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天天练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我的老师
莫言
①让我终生难忘的老师是个男的。其实他只教过我们半个学期体育,算不上“亲”老师,但他在我最臭的时候说过我的好话。
②这个老师名叫王召聪,家庭出身很好,好像还是烈属,这样的出身在那个时代真是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一般的人有了这样的家庭出身就会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但人家王老师却始终谦虚谨慎,一点都不张狂。他的个子不高,但体质很好。他跑得快,跳得也高。我记得他曾经跳过了一米七的横杆,这在一个农村的小学里是不容易的。
③因为我当着一个同学的面说学校像监狱、老师像奴隶主、学生像奴隶,学校就给了我一个警告处分,据说起初他们想把我送到公安局去,但因为我年龄太小而幸免。出了这件事后,我就成了学校里有名的坏学生。他们认为我思想反动、道德败坏,属于不可救药之列,学校里一旦发生了什么坏事,第一个怀疑对象就是我。为了挽回影响,我努力做好事,冬天帮老师生炉子,夏天帮老师喂兔子,放了学自家的活儿不干,帮着老贫农家挑水。但我的努力收效甚微,学校和老师都认为我是在伪装进步。
④一个夏天的中午——当时学校要求学生在午饭后必须到教室午睡,个儿大的睡在桌子上,个儿小的睡在凳子上,枕着书包或者鞋子。那年村子里流行一种木板拖鞋,走起来很响,我爹也给我做了一双,我穿着木拖鞋到了教室门前,看到同学们已经睡着了。我本能地将拖鞋脱下提在手里,赤着脚进了教室。这情景被王召聪老师看在眼里,他悄悄地跟进教室把我叫出来,问我进教室时为什么要把拖鞋脱下来,我说怕把同学们吵醒。他看了我一眼,什么也没说就走了。事后,我听人说,王老师在学校的办公会上特别把这件事提出来,说我其实是个品质很好的学生。当所有的老师都认为我坏得不可救药时,王老师通过一件小事发现了我内心深处的良善,并且在学校的会议上为我说话。这件事,我什么时候想起来都感动不已。
⑤后来,我辍学回家成了一个牧童,当我赶着牛羊在学校前的大街上碰到王老师时,心中总是百感交集,红着脸打个招呼,然后低下头匆匆而过。后来王老师调到县里去了,我也走后门到棉花加工厂里去做临时工。
⑥有一次,在从县城回家的路上,我碰到了骑车回家的王老师,他的自行车后胎已经很瘪,驮他自己都很吃力,但他还是让我坐到后座上,载我行进了十几里路。当时,自行车是十分珍贵的财产,人们爱护车子就像爱护眼睛一样,王老师是那样有地位的人,竟然冒着轧坏车胎的危险,载着我这样一个卑贱的人前进了十几里路。这样的事,不是一般的人能够做出来的。
⑦从那以后,我再也没见到过王老师,但他那张笑眯眯的脸和他那副一跃就翻过了一米七横杆的矫健身影经常在我脑海里浮现。
(1)请概述王老师为“我”做的两件事。
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文,说说下列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一般的人有了这样的家庭出身就会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但人家王老师却始终谦虚谨慎,一点都不张狂。
(3)如果作者再次遇见王老师,会对王老师说些什么?请结合全文,以第一人称“我”来说一说。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题目:_______________
①盲人青年昂子喻说:“我的人生只有4个字——永不言弃!”
