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PPT)
第三单元·阅读
10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第二课时
提升篇
复习巩固:
1.举例说明,文言文翻译的思路和方法;
2.分析课文情节,评价思想精神。
1.原文(字词句)
译文
语法:词类(通古一活)+句型(倒判)
方法:留替调补删
2.秦王(不悦、怒、色挠)
唐雎(否、不、非、挺)
分析、归纳
角度:语言、动作、神态……
学习目标:
1.品味外交辞令,分析说话的结构;
2.运用恰当的结构,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思考探究:
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多是外交辞令,委婉而富有深意,试加以分析。
示例: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
哉?
示例分析:
面对秦王傲慢自大和咄咄逼人,唐雎沉着应对。
先重复之前已经说过的理由“守地于先王”——不肯易地要守先人之土;
进而以“虽……岂……”的措辞,强化了“守土不易地”的立场,
同时揭露秦王以空言索人国土的蛮横无理。
不过,作为外交辞令,唐雎的话只说己方态度,并未直斥暴秦,义正辞严,有礼有节。
秦王明言易地,暗为巧取豪夺,安陵君当然明白其中的诈伪。但他却不作正面驳斥和申辩,而是顺着秦王的“好意”说下去。
他首先肯定这是秦王的恩惠,是非常好的事;
然后,语意陡转,表明坚守先王土地,定不可移、誓不可夺的决心。
这样的外交辞令,言辞虽卑,意志不衰。既没有过分激怒秦王,也表明了自己守土不易的严正立场,可谓敏于应对、善于言谈。
思考探究:
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多是外交辞令,委婉而富有深意,试加以分析。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
敢易!
最高主题:先王之地
中间主题:终身守之
最低主题:挺剑伏流
天子
信念、道义
情感、真诚
行动、操作
诸侯
士大夫
归纳君臣外交表达的完美结构:
纪念白求恩
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精神
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技术精益求精
鱼我所欲也
义
不欲、所恶
弗受、不屑
信念
情感
行动
作业:
1.运用说话的结构分析《送东阳马生序》、《出师表》和《触龙说赵太后》三篇文章。(提示:最高主题、中间主题、最低主题)
2.练习用结构化说法方式,向家人提出建议或倡议。(研学、看电影、游戏)
学习目标:
1.品味外交辞令,分析说话的结构;
2.运用恰当的结构,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小结:
信念
情感
行动
谢谢聆听,再见!(共21张PPT)
第三单元·阅读
10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第一课时
基础篇
学习目标:
1.识记文言词语,运用文言规律,理解课文;
2.
分析故事情节,评价思想精神,勇敢面对难题。
《战国策》,我国古代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次序,编订为三十三篇。这部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了各国之间在政治、军事、外交上的斗争。它不仅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文献,同时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出自本书的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作品简介
刘向整理编辑:谋臣策士的主张和策略。
理解标题
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战国末期人。
辱:辱没、辜负。
不辱使命:没有辜负出使任务。
阅读提示
本文记叙了强大的秦国与弱小的安陵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秦王提出以五百里地换取安陵,其实另有所图。唐雎临危受命,出使秦国,最终不辱使命,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阅读课文,想一想唐雎为什么能让秦王屈服。
正音
唐雎(
)
怫然(
)
徒跣(
)
抢地(
)
彗星(
)
要离(
)
休祲(
)
缟素(
)
色挠(
)
fú
qiānɡ
huì
yāo
ɡǎo
náo
xiǎn
jìn
jū
文言规律
字词类: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活用
句
式:倒装、判断、省略……
方
法:留(名号)、替(单音)、调(语序)、
补(省略)、删(无意)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易:
其
:
许:
加惠:
虽然:
参考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就答应我吧!
