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15课《短文两篇》学案
21世纪教育网
教师寄语:书到用时方恨少,读书恨与古人同。
一、学习目标
《谈读书》
1. 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3. 体会本文论述语言简练的特点。
《不求甚解》
1. 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 整理文章的结构提纲。
3. 学习体会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
4.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学习过程
(一)《谈读书》
一. 作家作品简介: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他的散文对英国乃至全世界影响都很大,作品风格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警辟,启人深思。
二. 积累运用:[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怡情(yí) 傅彩(fù) 藻饰(shì) 矫情(jiǎo) 诘难(jié nàn)
咀嚼(jué) 狡黠(xiá) 伦理(lún) 味同嚼蜡(jiáo) 滞碍(zhì ài)
睾(gāo) 阐证(chǎn) 吹毛求疵(cī)[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三. 整体感知: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1、标出文章自然段
2、初步划分文章结构
四. 自主探究:
本文可分几个层次?每层的层意各是什么?
2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试分析各层的写作思路。
例如:第一层
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互相补充、相辅相成。
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此外还运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例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4.学习小结(提示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总结):
(1)围绕论题,从多方面展开论述。
(2)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
(3)论证方式:
(二)《不求甚解》
作者简介: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解题,文体介绍:
不求:不追求。 甚解:比较深刻的理解。“不求甚解”是陶渊明的一句名言,作者以它为题意在要真正理解陶渊明的本义。
本文是一篇杂文。杂文是散文的一种,它题材多样,形式灵活;多为有见地的片段感想或偶然一得。杂文要求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能针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个人的某一观点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议论和意见;还要求有说理的形象性,即能够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一种现象……出发,通过对照、联想、比喻、类比等方法,做到以小见大,揭示主题;同时要求语言的丰富多彩。杂文的作用是揭露、批判弊病,帮助、团结、教育人民,讽刺、打击敌人。
一. 积累运用:
解释下列词语
不求甚解: 狂妄自大 :
咬文嚼字 : 因小失大:
豁然贯通: 开卷有益:
二. 整体把握:
(1)本文的论证方式: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2)本文批驳的靶子是: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3)列出本文结构提纲:
三. 自主探究:
①到底应该怎样理解“不求甚解”?
②为什么不少人批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
四、达标测试
一、基础知识
1. 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1)狡黠( ) (2)藻饰( ) (3)诘难( ) (4)滞碍( )
(5)味同嚼蜡( )(6)吹毛求疵( ) (7)矫( ) (8)睾( )肾 (9)阐证( ) (10)要诀( )
2. 将下列的成语及其解释连线
味同嚼蜡 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
吹毛求疵 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
寻章摘句 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豁然贯通 比喻故意挑毛病,找缺点。
因小失大 指读书只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3. 文学常识填空
(1)《谈读书》一课选自《 》,作者 , 国 家、
家。著有《 》、《 》等。
(2)《不求甚解》一课选自《 》,作者 , 家。
4.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在《谈读书》中,作者的论述思路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谈读书》中,作者所表明读书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求甚解》一文的文章结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求甚解”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
5. 根据句意依次填写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 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太阳被闷在厚密的云层里,拼命挣扎着想舒一口大气。然后有一天,“嘭”的一声,天空裂了,太阳 了乌云。夏天来了。
(3)是秋风,把叶子介绍给根须,使它找到了 生命的母体;是秋风把种子藏进了厚实的泥土,使它有了萌生春天的温床……
(4)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 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A. 明朗 钻出 延长 盖 B. 朗润 迸穿 延续 卧21世纪教育网
C. 明朗 跳出 延伸 积 D. 朗润 挤出 延展 铺
6. 依次填写关联词语都正确的一项是( )
一株植物少则有几十颗种子,多则几万颗种子, 它们不以各种方式把种子迁移到别处安家,而是挤在一堆生活, 它们 不能很轻松地生长,
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就很容易遭到灭绝的危险。
A. 即使 也 既 又 B. 虽然 但是 不但 还
C. 如果 那么 不但 而且 D. 既然 那么 虽然 但是
7. 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竹筏在湍急的河流中,就像一只漂浮于水面的甲虫,船工小心翼翼地撑着筏子,惟恐它被巨浪打翻。
B. 有自卑感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办事无胆量,习惯于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态如不改变,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渐磨损人的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
C. 上课时,他不偏不倚,端正地坐在座位上,认真听老师讲课。
D. 虽然班上尖子运动员不多,但是同学们众志成城,最终还是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一的好成绩。
8. 调整下列句子的语序,选出最合理的一项( )
①一台用陶瓷材料制作的绝热复合柴油机,重量减轻了30%,热效率由33%提高到50%,油耗下降30%。
②它们的特点是强度高、硬度高、抗氧化、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损、热膨胀系数小,可以在1200℃以上的高温下保持其室温强度,能长期使用,因此是一种高性能的工程陶瓷。
③这类陶瓷大都以黏土及氧化物为原料。
④不仅节能,而且节省大量贵金属。
⑤提起陶瓷,大家自然会联想到景德镇陶瓷,或联想起宜兴那种易碎的砂锅。
⑥制作陶瓷发动机的材料则是以非氧化物陶瓷氮化硅、碳化硅和一种特殊氧化物——陶瓷增韧氧化锆为主要材料。
⑦其实,那只不过是陶瓷家族中最古老的祖先罢了。
A. ⑤③②④⑥①⑦ B. ⑤⑦③⑥②①④
C. ⑥②①④⑦⑤③ D. ⑤③⑦⑥④②①
二. 语言运用:
1.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国外某城市开设了租车自驾旅游项目,驾车人发动汽车时,车内自动放音装置就会放一段录音:“阁下,驾驶汽车时速不超过30英里,你就可以饱览本地的美丽景色;超过60英里,请到法庭做客;超过80英里,欢迎光顾本地设备最新的急救医院;上了100英里,请君安息吧!”
(1)对当地规定的驾车最高时速理解的一项是( )
A. 30英里 B. 60英里 C. 80英里 D. 100英里
(2)若用简明的语言直截了当地表达录音内容,在说“阁下,请您”后接续的一项是( )