②3岁时,昂子喻被诊断出患有先天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眼疾,医生说他仅存不多的视力会逐渐下降,吃药只能延缓失明的速度。父母跟他说了之后,他当时也担心和焦虑,为此他做了很多练习,比如闭眼倒开水,提前预演此后的人生。昂子喻回忆儿时很坦然,“不接受也没有办法,如果一直焦虑下去,也不会对现状有任何改变。”
③昂子喻的父母都是教师,尽管那时并不知道未来的路会怎样,但仍想尽可能地让儿子多接受教育。无论有什么困难,必须坚持学习下去,即使不能参加高考,也要读书,学习知识,这对儿子的将来有好处。后来,盲人李金生成功报名高考的事例,更让昂子喻一家看到了希望。“既然有这个机会,就不能放弃。”正是因为这个目标,昂子喻在山东青岛盲校读完高一后,觉得学习强度太低,便转回家乡就读,备战高考。
④在读高二、高三以及之后复读的这几年中,永不言弃的昂子喻日复一日地坚持,早上6点半起床,晚上学到12点半,不管是通过点写器把
word
文档转为盲文学习,还是晚上花费更多时间去做作业和练习。在他的居室内,有一张书桌,两把椅子,高中这几年的无数个夜晚,昂子喻和父亲都会坐在这里,一个写,一个读。书桌上,有一排被翻过无数遍的课本和习题册。儿子学习时,父亲把题目一道道读出来,昂子喻便根据记忆记下题目,如果是需要计算的题,吊子喻便会用盲文打草稿,然后报出答案,再由父亲把答案写出来。“需要大量计算的题特别可怕,因为盲文是背面扎进去再翻过来摸,没有办法边写边看。”昂子喻说。但是他最终攻破了一个个难关,他知道努力的人不会被辜负,更知道永不言弃会托举着他乘风破浪。
⑤由于没有办法获得往年的盲文高考卷,昂子喻备考阶段用的是跟普通高考生一样的历年高考真题和模拟卷子。到了高三下学期,昂子喻经常要考试,父亲每次都去陪考,在负责给儿子念题的同时给他信心和鼓励。直到2019年第一次参加高考,昂子喻才真正摸到盲文高考试卷。盲文试卷难度和普通高考卷等同,由于盲人考生用手摸着答题,他们的考试时卡可以延长50%,录取分数线则跟普通考生一样,不享受加分照顾。
⑥初次参加高考,由于不适应,他的答题节奏被打乱,当年高考成绩远低于他平时的成绩,昂子喻考虑了之后,最终选择复读。“我既然选择参加普通高考这条路,就要坚定走下去,即使第一次出现了问题,也要及时纠错,不断改进,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昂子喻说。为此,父亲的朗读又多进行了1年,是儿子的韧劲让他跟着走下去,他说:“有时候我觉得很累了,但看到孩子还在坚持,我有什么理由不坚持呢?”
⑦昂子喻说:“我坚持,是因为我有理想和目标,我想通过更全面的知识更好地融入社会,我希望和别人的关系是平等的。”他想自己有能力回馈别人的帮助,“不想他们仅仅是出于对我的同情。”昂子喻说,“其实视力障碍改变了我的性格,小时候我不是很外向,但现在被练出来了,强迫自己去跟人沟通,因为以后必定要融入社会。”
⑧这一切,在昂子喻2020年高考后查到分数时,都感到是一种值得的付出,2020年吊子喻接到了中央民族大学红彤彤的录取通知书。
⑨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道路注定很漫长,但如果一味地等待,就永远不会到达终点。”“所谓混得好的,一定有不为人知的痛苦与要付出的代价。”昂子喻的经历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成功来得晚一点,但只要是努力的人,就从来不会被辜负。
(1)请给上面所选的文章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昂子喻能够成功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原因有哪些?
(3)请说说选文第④段画横线句子中画线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在他的居室内,有一张书桌,两把椅子,高中这几年的无数个夜晚,昂子喻和父亲都会坐在这里,一个写,一个读。
(4)结合语境在第⑨段的横线上填写几句恰当的话。
(5)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说说你对“所谓混得好的,一定有不为人知的痛苦与要付出的代价”的理解。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鲸落,世上最壮美的重生
①“大海深处,广袤荒漠。鲸,生于斯,长于斯,落于斯。鲸落,最后拥抱大海的方式。一朝鲸落,万物重生。鲸,悲寂潇潇下,繁荣此中开,鲸落,世上最为壮美的重生。”
②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炳耀副教授在自己的朋友圈发布了这样一首小诗。与此同时,“我国科学家在南海首次发现鲸落”也成为了网络热词。近日,我国“探索一号”科考船完成2020年度第一个科考航次(TS16航次),返回三亚救助局码头,同时带回来一个令人惊喜的消息:随船科学家在南海首次发现一个约3米长的“鲸落”,这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发现该类型的生态系统。
③一鲸落,万物生。“鲸落”是指鲸死亡后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态系统,它与热液、冷泉一同促进了深海生命的繁荣。被称为深海生命的“绿洲”。有研究者发现,在北太平洋深海中,一个“鲸落”可能就维持了至少有43个种类1.249万个生物体的生存。这里形成的生物群落,甚至可以延续上百年。
