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荷
塘
月
色
必修二课件
01
Please
add
the
title
here
课文导读
03
Please
add
the
title
here
课文赏析
02
Please
add
the
title
here
字词学习
04
Please
add
the
title
here
知识拓展
目录
第一节
课文导读
usinesstemplateforthetitlecontentyouwantoaddPleaseaddaclearbuPleaseaddaclearbusinesstemplateforthetitlecontentyouwantoaddPleaseaddaclear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
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一带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等。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
面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
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去》)“这几天心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第二节
字词学习
usinesstemplateforthetitlecontentyouwantoaddPleaseaddaclearbuPleaseaddaclearbusinesstemplateforthetitlecontentyouwantoaddPleaseaddaclear
1、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前三段,写夜赏的缘由。7、8两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月下遐思”(情)
2、综合、归纳。
(
)
(
)
月光
月影
如流水
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实
虚
实
虚
朦胧优雅
塘上的月色
轻飘柔美
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
第三节
课文赏析
usinesstemplateforthetitlecontentyouwantoaddPleaseaddaclearbuPleaseaddaclearbusinesstemplateforthetitlecontentyouwantoaddPleaseaddaclear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例: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1、通感
本体
喻体
原句
相似点
荷叶
白花
(荷花)
清香
舞女的裙
一粒粒
的明珠
碧天里
的星星
渺茫的
歌声
……
……
……
……
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
很相似
月光下,白色荷
花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
白花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
碧天的星星相似
渺茫的歌声和微风中荷香的
断断续续,若有若无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
感,用语言平实自然。
重重
阴阴
隐隐约约
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叠词叠字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二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
月光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
荷塘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月光
月影
光与影
曲曲折折
田田
亭亭的舞女的裙
袅娜
羞涩
星星
明珠
美人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闪电
凝碧
脉脉
泻
浮
洗
笼
画
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素淡
宁静)
(朦胧
柔和)
第四节
知识拓展
usinesstemplateforthetitlecontentyouwantoaddPleaseaddaclearbuPleaseaddaclearbusinesstemplateforthetitlecontentyouwantoaddPleaseaddaclear
满现实向往光明
李国平
内心矛盾与冲突
钱理群
彷徨苦闷却无不满
程
翔
有浓浓的哀愁
姚效先
不消沉,无哀愁
吴海发
众说纷纭:《荷塘月色》的思想内容
第一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作者将自己此时的感情巧妙的融入到对眼前景物的描绘之中,收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第二,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而且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动与静相互衬托,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美。
第三,抓虚实的结合,写出了散文的神韵。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所描绘出来的景物的特点就是“虚”。对眼前景物客观特点的描绘就是“实”
“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李广田
朱自清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以江北人的坚忍的头脑,能写出江南风景似的秀丽……
——郁达夫
他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
——杨振声
朱文心境温厚,节奏舒缓,文字清淡,绝少瑰丽,炽热,悲壮,奇拔的境界,所以咀嚼之余,总有一点中年人的味道。
——余光中
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
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惟一答案。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