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至》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客至》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7 18:54: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客至》教案
如诗如画,如有客至
导入:画者,天地无声之诗;诗者,天地无声之画。诗歌与绘画,虽然是不同的艺术门类,但是有着广泛的联系。
1、拉丁诗人贺拉斯说:“画如此,诗亦然。”
2、宋代诗人苏轼说:“诗画本一律。”(《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
3、孔武仲也说:“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宗伯集》卷一《东坡居士画怪石赋》)
4、元代杨维桢说:“盖诗者心声,画者心画,二者同体也。”“故能诗者必知画,而能画者多知诗,由其道无二致也。”(《东维子集》卷十一《无声诗意序》)
5、明代文徵明《次韵题子畏所画黄茆(mao二声)小景》:“知君作画不是画,分明诗境但无声。古称诗画无彼此,以口传心还应指。”
——以上这些引用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诗画本一家_________
任务一:课前预习、课堂展示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细品本诗,回答下面问题
一、首联
1、赏析“皆”字。
“皆”字写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
2“但见”有什么韵味?
“但见”——只见,言下之意:只见群鸥天天来访,难见亲友到来,不免单调,诗人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寥心情。这里既是乐景写哀,又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3.释“群鸥”。
鸥鸟性好猜疑,如人有机心,便不肯亲近,在古人笔下常常是与世无争、没有心机的隐者的伴侣。因此“群鸥日日来”,不仅点出环境的清幽僻静,也写出诗人远离世间的真率忘俗,与世无争;同时也说明:亲友云散,交游冷落,只见群鸥,不见其他来访者,闲逸的生活不免有一丝单调、寂寞。
2、颔联
1、两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情味在哪里?
——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缘君扫;蓬门不曾为客开,令始为君开。
老夫不曾为客扫过花径,今天正为贵客上门而扫;
柴门不曾为客而大开过,今天为贵客上门才打开。
(互文:1主任下马客在船2、秦时明月汉时关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画面在空间上有何变化?
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
3.体味作者的情感。
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实感,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
——突出诗人见到老友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三、颈联(盘飧:盘盛食物的统称,sun,泛指熟食,饭食;兼味:谦言菜少;旧醅:隔年的陈酒,古人好饮新酒,杜甫以家贫无新酒感到抱歉。)
——离市太远盘中没好肴菜,家底大薄只有陈酒招待。(时间上从迎客到待客)
1.这联写的是作者待客,选取去了哪部分的生活细节?
待客酒菜
2.待客两句传达出了哪些信息?
A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却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菜简
B我们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气氛。——情真
由此看出作者兴奋欢快,又兼有歉疚。
四、尾联——若肯邀请邻翁一同对饮,隔着篱笆唤来喝尽余杯!(肯,能否允许,这是向客人征询。)
1.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怎样的快乐?
尾联以邀邻助兴的精彩细节,出人料想地笔意一转。这令人想到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无须事先约请,随意过从招饮,是在真率纯朴的人际关系中所领略的绝弃虚伪矫饰的自然之乐。
2、尾联是个细节表现,这个细节有何作用?