④“鲸落”的形成通常会经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一样的生物群落。
⑤首先是食腐动物,如盲鳗、睡鲨,还有少量的石蟹、鼠尾鱼和数百万只两足动物等。它们会消耗掉刚刚沉入海底的鲸尸上大量的肉和脂肪。
⑥当它们离开后,“鲸落”生态便会被多毛纲、连虫目和一些蜗牛为首的软体动物包围,甚至会培养出一些在别的环境中从未被发现过的新物种——食骨蠕虫就是“鲸落”中诞生的特有物种。至今科学家已发现了至少16种这样的新物种。它们会吃掉剩下的一些组织碎片以及之前生物所留下的残渣,比如鲸骨中的沉淀物。
⑦下一个阶段是“硫化”阶段,主角是数量庞大的厌氧细菌,它们会进入鲸骨中去分解骨骼中的脂质,并排出硫化氢。所以这个阶段会产生一些有毒物质,不过并不影响这里的生命活动。海底的贻贝、哈蜊、帽贝和海螺等生物会以这些厌氧细菌为食,因此它们会在骨架周围攀附生长。
⑧最后,当鲸的所有养分都被利用完,骸骨中含有的矿物质便会慢慢变成礁岩或沙粒。也就是说,可能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聚集着无数生命的海底礁石,在数百年前其实就是一具海洋生物的遗骸。
⑨海洋专家表示,目前国际上发现的现代自然“鲸落”一共也不足50个。一方面,当然是因为发现一个“鲸落”并不容易,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死掉的鲸都会成为“鲸落”。
⑩因为鲸脂相对于海水的密度较低,所以很多鲸死后都会漂浮在水面上,有一些会随波逐流搁浅在海滩上。比如抹香鲸头的上部有巨大的脑油器,露脊鲸有着厚实的鲸脂层,它们死后都会漂浮在水面。就算是一些因密度大而能缓慢下沉的鲸尸,因为体内脏器与之前的食物腐化的缘故而产生大量气体,也可能会重新浮出水面。比如座头鲸和蓝鲸等。
?只有少数下沉的鲸尸因为各种因素才会完美“鲸落”,成为海底的一片“生命绿洲”。从“鲸落”的骸骨,可以看到其浪漫壮丽的一生。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作为延伸,开启了更多生命。
(1)下面各项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①段引用小诗开头,引出说明对象,诗意而又凝练地概括了“鲸落”的特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鲸落”的形成通常经历四个阶段,随着营养物质的变化及数量越来越少,其生物主角也逐渐发生了转变。
C.根据文意可知,鲸尸如果能够下沉,就会形成“鲸落”,但鲸尸很难下沉,所以“鲸落”数量不多。
D.“生命绿洲”这一说法生动形象地说明“鲸落”不仅可以滋养深海中的诸多生命,还能培养出一些新的物种。
(2)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⑥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至今科学家已发现了至少16种这样的新物种。
(3)阅读第⑨段,分析下面句中画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海洋专家表示,目前国际上发现的现代自然“鲸落”一共也不足50个。
?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古人的造船智慧——风帆
①“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的诗句名传千古,诗句中提到的帆同样经年不衰。从靠人力摇的橹、划的桨,到借助风力的帆,古人的造船智慧在行船动力的改进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②在帆出现之前,船的行驶除凭借水流作用外,主要依靠的是人力。但是随着船体的不断增大和所载物品的不断增加,需要的动力也不断变大。于是人们发明了帆,开始借助自然界的风力来为船的行驶增加动力。
③我国的风帆航海技术是从商周时期出现的。大约在汉晋时期,发展较为成熟的风帆技术才被运用于远洋航行。风帆技术是古代航海技术发展的一次巨大飞跃,也是原始航海技术向古代航海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④最初的风帆是固定帆,把帆固定在一根桅杆上。但这种帆存在明显的缺点,就是只能接受顺风,即来自船尾的风,如果是逆风,就几乎无法行船。后来人们针对此缺点将固定帆改进为活动帆,用绳索把帆系在桅杆上。这样不仅方便了帆的升降,还能根据风向来操纵绳索,改变风帆受风面的朝向。活动帆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帆的受风效率,除无风的状态外,帆在任何时候都能够获得推进力。
⑤中国早期的风帆由植物叶或竹篾编织而成,叫作硬帆。为了使风帆更加牢固,古人不断改进技术,又发明了平行式风帆,即在帆面的水平方向,每隔一定间距安装一根竹条,从而构成一个平行的骨架。在纵帆上安装许多横向的帆竹后,当风帆被不同方向的风吹时,横向的帆竹能够使风帆较为稳定,形状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不易卷折;而当风与帆呈某一小角度并吹向帆时,硬帆会产生很大的垂直于风向的升力,升力在船舶前进方向产生了分力,从而成为推动船舶前行的动力。这是中国风帆的特点,也是与西方垂式软帆的最大区别。
⑥中国式帆船的风帆通常在起航时扬帆,停泊时落帆。由于古代的硬帆很重,扬帆时需要多人合力才能成功,因此古人还发明了专门用来省力的扬帆绞车,在遇到狂风暴雨等恶劣天气时,依靠扬帆绞车可以做到迅速落帆。
