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学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第一学时
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文言词语,运用文言规律,理解课文;
2.分析故事情节,评价思想精神,勇敢面对难题。
自主学习资料:
1.作者链接:
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他在学术文化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籍做了全面系统的分类整理工作,其作品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2.文体链接:
《战国策》,我国古代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次序,编订为三十三篇。这部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了各国之间在政治、军事、外交上的斗争。它不仅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文献,同时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出自本书的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3.背景链接: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4.“士”,中国古代社会中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春秋时代,各国之间征战不休。“士”的地位也出现上升或下降,有些卿大夫为扩大影响,巩固地位,设法招揽“士”以张声势。很多士便投靠到他们那里。战国时代,争霸和兼并战争更为剧烈,于是游说之士应运而生,他们穿梭于各国间充当说客。
自主学习:
读准字音
唐雎(jū)
怫然(fú)
免冠(guān)
徒跣(xiǎn)
韩傀(ɡuī)
谕(yù)
休祲(jìn)
缟素(gǎo)
庸夫(yōng)
色挠(náo)
以头抢地(qiāng)
1.通假字
秦王不说(通“悦”,高兴、愉快)
故不错意也(通“措”,安放)
仓鹰击于殿上(通“苍”,青色)
2.古今异义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交换今义:容易,简单)
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转折连词,与“但是”合用)
非若是也(古义:这样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仅仅今义:不弯曲)
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今义:感谢或凋落)
3.一词多义
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
于:受地于先王(从)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到)
以: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把)
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徒:亦免冠徒跣(光着)
徒以有先生也(只,只是)
者:以君为长者(……的人)
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怒:秦王怫然怒(生气,发怒)
怀怒未发(愤怒)
4.词类活用
用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名词做动词,穿丧服)
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流,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流)
请广于君(形容词做动词,扩充)
轻寡人与(形容词做动词,轻视,看不起)
5.文言句式:
判断句:
非若是也(“非……也”表否定判断)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者,……也”表判断)
倒装句:
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应为“于先王受地”)
请广于君(状语后置,应为“请于君广”)
省略句: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省略主语“我”)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1)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
第二部分:(2、3)唐雎与秦王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表现出他誓死维护国土的决心。
第三部分:(4)斗争结束,唐雎取得胜利,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
分析人物
结合课文,你认为唐雎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说明理由。
明确:勇赴国难:维护国家尊严,忠于使命。不畏强暴:虎狼之国,奉命出使。敢于斗争:面对“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针锋相对指出“士之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才智过人:
区别“庸夫之怒”和“士之怒”。并将“士之怒”与“休祲将于天”联系起来。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秦王和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
秦王: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
唐雎:从容镇定、不畏强暴,具有凛然正气的外交家。
把握文章主旨
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勇敢解决难题:
苟利国家生与死,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李大钊、鲁迅、詹天佑、邓稼先、张富清、黄文秀、杜富国、中国女排、救火捐躯的31英雄、抗“疫”勇士……
同学们,无论是祖国面临危难关头,还是遭遇困难的时候,还是我们面对学习生活的难题的时候,我们都要学习那种精神,做一个有主见,能担当,用于面对的中国人。10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第二学时
学案
学习目标:
1.品味外交辞令,分析说话的结构;
2.运用恰当的结构,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课堂互动探究:
战国时期,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开始逐步吞并其他六国,由此而展开了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斗争,涌现出了许多叱咤风云的军事家和外交家。唐雎便是一位载入史册的外交英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他的外交风采。
朗读课文体会写法
1.运用对比和衬托,塑造人物形象。
对比:秦王先倨后恭(使人谓——不说——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唐雎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一个色厉内荏、外强中干,一个临危不惧、机智果敢。通过对比,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衬托:安陵君大敌当前有一国之君的见识,但无解决问题的方法,唐雎则出语不凡。
2.对话描写,作用多样。
(1)通过对话渲染了人物活动的环境。(2)通过对话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了不同性格:安陵君貌似恭顺,实则坚定;唐雎智勇双全,不畏强暴;秦王骄横狡诈。(3)通过对话推动了情节发展。
3.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多是外交辞令,委婉而富有深意,试加以分析。
从唐雎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说话技巧在与人交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勇敢与善辩是非常好的品质与能力。所以,在平时要多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1)教师示例: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面对秦王傲慢自大和咄咄逼人,唐雎沉着应对。先重复之前已经说过的理由“守地于先王”——不肯易地要守先人之土;进而以“虽……岂……”的措辞,强化了“守土不易地”的立场,同时揭露秦王以空言索人国土的蛮横无理。不过,作为外交辞令,唐雎的话只说己方态度,并未直斥暴秦,义正辞严,有礼有节。
(2)学生合作: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明确:秦王明言易地,暗为巧取豪夺,安陵君当然明白其中的诈伪。但他却不作正面驳斥和申辩,而是顺着秦王的“好意”说下去。他首先肯定这是秦王的恩惠,是非常好的事;然后,语意陡转,表明坚守先王土地,定不可移、誓不可夺的决心。这样的外交辞令,言辞虽卑,意志不衰。既没有过分激怒秦王,也表明了自己守土不易的严正立场,可谓敏于应对、善于言谈。
(3)归纳君臣外交表达的完美结构:
最高主题:先王之地——天子——信念、道义
中间主题:终身守之——诸侯——情感、真诚
最低主题:挺剑伏流——士大夫——行动、操作
拓展迁移:
1.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精神。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技术精益求精。包含的三个主题分别是:信念、情感、行动
2.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义——不欲、所恶——弗受、不屑。包含的三个主题分别是:信念、情感、行动。
课堂练习:运用说话的结构分析《送东阳马生序》、《出师表》和《触龙说赵太后》三篇文章。(提示:最高主题、中间主题、最低主题)
方法指导: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1.主旨情感比较法。议论抒情是重点;文章首尾须看清;人生经历要联系;写作背景来参考。2.人物性格评价法。概括事件窥个性;语言描写露性情;察言观色评性格。3.内容异同比较法。概括事件,理清前因后果。明确思路,筛选关键词语;注意词义、句义和语境义。4.写作手法比较法。常用写法记在心,细看文章精筛选。常用写作手法有:衬托、对比、托物言志、正侧面描写、烘托、拟人等。
素材积累:
《战国策》中的成语“行百里者半九十”这句成语出自《战国策?秦策五》,意思是说要走一百里路的,走了九十里,只能算完成一半。也就是说,最后“十里”相当于“百里”中的“五十里”。这句成语劝勉我们做事要善始善终,不能因为那短短的“十里路”而少加努力,使我们所做的事功亏一篑。《战国策》中至今保留下来的成语:
安步当车不遗余力、不翼而飞侧目而视、反璞归真高枕无忧、汗马功劳狐假虎威、画蛇添足狡兔三窟、门庭若市亡羊补牢
拓展延伸
1.在战国时期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你能搜集一些吗?
【交流】毛遂自荐、蔺相如完璧归赵、晏子使楚、荆轲刺秦
2.你知道哪些关于说话能力和技巧的名言警句?
【交流】荀子: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
刘勰:一人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西方:世界的三大战略武器:口才、美元、电脑。
《圣经》: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