”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即使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交换
表示祈使语气
答应
给予恩惠
即使这样
字词类: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活用
句式:倒装、判断、省略……
方法:留(号名)、替(单音)、调(语序)、补(省略)、删(无意)
文言规律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错意:
请广于君:
广:
逆:
岂直:
参考译文: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在意。错,同“措”。
让安陵君扩大领土。
增广、扩充。
违背。
何况只是。
字词类: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活用
句式:倒装、判断、省略……
方法:留(号名)、替(单音)、调(语序)、补(省略)、删(无意)
文言规律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怫然:
公:
伏尸:
布衣:
免冠徒跣:
徒:
跣:
抢:
参考译文:
秦王气势汹汹地发怒了,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死人百万,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愤怒的样子。
对人的敬称。
横尸在地。
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平民。
摘下帽子,光着脚。
碰,撞。
裸露。
赤脚。
字词类: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活用
句式:倒装、判断、省略……
方法:留(号名)、替(单音)、调(语序)、补(省略)、删(无意)
文言规律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士:
仓:
休祲:
与臣而将四矣:
缟素:
挺:
参考译文:
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击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
)连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识有才能的人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
)拔出宝剑站起来。
这里指有胆识有才能的人。
同“苍”。
吉凶的征兆。这里偏指凶兆。
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唐雎暗示秦王,自己将效法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
白色丧服。这里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
拔。
字词类: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活用
句式:倒装、判断、省略……
方法:留(号名)、替(单音)、调(语序)、补(省略)、删(无意)
文言规律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色挠:
挠:
长跪而谢之:
谕:
徒:
参考译文:
秦王神色沮丧,长跪着向唐雎道歉:“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神色变得沮丧。
屈服。
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
只,仅仅。
明白,懂得
字词类: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活用
句式:倒装、判断、省略……
方法:留(名号)、替(单音)、调(语序)、补(省略)、删(无意)
文言规律
思考探究:
读课文,找出描写秦王情绪变化的词语,说说秦王为什么会有
这些变化。
“不悦”“怫然怒”“色挠”
这些词语,如同一条暗线,串联起秦王情绪的变化。
当安陵君委婉地拒绝了秦王使者易地的欲求后,秦王“不悦”,表现出极为失落不满的情绪。
当唐雎重申安陵君的立场,坚决表示不易地时,语带讥讽,让秦王侵吞安陵国的野心再一次受到打击,所以秦王“怫然怒”;
当唐雎的“士之怒”战胜了秦王的“天子之怒”时,“秦王色挠”,神情沮丧,完全失去了唯我独尊的威严。
秦王情绪的变化,是对安陵国君臣坚强不屈、英勇斗争行为的反应,他从“不悦”到“怒”,最后到沮丧(色挠),从自以为是、不可一世到赔礼道歉,情绪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颇富戏剧性。
梳理情节
唐雎不辱使命
使秦原因
秦王:欲易安陵
安陵君:愿终守之
斗争经过
取得胜利
抵制骗局
反击护国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
唐雎获赞,不辱使命
秦王:轻寡人与
唐雎:千里不易
秦王:天子之怒
唐雎:士之怒
思想精神
结合课文,你认为唐雎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说明理由。
勇赴国难:维护国家尊严,忠于使命。
不畏强暴:虎狼之国,奉命出使。
敢于斗争:面对“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针锋相对指出“士之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才智过人:
区别“庸夫之怒”和“士之怒”。并将“士之怒”与“休祲将于天”联系起来。
……
思想精神
苟利国家生与死,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李大钊、鲁迅、詹天佑、邓稼先、张富清、黄文秀、
杜富国、中国女排、救火捐躯的31英雄、抗“疫”勇士……
作业:
1.熟读课文,完成课后习题一、三和四。
2.以秦国史官来的角度来改写这段外交故事。
3.预习课后习题二。
学习目标
1.识记文言词语,运用文言规律,理解课文;
2.
分析故事情节,评价思想精神,勇敢面对难题。
学习目标
1.识记文言词语,运用文言规律,理解课文;
2.
分析故事情节,评价思想精神,勇敢面对难题。
谢谢聆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