⑦海上天气多变,航行过程中恰好遇到顺风的情况并不多。如果遇到横风、后侧风或前侧风,未经改良的帆船便无法沿直线航行。而硬帆恰恰能够根据风向来调整帆的角度,充分借助可利用的风力。风帆在前进过程中还伴随发生了能使船产生横漂的横漂力。如果横漂力没有作用在船的重心,就会使船偏航。为避免偏航,需要配合舵一起使用来控制航向。成语“见风使舵”便来源于此。驾船的人通过让船在水面上走“之”字形航线,分航段调整航向,曲折前进,从而可使船最终按预定航向前进。
⑧随着风帆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舵的操作方式越来越方便,于是有了“八面来风”的说法,意思是无论哪个方向来的风,都可以被风帆接收转化为动力。而能将“八面来风”应用自如的只有中国的硬帆。“八面来风”配合“见风使舵”,这是聪慧的中国古人总结出来的技术要领,也是我国航海技术的精髓所在。
(选自科普中国网,有校改)
(1)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风帆技术是原始航海技术向古代航海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B.活动帆与固定帆相比,不仅方便升降,而且大大提高了帆的受风效率,帆在任何时候都能够获得推进力。
C.在纵帆上安装许多横向的帆竹后,就成了平行式风帆。它的优点是:风帆较为稳定,不易卷折;当风与帆呈某一小角度并吹向帆时,硬帆可以使风成为推动船舶前行的动力。
D.“八面来风”的意思是无论哪个方向来的风,都可以被风帆接收转化为动力。
E.海上天气多变,航行过程中恰好遇到顺风的情况并不多,如果遇到横风、后侧风或前侧风,未经改良的帆船便无法航行。
(2)在风帆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古人的造船智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3)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大约在汉晋时期,发展较为成熟的风帆技术才被运用于远洋航行。
②而能将“八面来风”应用自如的只有中国的硬帆。
(4)文章开头用李白的诗句引出了说明对象,你还想到哪些诗句也可以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请写出完整的两句。
?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说经典
梁?
衡
①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说为典。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
②常言道“话说三遍淡如水”,但经典的话人们一遍遍地说,一代代地说;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不但文字的经典是这样,就是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的经典都是这样。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但这永恒之梦,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斧轻轻一劈就碎,它不耐用,甚至经不起念叨第二遍。倒是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荫,一不经意间成了经典。100多年前,左宗棠带着湘军去征讨沙俄,收复新疆。他一路边行军边栽柳,现在这些合抱之木成了历史的见证,成了活的经典,凡游人没有不去凭吊的。书法艺术的经典名作《兰亭序》也是在一次普通的文人聚会上,王羲之一挥而就的。当然,经典也有呕心沥血、积久而成的。像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末日的宣判》,一画就是八年。不管是妙手偶成还是苦修所得,总之,它达到了那个水平,后人承认它,就常想起它,提起它,借用它。
③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原因有三:一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二是有绝后的效果;三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④经典不怕后人重复,但重复前人却造不成经典。文化的发展总是一层一层,积累而成。在这个积累过程上要有个性,能占一席之地的经典必得有新的创造。因为只有像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像伽利略发现了重力加速度,像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等,才算是科学发展史上的经典。唐诗、宋词、元曲,书法上的欧、颜、柳、赵,王羲之的行书、宋徽宗的瘦金书,都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经典。因为在这之前没有过,实现“空前”,有里程碑的效果。我们回望历史,就会看到这些高峰,它们是一个永远的参照点。
