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议论文
论点
论据
论证
摆出错误的论点
批驳论点的错误
树立正确的论点
驳论
立论
论证论点正确
批论点
批论据
批论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鲁迅在谈到自己写杂文的目的时说: “现在是多么切迫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 ”
——(《且介亭杂文·序言》)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而“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有些甚至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下了这篇文章。
结合课文注解,通读全文,并思考:
1、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3、作者正面提出了什么观点?
“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选自30年代的御用报纸
“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
--选自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演讲
1934年 ,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一些国民党官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保佑。
“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心,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选自《大公报》1934年8月24日
自夸“地大物博”
希望国联
求神拜佛
失掉 他信力
发展 自欺力
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
是信“地”信“物”
是“他信”
是“自欺”
突破口
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正面立论,间接反驳敌论点。
这一类人们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
☆作者是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
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关汉卿
英勇献身,追求真理,谭嗣同
劳动人民,包括知识分子,如毕升,李时珍
反对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岳飞
鲁迅先生在《野草》序言中说:“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 ”
结论: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要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看地底下。
鲁迅杂文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有“匕首”“投枪”之喻。请你挑出几句仔细品读。感受其语言的特点。
(运用理论和事实论据,驳斥下面的错误观点。)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练习:你能说服他们吗?
梁启超先生说过:“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
同学们知道: 中华民族一向是富于自信力的民族, 今天的我们还会更坚定地说: 中国人从来都是有自信力的.
请以” 中国人是有自信力的’’ 为题, 写一篇议论文.
作业: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
教师寄语:自信是一个国家的脊梁。
学习目标:[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学习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
2.学习本文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
3.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4.体会本文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
学习重点:知识目标2
学习难点:知识目标4
学习过程[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语
玄虚 诓骗 前仆后继 省悟 乾隆 脊梁 抹杀
2、说出下列词语
诓骗:
搽:
自欺欺人:
不足为据:
为民请命:
玄虚:
省悟:
渺茫:
怀古伤今:
二、知识拓展
杂文是鲁迅(1881--1936)一生运用最多的文学形式。通过杂文,鲁迅显现出他不屈不挠与旧势力战斗到底的革命者形象。他的杂文多收于《三闲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和《且介亭杂文末编》中。[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鲁迅杂文所含甚“杂”,主要内容有两大特点:1、它反映的中国社会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从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面貌。如单从某一篇看,他的杂文所评述的多是具体、细小、平常之事,但汇在一起却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形象。因此,他的杂文又很具概括性和代表性。2、鲁迅的一生关注中国的国民性改造问题,这一工作主要是由他的杂文来完成的。
鲁迅杂文形象性很强,他文章中的说理、论辩、批判、驳论等逻辑力量都是透过鲜明的形象来体现的,因而他的杂文具有浓郁的艺术色彩。鲁迅杂文的文体自由多变,短评是他常用的形式。他的文风或严峻凛然,或清新隽永,或锋芒毕露,或泼辣犀利,或意味深长,多姿多彩不拘一格。他的杂文是现代文学中有重大影响的一种文体。三十年代后期甚至出现了被称作“鲁迅风”的杂感流派,在激烈的斗争中不断地发挥着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从“五四”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杂感,也由于鲁迅的实践和倡导,终于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运用便捷和影响深远的一种文学形式。
三、自主探究:
1、文章怎样提出批驳的论点的?
2、你认为反动派的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3、鲁迅先生抓住的批驳的“突破口”是什么?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4、提问:文章如何驳论证的?
5、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起什么作用?起讽刺否定的作用。
6、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7、作者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是什么?危害性是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21世纪教育网
8、作者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
9、作者为什么赞扬他们“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10.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11、课文最后一段如何总结的?
