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教材分析】
司马迁通过记述屈原的一生,表现了屈原对楚国兴衰存亡说起的重大作用,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的不平之气和叹惋之情。
为了突出屈原对楚国的重要作用,作者有意把屈原的遭际与楚国处境结合起来。同时,作者还通过评价《离骚》对屈原的文学才能作出高度评价。
学习这篇传记,要重点关注文中的精彩议论,即把批注《离骚》、与渔父对话二处作为研读重点,把握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两处议论,揭示屈原的伟大的精神和人格。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背诵议论抒情文段,了解批注的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学会多角度批注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屈原高洁的品质和司马迁的不平之气。
【教学重点】
背诵议论抒情文段,了解批注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学会多角度批注语句。
【教学设想】
按照新课标的特点,本课教学按“背诵朗读——整体把握——分层批注三大块来层层推进。
“朗读”是基础环节要注意多种朗读方式的灵活运用,尤其是分角色朗读,按照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从语速、语调、重音等方面做一些指导,使学生有感情的读文,达到“美读”的要求。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质疑、答疑、讨论、评价,注意渗透情感、道德和价值观的教育。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通过对句子的理解,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人生、社会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体验。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反馈导入
(二)明确教学目标
1、背诵议论抒情文段,了解批注的相关知识。
2、学会多角度批注语句。
。
(三)了解批注知识
批注是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它是把段落要旨、心得提示、疑难注释等随手批注在书上,有旁批、眉批、尾批等形式。旁批是在句子的旁边批注,眉批是在书上方批注,尾批是在段、篇或回的末尾批注。
(四)、研读第三节
1、背诵第三段
2、划分本段层次
3、逐层理解批注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批注】
(2)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批注】
(3)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批注】
(4)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批注】
(五)研读第十一节
1、背诵本段
2、导引批注
3、课堂批注
(1)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批注】
(2)“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批注】
(3)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批注】
(4)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批注】
(六)总结归纳
请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对全文作一个批注评点。
【批注】
板书设计
夹叙夹议:正道直行,忠君爱国
《屈原列传》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刚步入高中阶段,文言功底比较差,尤其是这两个班大都是来自农村,语文基础太差,语文素养更是无从谈起。由于整个学习环境对语文学习不利,对语文不感兴趣,鉴于以上现状,我采取如下措施:
(1)采用小组学习方式。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3)采用小组长负责制和中心发言人的模式。
《屈原列传》效果分析
《屈原列传》是司马迁的一篇人物传记,这篇文章我采用了文体探究的方式整堂课始终教学思路清晰的,课堂也比较连贯、有序,非常好地完成了学习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及时地肯定学生的思考,耐心的引导学生的思维。
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既可以积累有关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带来心灵的感动、震撼和启迪。
《屈原列传》教材分析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屈原列传》一、教材地位和作用《屈原列传》是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与《记念刘和珍君》《最后的常春藤叶》组成了“生命的赞歌”这一模块。司马迁通过记述屈原的一生,表现了屈原对楚国兴衰存亡说起的重大作用,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的不平之气和叹惋之情。
为了突出屈原对楚国的重要作用,作者有意把屈原的遭际与楚国处境结合起来。同时,作者还通过评价《离骚》对屈原的文学才能作出高度评价。
学习这篇传记,要重点关注文中的精彩议论,即把批注《离骚》、与渔父对话二处作为研读重点,把握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两处议论,揭示屈原的伟大的精神和人格。
《屈原列传》学案
教师寄语:生活的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希望的泯灭。
(一)导入新课
复习反馈导入
(二)明确教学目标
1、背诵议论抒情文段,了解批注的相关知识。
2、学会多角度批注语句。
。
(三)了解批注知识
批注是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它是把段落要旨、心得提示、疑难注释等随手批注在书上,有旁批、眉批、尾批等形式。旁批是在句子的旁边批注,眉批是在书上方批注,尾批是在段、篇或回的末尾批注。
(四)、研读第三节
1、背诵第三段
2、划分本段层次
3、逐层理解批注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批注】
(2)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批注】
(3)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批注】
(4)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批注】
(五)研读第十一节
1、背诵本段
2、导引批注
3、课堂批注
(1)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批注】
(2)“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批注】
(3)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批注】
(4)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批注】
(六)总结归纳
请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对全文作一个批注评点。
【批注】
(七)拓展迁移
批注《项脊轩志》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板书设计
夹叙夹议:正道直行,忠君爱国
《屈原列传》课后反思
上完《屈原列传》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因为有太多的收获了。
首先,作为名家的作品,有太多的亮点需要给学生展示,然而课时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教师就得锻炼一种能力,学会取舍。我们师生共同探讨,目标完成的游刃有余。当然这个过程却是非常痛苦的,有一种忍痛割爱的感觉。
其次,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度。教师要学会放手,所以,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来分析,努力地优化教学过程,倡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但是,放手不意味着旁观,老师的点睛之笔可以使得课堂升华,老师的适时的点拨可以让学生拨开云雾见日出。
再次,作为高一的学生心智还不太成熟,很单纯。所以老师需要的是耐心和真诚的鼓励,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亮点,及时地鼓励肯定,不能伤了他们的自尊心。
整堂课下来,我觉得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处理上,似乎工具性更突出了一些,对于文言文阅读的相关知识讲述的不够细致。另外,时间的掌握上应该更加到位。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汲取教训,总结经验,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成熟。
《屈原列传》课标分析
新课标的相关内容:
一、指导思想:
优化教学过程,倡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快评价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评价体系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信息化平台,促进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应用;完善课程管理体制,增强教师对课程改革的促进作用。切实提高我省高中语文教育水平,为实现教育强省的发展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课程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三、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提高综合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3、贯彻“三维目标”,重实践、积累、熏陶。
4、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5、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四、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主要内容: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这就说明新课标要求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整个活动应在诵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基本观点,体会文章包含的感情,理清文章的思路。
以上是进行批注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在这个前提下进行批注,实际上就是新课标规定的理解赏析关键性语句和重点语言,理解它们的深层含义以及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赏析其艺术手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