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1

文档属性

名称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1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7 18:56: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峨冠博带,长剑陆离,高高地屹立在历史烟云之上,俯视着千秋百代。
他是一个悲剧,因为作为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他没有看到一个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祖国,而只看见楚国人民相争的尸首和红了眼正在撕扯着“谁家春闺梦里人”的野狗,只能看着自己深爱的楚国一步步消失在了战国的兵荒马乱里。
他又是一部正剧,因为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成功了。他的品行被奉为后世楷模,随着他的肉体倒下,他的精神高高耸立起来,呐喊了千百年仍震撼着整个民族的灵魂。他开创的楚辞独树一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
这个人,就是屈原。
【展示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合作积累重要文言知识点;
能力目标:整体把握文意,叙述屈原生平事迹,理清文章脉络。
了解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会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体味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记一记】:小组合作疏通文意,并找出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展示与分享
【讲一讲】:以讲故事的方式来梳理文本脉络,熟悉故事情节
引导学生概括情节
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式,结合“2015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品
味这种写法的好处
【读一读】:多种形式品读“渔夫问答”一段,探讨读法
【辩一辩】:组内形成辩论,探讨屈原与渔父的人生选择
辩论、交流、展示
教师引导
【写一写】:写作练习
【链接材料】:关于屈原素材的写作片段,形成观点争鸣
学情分析
本文是学生进入高中学段后遇到的最长的一篇文言文,且文本中有一半的内容为议论性语句,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即便是疏通了文本,也很难建立起整体的印象。因此,需要引导学生梳理文本、概括故事情节,才能对文本结构、写作特色等作深入分析。
学生平时写作援引历史人物作为素材时,容易大篇幅叙事,流于讲故事而缺乏适当的议论和点题,因此,在分析《屈原列传》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时,结合“2015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夹叙夹议的好处,并将这一写法运用到日常写作练习中。
一直以来,对屈原的评价呈现出绝对“一边倒”的情况,学生习惯直接给屈原贴上“爱国诗人”“出淤泥而不染”等高大上的标签,而缺乏独立思考和辩证评价。因此,引领学生用历史观和现代观重新评价屈原,探讨人生选择和生命价值,是难题,也是重点,需要充分备课,才能游刃有余的开展这一开放命题。
效果分析
本课能结合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学科特点,准确定位教学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创设教学情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课堂活动,充分发动学生,将学生自主解决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而“讲一讲”“辩一辩”等活动形式则激发了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计科学合理、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感悟、讨论、交流、辩论中深化自己的思想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一直以来,学生对教科书上的历史人物认识比较单一、僵化,习惯了贴标签式的分析评价人物,只要是正面人物形象,就一味的肯定、赞扬,满纸高大上的溢美之词,而缺乏独立客观的思考评价。本课时,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观和现代观辩证的看待事物、评判人物,进而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叩问,明白:古往今来,没有绝对完美的英雄,而只有绝对完美的理想追求;没有永恒不过时的选择,而只有永恒不过时的精神品质。
教材分析
《屈原列传》是高一年级鲁教版必修三课本第二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主题是“生命的赞歌”。学习本单元,我们将走近屈原,领悟他以死明志的伟大爱国情怀;我们将走近刘和珍,了解现代青年的勇毅精神;我们将走近欧亨利小说中的人物,品味贝尔曼为挽救他人生命而牺牲自己的人性光辉;我们将走近文天祥,感受他“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一身浩然正气。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生命的内涵,为我们奏响了一曲曲生命的赞歌,让我们慨叹:世间短暂的是生命,而永恒的也是生命。
首先,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实词、虚词及各类文言现象的积累是解读文本的基本前提,也是学习本文要达成的知识目标。
其次,作为一篇人物传记,掌握阅读人物传记的方法至关重要,即明确人物及其主要事迹,把握人物性格及其精神品质。本文通过记述屈原的生平事迹,表明随着屈原“任—疏—黜—迁—死”的历程,楚国的国势也日渐衰落,从而表现了屈原对楚国兴衰存亡所起的重大作用。除此之外,本文还一反其他传记的写法,大量插入议论,采用了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法。引领学生梳理、概括故事情节,学习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是学习本文要达成的能力目标。
最后,作为一篇史传性文本,里面所塑造的人物有其历史永恒性,同时也有其时代局限性。引导学生客观评价英雄人物的人生选择,探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学会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也是学习本文所要达成的情感目标。
评测练习
1.下列各句中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①离骚者,犹离忧也②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
B.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②靡不毕见
C.①人穷则反本②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D.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②屈平属草稿未定
2.选出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方正之不容也
