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星星变奏曲》学案及课件(人教新课标九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星星变奏曲》学案及课件(人教新课标九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3-13 16:12:27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江河
作者介绍: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声,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升华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食指等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新诗潮运动”的产物。因此类诗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而被成为“朦胧诗”。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1980年以“青春诗会”的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青年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定,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索构成了朦胧诗的思想核心。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80年,也是诗人首度发表的诗作。诗人经历了噩梦一般的“文革”十年,目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毁灭。因此诗人对“文革”的黑暗进行了揭露和反抗。回想暗夜如墨的年代,诗人不能自已,倾诉着他质朴的期盼。于是他写下了此诗,寄托自己美好的梦想,也表达了自己的苦闷和迷惘。这是诗人思考历史、人和现实的表现。
词语:
静谧 mì 闪烁shuò
朦胧 ménglóng 憧憬 chōngj ng
劫jié难 凝望 níng
颤chàn动 覆fù盖
思考:
1、诗歌中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找出来,看看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2、请你找出诗句中出现的一些物象。这些物象可以分成几类?各自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氛围?
小结:
全诗有两种意境:一种是光明与美好的,一种是寒冷和残酷的。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而寒冷和残酷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的,但也是诗人所生活的现实环境。
什么是变奏曲?
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是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成为“变奏曲”。
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首诗上下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都相同或相近,也具有相同的韵律,但上下两节在情境、意味上发生变化并形成对比,就像音乐一样既有原来的轮廓而又以变化的形式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叫“星星变奏曲”。
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1、象征中的象征体都是具体的,被象征的本体都是抽象的;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通常都是具体的。
2、象征着眼于全文构思,至少也是文章的层次,是一种表现手法;比喻通常是以句子的形式存在,是修辞手法。
“星星”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味?
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着追求的理想。为了希望,他愿意燃烧自己,引领他人寻找光明。
结构示意图:
主要意象:星星
(象征光明、向往和追求的理想)
情境:温馨美好 ------- >寒冷严酷
主题与变奏
内容:向往光明 ------- > 否定现实
主旨:
这首朦胧诗,以象征的手法,用星星象征光明,表达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
语言品味:
1、诗的第一节以三次反问写出了诗人向往的光明诗节。你觉得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
2、“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这种比喻会给你怎样的感受?
3、“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美好的意境。精彩在哪里?
4、“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声音怎么会“闪闪烁烁 ”呢?它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在语意上存在怎样的关系?
5、诗中“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啊?
6、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7、“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体验与反思:
即使在厄运中,诗人依然向往光明、自由和美。你怎样看待自己所处的环境的呢?你会始终不渝地自我激励吗?
你的希望是明晰的还是渺茫的?你准备怎么做?
有人说:一个聪明的民族,是一个敢于反思敢于正视自我的民族。朦胧诗潮就是对过去时代的沉痛反思,有着厚厚的历史感。民族进步,避免少走弯路,尚且要如此,何况是我们个人呢?我们该时刻反思,时刻提醒自己“再一次踏进同一条河里”。
练习:读下面一首诗,找出其中的意象和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话,思考“帆”象征什么?三画面象征什么?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桅杆的弓身在嘎吱作响----
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3课《星星变奏曲》学案
教师寄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来寻找光明。
学习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基础知识:
1.朦胧诗简说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2.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理解探究:
学生参考课本后播音员丁建华所淡的朗读感受。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
思考:
1、这首诗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那么诗中的星星有着怎样特定的情境和意味 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21世纪教育网
2、多层次的意象迭加是朦胧诗的鲜明特征之—,请找出诗中其他的生动意象,并简要分析内涵。
合作释疑: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课内精读:
1、本诗的作者江河是80年代 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个诗派其他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代表作还有(二至三个)
2、这首诗歌用 等来象征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 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表达的主题是

3、理解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
(1)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4、请从一、二节诗句的语气、内容、意境三个方面说说诗歌是怎样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
拓展迁移:
呵,有一只鹰┅┅(曾卓)
呵,在蓝得透明的天空中
有一只鹰在飞翔
它飞得那么高呵
白云紧贴着它的翅膀
呵,俯望着闪光的彩色的大地
鹰在高空中自由地盘旋
它的健壮的翅膀能够飞得多远
就有着多么辽阔的蓝天
呵,鹰,蓝天的骑士
你也有你的歌么
更高更高地飞吧,鹰
生命的歌要唱得更响,更响
呵,有一只鹰在高飞21世纪教育网
怀着真正的鹰的心
它的翅膀有时牵引着狂风暴雨[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有时驮负着阳光白云
1、诗中的鹰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作者在构思立意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本诗在第一、二节诗人以两幅画面从不同角度展现鹰的飞翔状态,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3、说说下列诗句的深刻含义。
(1)它的健壮的翅膀能够飞得多远/就有着多么辽阔的蓝天
(2)它的翅膀有时牵引着狂风暴雨
4、全诗押什么韵?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5、作者借这个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 参考答案:
理解探究:
1、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诗节之间随句式的转换,意象的丰富,诗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氛围的对照中,表现了诗人勾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2、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这种表现方式。和我国古代的诗词非常相像。
合作释疑:
1、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学生以诗歌体式入手研讨、回答,教师明确:
《星星变奏曲》——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浯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些用语也有所变异。
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墓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1)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2、“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21世纪教育网
3、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课内精读
1、舒婷《致橡树》北岛《回答》顾城《一代人》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2、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
3、(1)这句话运用了暗语的修辞手法,表明写“苦难的诗”时所受到的束缚和不自由使人心灵颤抖,感到寒冷孤寂。(2)燃烧代表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所作的牺牲,寂寞则突出了这种寻求过程的孤独。
4、第一节和第二节用了同样的结构、相近的句式、和递进式的比喻。但句子的语气已从肯定变为否定;内容又对光明的向往转为对现实的否定;意境又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从而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课外美文赏读]
1、诗中的鹰是一位健朗、积极、无畏的勇者的化身。作者在构思立意上运用了象征手法。
2、第一幅画面:鹰在蓝天中飞翔;第二幅画面:鹰在更高远的天空中纵横。
3、(1)鹰的拼搏为他获得了无限大的生存空间。(2)“狂风暴雨”都只能受鹰的“牵引”,证明鹰能从容地面对和驾驭一切困苦。
4、全诗押“an、ang”韵。全诗每一节均为四句,结构整齐匀称;每一节都以“呵”引起下文不禁赞叹之情溢于言表,而且使诗有一唱三叹的韵律美。
5、作者借这个形象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期许:永远地追求理想,勇敢地挑战生活,无限地释放自己生命的激情,实现更高远的生命状态。
拓展迁移:
1、诗中的鹰是一位健朗、积极、无畏的勇者的化身。作者在构思立意上运用了象征手法。
2、第一幅画面:鹰在蓝天中飞翔;第二幅画面:鹰在更高远的天空中纵横。
3、(1)鹰的拼搏为他获得了无限大的生存空间。(2)“狂风暴雨”都只能受鹰的“牵引”,证明鹰能从容地面对和驾驭一切困苦。
4、全诗押“an、ang”韵。全诗每一节均为四句,结构整齐匀称;每一节都以“呵”引起下文不禁赞叹之情溢于言表,而且使诗有一唱三叹的韵律美。
5、作者借这个形象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期许:永远地追求理想,勇敢地挑战生活,无限地释放自己生命的激情,实现更高远的
[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