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莫 泊 桑
莫泊桑(Maupassant 1850~1893) 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6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莫泊桑像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短篇小说《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等。
本文节选自莫泊桑短篇小说集《羊脂球》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作。写普法战争时,法国的一群贵族、政客、商人、修女等高贵者,和一个叫作羊脂球的妓女,同乘一辆马车逃离普军占区,在一关卡受阻。普鲁士军官要求同羊脂球过夜,遭到羊脂球拒绝,高贵者们也深表气愤。但马车被扣留后,高贵者们竟施展各种伎俩迫使羊脂球就范,以为大家解围。而羊脂球最终得到的却是高贵者们的轻蔑。小说反衬鲜明,悬念迭生,引人入胜,写出了法国各阶层在占领者面前的不同态度,揭露了贵族资产阶级的自私、虚伪和无耻,赞扬了羊脂球的牺牲精神。
莫泊桑
短篇小说集
1、理清小说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
3、把握文章主题,认识社会现象
从情节、人物入手,阅读小说
学习目标:
学习方法:
梳理情节:
1、复 述 课 文
2、概 述 情 节
3、精 要 归 纳
十九世纪法国西部的哈佛尔海岛(时间、地点),有一户人家,哥哥叫菲利普,是个小职员,一家五口,生活拮据。弟弟叫于勒,原是个浪荡子(人物)。他把自己的财产挥霍光了,又花了哥哥的一大笔钱,终于被送往美洲去冒险。
背景介绍
后来,于勒来信说他在外面发了财,愿意偿还哥哥的损失,还要回家同哥哥一起过日子。这个消息使菲利普一家大为感动(事件起因)。曾经是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如今变成了全家的希望。
他的来信被看成是“福音书”,菲利普夫妇有机会就拿信出来看。
他们称于勒是“正直的”“有良心的”“有办法的”“好人”。每逢星期天,一家人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去盼望于勒归来,并且拟定了上千种花钱的计划,连许久嫁不
出去的二姑娘也因此找到了对象。二姑娘结婚以后,全家前往哲尔赛岛快活而骄傲的旅行(情节发展)。万万没有想到竟在这只船上遇见了于勒。这时,他已经沦落为一个卖牡蛎的流浪汉了。菲利普夫妇大为惊恐,做
嫂子的还咒骂于勒是“贼”,是“流氓”。他们生怕被于勒认出来,连累了自己,便象躲避瘟疫似的躲开了他(故事高潮)。在返回哈佛尔时,因为怕被这个倒霉的兄弟碰见,他们赶忙改为了乘坐另一艘船(故事结局)。
请用简洁的语言,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概述情节
例:《故乡》
深冬,我乘船回故乡,看到故乡萧索景象,心情悲凉起来。在故乡时我见到了闰土和杨二嫂。卖掉老屋后,我带着母亲和宏儿离开了故乡。
精要归纳
如《故乡》一文可归纳为:
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盼于勒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赞于勒
见于勒
躲于勒
1.我最感兴趣的细节
2.我最感兴趣的人
3.我眼中的菲利普夫妇
4.我眼中的若瑟夫
人物形象分析
你认为菲利普夫妇的做法合乎情理吗?
理解主题
菲利普
夫妇
于勒把自己应得的一部分花光了还
占用了应得父亲的一部分财产
于勒来信说赚了钱
而且要赔偿损失
发现衣衫褴褛年
迈的老水手于勒
船长证实卖牡蛎
的水手叫于勒
赶
盼
怕
躲
不变的是菲利普夫妇的金钱至上的观念
变化的是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
理解主题
揭露当时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纯粹是金钱关系,无情鞭挞了小市民的势利贪鄙,冷酷自私的丑陋灵魂。
想象训练(150字左右)
想象一下,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学案
教师寄语:有同情心的人,是最富有的人。
学习目标:
1、梳理小说情节,感悟起伏曲折的情节所表现的“金钱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的关系”深刻主题
2、体会小说精妙的艺术构思,了解对比手法,感受其匠心和魅力
3、诵读欣赏文中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并能结合有关描写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
1、体会小说精妙的艺术构思,了解对比手法,感受其匠心和魅力
2、诵读欣赏文中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并能结合有关描写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任务
1、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理清故事情节
2、浏览全文,找出全家人对于勒的不同评价。说明于勒处境不同便有不同的评价。
一、自学质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读课文,写出自己认为难的生字词,
2、理清故事情节
3、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浏览全文,找出全家人对于勒的不同评价。
4、找出有关菲利普夫妇的语言、行动、神态描写的语句,分析刻画了他们什么样的性格?
5、本文表现了什么主题?
二、交流展示
1、展示积累词语
2、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
3、找出全家人对于勒的不同评价。说明于勒处境不同便有不同的评价
4、为什么他们热切的盼望于勒归来? 当真的遇见时,他们反而不认,又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三、合作释疑
1、菲利普看见两位先生请两位打扮的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时,文中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他的太太表现如何?反应他什么样的性格?
2、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了穷于勒时的语言、动作、神态怎样?刻画了他们什么样的性格?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文中的“我”是怎样的一个人,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作者塑造我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4、你看了这个“嫌贫爱富”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或启发呢?
四、达标检测
1.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撬开( ) 拖累( ) 诧( )异 煞( )白 jié( )据
别shù( ) zhàn( )桥 lán( )lǚ( )
2.词语填空。
十拿九( ) ( )重其事 与日( )增 ( )期不远
3.填空。
(1)本文的情节可分四个阶段: 于勒→ 于勒→ 于勒→ 于勒。
(2)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是不断变化的,但从全文看,他们对 的态度是不变的。
4.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1)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
(2)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
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
5.阅读下列语段,然后答题。
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惟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
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在穷人家,这是最大的罪恶。在有钱的人家,一个人好玩乐无非算作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称他一声“花花公子”。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
我这位于勒叔叔一到那里就做上了不知什么买卖,不久就写信来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这封信使我们家里人深切感动。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有一位船长又告诉我们,说于勒已经租了一所大店铺,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21世纪教育网
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果然,10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为什么于勒由“全家的恐怖”变成了“全家惟一的希望”?