C.父母者,人之本也  D.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3.“而”的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争宠而心害其能      王怒而疏平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C.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举类迩而见义远
D.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4.下列各项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使使如秦受地臣请往如楚
B.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信而见疑
C.楚怀王贪而信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D.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1.下列各句加点的词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屈原至于江滨B.颜色惟悴
C.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D.形容枯槁
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其后秦欲伐齐
B.争宠而心害其能邪曲之害公也
C.皆好辞而以赋见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D.数十年竟为秦所灭竟死于秦而归葬
课后反思
屈原,在汨罗江上悲壮的一跳,跳出了两千年来人们对生命价值的不断追问;他寂寞的死去,却引发了历史长河汹涌澎湃的回响!司马迁追随着屈原的精神足迹,以对屈原人格精神的强烈认同感,写作《屈原列传》,发出了一次跨越千年的情感共鸣。因此,我们学习《屈原列传》,就是为了读屈原的行,读屈原的心,读屈原的思想情感体系,进而汲取养分,建立起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下面就《屈原列传》的教学进行总结反思。
本节课的亮点在于:
一、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一个课堂环节的设计都以学生为主体,变成了“学生说一说”“学生讲一讲”“学生读一读”“学生辩一辩”等,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和辅助的作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对原本枯燥的文言传记也一下子引发了极大的兴趣。尤其是“辩一辩“环节,放手发动学生,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形成思想争鸣的机会和平台,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变得极为开阔,不再拘囿于僵化的历史观点和标签式的人物评价,而是畅所欲言、据理力争,在辩论中迸发出的许多思想和观点精辟独到,令我眼前一亮,感慨学生的智慧当真不可小觑。通过辩论与争鸣,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更重要的是引发了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首次郑重的思索,为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奠定了基础。
二、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在品读过程中分析出来的写作特色,立即反馈于写作教学,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好处,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研读课内文本的热情。例如分析到《屈原列传》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时,我并没有简单得出这个结论就停止,而是进一步将之反馈于学生的日常习作中,结合“2015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再次印证了“叙事+议论点题”的重要性,从而解决了一直以来学生援引历史人物素材时流于长篇叙事的问题。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对学生学情了解不够,对学生解决文言知识点、疏通文意的能力预设稍高,结果学生在“记一记”“讲一讲”这两个环节上耗时较长,导致整堂课前松后紧,教学重点、难点处理的较为仓促,没有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对“辩一辩”环节引发的思索进行回味、整理,没有让争鸣带给学生更多的收获、更大的价值、更深远的影响,这是本堂课我最大的遗憾。
课标分析
《屈原列传》是鲁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生命的赞歌”第一课,课文通过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说明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休戚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同时也处处流露出作者的不平之气和叹惋之情。根据教材内容可以联系以下课标内容:
一、阅读与鉴赏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
二、表达与交流5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三、表达与交流9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的发言,恰当的应对和辩驳。
四、阅读与鉴赏8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首先,本文作为一篇文言文,需要学生掌握相关文学常识,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疏通文意,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会概括故事情节,这些都与课标内容一“阅读与鉴赏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相关联。
其次,作为一篇人物传记,本文一别于《史记》其他篇章,采用了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传”与“评”相结合,“传”中寓“评”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引领学生学会分析这种写法,并将之运用到自己的写作练习中,这与课标内容二“表达与交流5”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相联系。
最后,除了传授学生知识、提升学生能力之外,一堂语文课,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正确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引领学生学会运用历史观和现代观念来辩证的看待事物、评判人物,进而汲取精神力量,树立起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体味生命的意义,思考人生的价值。本课设计辩论环节,探讨屈原择生与择死的人生选择,这与课标内容三“表达与交流9”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的发言,恰当的应对和辩驳、课标内容四“阅读与鉴赏8”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