……一个个人物无不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古往今来,大凡成功的艺术形象,恰恰由于若隐若现的微瑕,而显出璞玉浑金的天然光彩。这就是美学家所称的“缺陷美”。
③我想,“缺陷”之所以为美,在于它的真实。谚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水浒传》《红楼梦》的例子,正是作家基于真实的艺术的生命这一着眼点,才在“完美”的面庞上点出“缺陷”的痦子。即使作家主观上有某种“神化”的理念,只要他尚能依据生活进行创作,最终仍不得不归于“人化”的描写。《三国演义》中作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作家在绝对化的描写中,也还有着被姜维识破计谋的千虑一失以及在先帝托孤时刻的惶恐心理等笔墨。“缺陷”愈真实可信,就愈有生命力,于是就愈美,“美是生活!”
④“缺陷”之成为美,还在于它的独特和恰如其分。外形的“缺陷”是千人千般,万人万种的。美人长有痦子,或者浮现在嘴角,或者隐匿于颈后,绝不相同;内心的“缺陷”更有千差万别,任何分类精密的批评家也无法归纳出几条几款,让人对号入座。这是“缺陷”的独特。所谓“恰如其分”,指的是“缺陷”不过是缺陷而已,既非外形的丑态,也非内心的恶德。这样,“缺陷”便在真实的基础上产生了特殊的韵致,使人物又各具风采,艺术魅力由此而生。正如捧心西施独特的却又风情十足的“缺陷”竟使东施起而“效颦”一样,憨湘云醉眠芍药茵,呆香菱情解石榴裙,都是她们各自独特的“不检点”的行为,相信《红楼梦》的读者不会据此认为这样的艺术形象是丑陋的。
⑤或问,难道只要“缺陷”都是美,无缺陷的“完好”不是美吗?无缺陷的“美好”当然是美,我们能说镜中花、水中月不美吗?然而这种美却难以捉摸得到。从文艺创作来说,塑造美的人物形象,并不排斥对其“缺陷”的描写。这里,还须再次说明,笔者所称的“缺陷”是有条件的,即:“缺陷”只是局部,而非整体。整体的美不但可以容纳而且必须包容局部的“缺陷”,“爱屋及乌”的成语和“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俗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⑥一言以蔽之,瑕不掩瑜①,瑕之美,在于真实与韵致。
(本文略有改动)
①瑕不掩瑜:瑕,斑点;瑜,玉上的光泽。玉的疵点掩盖不了其固有的光泽。比喻事物的毛病缺点无损其整体的完美。
1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2分)
19.本文从两个角度论述了“瑕之美”:(1) ▲ (2) ▲ (2分)
20.从论证方法的角度说说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
21.本文写到“《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憨直忠勇,却又鲁莽得可爱;拼命三郎石秀是一个精细人,狠劲上来,其尖利歹毒,叫人刻骨铭心。”请再以《水浒传》中的一个人物为例,说说其整体之美及局部的缺陷。(3分)
人物: ▲
整体之美: ▲ 局部缺陷: ▲
2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第①段借用芳林之中的“枯枝败叶”来指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外形或内心的某种“缺陷”。
B.很多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都有“缺陷”,正是这种“缺陷”,使人物形象变得真实可信,所以作者说这是“缺陷美”。
C.作者认为,塑造美的形象不但可以而且必须表现局部的“缺陷”,否则,就完美得如镜中花、水中月,难以捉摸得到。
D.第⑤段中的“这个”指代的是“整体的美不但可以容纳而且必须包容局部的‘缺陷’。”
三(50分)
2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请以“你很重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参考答案
5.(3分)泥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泥土促进了人的发展、人靠泥土而生存繁衍),我们要感谢泥土(保护土地)。(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三分)
