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天天练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夜能走多远
①是读高中时的事了。
②那年秋天开学后,他没能交上学费,嗫嚅着问班主任,能不能再宽限两三天,家里会把钱送来的,班主任看了他一眼说,可以,到时你一定要交上,全班只有你自己没交了,学校一个劲儿催着要。
③吃午饭的间隙,他到学校的总务处去,用那里的电话打给父亲,家里没电话,是打给邻居的,邻居喊来父亲接电话。他告诉父亲一定要在两三天里把钱交上,全班只有他自己没交了,他已经向班主任保证过了。电话那头的父亲一连串地说“行行行”,这两三天里一定能给你凑到钱,到时给你送去,你别担心。
④要交的学费其实并不多,只是家里的日子近来很窘迫。父亲做买卖赔了本,钱没赚到,本钱也搭进去了。从亲戚家借的钱没还上,这次,又能从哪里凑到这笔钱呢?父亲听出了他的担忧,说:“没事儿,爹保准凑齐这钱,到时给你送去,耽误不了。”
⑤第一天,父亲没来。
⑥第二天,父亲依然没来。这天晚上,夜很深了,但他在宿舍的床上辗转反侧,决定第二天一早就给父亲打电话。若第三天再交不上,就没法向班主任交代了。终于到了清晨,舍友们都还没醒,他起床出了门,想到操场上走走。刚出宿舍楼的门,就看到门口一侧,有人背对着蹲在地上——灰白的发,老旧的衣服,他的心猛地颤了一下,那人慢慢转过头来,果然是父亲!
⑦“爹,你怎么这么早来了。”他问。父亲没答话,还是蹲在那里从鞋帮里掏着什么,他这才看到,父亲的鞋帮里面缝了一个包,从包里掏东西有些费力,最后终于掏出来了,是钱。
⑧父亲站起来把钱给他,说:“怕你着急,昨天晚上凑齐钱后,就赶来给你送钱了。”他有些不相信“您昨天晚上就开始从家里走的?走着来的,走了一晚上?”父亲笑了笑,没说是也没说不是。
⑨他气恼地说:“爹,就是再急,也不能走一晚上来这里啊,您就不会等到今天早晨,坐公交车来啊。”父亲搓着手看着别处说:“我今天恰巧也要从县城坐车,去外地打工,晚了就赶不上最早的那班车了,所以我就来了。反正在家也睡不着。”他这才注意到,父亲脚前是个蛇皮袋,里面鼓鼓囊囊的,是行李。
⑩他还是埋怨父亲居然走了一夜路进城,父亲不以为然,说:“这有啥,还没你的时候,我和你大伯经常晚上捕了野鱼,用袋子背着,走一晚上进城来卖鱼,新鲜的鱼卖得贵。”他抢白父亲:“你现在不年轻了,不比当年了。”父亲搔着头,有些不好意思了。
?带来的钱又是借来的。他不知道,父亲又是跑了多少家,才借来这些钱。
?这次,父亲要到外地干建筑,偿还家里的债务。这是父亲第一次出门打工。
?父亲背着蛇皮袋离开的时候,他站在校门口目送,看着父亲渐行渐远。蛇皮袋似乎很沉,把父亲的背都压弯了。其实他知道,蛇皮袋很轻,里面只是一床很薄的被子——不是蛇皮袋沉,是困窘的日子太沉,把父亲的背压弯了。
?一个人一夜能走多远?他问自己。
?他给不了自己确切答案。他只知道,从家到城里的学校,有两道山岭、三条河,还有一片广阔的平原。
(选自《思维与智慧》2020年第12期)
(1)阅读全文,说说文题“一夜能走多远”的作用。
(2)结合语境,说说文章第⑦段中的三个“掏”字的表达效果。
(3)从描写角度赏析文章第⑥段中的画线句。
(4)生活中,你的父亲或母亲做的哪件事让你铭记于心?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爱是一朵无声花
①二十三年前,我在乡里邮局工作。
②那是一个冬日的下午。邮局外,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下了一天一夜,整个世界都是白色的。风,更是一刀一刀地呼啸而过,寒意侵入每个人的骨子里。而邮局里,我和几个同事也被冻得叫脚不停跺着地。
③雪太大,来办业务的人寥寥无几。只有我一个人呆在办业务的窗口,其他几个同事一边偎依着火炉搓着手,一边聊着天。而我,因为最后一个办业务的人也离开了,索性就伏在桌上看起了报纸。
④近四点的时候,外面突然挟风裹雪地刮进来一个“雪人”,一进门便噼里啪啦地拍打着身上的风雪。我被响声惊动,抬眼一看,原来是一个年龄在六十上下的老妇人。如此冷的天气,老妇人的衣着竟颇显单薄,铁青着脸色,双手一边不断搓着,一边哈着气。
⑤老妇人走近窗口,轻声问:“拍电报是这里吗?”
