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通感的魅力
2021年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
什么是通感?
钱钟书先生说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线……”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
他在《通感》里说:其实通感是文艺学上的称呼,是五官互相挪移;在佛学上却叫“诸根互用”,诸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就是指感觉器官的互换。
什么是通感?
把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意觉等)沟通起来,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觉,这种修辞手法叫“通感”。
经典举例
1.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3.“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
4.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处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江河《星星变奏曲》)
通感的修辞手法常常是以“兼格”的修辞样式出现的。即一种修辞格之中包含了另一类修辞格,形成了主格和次格(或“副格”)两种修辞格兼用的现象。例如:
(1)“通感+比喻”格。例如,“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句中兼用通感和比喻两种修辞格,主格为“通感”,副格是“比喻”。
(2)“通感+拟人”格。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兼用通感和拟人两种修辞格,用拟人的手法勾连起两种相通的感觉。
修辞考查新动向
2020全国新高考卷
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粘稠的河。
19题: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①句中把塞车的路比作粘稠的河,体现了比喻的相似;
②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
③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因杂质多而粘稠时流动缓慢相似。
修辞考查新动向
三湘联盟
“旭日东升”是村里最古老的建筑,十年前,房子里的两位百岁老人去世,此后无人居住,房子就破败下来。
19题:借代具有相关性,请据此对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所用借代进行简要分析。
①句中用“旭日东升”指称老屋,体现了借代的相关;
②“旭日东升”是老屋门楣上特有的字,是老屋的特,能代表老屋,它和老屋相关。
?
1.暮色灰黄而凉爽,本来就宁静的黄昏,静止了一般。(陈丹燕《玻璃做的夏天》)
?
“暮色”可视不可触,“凉爽”是触觉效果,移用于视觉,以触觉写视觉。表现了暮色并不绚烂,给人清朗温凉的感觉,让人的心灵也跟着宁静而不躁动。
?
分析下列句子中的通感手法,说说它们的作用。
?
2.我这时被四面的歌声诱惑了,降服了;但是远远的,远远的歌声总仿佛隔着重衣搔痒似的,越搔越搔不到痒处。(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
“歌声”是听觉,“隔衣搔痒”是触觉效果,移用于听觉,以触觉写听觉,写出了歌声的优美而渺远,让人听不过瘾。
?
分析下列句子中的通感手法,说说它们的作用。
?
3.突然有钟声缓缓飘上来,很重,很古老,很悠久,很轻柔。
(陈丹燕《玻璃做的夏天》)
?
“钟声”是听觉,“很重”“很轻柔”是意觉,移用于听觉,以意觉写听觉,写出了钟声始起的浑厚,尾音的缥缈。
?
分析下列句子中的通感手法,说说它们的作用。
?
4.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鲁彦《听潮》
?
“声音”是听觉,“月光”“晨雾”是视觉,以视觉写听觉;“月光”“晨雾”是视觉,“温柔”是感觉,以感觉写视觉;“蜜”是味觉,“语”是听觉,以味觉写听觉;“芳醇”是嗅觉,以嗅觉写听觉;“微风”是触觉,以触觉写听觉;“落花”是视觉,以视觉写听觉。文段多次通感,生动表现了潮声的轻柔、浪漫、空灵和润泽,把声、色、味、形融合在一起,为读者创造了一个优雅、美妙的意境。
?
分析下列句子中的通感手法,说说它们的作用。
?
5.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碧野《天山景物记》)
?
?“山色”“山形”是视觉,“柔嫩”“柔和”是触觉,以触觉写视觉,写出了山色青翠可人和山势起伏平缓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和咀嚼的余地。
分析下列句子中的通感手法,说说它们的作用。
?
6.“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梦幻一般轻轻的笼罩着我。”(《紫藤萝瀑布》)
?
“淡淡的芳香”是嗅觉,“梦幻一般”,属于内心感受,以意觉写嗅觉,用“梦幻”的迷蒙轻灵,表现“芳香”的清幽淡雅。
分析下列句子中的通感手法,说说它们的作用。
?
7.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凭箜篌引》)
?
“箜篌”是听觉,带露的芙蓉(即荷花),盛开的兰花是视觉,诗人以形写声,以视觉写听觉,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视觉、听觉)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通感手法的使用,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分析下列句子中的通感手法,说说它们的作用。
?
8.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
“香”是嗅觉,“暗”是视觉,“浮动”是视觉,用视觉写嗅觉,以视觉的阴暗沟通嗅觉的浓淡,写出了朦脓月色中,梅花的幽香;而“浮动”又传神地写出了梅香与月色交融在一起,随着月色流淌的动态美。
分析下列句子中的通感手法,说说它们的作用。
?
9.
夜晚的彩灯亮,这边红、那边绿;这边明、那边暗,整个城市奏响了一曲欢乐的乐曲。
?
“流光溢彩的城市夜晚”是视觉,“欢乐的乐曲”是听觉,以听觉写视觉,乐曲的高低舒缓很好地表现了城市彩灯闪烁、色彩变幻、明暗交替的情景。
分析下列句子中的通感手法,说说它们的作用。
?
高考试题(模拟题)的通感运用
1.(2012年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小题。?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翚《海棠花》)
D.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元·杨维桢《燕子辞》)
E.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
【答案】DE
高考试题(模拟题)的通感运用
2.(2007浙江)下面各项陈述中,最能说明“通感”特征的一项是
A.弹拨乐器具有某些打击乐器的发音效果。
B.玉使人联想起悦耳的“乐音”有“水灵灵”的特性。
C.珠与玉的光彩,有着东方人的含蓄之美。
D.在中国民族乐器中,琵琶最具珠玉之美。
?
【答案】
B
高考试题(模拟题)的通感运用
3.(2017年江苏高考模拟)下列句子都属于通感修辞方法的一组是
①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以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
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③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
④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⑤在微微摇摆的红绿灯球底下,颤着酽酽的歌喉,运河上一片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
A.②④?
B.?②⑤?
C.?①③?
D.?③⑤
?
【答案】
B
古诗词中的通感运用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
听邻家吹笙????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音如凤鸣,故“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谷。“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
??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
??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
?
第四句,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古诗词中的通感运用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听筝?????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①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颔联主要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试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涓涓啼血。这一联主要运用了通感、比喻、拟人手法。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用暮春时节的伤春惜别更加形象可感地写出了筝声中“无限秦人悲怨声”。
古诗词中的通感运用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史郎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②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③
【注】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迁客,指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搀毁,贬官长沙。③古曲有《梅花落》
问题:本诗后两句历来为评论家所称道,请选择一个角度简要赏析。
示例一:“江城五月落梅花”一句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把听到的《梅花落》的笛声转化为漫天飘落的梅花形象,以视觉写听觉,形象具体地写了迁谪的冷落凄凉之感。
示例二:后两句诗人借联想(或想象)手法,由听到的《梅花落》的笛声联想(或想象)到漫天飘落的梅花,形象具体地抒写了冷落凄凉之感。
示例三:后两句诗人化无形之声为有形之象,把《梅花落》的笛声转化为漫天飘落的梅花,形象具体地抒写了冷落凄凉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