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式计算,标注单位,口答作答。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交流意识和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制定依据:课标考纲:
1、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玩中学,学中学。
2、在合作中学习。
3、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以优扶差。
4、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材分析:充分利用插图,使学生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这可分散难点,就地取材,让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以致用。
学情分析:
学生有什么: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加、减法的含义,已经会解决求和、求剩余以及求一个加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学生缺什么:学生缺的是以另一种角度理解求和问题,部分(拿走的)与部分(剩下的)合起来即总数(原有的)。
难点预估:逆叙的求和,理解题意,寻找数量关系,解题方法,以及如何去寻找单位的技巧。
教学准备:蛋子、黑板、五角星、挂图。
教学过程:
(一)预习设计:
口算:65+4= 36+20= 53+30= 4+34=
(二)情境创设:让生猜一猜
玻璃瓶放一些蛋子。师拿出4个剩下8个,猜一猜原来有多少个?拿出5个剩下7个,原来有多少个?
(一年级小朋友年幼爱玩,从“玩”中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为例题作准备,很直观。)
(三)教学新授:
1、从玩游戏中,通过老师的手势,引导学生说出求原来有多少个?只要把拿走的这部分与剩下的这部分合起来。由此出示课题。
(“动口”不如“动手”让生从老师的手势潜意识里动起来,为突破难点打下基础。)
2、出示例题:生读题并思考老师的所提问题,师问:从图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生说)
求原来有多少个桃应怎么算?为什么这样算?(同桌位交流讨论)
讨论后明确:树上原来的桃是总数,一部分采下来了,另一部分还在树上(剩下的),求原来的即把这两部分合起来,则用加法算。
(充分考虑插图的运用,让学生自己学会观察并获得数学信息,使学生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突破难点,以优扶差,给学困生一点自信和一点机会。)
板书: 23+5=28(个) 5+23=28(个)
(交换位置,结果不变,渗透四年级的加法交换率。)
强调:以后在解决问题时,为了更清楚表示计算结果,在得数后边写上单位。
出示;如何找单位的练习题。
一共多少钱?
原有多少本书?
校园有多少棵树?
强调:单位一般在多少的后面或者几的后面。口答。
(为高年级的学习打好基础,像“钱”的问题就是一个易错点。学生经常会把多少钱的单位写成钱而不是元)
3、小结:学会了什么?如何解决?
4、生活中这样例子很多师举例,刚才老师奖给小朋友2颗五角星,剩下14颗原来有多少颗?
(就地取材,让学生更清晰明白算理。巩固新知)
5、追问:23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28呢?(在学生面前示弱,更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在算式下面写出数量关系式。
23+5=28(个) 5+23=28(个)
已采桃子+剩下桃子=原有桃子
6、“想想做做”1题
让生去题中找已知条件。(读文字、看图)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用加法?
(充分利用插图,了解信息需细心观察,除读文字还可看图,找出隐含在图中的信息尤为重要。)
7、“想想做做”2题、生自己读题,把条件和问题说给你同桌位听,后列式。
(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已经有7人坐在车上”这个条件)
8、“想想做做”3题、
关键让学生理解盘子里的12个苹果,是吃了4个以后所剩下的.
9、。想想做做”4题,生读题后试做
10、比较1、2、3、4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讨论
指出:这几个问题都是把去掉的和还剩的两部分合起来,求原来的是多少。
11、课堂延伸:让生利用今天所学知识编一道这样的题目。
(让生自己举例,自己解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愉悦。)
12、小结:今天学到什么?怎么求原来的?你有没有想提醒我们同学的地方?(让学生学会自己小结,并能抓住重点,提醒别人易错处,同时对自己也是一种加深。)
(四)板书设计:
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
23 + 5 = 28 (个) 5 + 23 = 28(个)
已采桃子+剩下桃子=原有桃子 32元
口答 56本
10棵
(五)课后作业:利用所学知识编一道这样的题目考考你的同桌。(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