6.(3分)(1)水浒(水浒传) 鲁提辖(鲁达)拳打镇关西 见义勇为、侠肝义胆、嫉恶如仇(写出主要的一点即可)(每空1分)
二(42分)
(一)(15分)
7. (2分)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清溪的清澈,表达了诗人对清溪的喜爱。(写出比喻或对偶得1分,内容得1分)
11.(4分)⑴胡人(乌桓)依仗自己地处僻远,必定不会做好防备。⑵(刘表)(如果)重用刘备,就担心不能控制他;(如果)不重用刘备,刘备也不会被他任用(为他效力)。(每句2分,意对即可)
12.(3分)远征乌桓可攻其不备,有可胜之机;不征乌桓贻害无穷;刘表、刘备尚未实现联合,不足以构成威胁。(2分,答出其中两点,意对即可) “兵贵神速”(“掩其不意” )(1分)
附:参考译文
曹操将要去征讨乌桓。各位将领大多担心刘表会派刘备乘机袭击许昌。郭嘉说:“主公虽然威力、声势震动天下,但胡人(乌桓)依仗自己地处僻远,必定不会做好防备,可趁着乌桓没有防备,(我军)突然袭击攻打它,定能彻底击败对方。况且袁绍对当地汉人和乌桓人都有恩德,而且袁尚兄弟还在那里。现在我们对青、冀、幽、并四州的百姓,还只是用威势使他们归附,还没有施加恩德,舍弃(这四州)而南征(刘表),那袁尚必然凭借乌桓的资助,招纳那些为旧主拼死效命的人,胡人(乌桓)一动起来,汉人胡人百姓都将响应,这会使蹋顿产生入侵的野心,实现他非分的希望,(到时候)只恐青、冀二州就不是我们所有的了。刘表知道自己的才力不足以驾驭刘备,(如果)重用刘备,就担心不能控制他;(如果)不重用刘备,刘备也不会被他任用(为他效力)。因此,即使我们倾尽全国兵力远征(乌桓),主公您也用不着担忧什么了。”曹操就听取了郭嘉的谏言。
行军到达易县时,郭嘉说:“用兵贵在行动特别迅速。现在(我军)行军千里攻击敌人,行军时运输的物资很多,难以迅速得到有利的时机,况且敌方听到消息,必定有所戒备;不如留下辎重,轻装兼程进发,出兵攻击对方不防备的地方。”曹操于是率军悄悄出了卢龙塞,直捣乌桓的大本营,大败敌军,斩杀蹋顿以及名王以下许多将领。袁尚和他的哥哥袁熙逃往辽东。
(二) (15分)
13. (3分)弟弟曾经是一个热爱音乐、叛逆的少年,经过生活的磨砺,变成了一个坚韧自持,勇于承担责任,执着的人。(抓住人物前后变化,答出人物转变之前的性格“热爱音乐”、“叛逆”中任意1点得1分,转变之后的性格“坚韧自持”“勇于承担责任”“执着”中的任意2点得2分)。
(2)(2分)通过动作描写(1分),生动地写出了父亲帮助弟弟战胜困难的决心,又表现出父亲为能帮助弟弟而感到满足(意对即可,两点写出一点就得1分)。
17. (2分)D
(三) (12分)
18.(2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因作家恰到好处地写出其外形和内心的某种“缺陷”,而别具魅力。
19.(2分)(1)“缺陷”之所以为美,在于它的真实(2)“缺陷”之成为美,还在于它的独特和恰如其分
22.(3分)B
三、(50分)
23.(50分)参照中考评分标准
项 目卷类 内 容 表 达 结 构
一类卷(50—43分) 中心非常明确,内容具体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观点正确。 文体规范。语言通畅。无病句。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分段恰当。
二类卷(42—35分) 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思想健康,观点正确。 文体规范。语言通顺。病句少(1—2句)。 结构完整。条理较清楚。能够分段。
三类卷(34—27分) 中心较明确,内容较具体,观点基本正确。 文体基本规范。语言尚通顺。病句多(3—4句)。 结构较完整。条理尚清楚。分段不当。
四类卷(26—18分) 中心不够明确,内容不够具体,观点有偏差。 文体不够规范。语言不通顺。病句多(5—6句)。 不成篇。
五类卷(17分以下) 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具体,观点不正确。 文体不合规范。语言极不通顺。病句很多(7句以上)。 不成篇。
作文评分常规要求
书写(3分)
字迹清楚(1分);书写工整(1分);书写美观(1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