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第四单元·阅读
13
短文两篇
第一课时
谈
读
书
培
根
学习目标
1.通过识记积累字词,了解作者及随笔特点。
2.总结归纳、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学习多角度论述的方法。
3.精读课文,学习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4.理解作者观点,积累名言警句,认识读书价值,培养读书良好习惯。
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被认为是归纳逻辑的创始人。被马克思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近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主要著作有《新工具》《论科学的增进》以及《学术的伟大复兴》等。
“知识就是力量”这一经典名言就是他最早说的。
资料卡片
随笔是随意记录心情的练笔。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
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字词积累
藻饰:修饰,裝饰;修饰文词。
诘(jié)难:诘问、为难。
狡黠(jiǎo
xiá):狡猾;诡诈。
滞(zhì)碍:不通畅。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cī):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时仅局限于
文字的推求。
整体感知
梳理论述思路
文章围绕读书的话题,首先探讨读书的目的;其次探讨读书的态度和方法;最后探讨读书的功用,提出一系列观点,颇具启发意义。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前6句,主要探讨读书的目的。
第二部分:第7—10句,主要探讨读书的态度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11—17句,主要探讨读书的价值。
说理技巧
品析角度:句式、修辞、词语运用、思维深度、论证方法……
示例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用了排比句式,连用三个“足以”强调读书作用之大、之多。
示例二: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
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比喻、类比,语言生动形象,观点通俗易懂。
作用:语言精致优美,形式整齐有序,内容面面俱到,思
维周密细致。
精读语段
合作交流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运用对比论证方法,用“鄙”“羡”“用”三个字准确而深刻地分析了不同的人对待读书的不同态度,通过对比突出了正确的读书目的——用读书。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使分析更加透辟,说理更加全面、有力,给人的印象更加鲜明深刻。
论证方法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运用比喻论证方法,把天生才干比作自然花草,把读书补天然之不足比作修剪衔接,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读书对经验的作用”,使论证通俗易懂。
论证方法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运用举例论证方法,列举了六门学科的不同作用,论证了“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排比句式,例证丰富,气势充足,节奏强,增强论辩力度。
知识链接
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
名言警句:
①腹有诗书气自华。
②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③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④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名人读书的趣事:
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
典型题析
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随笔,围绕读书话题论述相当广泛,笔法灵活,语言精辞。
B.第一段中“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一句,运用比
喻论证的方法,生动而直接地论述了“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的观点。
C.作者主张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法,或选读,或浏览,或精读,有的书可只
读摘要。
D.本文是一篇驳论文,批驳了那些读书费时、文采藻饰、全凭条文断事等现象。
解析:作者在文中表现了如何去读书以及读书的缘由、表明“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D项错误,这篇文章并不是驳论文。
沙场点兵
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答题。
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本段文字运用哪种论证方法,用自己的话概括其观点。
解析:
此题属于论证方法掌握的问题。运用举例论证方法,列举各门学科知识的作用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归纳总结
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这篇文章,表现了培根这样的特点。
谢谢大家《谈读书》跟踪测试题(附答案)
一、基础知识
1.下面词语字音字形有误的一项(
?
)
A.狡黠(jiǎo
xiá)?
?????????
??
睾(gāo?)??????
?
?
诘难(?jié
nàn)
B.咀嚼(jǔ?jiáo?)???
????????
??
矫(jiǎo?)??????
????
滞碍(zhì
ài?)
C.藻饰(zǎo
sì)???
味同嚼蜡(wèi
tóng
jiáo
là?)?????
D.阐证(chǎn
zhèng?)?????????????
??吹毛求疵(chuī
máo
qiú
chī?)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
A.新版《水浒传》刚刚上映,很多观众看过之后味同嚼蜡,还在品味电影中的一些经典
简练的对白。
B.初读文言文《聊斋志异》只是为了寻章摘句,等用下心来咬文嚼字,才豁然贯通了这
个经历告诉我,读书要吹毛求疵才能有所收获。
C.汶川、玉树两次大地震过后,提高建筑安全质量的观念在人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了。
D.在车厢的角落里,有个年轻人正在孜孜不倦地搜寻着车厢内熟睡的旅客的旅行包。
3.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
A.《谈读书》一课选自《培根随笔》,作者弗兰西斯·培根,法国哲学家、作家。
B.?文所谈到的读书的三种不同目的是:怡情、傅彩和长才。
C.写三种人对读书的不同态度:鄙、羡、不求甚解。
D.本文的论证思路是:首先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接着?阐述读书的作用;最后阐述读书
的方法。
二、阅读语段
(一)课外文段阅读
读书三境界
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肿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累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晕脑胀、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
“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是成熟聪颖的心灵和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蓦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品”是在“啃”之基础上的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yōnglù()()者可进入第二境界。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至灵性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用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字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无用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
据拼音填写汉字。
Yōng
lù(
)(
)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6.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达到每一境界的结果。
(1)“吞”:
(2)“啃”
(3)“品”
7.简要谈谈你对选文中“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句话的理解。
?