A. 饱览美景 B. 不要超车 C. 驾车慢行 D. 热爱生命
2. 金娜匆匆走进教室,习惯地用卫生纸把自己的座位擦干净,随手将纸团扔在地上。同学张敏看见后说:“你很讲究个人卫生哩!”金娜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______________。”随即将纸团拾起来,扔进了教室外面的垃圾箱。
(1)张敏的话言外之意是:
(2)金娜该怎样说才得体:
三. 课内文段阅读:
【甲】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①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②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乙】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地不讲道理地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 解释下列词语
怡情_______________ 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诘难________________ 不求甚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用斜线给甲文划分层次,并写出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乙文中作者所要批判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自己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乙文第六段中加点的“这样”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你能否为甲文划线的两个句子各从乙文中找出一个事实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以上两文中都有很多的名言警句,请从中任选一条作为论点,并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
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结合两文的阅读,谈谈你对读书和怎样读书有了什么新的体会和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四. 课外文段阅读:
读书三境界
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肿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累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晕脑胀、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是成熟聪颖的心灵和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蓦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品”是在“啃”之基础上的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yōng lù者可进入第二境界。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至灵性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用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字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无用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
1. 请简要概括这篇短文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论证方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达到每一境界的结果。
(1)“吞”(2)“啃”(3)“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对于文中“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读了这篇短文之后,结合《谈读书》《不求甚解》,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对读书方法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布置作业:搜集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15参考答案
四、达标测试
二、4、(1)、A. 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B. 读书方法
(2)、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3)、摆靶子;说明人们曲解“不求甚解”;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不求甚解的含义;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古人例证;从反面解释“不求甚解”;陆象山 引用道理论证 不求甚解;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4)、表示虚心;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三、[课内语段精读] 1、使心情愉快 做作 诘问,为难 现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2、①开头至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的正确目的②至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书的方法③至结尾 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缺陷。3、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4、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5、①乙文中的第二节或普列汉诺夫读书②诸葛亮读书6、论点论据一致即可7、略
四、课外文段
1、通过对读书三境界的阐述,说明达到“三境界”,或者把“吞”“啃”“品”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阅读方法,那么人生都会受益无穷。
2、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道理论证
3、⑴知识积累 ⑵知性提高(或:死知识化为活的血肉) ⑶悟性升华
4、示例:下功夫咬文嚼字,读懂文章,领悟精神,吸取养分。
5、答题思路:⑴这篇短文告诉了你怎样读书? ⑵《谈读书》你了解了哪些读书方法? ⑶不求甚解真正的含义是指什么? ⑷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哪些读书方法对你特别有用处,你以后应该怎样读书。(共33张PPT)
《短文两篇》
《论读书》
—— 培 根
《不求甚解》
—— 马南邨
导入新课
腹有诗书气自华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
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
作者简介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出身官僚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
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6年冬由
于在野外实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培根
的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因此马克思称他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
始祖”。 《随笔》是培根在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此外,培根还写了法律著作、历史著作 《亨利第七王朝史》、幻想游记《新大西岛》等。
基础扫描
给下列生字注音:
怡( )情 统筹( ) 藻( )饰
狡黠( ) 诘( )难 要诀( )
蒸馏( ) 劝诫( ) 滞( )碍
吹毛求疵( ) 豁( )然贯通
嚼
咀嚼( )
味同嚼蜡( )
好
好读书( )
读好书( )
yí
chóu
zǎo
xiá
jié
jué
liú
jiè
zhì
cī
huò
jué
jiáo
hào
hǎo
基础扫描
怡情:
文采藻饰:
诘难:
寻章摘句:
味同嚼蜡:
滞碍:
吹毛求疵:
要诀:
使心情愉快。
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诘问,为难。
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语词。
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不通畅。
这里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重要的诀窍。
整体感知
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
谈了些什么内容?