⑥我点点头。
⑦“多少钱?”老妇人弱弱地问。
⑧“一毛五一个字。”我说,然后看她一身颇为寒碜的衣服,又追问了一句,“你要发电报?”要知道,那个年代里,若非太紧急的重大事情,一般老百姓是舍不得花钱拍电报的。
⑨“嗯,”老妇人点点头,听了我报的价格,短暂的一愕。接着,又一边絮絮地从口袋里拿出一个纸包,慢慢打开一层又一层的纸,才露出里面躺着的平整的毛票子,一边说:“我儿子在东北当兵,好久没联系了哩。现在我们这里都这么冷,东北怕是更冷了。我想发个电报,给他提个醒儿。”
⑩我心里一暖,放下了报纸,听着外面风雪的呼啸声,便细细端详起眼前的这个老妇人。老妇人满脸的皱褶,像是被岁月的犁铧耕耘过无数次,有的地方因为皮肤干裂,都裂开了巨大的口子。我突然想起家中的老母亲,和眼前的她竟是如此相像。
?“大娘,您要发什么内容?”我问她,“字数越少,越省钱。”我提醒了她一句。
?老妇人低下头,思索了一阵子才说:“您就告诉他,天气变冷了,要记得多穿衣服。并且告诉他,妈妈很想他。”老妇人说完,自己又在心底核算了一下,补充说,“十七八个字,是吧?”
?我按照她要表达的意思,在心底默算一下,还真是。但是觉得语言不够简洁,便对她说:“大娘,您看‘天冷,多加衣’这几个字可以不?简洁,意思又表达了出来,而且省钱。”
?老妇人一听,显得很高兴,刚准备点头之际,突然又想起了什么,说:“您得告诉他,我这个当妈的很想他。例如,在后面加四个字——妈妈想你。”
?我笑了:“看您说的,这世上哪有母亲不想儿女的呢。您哪,不说这四个字,您儿子也知道您想他,何必浪费这四个字的钱呢,六毛呢。”我特意地把“六毛”两个字加重了语气。
?老妇人稍微犹豫了一下,显然她似乎被我说的“六毛钱”给打动了。但转瞬间,她又改变了主意。
?“不!”老妇人坚持要加上这四个字,还说,“我就怕他不知道我想他呢。”老妇人一边说,一边把钱数好了,颤巍巍地从窗口递给我,在我接钱的那一瞬间,老妇人忽然轻轻握住我的手,说:“同志,我真的好想我儿子呢。”
?我猛然感觉到,整个冬天的寒意好像蓦然就没了踪迹。只觉得,老妇人那略微硌人的手掌间,传来的是一阵又一阵的鸟语花香。温暖,瞬间就在我心头铺展开来。
?原来,我们一直都觉得父母对我们的思念,是理所当然的。却很久都没有明白,母亲对我们的思念,却一直在我们的理解之外,像是一朵潜滋暗长的花儿,一直在无声中惊艳,于沉默中盛放。
(1)根据全文,按要求填写下表
事件
老妇人走进邮局
“我”给老妇人报价
“我”给老妇人提出省钱建议
老妇人的反应
/
②
犹豫,③
“我”的心理
①
温暖
④
(2)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3)请按要求品味下列句子。
①老妇人满脸的皱褶,像是被岁月的犁铧耕耘过无数次,有的地方因为皮肤干裂,都裂开了巨大的口子。(从人物描写角度)
②我猛然感觉到,整个冬天的寒意好像蓦然就没了踪迹。(从画线词角度)
(4)文章以“爱是一朵无声花”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食品添加剂你了解多少
①今后,爱逛超市选购食物的朋友可能会发现一些变化,比如选购酸奶时,再想找到标注“无添加”的酸奶就比较难了。不是抢光没货的问题,而是可能根本就不许有了。
②日前,《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上公开征求意见,其中规定:食品标识中不能使用“不添加”“零添加”“不含有”或类似字样。
③以往不少食品包装都标注“零添加”“不添加合成着色素、不添加增味剂”等字样,也因此收获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但不得不说,“无添加”其实很大程度含有“忽悠”的成分。