8.读了这篇短文之后,结合《谈读书》及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你对读书方法的认识。
?
(二)课外文段阅读
不要空喊读书
①要读书,就应该拿起书来,一字一句地认真读下去,为什么会有空喊的呢?
②空喊读书的,可能有几种人:第一种人因为自己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坐不住,安不下心,读不下去,但是又觉得读书很有必要,于是就成了空喊。第二种人因为有一些误解,以为拿起书来从头到尾读下去,就会变成读死书,所以还不敢也不肯这么做,于是也变成了空喊。第三种人因为太懒了,不愿意自己花时间去读书,只希望能找到什么秘诀,不必费很多力气,一下子就能吸收很多知识,所以成天叫喊要读书,实际上却没有读。
③这三种人即使是极少数的,我们也应该耐心地给以帮助,使他们不再空喊,而认真地坐下来读书。并且对这三种人还要有所区别,采取不同的办法给以帮助。
④三种人之中最难办的是懒病太深的人。这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是要促使他痛下决心,勤学苦读。虽然不必采取什么“以锥刺股”那样的办法,但是,也要有相当的发愤之心,否则是一事无成的。而只要真的勤学苦读了,那么,有时候才有可能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唐代大诗人李白“梦笔生花”的故事,不是全属无稽之谈。古人类似这样的故事还多得很。例如,唐代鲍坚的《武陵记》一书,还写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后汉马融勤学。梦见一林,花如锦绣。梦中摘此花食之;及寤,见天下文词,无所不知。时人号为绣囊。”
⑤很明显,马融所以能够变成“绣囊”,并非真的因为他做梦吃了花儿的缘故,而是因为他勤学苦读的缘故。
⑥听了这个故事,如果不从勤学苦读方面去向马融学习,而光想做梦吃花儿,那又会有什么结果呢!
⑦可是,按照懒人的想法,却很可能不从勤学苦读上着眼。他也许会想到:这真妙啊!古时马融做梦吃了花儿,醒来就能通晓天下的文词;那么,现在能不能请一位科学家,发明一种神奇的办法,比如用注射针之类,对人脑进行注射,来代替读书呢?如果能发明这样的方法就太好了。到那时候,打一针或者吃一服药,就能吸收多少部书;这么一来,只消一个早上就培养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和专门人才,岂不妙哉!
⑧当然这只不过是痴人说梦而已,决不会真有人做这样的想法。但我们能从中体会到老老实实的读书态度的重要性,便有极大的受用。
⑨然而,是不是一字一句从头到尾地读书,又会被批评为读死书呢?决不会的。我们反对读死书主要是指那种目的不正确的而言,并非说:认真读书都是读死书。要是这样理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有许多人根本还没有读什么书,完全说不上什么读死书或者读活书的问题。
⑩有的人老爱高谈阔论。什么事也没有做,先要谈论个不休。大家都曾见到,有的成天在订计划,开书目,请人讲读书方法,在许多场合都很热心地泛论读书的重要性,如此这般耗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倒不如把耗费的这些宝贵时间,放在老老实实的认真读书上面,也许可以得益不浅。
?至于那种坐不住的人,只要下决心坐下来,很快就能养成习惯。这种人的毛病最轻,最好治。
?一句话,读书不要空喊,到处叫嚷毫无用处。你觉得自己最需要什么知识,就赶快到图书馆去找有关的书籍,如有可能再想法买到这些书籍,抓住一天半天的时间,老老实实地从头到尾地一字一句地耐心读下去,遇到自己有用的重要材料就用本子记下来。这样做,从自己最需要的地方下手,兴趣很快也会培养起来,日积月累,就能读好多书,掌握好多知识。舍此以外,别无路子可走。
(原文有删改)
9.请用简洁的语言提炼文章的中心论点。
?
