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自主学习
基础锤炼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xiè dài( )。
(2)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xiāo zhǎng( )。
(3)这一个fēng yún biàn huàn( )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
(4)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lì lì zài mù( )。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正月十五,繁华的街道张灯结彩,灯光闪烁,人头攒动,车辆川流不息。
B.做事时要心神专一,若漫不经心,是很容易出错的。
C.我们在学习中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就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D.除了太行大峡谷和万泉湖以外,山清水秀的林虑山、洪峪山等风景区也吸引国内外游客接踵而至。
3.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考古人员在阿拉善左旗新发现一处岩画遗址点,发现制作年代从石器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在句末加上“的岩画”)
B.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到来,为贯彻教育部“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指示精神,使“云”课堂应运而生。(删去“使”)
C.眼下,疫情防控形势正呈现出积极向好势态,各地区、各行业纷纷加快复工复产步伐。(删去“纷纷”)
D.如果现在有一部新剧,由侯鸿亮制片、孔笙李雪导演、刘和平编剧,肯定会引来无数投资商陆续蜂拥而至。(删去“陆续”)
4.请你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下列材料,不超过15个字。
塔尔寺是青海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这里除了浓郁的藏传佛教氛围之外,塔尔寺艺术三绝也非常值得一看,那就是“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这可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精读
5.请具体说说全文的游览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说说本文分别写了景物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多次写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联系提示,品析下列句子。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加点部分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文最后一句有什么内涵?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在河西走廊聆听
苏沧桑
①从江南到河西走廊,从东海边到祁连山下,地势渐渐隆起,水汽渐渐稀薄,渐渐稀薄的还有人间烟火。面对广袤,轻微缺氧的头脑有点混沌,耳朵却变得灵敏,或并非灵敏,是混沌中生出的幻听。
②先听见九月的风里响起一声驼铃。正午时分,一匹灰白色骆驼驮着我,穿行在张掖丹霞地貌的壮丽中。骆驼停留在一棵蓬蓬草前,打了一个响鼻,我听见脚下古老的土地响起流水声,叮叮咚咚,像一声声泉的耳语,从骆驼刺和蓬蓬草的叶尖涌出地面,汇集成浩瀚的绿意,幻化成远古时代的汪洋。光阴煮海,时间将曾经的大海煮了几亿年,熬成这片集雄、险、奇、幽、美于一身的地貌,蜜般柔软,糖果般多彩,极地冰川般肃穆。
③站在彩色丘陵的某个高处俯瞰,我听到猎猎风声里响起苍凉悠远的乐声,嘟嘟克笛孤独的音色,如游刃穿行于风中,引领着长号、提琴、竖琴、定音鼓等,如泣如诉的旋律渐渐恢宏。眼前一层一层的山浪向着同一个方向倾斜,天上一层一层的白云也向着同一个方向倾斜,像一支支队伍在雄浑的音乐里行进,时光之河浩浩汤汤穿过河西走廊。我看见光线急速变幻中一张张年轻的脸,年轻的张骞带着嘱托,开启了出使西域的凿空之旅,年轻的骠骑将军霍去病策马扬鞭,年轻的玄奘独自踏上五万里西行的生死旅途,年轻的一行行驼队掠过地平线上的落日,足印迅速被风沙吹老。历史与今天、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文明之光在这里闪耀。
④焉支山下,山丹军马场,我试图去识别一匹马的耳语。我轻轻从它的侧面摸上它的脸颊,如果摸向它的正面,它的眼睛看不见,会受惊。我将脸贴近它的脸,蹭到了粗糙而柔软的鬃毛,看到了长睫毛下它的瞳孔里浮现祖先们奔驰在辽阔草原上的画面,听到了它的耳蜗里响彻金戈铁马之声。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在此创建了山丹皇家军马场,两千年来,这里见证了一个东方古国的沧桑巨变。
⑤在离军马场一百多公里的民乐,夕阳斜照进一个酒库,一个个巨大的棕色酒缸上,覆盖着一块块异常鲜亮的红缎子,像盖着红盖头的新娘。一个小勺伸进了酒缸,睡了三十年的酒醒了,叹了一口气,吐出一串咕咚咕咚的耳语,浓郁的香味瞬间弥漫开来。在汉代酿酒古法的基础上,民乐人用高粱、玉米、大麦、小麦、大米、豌豆等九种粮食酿制了独具一方风味的美酒。三十年陈的白酒在玻璃酒壶里,呈现出夕阳一样的淡淡金黄。我与金黄对视,看见清澈的酒里凝结着浓稠的历史,是与江南的黄酒截然不同的另一种风骨。我想,从前,它一定是出征酒,万马嘶鸣,尘土飞扬,一碗碗烈酒被仰脖喝尽,一只只酒碗被摔得粉碎;它也是庆功酒,团圆酒,被百战归来的人群痛饮,化作眼泪飙飞,化作一场场思念的雪。此刻,它是一杯民间的酒,沁入了寻常百姓日子的酒,像一个静坐于喜宴主桌的老人,微笑着,眼神安详。
⑥我浅尝几口酒便醉了,歪在飞驰的面包车里,半梦半醒间,听两位朋友高一声低一声的对话,像一声声耳语。他们一个来自天津,一个来自西宁,隔着车子的过道,两人从一碗“炒炮仗”开始,讲青海的面,天津的面。车窗外夜色降临,耳蜗里似乎又有别的耳语响起,却是我熟悉的乡音。东海边江南被桂花树覆盖的娘家小院里,想必七旬母亲正双手合十,喃喃祈祷,每一个晨昏,她心中的话总是:国泰民安。
⑦世界安宁,我们才能听得见亲人们的耳语。母亲的耳语是一个涟漪,传给了千万里之外的我,从耳蜗传到心脏,传向四肢,传给车轮,通过车胎与地面的摩擦,传给了我脚下这片古老的土地,并得到了它的回应。于是,我听见整个河西走廊上,响着悠长的声声驼铃。
10.本文中,作者“聆听”到了哪些声音,分别听到了什么?