(尾联突然撇开客人不提,可仔细一想,却依旧表现客到的高兴心情,是想用这种民间常见的方式表示自己难得的兴奋:我家来尊贵客人了,你也过来喝几杯,好好地帮我陪陪客人,喝个痛快,玩个尽兴!这种写法既巧妙,又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这个细节的运用,让人回味不尽,别有一番情趣,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
任务三:由诗悟情,由情入画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细品本诗,体味诗情,再根据诗歌画一幅简笔画,聊聊你的创作缘由。
可入画的景物(人) 特征 情感
首联 春水、群鸥、我 江波浩渺茫茫一片、成群结队、形单影只(交游冷落) 孤独寂寥?闲逸忘俗?与世无争
颔联 花径、蓬门、宾主 简陋、热情 激动喜悦
颈联 盘飧、樽酒 简陋 兴奋、歉疚
尾联 篱笆、老头、我
浓重的生活气息



任务三:诗画本一家
1、看到这幅图,你想起了哪句诗?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或任选一句诗,请你简笔描绘出这句诗歌。
3、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4、题款:老夫今日喜开颜,赊得霜螯大满盘。强作长安吟咏客,闭门持盏把诗删。余居燕年久,商家渐渐相识,能赊货物。齐璜白石山翁并题记。
这幅作品描绘的是画家生活中一个饮食的场景,以秋蟹、酒壶和酒杯入画,营造了把酒品蟹的温馨场景。
享受美味,把酒作诗,将此情此景升华为绘画作品。足见他的灵感和素材皆是源自生活,常通过一个细节或一处情景而引发艺术的联想。
任务四:由画赏美,缘画题
《山斋客至图》
欣赏此画,并根据此画,写一段散文诗。
作者简介周丞(1460–1535),中国明代中期的著名职业画家,字舜卿,号东村,吴(今江苏苏州)人。擅长画人物和山水,画法严整工细。他有两个学生特别著名,一个唐寅,另一个仇英,唐寅、仇英青出于蓝,风格上极为接近,但当时名气已超过老师。
《山斋客至图》描绘的内容
景物:山斋主人待客来访的情景,布局严谨周密。山斋为全图的重心,它处于冈峦环抱、溪流萦绕、嘉木交阴的环境里,显得幽深隐蔽。隔溪对岸平林漠漠,雾霭冉冉,楼阁隐现,远处峰峦巍峨层叠,流泉迂曲下注,境界深远壮阔,气势雄伟恢弘,体现出取法北宋中原画派高远布局法的特征。
人物:主人端坐斋内,似在等待客人。一客曳杖正朝山门行来,不远处溪河桥上亦有来客,并有携琴僮仆相随,点出了“客至”的主题。
《山斋客至图》以封建文人的隐居生活为表现题材,反映了士大夫寄情山水、志耽林泉的闲雅情趣。画面融山水、人物为一体,采用抬高视点的取景方法,由近及远,幽邃清旷,给观者提供了“游目骋怀”的深远空间。近景是一个倚岩傍水的山间别墅,大石蹲卧,青松倚仰,杂木葱郁,隐映着深静别致的院落。环境相当典雅清新。屋里屋外,人物活动清晰可辨;堂上主人悠然的坐在屏前,正展卷而读,似乎在等候客人的到来,意态轻漫潇洒;一名僮仆侍立在旁,神态谦恭;院外来客已经曳杖门前,点出了“山斋客至”的主题。
画中那个从石崖背后携卷而来的书僮,则说明在院落的深处,还有书屋、房闼,给人以画外的联想。庭园环境跟人事活动很自然地融汇在山水环抱之中。屋后野水萦回,隔岸烟霏锁断幽林,阁顶在林端隐现,峰峦秀挺,危崖悬瀑,一位老者在抱琴童子的陪伴之下,从林间缓步而来。空山、行,静动映衬,使寂静的山野显得愈加空灵杳冥。近景跟远景之间以一径相通,一桥相连,小径蜿蜒深入,渐渐地消失在深林雾气之中,颇得“曲径通幽”之妙。
周臣画风明显继承了南宋李唐、刘松年一派,笔锋细劲,设色淡雅。画面人物虽小,但真实具体,各尽其态。山水景物皆以尖劲利落的细笔勾斫,山石采用小斧劈皴法,坚凝沉着,棱角分明,树亦用小笔勾点而成,笔墨劲爽刚健、灵活秀润,无雕琢刻画与粗莽恣肆之弊,形成秀逸而不媚弱,清劲而不霸悍的格调。其墨彩晕染,亦能随着物象的向背虚实而起巧妙的节奏变化,给人以较强的真实之感。
《山斋客至图》以封建文人的隐居生活为表现,反映了士大夫寄情山水,志耽林泉的闲雅情趣。在表现这类隐逸生活题材时,画家周臣不同于元明文人画那般追求荒率空寂的意境,而是赋予雄伟恢弘的气势,有着自己的艺术特色。
在全图的严整中注入了文人画虚灵的气韵。这是周臣风格的代表作。
在表现这类隐逸生活题材时,画家不同于元明文人画那般追求荒率空寂的意境,而是赋予雄伟恢弘的气势,有着自己的艺术特色。
展示同学的文章,并请来我们的一位好友赋诗一首