10.选文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11.选文⑨段画线句中“这样”指代什么?为什么说“这样的理解大错特错”?
?
12.选文中“梦笔生花”“后汉马融勤学”的故事,对你的学习有哪些启发?
?
?
《谈读书》微课跟踪测试题答案
1.C??
?
2.C??????
?
3.B
课外文段阅读(一)
4.(庸)(碌)
5.中心论点:?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主要论证方法:道理论证
6.(1)知识积累(2)知性提高(或:死知识化为活的血肉)(3)悟性升华
7.示例:下功夫咬文嚼字,读懂文章,领悟精神,吸取养分。
8.答案合理即可
课外文段阅读(二)
9.?中心论点:?“要读书,就应该拿起书来,一字一句地认真读下去”。
10.?论证方法:比喻论证。
作用:证明上段提出的观点“只有勤学苦读,才能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
11.“这样”指的就是?“一字一句从头到尾地读书,会被批评为读死书”。
因为“我们反对读死书主要是指那种目的不正确的而言”,(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即可)。12.?①要读书,就应该拿起书来认真读下去;②读书要认真仔细,善于思考;?③广泛的读书积累是学习成绩提高的关键。(言之成理即可)《谈读书》学案(附答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随笔特点,识记积累字词。
2、通过总结归纳,尝试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学习多角度论述的方法。
3、通过精读课文,学习文章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4、通过理解作者观点,积累名言警句,认识读书的价值,培养爱读书的良好习惯。
学习重点:
学习文章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
理解并把握作者的观点、论述角度,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
一、自主学习(课前、课中)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字义。
自我检测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狡黠(
)藻饰(
)
诘难(
)
咀嚼(
)
味同嚼蜡(
)
矫(
)
滞碍(
)
睾(
)肾
阐证(
)
吹毛求疵(
)
2、解释下列词语
味同嚼蜡
吹毛求疵
寻章摘句
豁然贯通
孜孜不倦
3、文学常识填空
《谈读书》一课选自《
》,作者
,
国
家
家。著有《
》、《
》等。
三、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质疑、展示)
1、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依次写了读书的
、读书的
以及读书的
和
。
2、本文所谈到的读书的好处(目的)有哪些?
3、在读书过程中有哪些不好的偏向?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
4、不同的人对待读书的态度有何不同?你怎么理解“明智之士用读书”?
5、找出文中比喻论证的地方,并说说好处。
6、作者介绍了哪些读书方法?谈一谈你的看法。
7、读书的作用是什么?
四、课堂评价
1、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你的读书感悟。
2、你喜欢文中的那句名言?以此为论点,说一段话。
五、巩固练习(课中、课后作业)
1、说说下列句子的论证方法
①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如何修剪移接。
(
)
②
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
)
③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
④
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
)
2、除了文章之外,培根还有一句在世界上广为传颂的名言,它是
3、根据提示写句。
好的书籍如
,它使人
。
好的书籍如
,它使人
。
好的书籍如
,它使人
。
4、介绍你读过的一本好书,与大家共同分享。
六、备课组交流反思
《谈读书》学案参考答案
一、自主学习(课前、课中)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字义。
二、自我检测
1、给下面生字注音
狡黠(jiǎo
xiá)
藻饰(zǎo
shì)
诘难(?jié
nàn)
咀嚼(jǔ
jué
)
味同嚼蜡(wèi
tóng
jiáo
là
)
矫(jiǎo
)
滞碍(zhì
ài
)
睾(gāo
)
阐证(chǎn
zhèng
)
吹毛求疵(chuī
máo
qiú
cī
)
2、解释下列词语
味同嚼蜡:像吃蜡一样,没有一点儿味。形容语言或文章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也指细致到繁琐,挑剔的地步。
寻章摘句:旧时读书人从书本中搜寻摘抄片断语句,在写作时套用。指写作时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
豁然贯通:豁然:通达的样子;贯通:前后贯穿通晓。
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
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3、文学常识填空
《谈读书》一课选自《培根随笔》,作者(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哲学)家(作)家。三、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质疑、展示)
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的作用:塑造性格、弥补缺陷。
本文所谈到的读书的好处(目的)有哪些?
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在读书过程中有哪些不好的偏向?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
(1)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2)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4、
不同的人对待读书的态度有何不同?