④“零添加”顾名思义,就是没有任何添加剂。但仔细想想,现代社会中可能吗?蒸馒头过去也得放碱面,现在也得用酵母吧?做面包也是如此。更不要说在食品工业化生产的今天,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众多企业加工的预包装食品的痕迹,想找到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剂的食品恐怕很难。
⑤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商家包装上醒目地标注“零添加”的食品,实质上却是有添加的,所谓“零添加”有时只不过是商家宣传的一种手段,不仅损害消费者知情权,而且扰乱了食品市场竞争秩序。
⑥事实上,食品添加剂并不是妖魔鬼怪。越是发达的国家地区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品种就越多。目前在美国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高达4000多种,而我国只有2000多种,其中包含1000多种香料。其实,合法、适量地使用食品添加剂,不仅无碍健康,还会让食品保鲜、增加口感。
⑦如果没有防腐剂的发明,我们还停留在吃腐烂变质食物的年代,因为可能无法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繁殖,导致食品容易变质。目前为止,全世界食品安全最大的隐患仍是食源性疾病。
⑧食品添加剂的科普相对滞后,给了相关谣言以及商家公开忽悠提供了机会。有关食品添加剂的事,到了不得不科普的时候了。在中国食品科学院院士孙宝国教授主编的《躲不开的食品添加剂》一书中,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国制作豆腐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而卤水豆腐里的卤水就是最典型的食品添加剂。
⑨最后,我们真心希望在未来的科普中,相关部门和机构能够为人们正确认知添加剂多做工作,再配合相关制度来规范商业行为,确保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同时,继续完善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让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更有信心。
(1)阅读选文,相信你对食品添加剂有了新的认识,探究下列三种方法,请选出最准确的分析结论,并把对应序号填写在括号上。
①糖尿病人不能吃糖,则可用无营养甜味剂或低热能甜味剂,如三氟蔗糖或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制成无糖食品供应。(????????)
②中国允许在食品加工中使用的增味剂有谷氨酸钠、5'-鸟苷酸二钠、5'-肌苷酸二钠、5'-呈味苷酸二钠、琥珀酸二钠和L-丙氨酸。(????????)
③添加丙酸及其盐类可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其菌作用较弱,但对菌、需氧芽孢杆菌或革兰氏阴性菌有效,因此使用量较高。常用于面包糕点类,价格也比较低廉。(????????)
