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唐雎不辱使命 教案(共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0 唐雎不辱使命 教案(共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7 17:17:28

文档简介

10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识记文言词语,运用文言规律,理解课文;
2.分析故事情节,评价思想精神,勇敢面对难题。
新课导入
同学们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要接触《战国策》里的又一个游侠勇士——唐雎。
理解标题:唐雎不辱使命。唐雎:战国末期人。辱:辱没、辜负。不辱使命:没有辜负
出使任务。
阅读提示:本文记叙了强大的秦国与弱小的安陵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秦王提出以五百里地换取安陵,其实另有所图。唐雎临危受命,出使秦国,最终不辱使命,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阅读课文,想一想唐雎为什么能让秦王屈服。
初读正音
唐雎(


怫然(


徒跣(xiǎn

抢地(qiānɡ

彗星(
huì

要离(yāo

休祲(
jìn

缟素(ɡǎo

色挠(náo

回顾文言规律:
字词类: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活用;句式:倒装、判断、省略……;方法:留(名号)、替(单音)、调(语序)、补(省略)、删(无意)
再读通译:
1.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
(1)秦王不说(“说”通“悦”,愉快)
(2)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安放)
(3)轻寡人与(“与”通”欤”,语气词)
(4)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5)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
2.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虽然:古:即使如此;今: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
(2)“非若是也”
(是:古:这样;今:判断动词)
(3)“休祲降于天”
(休:古:吉祥;今:休息)
(4)“虽千里不敢易也”
(易:古:交换;今:容易)
(5)“长跪而谢之曰”
(谢:古:道歉;今:感谢)
3.找出文章中的一词多义。
(1)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依次为:派遣、出使
使人谓安陵君曰
派遣
(2)徒:亦免冠徒跣
光着
徒以有先生也
仅仅
(3)夫:此庸夫之怒也
成年男子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句首发语词,无义
(4)然:虽然受地于先王
这样
秦王怫然怒
……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5)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以头抢地尔

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依次为:凭借、因为
(6)之:聂政之刺韩傀也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结构助词,“的”
长跪而谢之
音节助词,无义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代词,代“它”指土地
(7)于:受地于先王

唐雎使于秦

休祲将于天

仓鹰击于殿上

4.找出文章中的词类活用
(1)天下缟素:缟素,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丧服。
(2)轻寡人与
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
(3)请广于君
广,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
5.找出文章中的文言句式
(1)倒装句。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介宾后置,相当于“于先王受地”)
(2)判断句。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者……”也相当于判断句“是”)
6.找出文章中的翻译方法:
(1)删(无意):天子之怒。天子发怒
(2)补(省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我用方圆五百的土地交换安陵。
(3)调(语序):受地于先王。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
(4)替(单音):大王加惠。大王给予恩惠。
(5)留(名号):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
三读理解文意,分析情节
1.读课文,找出描写秦王情绪变化的词语,说说秦王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不悦”“怫然怒”“色挠”这些词语,如同一条暗线,串联起秦王情绪的变化。
当安陵君委婉地拒绝了秦王使者易地的欲求后,秦王“不悦”,表现出极为失落不满的情绪。当唐雎重申安陵君的立场,坚决表示不易地时,语带讥讽,让秦王侵吞安陵国的野心再一次受到打击,所以秦王“怫然怒”;当唐雎的“士之怒”战胜了秦王的“天子之怒”时,“秦王色挠”,神情沮丧,完全失去了唯我独尊的威严。秦王情绪的变化,是对安陵国君臣坚强不屈、英勇斗争行为的反应,他从“不悦”到“怒”,最后到沮丧(色挠),从自以为是、不可一世到赔礼道歉,情绪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颇富戏剧性。
2.
梳理情节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第三部分(第4段):唐雎胜利。
理解人物性格:
结合课文,你认为唐雎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说明理由。
明确:勇赴国难:维护国家尊严,忠于使命。不畏强暴:虎狼之国,奉命出使。敢于斗争:面对“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针锋相对指出“士之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才智过人:
区别“庸夫之怒”和“士之怒”。并将“士之怒”与“休祲将于天”联系起来。
勇敢解决难题:
苟利国家生与死,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李大钊、鲁迅、詹天佑、邓稼先、张富清、黄文秀、杜富国、中国女排、救火捐躯的31英雄、抗“疫”勇士……
同学们,无论是祖国面临危难关头,还是遭遇困难的时候,还是我们面对学习生活的难题的时候,我们都要学习那种精神,做一个有主见,能担当,用于面对的中国人。
作业:
1.熟读课文,完成课后习题一、三和四。
2.以秦国史官来的角度来改写这段外交故事。
3.预习课后习题二。
课堂小结:识记文言词语,运用文言规律,理解课文;
分析故事情节,评价思想精神,勇敢面对难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10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品味外交辞令,分析说话的结构;
2.运用恰当的结构,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复习巩固:
1.举例说明,文言文翻译的思路和方法;
2.分析课文情节,评价思想精神。
明确:
1.语法:词类(通古一活)+句型(倒判);方法:留替调补删
2.角度:语言、动作、神态……
;方法:分析、归纳
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当光从一种介质穿到另一种介质中时它会:改变方向,改变速度,发生偏折。我们说话同样也会从一个人口中传到另一个人耳朵里,也会发生各种微妙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可能就会带来不一样的结果:喜怒哀惧。所以,说话的技巧就尤为重要,今天我们通过《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我们获得怎样的标的技巧呢,带着这个问题,开始我们的学习吧。
新授:
速读课文,探究问题
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多是外交辞令,委婉而富有深意,试加以分析。
1.教师示例: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面对秦王傲慢自大和咄咄逼人,唐雎沉着应对。
先重复之前已经说过的理由“守地于先王”——不肯易地要守先人之土;
进而以“虽……岂……”的措辞,强化了“守土不易地”的立场,
同时揭露秦王以空言索人国土的蛮横无理。
不过,作为外交辞令,唐雎的话只说己方态度,并未直斥暴秦,义正辞严,有礼有节。
2.学生合作: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明确:秦王明言易地,暗为巧取豪夺,安陵君当然明白其中的诈伪。但他却不作正面驳斥和申辩,而是顺着秦王的“好意”说下去。他首先肯定这是秦王的恩惠,是非常好的事;然后,语意陡转,表明坚守先王土地,定不可移、誓不可夺的决心。这样的外交辞令,言辞虽卑,意志不衰。既没有过分激怒秦王,也表明了自己守土不易的严正立场,可谓敏于应对、善于言谈。
3.归纳君臣外交表达的完美结构:
最高主题:先王之地——天子——信念、道义
中间主题:终身守之——诸侯——情感、真诚
最低主题:挺剑伏流——士大夫——行动、操作
拓展迁移:
1.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精神。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技术精益求精。包含的三个主题分别是:信念、情感、行动
2.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义——不欲、所恶——弗受、不屑。包含的三个主题分别是:信念、情感、行动。
课堂练习:运用说话的结构分析《送东阳马生序》、《出师表》和《触龙说赵太后》三篇文章。(提示:最高主题、中间主题、最低主题)
课后作业:练习用结构化说法方式,向家人提出建议或倡议。(研学、看电影、游戏)
课堂小结:品味外交辞令,分析说话的结构;运用恰当的结构,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本节课记住三个层次主题词:信念、情感、行动。
板书设计:
10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最高主题:先王之地——天子——信念、道义
中间主题:终身守之——诸侯——情感、真诚
最低主题:挺剑伏流——士大夫——行动、操作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