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动量定理1 教案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2动量定理1 教案 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5-07 21:38: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 案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题课 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动量定理1 课型 新 课时 2-1



标 1.能在恒力情况下进行理论推导,得出动量定理及其表达式。2.知道冲量概念,知道动量定理及其表达式的物理意义。3.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情况,领会求解变力冲量时的极限思想。4.会用动量定理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相关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动量定理
学习难点 动量定理的矢量性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含备注) 教 学 内 容
引入新课
进行新课
理论探究


讲解
课后作业 一.引入新课
轮船边缘及码头常悬挂一些旧的橡皮轮胎,为什么?
二.进行新课
(一)推导动量定理
牛顿第二定律得,物体的加速度
合力F=ma


I=ΔP
(1)这个量反映了力对时间的积累效应。物理学中把力F与作用时间的乘积,称为力的冲量,记为I=FΔt ,单位:N·s,读作“牛秒”
(2)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率。
(3)物体动量的变化量等于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定理。
(4)对于变力,F则为变力在作用时间内的平均值。
(5)F-t图像与t轴围成的面积表示冲量。
当两图线面积相等时,即变力与平均力在t0时间内等效。
(6)动量定理的方向性
初、末动量的方向、合外力的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的情况,要选定一个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矢量取正值,与正方向相反的矢量取负值。
Ft=p′-p=mv′-(-mv)=mv′十mv。此公式中F、v、v′均指该物理量的大小
(二)动量定理的应用
1.解释现象:玻璃杯从某一高度下落,分别与石头和海绵垫接触前的速度是相同的,也即初动量相同,碰撞后速度均变为零,即末动量均为零,因而在相互作用过程中玻璃杯的动量变化量相同。而两种情况下的相互作用时间不同,与石头碰时作用时间短,与海绵垫相碰时作用时间较长,由Ft=△p知,玻璃杯与石头相碰时作用大,会被打破,与海绵垫相碰时作用力较小,因而不会被打破。
2.利用:
(1)需要延长作用时间减少力的作用:跳远时要跳在沙坑里;跳高时在下落处要放海绵垫子;从高处往下跳,落地后双腿往往要弯曲;轮船边缘及轮渡的码头上都装有橡皮轮胎。
(2)需要用较短的作用时间,得到很大的作用力:铁锤钉钉子
(三)例题讲解
教材第8页例题
(四)课堂练习:
教材第10页练习1、理解冲量
练习2、运用动量定理解释现象
练习3、运用动量定理计算,体会什么情况需要考虑重力。(练习4、5、6课后做)
(五)总结:(见板书设计)
三.课后作业:见学案【进阶闯关检测】
板书设计 动量定理
1.冲量:I=FΔt 单位:N·s,读作“牛秒”。对于变力,F指平均作用力
2. 动量定理: I=ΔP,I指合力的冲量,变力也适用
3.注意事项:选定一个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矢量取正值,与正方向相反的矢量取负值。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