A.无碍健康
B.食品保鲜
C.增加口感
(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零添加”就是没有任何食品添加剂的意思,这是商家宣传的一种手段,只是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B.本文主要向读者解释说明了合法、适量地使用食品添加剂,不仅无碍健康,还会让食品保鲜、增加口感。
C.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越是发达的国家地区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品种就越多的现象。
D.本文先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出话题,接着揭露所谓“零添加”的假象,再从正反两个方面为食品添加剂正名,最后对食品添加剂未来的规范使用提出了期许。
(3)“反之,即便真的零添加,也不等于一定安全。”这一个过渡段,是从选文中摘录出来的,请问应将它放在哪两段之间?并说明理由。
?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筷子
①概览天下苍生,进餐工具大体可分三类。欧美人惯用刀、叉、匙,一餐而三器并用,考究而繁琐;非洲、中东、印尼及印度次大陆居民,至今仍以手抓食,古朴而粗犷;而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则使用筷子,简易而便捷。对自己祖先所发明并沿用至今的筷子,国人情有独钟。
②从外观上看,筷子由两根同等粗细长短的小棒组成,制作筷子的材料,最主流者为木材和竹子,十分简陋,但经国人巧手掌控,夹、挑、拨、拌、扒无所不能。堪称使用方便,价廉物美,诚“大朴胜华”之典型也。从物理学角度看,中国人的筷子运用了杠杆原理。这原理虽然是2100多年前希腊学者阿基米德首先发现的,但他并未将这一原理运用到餐桌上,故而有人称筷子为我们祖先“四大发明”之外的第五大发明,这实不为过。
③筷子古名曰“箸”。《韩非子·喻老》中有“昔者纣为象箸”之语,由此可见,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商纣时期。上海民俗藏筷馆里有一副对联:“一笼藏日月,双筷起炎黄。”盛赞筷子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餐具,源远流长。
④“箸”易名为“筷”,亦有成说。明陆容所撰《菽园杂记》卷一中有云:“民间讳俗,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古时船家行船最忌讳“住”与“翻”,因为船停住了或翻了,都不吉利,而“箸”与“住”同音,为图吉利,反其意改“箸”为“快”了,就是希望船行得快,一帆风顺。又因“快”多为竹制,于是就在“快”字上加上竹字头,“筷”字乃成。而汉语中,单音词有向双音词发展的趋势,便在“筷”字后加上“子”,于是“筷子”应运而生。
⑤在民间,筷子被视为吉祥之物,出现在各民族婚庆、丧葬等礼仪中。我国民间使用筷子有不少习俗。如新娘出嫁时,嫁妆里要放一双筷子,以讨“快生贵子”之吉祥之兆。而与看着“动刀动枪”式的西方餐具比,“成双成对”的筷子又多了“和为贵”的意蕴,十双筷子在一起又有十全十美的意思。筷子外形直而不弯,又被古人寓以种种美德。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玄宗把自己用的一双金筷子赐给宰相宋璟,表彰他的耿直无私,以“筷”象征人格。
⑥日常生活中筷子的使用也很有讲究。筷子两端要对齐,用餐前要整齐码放在饭碗右侧,用餐后要整齐地竖向码放在饭碗正中。同时还有不少禁忌,如忌敲筷、忌插筷、忌掉筷等等。要做到彬彬有礼、雍容大方,不能随心所欲。作为礼仪之邦,一双小小的筷子,能够让人们看到那深厚的文化积淀。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筷子古名为“箸”,其历史可追溯到商纣时期,距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
B.筷子虽然只是吃饭的工具,但日常生活中正确地使用筷子也是举止文明的表现。
C.筷子因其制材、造型、色彩、图案等种类众多、五彩纷呈,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的同时,还带来审美享受。
D.“筷子”一词的由来有成说。据明陆容所撰《菽园杂记》卷一中的记载可知,吴中民间船家讳言“住”字,故更名为“筷子”。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筷子比考究而繁琐的刀、叉、匙一餐三器并用使用起来简易、便捷,比以手抓食礼貌、文明,由此可以看出东方智慧的独特之处。
B.用餐前,筷子要整齐码放在饭碗右侧,用餐后要整齐地竖向码放在饭碗正中。生活中人们使用物品均应有所讲究,不能随心所欲,这是一种礼仪文化。
C.《韩非子·喻老》篇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因为筷子只应该“大朴胜华”。
D.作家郭永秀有诗云“五指微拢/轻轻夹起五千年的芬芳”,在这里,筷子已不只是一种器物,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活中任何一件物品探究起来都和文化有关。
(3)这篇说明文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从文中任找一句指出其说明方法和作用。
(4)“别看小小筷子身材不长,但使用筷子的文化相当长,看似平淡无奇的筷子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一句话应该被放在文章第几段的开头,为什么?
