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
运用人民币的知识解决在钱数限定的条件下购买物品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策略的优化性。
2.
经历商品买卖的过程,体会人民币在社会活动和交换中的功能与作用。
3.
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广度和灵活性,进一步加强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教学重点:
解决在钱数限定的条件下购买物品的问题。
教学难点:
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策略的优化性。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多多去书店买书,如下:
她想买一本《我是小学生》和一本《连环画》,一共多少钱?
生独立完成,汇报:
5+7=12(元)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棒,下面我们来看一个视频。
人民币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这节课我们就利用之前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下文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1.
人民币简单计算的应用。
课件出示例7:
出示问题: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下面哪种杂志?
师:这里的正好是什么意思?
生:“正好”的意思是两本杂志加起来的价格等于13元,既不能比13元少,也不能比13元多。
学生观察、交流、并作答然后汇报结果。
生:我先随便选2本,试一试。
6元+8元=14元
师:那该怎么调整呢?
生:所需要的钱比13元多了一点,把这本换成价格便宜点儿的试试。
生:那我把换成,买和用的钱是6元+7元=13元。
师:还可以怎么调整呢?
生:可以把换成再便宜一些的,买和用的钱是5元+8元=13元。
师:有时候,我们不能一次就找到正确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试算的结果和要求进行有方向性地调整。如果试算的结果大了,我们可以调整成小一些的;如果试算的结果小了,我们还可以再调整成大一些的,直到找出正确答案为止。
师:还有什么其他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我先选定1本,然后按顺序试。比如选《我是小学生》,再用其他三种杂志按顺序试,得出《我是小学生》和《卡通世界》,或《画报》和《连环画》。
小结:可以先选定一本书,再按顺序尝试;也可以用13元减去任意一本书的价钱,就可以得出另一本书的价钱;还可以先任选两本试一试,再根据试算的结果进行调整。
设计意图:由于计算被限制在20以内的加、减法,因此显得很简单,但须明确计算不是重点,重在引导学生经历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有序思考的优势,学会在解决问题时运用策略。
三、巩固练习
1.
用16元钱正好能买下面哪两种物品?
答案:可以买小车和童话选集。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在钱数限定的条件下购买物品的问题。
2.
(1)19元正好可以买哪两种玩具?
(2)19元正好可以买哪些玩具?
答案:(1)可以买洋娃娃和小熊。
(2)可以买洋娃娃,皮球和小汽车。还可以买洋娃娃和小熊。
设计意图:本题运用人民币的知识解决在钱数限定的条件下购买物品的问题。
3.
猜一猜:篮球的价钱是多少?
买这个篮球我付了1张50元,找回的钱比5元少。
比5小的数有:1、2、3、4。
篮球的价钱个位是9,所以50-1=49(元)
答案:篮球的价钱是49元。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4.
用1元钱正好买下面的(
)。(填序号)
答案:①⑤或③④。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经历商品买卖的过程,体会人民币在社会活动和交换中的功能与作用。
四、课堂小结
1.
这节课学习了用人民币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
学到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种是先尝试再根据计算结果进行适当的调整;另一种是按顺序罗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从中选出需要的结果。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3.
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商品,有效地消费。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帮助学生理清整节课所学知识,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逐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