写三种人对读书的不同态度:鄙、羡、用。
5、找出文中比喻论证的地方,并说说好处。
(1)“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比喻论证。人的天生才干,可以通过读书来不断完善自己。这种比喻的运用,使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比喻论证;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这种比喻的运用,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6、
作者介绍了哪些读书方法?谈一谈你的看法。
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选读、浏览、通读、精读、读摘要。
读书的作用是什么?
正面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反面能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四、课堂评价
1、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你的读书感悟;
2、你喜欢文中的那句名言?以此为论点,说一段话。
结合课文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五、巩固练习(课中、课后作业)
1、
说说下列句子的论证方法。
①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如何修
剪移接。
(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
②
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
比喻论证
)
③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
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比喻论证,举例论证
)
④
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
举例论证
)
2、
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余秋雨
一个人身处逆境的时候,在书中能够得到安慰,书是一生最好的朋友。
——金庸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根据提示写句。
读一本好书,如品一杯好茶,使人回味无穷。
读一本好书,如交一位益友,使人受益匪浅。
介绍你读过的一本好书,与大家共同分享。
答案略。《谈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随笔特点,识记积累字词。
2、总结归纳,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学习多角度论述的方法。
3、精读课文,学习文章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4、理解作者观点,积累名言警句,认识读书的价值,培养爱读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并把握作者的观点、论述角度,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
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谈论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堂环节
导入
小调查:刷抖音看火山小视频vs读书,哪一个更吸引你?不可否认各种各样的漫画图片、影视视频铺天盖地地冲击着人们的视觉和听觉,让人流连忘返不可自拔。但是老师认为读图听音,永远无法取代读书怡情。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读书的价值又何在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英国先哲弗朗西斯·培根的高论。
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同上】
二、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结合现有知识储备和书下注解,认识作家培根。
读文过程中,把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句子勾画出来,小组交流。
这篇文章和我们接触的议论文有何区别。
作者围绕读书,做了哪些论述?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明确:
学生总结基础上,老师PPT补充。
PPT出示易错字音字形和重点词语强化,如:狡黠、寻章摘句、吹毛求疵、味同嚼蜡……
这是一篇随笔,写法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
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PPT简要补充随笔知识。
文章围绕读书的话题,探讨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功用等问题,提
出一系列观点,颇具启发意义。全文可分为三部分。PPT明确论证思路。
第一部分:前6句,主要探讨读书的目的。
第二部分:第7—10句,主要探讨读书的态度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11—17句,主要探讨读书的价值。
三、深入课文,品析语句
速读课文,圈画出课文中关键的富有哲理的语句,在简单做批注。
言之有理即可,老师可适当举例点拨。
明确:多角度来说理的作用:语言精致优美,形式整齐有序,内容面面俱到,思维周密细致。
精读语段,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点拨明确本课论证方法的运用。
(1)“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运用对比论证方法,用“鄙”“羡”“用”三个字准确而深刻地分析了不同的人对待读书的不同态度,通过对比突出了正确的读书目的——用读书。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使分析更加透辟,说理更加全面、有力,给人的印象更加鲜明深刻。
(2)“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运用比喻论证方法,把天生才干比作自然花草,把读书补天然之不足比作修剪衔接,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读书对经验的作用”,使论证通俗易懂。
3、除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文章还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运用举例论证方法,列举了六门学科的不同作用,论证了“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4、追问
作者论述了读书的重要性,为什么又说“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品析“读书时不可存心劫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心思”,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巩固练习
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
典型题析
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随笔,围绕读书话题论述相当广泛,笔法灵活,语言精辞。
B.第一段中“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一句,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而直接地论述了“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的观点。
C.作者主张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法,或选读,或浏览,或精读,有的书可只读摘要。
D.本文是一篇驳论文,批驳了那些读书费时、文采藻饰、全凭条文断事等现象。
解析:这篇文章,作者在文中表现了如何去读书以及读书的缘由、表明“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D项错误,这篇文章并不是驳论文。
五、归纳概括
说说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从工具性和人文性两方面)
学生自己概括,师补充(知识树形式)
六、扩展应用
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读书名言?请以它作论点,给它配上几个论据,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小议论文。
结语:
同学们,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学习了这篇文章,希望大家在了解培根及其读书观的同时,也能尽早树立属于自己的正确读书观,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