?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面对残缺
①面对残缺,因心态不同,结果也不同。正如诗人说残月,像号角,像小舟,充满美感;而庸人说残月,是天狗的杰作,充满不祥。一个得到了快乐,一个得到了恐慌,都因心态不同。所以,面对残缺,我们应该有健康的心态。
②陶渊明仕途不顺,但他守拙归园田,乐得自然。李白在朝中处处受贬黜,但他且放白鹿青崖间,饮酒抒怀。张继科举落第,但他夜半钟声到客船,倒也潇洒畅快。陶渊明、李白、张继的生活中都拥有残缺的一面,但他们是快乐的。
③陶渊明、李白、张继的这种快乐,源自他们面对残缺敢于释怀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他们面对残缺敢于释怀,才能抹去心中的阴影。想到官场中的处处碰壁,陶渊明才不去痛苦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活得有滋有味。被谗言贬来贬去,李白一拍大腿骑上白鹿访名山去了。金榜无名,干脆回家,于是便有了张继枫桥夜泊的恬淡心境。历史随风而逝,时光如水而去,但他们所表现出的那种豁达,将会流传不息,成为后人在生活中面对残缺时的榜样。
④面对残缺,我们不仅应该敢于释怀,还应该勇于承担。
⑤短篇小说之父欧·亨利曾经入狱,出狱后他没有消沉,坚持写作,成为一代名家。丘吉尔曾经吸毒,但他改过自新,成为二战风云人物。海明威一度写作不顺利,但他笔耕不辍,最终获得诺贝尔奖。欧·亨利、丘吉尔、海明威的生活都曾出现残缺,但他们无一例外地承担起了这些残缺。
⑥正是欧·亨利、丘吉尔、海明威勇于面对残缺,才为日后成功奠定了基础。
⑦敢于面对,才能想办法去解决,使残缺变成完美。想起黑白两色的囚衣,档案中那不光移的记录,欧·亨利没有消沉,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面对大麻的腐蚀,丘吉尔以惊人的毅力戒掉毒瘾,领导英国走向胜利。看到一次次的退稿,海明威以坚定的决心写作,最终写出了《太阳照常升起》,享誉文坛。他们是伟人,其伟大之处并不单是他们的成就,他们面对残缺勇于承担的生活态度更加令人钦佩。
⑧面对残缺,我们应该有健康的心态。生活犹如一块美玉,残缺便是美玉上的瑕疵。面对它,当然不能因为它的不完美就总皱着眉头,更不能把它掷到地上。这时,拥有健康的心态就尤为重要了。拥有健康的心态能够让你忘记瑕疵,甚至消除它们,使生活不断趋于完美。记住吧,当你能够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残缺,你的生活必将更加完美。
⑨面对残缺,因心态不同,结果也不同。面对残缺,我们务必保持健康的心态!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主要是从哪两个方面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述的?
(3)选文运用的事实论据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非凡皆自“愚处”起
尉承栋
①有位画家用四年工夫画出一幅作品,引起轰动。一位青年人向他请教:“我能一天画一幅画,可卖出它却要一年的时间。”画家对青年说:“你可以试着换一下,用一年时间去画一幅画,看能不能在一天内卖出去。”
②好作品出自反复打磨,凡事亦需拼一番笨功夫。习武之人常说“入门先站三年桩”,如果不能打牢站桩的功底,到头来学到的不过是花拳绣腿。做人做事莫不如此稳扎稳打,耐心付出,成功才会有可能。如果急于求成,偷懒耍滑,到头来只会一事无成。
③“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非凡皆从“愚处”起。不少古人“尚拙”,更在“拙”处建功。清人曾国藩学习上讲求“读书立志,须以困勉之功”,其行事风格被同僚讥笑为“迂拙”。然而在他看来,“凡奇谋至计,总在平实处”。客观说来,“笨拙”的好处在于,不投机取巧,虚心以待事,耐心以经事,遇到困难和矛盾只知扛过去,而决不会绕着走、躲着跑。如此“笨拙”,反而更能打牢基础,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④想起一位大学老师的话:“今天的问题,不是知识不够多,而是知识太多;不是不够聪明,而是过于聪明,缺少从愚处做起的踏实精神。”细细想来,但凡各个领域的名家大师,哪个不是靠着守愚尚拙的精神成功的?于敏院士为研究氢弹,甘愿隐姓埋名28年;一代代航天人创造中国载人航天的奇迹,秘诀在于“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为研制防治疟疾的药方,从包括各种植物、动物、矿物在内的2000多个药方中整理出640个,再从中进行100多个样本的筛选,最终获得青蒿素样品。
⑤不可否认,时代瞬息万变,机遇稍纵即逝,我们确实需要创新求变、弯道超越。也不是说我们凡事只能使“笨劲”,不能用“巧力”。但必须懂得,走捷径并不等于投机取巧。捷径的获取,靠的是日积月累的能力,而不是挖空心思的妄想;捷径的完成,靠的是持续不断的拼搏奋斗,而不是一劳永逸、一步登天。很多人“一举成名”的背后,是“十年寒窗”的苦功。天底下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也没有天上掉馅饼的机会,真正的捷径,其实只有苦干这一条。
⑥华罗庚在诗中写道:“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硬要把“伪聪明”当作真聪明,不过是真愚夫的做法。做事情,总还是要拿出那么一点“愚劲”、那么几分“拙气”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段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写两种即可)有什么作用?