⑤经典又是绝后的,你可以重复它、超越它,但不能复制它。后人时时地想起、品味、研究经典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借鉴它,以便去创造自己新的经典。就像爱因斯坦超越牛顿,爱翁和牛顿都不失为经典。齐白石谈到别人学他的画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因为每一个经典都有它那个时代、环境及创造者的个性烙印。比如我们现在写古诗词,无论如何也不会有李白、李商隐、李清照的神韵,岂止唐宋,就是郭小川、贺敬之也无法克隆。时势异也,条件不再。你只能创造你自己的高峰,唯其这种“绝后”性,才使它高标青史,成为永远的经典。我们对经典的重复不只是表面的阅读,更是一次新挖掘。
⑥经典所以总能让人重复不忘,总要提起,是因为它对后人有启示和指导价值。“绣出鸳鸯凭君看,莫把金针度与人”,经典不只是一双锦绣鸳鸯,还是一根闪闪的金针。凡经典都经得起一遍一遍地挖掘、印证,又总能在新的条件下释放出新的能量。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都是永远的经典,早超出了当时的具体所指而有了哲理的永恒。就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朱自清《背影》中父亲饱经风霜的背影,小提琴曲《梁祝》中爱的旋律,还有毕加索油画中的哲理,张旭狂草中的张力,也都远远超出自身的艺术价值而有了生命的启示。
⑦总之,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是因为它丰富的内涵,人们每重复它一次都能从中开发出有用的东西,像一块糖,因为有甜味人才会去嚼。同样,一篇文章,一幅画或一个理论,能经得起人反复咀嚼而味终不淡,这就是经典与平凡的区别。一块黄土,风一吹雨一打就碎;一颗钻石,岁月的打磨只能使它愈见光亮。
(选自梁衡《人格在上》,有改动)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能经受得住一遍遍、一代代的重复,而不会被可怕的重复之斧劈碎。
B.要让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就要设法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水平,还要有个性,有新的创造。
C.后人品味、研究经典,都是为了创造他自己的高峰和新的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
D.经典都具有丰富的内涵,我们对经典的每一次重复不是表面的阅读,而是一次新的挖掘和印证。
(2)请你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证过程。
(3)文中第④段第一句话中两个“重复”的含义是否相同?请说出它们的具体含义。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⑦段画线句“一块黄土,风一吹雨一打就碎;一颗钻石,岁月的打磨只能使它愈见光亮。”的意思。
?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莫讥读书人
王飚
书籍,可以说是集贤哲智慧之大成,录大化道韵之精华,读之将心如日朗,胸若海阔;抱笔而眠、诵文而行者,多怀有经天略地之才,旋乾转坤之能,一旦青云路通,必能荷江山社稷之重!
东汉的桓荣,年轻的时候,遭遇社会动乱,民不聊生。他与同族的一个叫桓元卿的人,同处于饥寒困境之中,但是,桓荣却依然读书不辍,习诵如常,元卿便常常讥笑他说:“饱暖都无暇自顾了,还一本正经地读书,真是自讨苦吃,白费气力哟,天下乱糟一团,读书有啥用啊?”
对于元卿的话,桓荣一笑而已。他在跟随九江朱普学习期间,刻苦自励,15年没有回家。因为穷困,常常为佣以自给,但他穷且益坚,学问至臻,终成一代名师。60多岁的时候入朝,深得光武帝刘秀的敬厚,官拜九卿之首的太常和太子之师少傅,赐以辎车、乘马。为了激励自己的学生,在一次聚会中,他指着车、马和印绶说:“今日蒙受国家如此的器重和恩惠,这都是凭借了古人的道妙和智慧,大家一定要相励共勉啊!”
这件事传到了桓荣的家乡后,元卿惭愧地对人说:“我真是没有见过世面啊,哪里会料到读书能得到这样大的好处啊!”
西汉的朱买臣,家境贫穷,却对书情有独钟,虽然都已是40岁的人了,还是一个落魄儒生,但他依然酣乐于习诵,穷理以致知。家里的生计,常常要靠他到山里砍柴以维持,而他荷薪行走的时候,总是把书系在扁担上,一边走,一边诵读,旁若无人一般,其所过之处,总有人背后讥笑他是书痴,甚至有人挖苦说:“书中能读出油盐酱醋茶吗?”他听后,也只当耳旁风吹过。
然而,面对人们的讥笑嘲讽,他的妻子却受不了啦。有一次,夫妻二人去街市卖柴,朱买臣挑柴在肩,口中却念个不停,妻子看到满大街的人都像看耍猴一样地看他们的热闹,就劝他停下来,他不但不听,反而声音更大。回家后,妻子提出了离婚,朱买臣竟然非常自信地对她说:“你别看我是个穷鬼,自有飞黄腾达的时候,我50岁必富贵。”妻子愤愤地说:“像你这样的人,只有饿死在沟壑的份,哪里会有你妄想中的富贵!”最后,妻子还是离他而去。
后来,朱买臣以读书人的身份,在会稽郡当了一名差役,随上计吏进京汇报工作,巧遇汉武帝的近身之臣、同乡严助。严助见他谈吐非凡,便荐于武帝,后来他深得武帝的赏识,治国安邦,可谓是一代能臣,官至位列九卿的主爵都尉……
书不薄穷贱之人,亦不厚富贵之人,唯有刻苦自励、学而不弃者,方得其精髓,孕其瑶华!一旦胸有珠玉,何愁生命不灵光四射?所以,读书求进之人,得到的应该是尊重,是敬慕,是扶持,而不是讥笑和打击,因为你不知道在日后的岁月,他们将成就什么雄业伟绩!年年春风得意的蒲柳,或许会嘲笑霜欺雪压的松柏,但是,蒲柳只能为薪为柴,而松柏才是庙堂之材啊!