(温馨提示:先理清层次,再概括听到的声音和联想到的事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中第②段和最后一段的驼铃声有何作用?
(温馨提示:明确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品味下列句子。
(1)眼前一层一层的山浪向着同一个方向倾斜,天上一层一层的白云也向着同一个方向倾斜,像一支支队伍在雄浑的音乐里行进,时光之河浩浩汤汤穿过河西走廊。
(温馨提示:抓住形容事物的关键词,分析这些词语刻画了事物的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的耳语是一个涟漪,传给了千万里之外的我,从耳蜗传到心脏,传向四肢,传给车轮,通过车胎与地面的摩擦,传给了我脚下这片古老的土地,并得到了它的回应。
(温馨提示:思考这个比喻句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自主学习
1.(1)懈怠(2)消长(3)风云变幻(4)历历在目
2.C(“事倍功半”形容花费的气力大,收到的成效小。与句意相反。应为“事半功倍”)
3.C(应将“势态”改为“态势”。)
4.塔尔寺艺术三绝是文化瑰宝。
5.全文以作者跟随摄制组探险的两天行踪为线索,从安营在各拉丹冬雪山脚下,到驶过冰河,最后进入冰塔林。
6.(1)各拉丹冬雪山,高峻、雄壮、变幻莫测;(2)冰峰晶莹,冰河辽阔和整个冰雪天地的浩茫;(3)冰山图案难以名状;(4)冰窟冰体和冰山的裂纹皱褶晶莹纯美;(5)冰河融化的声音一刻不停。
7.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从侧面写出了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艰险,突出了本文“所至”和“所见”的独特性。构成了文章的一条潜在线索,随着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感受与理解越来越细致,想象也越来越富有诗意。
8.(1)“眩晕”原指一种症状,感觉到自己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指“浩浩苍苍”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卖弄”原指有意显示、炫耀,含贬义,这里指大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在各拉丹冬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两个词表现了作者面对冰峰、冰河、冰谷等景色受到的震撼,以及基于人与自然的对比而产生的对自然的敬畏。(2)“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这是对大自然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的想象。虚实结合,突破了时空局限,作者的思维纵横驰骋,突出了风的大气磅礴。(3)作者采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由冰山的裂纹和波状皱褶联想到树的年轮,赋予各拉丹冬雪山以生命,赞颂雪山的神奇,历史久远,如同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
9.本句以极其平实、简洁的语言收束全文。显露了人挺立于伟大自然面前的卓绝风姿,表达了作者对人类探索精神的赞美。
10.(1)听到流水声,听出了土地随着时间的变化。(2)听到苍凉悠远的乐声,听出闪耀的文明。(3)听到马的耳语,听出了古国的沧桑巨变。(4)听到酒醒的声音,听到人们的壮怀激烈和和平安详。(5)听到熟悉的乡音,听出了国泰民安。
11.起到了相互呼应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更为完整。驼铃是河西走廊的代表事物,代表着时光的久远,历史的古老,世界的安宁,传递着作者对这片土地的敬意。
12.(1)“一层一层”“倾斜”写出了群山和白云的连绵厚重,“像一支支队伍”写出山与云形成的景观大气磅礴,有历史流逝之感。(2)作者把母亲的耳语比作“涟漪”,虽然声音轻微,但是牵动了作者的心绪,并逐渐和“我”对脚下土地的情感融合,这种感情是对世界安宁的安心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