(3)联系文章内容,说出标题中的“愚处”指什么。
(4)感悟作品,联系实际,谈谈文章对你的启发。
参考答案
1.
【答案】
(1)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表达“我”对父亲为赶交学费而一夜赶路的心疼及深深的愧疚之情。
(2)连续的三个“掏”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父亲从鞋里取钱的样子。
(3)运用外貌描写,写出了父亲年龄大且生活艰辛,以及生活的俭朴,表达了作者看到父亲后的辛酸之情。
(4)示例:父爱如山,父亲在我们的成长中总是扮演着严厉的角色。中考第二天下午考完回家,平时那么节俭的老父亲兴奋地带着我和老妈去下馆子,还主动给我倒了一杯饮料,那一幕永生难忘!
2.
【答案】
(1)①吃惊,②一愕,③坚持,④温暖(感动)
(2)①运用环境描写;②写出天气严寒;③交代故事发生背景;④为下文写老妇人对儿子的深爱(思念)作铺垫。
(3)①运用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老妇人的苍老,表现出“我”对老妇人的心疼。
②“蓦然”的意思是突然,在句中是指当“我”听到老妇人对儿子的思念后,感觉整个冬天的寒意突然消失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妇人的话语对“我”的冲击之大,表现出“我”的震撼与感动。
(4)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亲对儿女的思念比作一朵无声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爱的沉默惊艳;②赞美了母爱的平凡伟大;③点明文章主旨;④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
【答案】
(1)①A,②C,③B
(2)A
(3)⑥⑦之间。因为第⑥段说明了合法、适量地使用食品添加剂的作用,第⑦段说明了防腐剂对于食品保质的作用,“反之,即便真的零添加,也不等于一定安全”,这一段既承接了第⑥段的内容,又开启了第⑦段的内容。
4.
【答案】
(1)D
(2)C
(3)示例:“我国民间使用筷子有不少习俗。如新娘出嫁时,嫁妆里要放一双筷子,以讨‘快生贵子’之吉祥之兆”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用新娘出嫁带筷子的例子说明在民间筷子被视为吉祥之物,同时丰富了筷子的文化内涵。
(4)放在第③段开头,起过渡的作用,由上文介绍筷子的外形过渡到下文去介绍筷子的文化内涵。
5.
【答案】
(1)面对残缺,我们应该保持健康的心态。
(2)从面对残缺,敢于释怀的人生态度和敢于承担的生活态度两方面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进行论述的。
(3)举中外名人面对残缺敢于释怀和敢于承担的典型事例,真实有力地论证了论点,增强文章说服力。
6.
【答案】
(1)做事要脚踏实际,要苦干,方有所成。(或:做人做事要稳扎稳打,耐心付出,成功才会有可能。)
(2)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引用名言且举出曾国藩的例子来论证“笨拙”的好处,使其更具有说服力。
(3)稳扎稳打,耐心付出,打牢基础,踏踏实实,日积月累,坚持拼搏,埋头苦干。
(4)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学习要踏踏实实,勤奋努力。上课要听课,把不懂的知识和同学们讨论,下课时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坚持把自己不会的科目和问题写在本子上,多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增长课外知识,脚踏实地地学习,把自己一次次失败的成绩当作动力,激励自己,让自己变得勤奋、向上。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