读书人,就是成长中的松柏!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21年第2期)
(1)对文章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首先写书籍的作用,总领全文,然后写了两个人的故事,最后总结,结构清晰。
B.文章里朱买臣的求知故事,作者用来证明“读书要勤奋”。
C.“读书人,就是成长中的松柏”,运用比喻,形象表达了“读书人是栋梁人才”的意思。
D.我们对于读书人,应该尊重,敬慕,扶持,而不是讥笑和打击。
(2)概括本文所写的两个读书人的故事。
参考答案
1.
【答案】
(1)①王老师在学校办公会上为“我”说话;,②王老师用自行车载“我”。
(2)运用对比,将一般人因为出身好就趾高气扬、目中无人的态度与王老师进行对比,突出强调王老师为人谦虚谨慎,为下文王老师公正平等地对待“我”作铺垫。
(3)示例:王老师您好,感谢您当年能够公正地对待我,发现我良善的地方并为我说话,也没有因为我辍学而区别对待我,您的言行举止一直感动、温暖着我。
2.
【答案】
(1)示例一:永不言弃
示例二:努力的人不会被辜负
(2)①昂子喻坦然面对现实,为了理想和目标日复一日的坚持,有永不放弃的精神。
②昂子喻父母尽可能地让儿子接受教育,多读书。
③昂子喻父母坚持不懈的陪伴,给他信心和鼓励。
④盲人李金生成功报名高考的事例,更让昂子喻一家看到了希望。
(3)“一张”“两把”写居室内摆设简单,“无数个”“都”写昂子喻和父亲日复一日地坚持。一方面表现了子喻永不言弃的精神,另一方面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限的爱。
(4)示例:越是懂得努力的人,心智会越清晰,方向会越明确,精神也就会越专注。(意思对即可)
(5)示例: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在学业或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人,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不断地奋斗,最终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3.
【答案】
(1)C
(2)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列举了科学家已发现的至少新物种的具体数据。具体准确说明了“鲸落”生态会培养出一些在别的环境中从未被发现过的新物种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目前”是现在的意思,表时间限制。准确地说明了现在在国际上发现的现代自然“鲸落”一共也不足50个,但不排除今后会有更多的发现。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
【答案】
(1)B,E
(2)①将固定帆改进为活动帆;②发明了平行式风帆;③发明了扬帆绞车;④用“八面来风”配合“见风使舵”,使船航行快速、航向准确。
(3)①“大约”是大致、大概的意思,表估计。说明不能准确界定发展较为成熟的风帆技术被运用于远洋航行的时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只有”一词表唯一性,突出了中国硬帆能将“八面来风”应用自如的优势,表现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
(4)示例一: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示例二: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示例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示例四: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示例五: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
【答案】
(1)B
(2)首先由一句俗语引出许多人的作品、事业成不了经典是因为经不起重复;接着,列举左宗棠无心植柳、王羲之一挥而就《兰亭序》和米开朗琪罗八年画成《末日的宣判》三个事例,证明经典有的是妙手偶得,有的是苦修而成;最后得出结论:无论用哪种方式,只要“达到了那个水平,后人承认它”,它就是经典。
(3)含义不同。前一个重复是指对经典的反复阅读和欣赏,后一个重复是指创作时一味模仿前人。
(4)平凡的东西经不起推敲和时间考验;而经典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但经得起岁月的考验,而且在不断的重复中总能使人开发出有用的东西。
6.
【答案】
(1)B
(2)①桓荣不顾元卿的讥笑,读书不辍,后来终成一代名师。②朱买臣读书,被众人挖苦,妻子离他而去,但他不改读书之志,终成一代能臣。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