山中与幽人对酌
唐代: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译文
我们两人在盛开的山花丛中对饮,一杯又一杯,真是乐开怀。
我已喝得昏昏欲睡您可自行离开,明天早晨定要抱着琴再来。
注释
幽人:幽隐之人;隐士。此指隐逸的高人。《易·履》:“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对酌:相对饮酒。
“我醉”句:此用陶渊明的典故。《宋书·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不懂音乐,但是家里收藏了一把没有琴弦的古琴,每当喝酒的时候就抚摸古琴,对来访者无论贵贱,有酒就摆出共饮,如果陶渊明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鉴赏
  《山中与幽人对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诗表现了诗人李白和幽居朋友随心所欲、不拘礼节的人生态度,展现出一个超凡脱俗的艺术形象。
  李白饮酒诗特多兴会淋漓之作。此诗开篇就写当筵情景。“山中”,对李白来说,是“别有天地非人间”的;盛开的“山花”更增添了环境的幽美,而且眼前不是“独酌无相亲”,而是“两人对酌”,对酌者又是意气相投的“幽人”(隐居的高士)。此情此境,事事称心如意,于是乎“一杯一杯复一杯”地开怀畅饮了。次句接连重复三次“一杯”,采用词语的重复,不但极写饮酒之多,而且极写快意之至。读者仿佛看到那痛饮狂歌的情景,听到“将进酒,杯莫停”(《将进酒》)那样兴高采烈的劝酒的声音。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由于贪杯,诗人李白的朋友喝得大醉,就告诉李白“我已经喝醉,想要睡了,你回去吧!明天你若还觉得有意的话,就请顺便抱只琴来!”“我醉欲眠卿且去”的典故出自晋代伟大诗人陶渊明。《宋书》记载,陶渊明不懂音乐,但是家里收藏了一把没有琴弦的古琴,每当喝酒的时候就抚摸古琴,醉了就和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我醉欲眠卿且去,几乎用陶潜的原话,表现出一种天真超脱的风度。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在艺术表现上也有独特的所在。
  此诗表现了一种随心所欲、恣情纵饮、不拘礼节的人生态度,展现出一个具有高度个性化、超凡脱俗的艺术形象。全诗在语言上词气飞扬,体现出歌行的风格。
第四环节——诗画的艺术共同的指向
自然美
人文美意境美诗歌美
绘画美
首先,我们需要有发现美的眼睛,善于去寻找生活中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用心去感受山河、草木、鸟语、花香,感受它独特的意境美,然后以丰富而奇特的艺术想象作为自己创作的生命力,创设出人类审美所需要的诗文作品、绘画作品。
唐代诗人苏颋《扈从鄠杜间奉呈刑部尚书舅崔黄门马常侍》:“云山一一看皆美,竹树萧萧画不成。”宋代词人辛弃疾《好事近·西湖》:“山色虽言如画,想画时难邈。”这两位诗人用诗词形象阐述没有艺术想象画家不可能将自然美景描绘成图的道理。“云山”、“竹树”、“西湖山色”固然很美,但是要将它们描画出来,是很不容易的,因为自然美并不就是绘画美,绘画艺术形象,绝不是自然界物象和社会生活中人物的翻版。
绘画艺术品之可贵,便是在画象中注入画家炽热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力。东晋顾恺之指出过“迁想妙得”(《论画》),苏轼也说:“古来画师非俗士,妙想实与诗同出。”(《次韵吴传正枯木歌》)言简意赅的画论和精炼简约的题画诗句,道出了诗画同样需要艺术想象力的精深道理。
美国华莱士·斯蒂文斯的《诗歌与绘画的关系》(见马永波译《诗人与画家》)说:
“他不是凭借灵感,而是凭借想象或者想象所激发的神秘的原因。简而言之,这两门艺术,诗歌和绘画,都共同拥有一个劳动元素,它不仅仅是一种劳动,也是一种圆满。”这种劳动,就是艺术想象,就是我们需要培养的对美的鉴赏和表达能力。
最后,希望我的同学们,在生活中能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能具有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