①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足以怡情
——全凭观察得之)
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
——使能无知而显有知)
③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读史使人明智——皆有特药可医)
句段品味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2.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句段品味
3.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
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取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
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
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
嚼蜡矣。
4.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句段品味
这几句话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读书的好处。
句段品味
这几句话从反面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句段品味
这几句话主张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法,或选读,或浏览,或通读,或精读,有的书可只读摘要。
句段品味
这几句话说明各种学科的书籍,阅读后都有塑造性格的作用。
研读课文
学习论证方法,体味其表达效果。
揣摩文中的这几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观点是什么,又是怎样阐述这些观点的。
1.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2.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
3.从“读书补天然之不足”到“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4.从“书亦可请人代读”到“味同嚼蜡矣”。
1.观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2.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作用:使论说的道理通俗易懂,
并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3.观点:读书与经验的作用及关系。
用比喻证明观点。
4.用比喻的方法从反面强调好书一定要细细
揣摩,深入钻研才能读出味道。
研读课文
体验反思
对于作者的读书观,你如何评价?请谈谈你的认识和感受。
导入新课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语录
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导入新课
鲁迅的“随便翻翻”
一广泛的浏览式的读书方法。
鲁迅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拿来翻一下,或看序目,或读几叶内容,不费力,不劳神,往往在看非看不可的书籍觉得疲劳后,拿来消遣。
导入新课
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导入新课
好 读 书 不 求 甚 解 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
作者简介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 、邓子建、邓云特。笔名马南邨、于遂安、卜无忌等。福建福州人。1929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政法系。1931年转入上海法政学院经济系,从事中共地下活动。1934年插班到河南大学历史系,开始研究中国经济史。1937年出版《中国救荒史》,引起史学界注意。1961年在《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又与吴晗、廖沫沙以“吴南星”笔名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因面对现实而产生很大影响。他的作品涉猎很广,杂文独树一帜,有针砭时弊的批判性,并且把知识、趣味融于一炉,具有学者杂文的独特魅力。
整体感知
思考: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
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
行否定,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全
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
读”的观点。
导入新课
一、简介驳论文的知识
1.议论文的论证方式
立论 驳论
2.什么叫驳论文
驳论是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错误的反动的见解和主张。
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是驳论文。
文体导学
3.批驳的方法
⑴直接批驳
①驳论点:抓住敌论点中的错误进行批驳
例:《不求甚解》“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曲解了不求甚解的含义
②驳论据:指出敌论中论据的虚伪、错误而证明其论点的荒谬性。
③驳论证: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驳倒对方的论点,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论点不能从论据中推出。
例:他有每天晨跑的习惯,所以他是个学习刻苦的人。
⑵间接批驳 驳立结合
文体先知
4.一般论证思路
先树起批驳的靶子即摆出敌论,然后针对敌论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批驳。
理解思路
第一部分(1):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
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第二部分(2-4):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
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
的两层含义。
第三部分(5-6):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
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说明。
第四部分(7-8):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
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第五部分(9):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重要的
书要反复阅读。
研讨课文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研讨课文
讨论:
①“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
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什么
样论证方式?
研讨课文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因此,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研讨课文
研讨课文
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驳论的论证方式
研讨课文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课堂小结
谈读书
读书的正确目的
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作用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归纳论证
不求甚解
树靶子
引出处
释新义
援例子
引语录
结上文
事实论证
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
立论
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