21世纪教育网
(2)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家里人”怎样的心理?
(3)最后一段中“果然,10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这句话,有照应上文的作用,它照应的句子是“ ”。
(4)读了上文后,你认为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理由是什么?
五、拓展延伸.
阅读《荷包蛋》一文,然后答题。
一天早晨,父亲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桌,父亲问儿子:“吃哪一碗?”
“有蛋的那碗!”儿子指着卧蛋的那碗。“让爸吃那碗有蛋的吧!”父亲说,“孔融7岁能让梨,你10岁啦,该让蛋吧!”
“孔融是孔融,我是我——不让!”儿子态度坚决。
“真不让?”“真不让!”儿子一口就把蛋给咬了一半。
“别后悔?”“不后悔!”儿子又一口,把蛋吞了下去。待儿子吃完,父亲开始吃。当然,父亲碗里藏了两个荷包蛋,儿子看得分明。
“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
儿子显出一脸的无奈。
第二次,那是个星期天的上午,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桌,问儿子:“吃哪碗?”
“孔融让梨,我让蛋!”儿子笑着端起了无蛋的那碗。
“不后悔?”“不后悔!”儿子说得坚决。
儿子吃到底,也不见一个蛋。父亲的碗里,上卧一个,下藏一个,儿子看得分明。
“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
第三次,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还是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
父亲问儿子:“吃哪碗?”
“孔融让梨,儿子让面——爸爸您是大人,您先吃!”儿子手一挥做“绅士”状。
“那就不客气啦!”父亲端过上边卧蛋的那碗,儿子发现了自己碗里面也藏卧着的荷包蛋。
“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21世纪教育网
(1)请概括出小说三个情节的共同点,然后填空。
做面→ → →总结21世纪教育网
(2)父亲说“孔融7岁能让梨,你10岁啦,该让蛋吧”的意图是什么?
(3)试简要分析儿子三次借用“孔融让梨”典故的意图。
(4)父亲三次总结性的语言之间有着递进关系,文中能显示这种递进关系的词语依次是 、 、 ,这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什么感情?
(5)文中最能揭示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多次引用“孔融让梨”典故的作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告诉人们如何生活,教育人们怎样做人。
B.使故事情节富有变化,小说结构更加完整。
C.揭示人生真理,教育儿子成才。
D.丰富小说的主题,增添小说的情趣。
(7)请就文中父亲教育儿子的方法谈谈你的看法。
六、课后作业:(二选一)
1、写一篇反映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小作文,文体不限,立意自定。
2、有人说,势利是人类普遍的劣习和商品社会必然衍生的生活现象,它是超越时代和地域的,“菲利普”永远不会绝迹。你是否也这样看呢 请以短文阐说。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1、答案
一、
3、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的一些钱,因而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了生意赚了钱,并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于是,又被哥哥一家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重又潦倒,沦落成为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被哥哥一家弃之门外。[21世纪教育网]
4、自私、贪婪、庸俗、虚荣、势利、冷酷
5、作者通过描述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二、交流展示
3、于勒:原是一个行为不正,糟蹋钱的人。他把自己的家产挥霍光了,又花了他哥哥菲利普的一大笔钱,被认为是坏蛋、流氓和无赖,他是菲利普“全家的恐怖”。于是被送到美洲去冒险。后来,于勒来信说他发了财,愿意赔偿哥哥的损失,还说发了财就回家来,同哥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勒于是成了菲利普全家的“希望”,称他是“正直的”、“有良心的”、“有办法的”、“好人”。后来,菲利普在船上遇见他穿着褴褛衣服在卖牡蛎,大为惊恐,菲利普的妻子咒骂他是“贼”、“流氓”。
4、他们知道以前被视为“全家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并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哥一家“一起快活的过日子”。于是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直接原因:于勒又沦落为穷人,而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 根本原因: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三、合作释疑
3、“我”──若瑟夫: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儿。他不是小说的主人公,而是小说的叙述者和线索人物,是一个比较天真单纯、入世未深的孩子。虽然他也希望叔叔于勒发财归来,把他们一家从贫穷中拯救出来,但当父母不把穷水手于勒当作亲兄弟看待时,他认为于勒还是“我的叔叔”。在船上当他从父母口中得知卖牡蛎的穷老人就是自己的叔叔于勒时,还去仔细观察:他那“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和那“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还在心里默念着:“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最后,还自作主张,从母亲给他的付牡蛎钱中多给了十个铜子作为小费给于勒叔叔。这与其自私冷酷的父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示他的不满,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希望与理想。(略)
四、达标检测
1.拮 墅 栈 褴褛 2. 稳 郑 俱为 3.(1)盼 赞 遇 躲 (2)金钱 4. (1)神态、语言 (2)心理活动 (3)神态、动作
5、 (1)因为接到于勒的两封信后,全家以为他一回来就能改变家里生活困难的情况。 (2)表现了“家里人”对尽快过上富裕生活的热切期盼和向人夸耀的虚荣心。 (3)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 (4)于勒曾是一个浪荡子,又
五、拓展延伸21世纪教育网
1、询问 吃面
2、借用典故教育儿子要有谦让精神,不要贪图便宜。
3、①强词夺理,为自己占便宜找借口;②巧言善辩,还想占便宜;③故作姿态,试探父亲,还怕上当
4、告诫 教训 意味深长 关爱
5、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
6、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