四、拓展延伸:如果你面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论调,你将怎样批驳?看看课文是怎样进行批驳的?你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
五、达标检测
一、语言训练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拜佛 fó 玄虚 xuán 脊梁jǐ
B、诓骗 kuāng 脂粉zhī 抹杀mǒ
C、笼罩lóng 确凿záo 省悟shěng
D、倘若tǎng 濒临bīn 荒谬miù
2、在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前赴后继 渺茫 摧残
B、不足为据 脊梁 筋骨
C、为民请命 诬蔑 家谱21世纪教育网
D、地大物博 慨叹 光耀
3、选词填空
(1)于是有 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
A、喟叹;B、感叹;C、慨叹
(2)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 了,不过还可以令人不会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A、渺茫;B、茫然;C、无聊
(3)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 ,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A、欺骗;B、诓骗;C、诈骗
4、下列语句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A、同学们对学校的教育课程改革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B、经过几个月的培训,使我掌握了使用多媒体的技术。
C、我们在学习上应该树立起不畏艰难的勇气。
D、房内飘出了一股龙井茶的清香。
5、根据下面画线句子的特点,再仿写两个句子。
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使用我们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充实我们的生活。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 21世纪教育网
二、语段训练
读下面语段或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一>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节选)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被摧残,被抹杀,消来于黑暗之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以为据的,要自己看地底下。
1、本段所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 B、正反对比论证
C、引用论证 D、比喻论证
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依次为 、 和 。请举出历史上的这些人物(至少两个) 、 。
3、“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 。
4、“状元宰相”指的是 。
5、“地底下”比喻 。
6、在这段文字里,作者确立的正面观点是 ,所批驳的观点是 。指出敌论要害的一句话是 。
<二>为你自己高兴
刘心武
①朋友小凌自幼双腿瘫痪,在一家印刷包装纸的福利厂工作,业余爱读文学书,常到我家来借,我有一天就对他说:“你怎么不立个大志向,发奋写作,也成个作家?”当时他没说什么,过些天来还书,他告诉我:“我没有写作的天分,我就这样当个读者挺好。”临告别时更笑着说:“我活得挺自在,我为自己高兴。”
②上个星期天我在大街上看见了他,他骑着电动三轮车,后座上是也有残疾的妻子,搂着他们安全健康的小女儿,三个人脸颊都红喷喷的,说是刚从北京游乐园玩完回来。真的,他们全家都为自己高兴,那是人生中最扎实最醇厚的快乐!
③为自己高兴吧!我为什么不完美?——别钻那牛角尖。要是别人问你为什么不如何如何,那么,让我们都像小凌那样,坦然无愧地看待自己,珍爱、享爱平凡而实在的人生!
④一个作家朋友得了个奖,却很不高兴。为什么?因为有人世间问:为什么只是个地区奖,而不是全国奖?如果他得了个全国奖,那么又可以问:为什么不是最高奖?如果是最高奖,那么又可以问:为什么国际上没有得奖?如果国际上得了奖,那么还可以问:为什么不是诺贝尔文学奖呢?……这样一路问下去,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也许会有正面的例子,但我举不出来,我只知道美国海明威和日本川端康成都是在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久后自杀身亡的。也许那自杀的心理因素非常复杂,但一些评论家讥讽海明威的“江郎才尽”,社会舆论对川端康成达到至美至丰境界的高于富士山的期盼压力,很可能是那诸多因素中相当重要的一种。
⑤不要为自己立下高不可及的标杆,更不要被别人往往确实是出于好意的刺激而陷入自卑自怨自责自苦的泥潭!
⑥争取不凡( )或敬可佩,( )甘于结结实实的平凡,则更可爱可羡……这个世界很大,机会确实很多,然而这个世界也很小,机遇又极为难得,我们应在奋力进取与适可而止之间取得一种平衡。我们要懂得这个世界不单是为不平凡的人而存在,更是为平凡的人而存在。
⑦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的努力奋进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能够如现在这样也真是挺不错;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不为自己设置徒添烦恼的标杆,更不受他人出于好意而设置的缥缈标杆的盅惑;为你自己高兴,为你那平凡而充实、问心无愧的存在而高兴!
1、删掉①段似乎也可以保持文章的完整。为什么作者要写这一段?请简要分析。
答:
2、第①至⑤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和 的方法。举小凌的例子是证明要“坦然无愧地看待自己,珍爱、享受平凡而实在的人生”的观点;兴干什么家朋友和海明威、川端康成的例子是证明 的观点。
3、下面这句话摘自第⑥段。请在句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争取不凡( )可敬可佩,( )甘于结结实实的平凡,则更可爱可羡……
4、有人认为“为自己高兴”就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对此观点,作为一个中学生的你是如何看的?
六、课下作业
寻找社会上流行的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议论,仿写一篇驳论文21世纪教育网
16参考答案
五、达标检测[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一、1、C 2、A 3、① C ① A ③ B 4、D 5、示例:读《西游记》,我们能学到孙悟空的嫉恶如仇;读《红楼梦》,我们能体会到封建社会大家庭衰落的必然性;读《格列佛游记》,我们了解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腐朽与罪恶;读《童年》,我们体会到当时俄罗斯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读《水浒》,我们感受到什么是义薄云天。
二、(一)1、A 2、排比、反语、比喻 如,岳飞,屈原,陈胜,蔡伦等。3、“这”是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等中国的脊梁。4、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 5、指处于地下斗争的各种革命力量 6、我们有并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以偏概全
(二)1、具体形象地描写了小凌所说的“我活得挺自在,我为自己高兴”,使文章更有说服力。2、对比论证(或:正反论证)不要为自己立下高不可及的标杆,更不要被别人往往确实是出于好意的刺激而陷入自卑自怨自责自苦的泥潭。3、诚然(或:虽然、固然) 然而(或:但是) 4、示例:(1)“为自己高兴”并不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而是要为自己的平凡充实的存在南昌高兴,而不要为那些自己高不可攀的、不切实际的目标南昌徒生烦恼。(2)人还是要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并要为此作出最大的努力。完全满足现状不思进取不应该是我们中学生所具有的人生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