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Ⅰ课课达标我能行
一、积累·识记
⒈给加点词注音。
险峻( ) 崎岖( ) 浩浩荡荡( ) 丛山叠岭( )
沙漠( ) 曲调( ) 浊流滚滚( ) 绝壁断崖( )
⒉根据拼音填汉字。
阻_____(yì) 悲_____(zhuàng) 一_____(xiè)万里
雄_____(jiàn) 平_____(tǎn) _____(jiān)难险阻
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乒坛小将邱贻可在第47届世乒赛上一鸣惊人,以4 :2淘汰了男子单打头号种子选手波尔。
B.司空见惯的现象,未必都合乎道德规范。
C.许多科幻书对地球的前景都抱着一种悲观的态度,这并非杞人忧天,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环境,科幻就会成为可怕的现实
D.日本军国主义者所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可是日本文部省却别具匠心地一再修改中小学课本,掩盖战争罪行
⒋选出与下面一段话空缺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古代就有许多短文章,如《论语》、《道德经》等,《论语》中有不少好的东西;就是《道德经》,在那个历史时代了也有它突出的地方,拿民间谚语来说,很多生动的谚语都是既短小而又有内容。"三个臭破匠,凑成一个诸葛亮"。这样的话就很好,它十几个字抵得过一篇大文章。
A. 说短文章没有分量是不切实际的。 B. 短文章有短文章的长处。
C. 短文章中也有精华之作。 D. 难道只有长文章才有分量吗?
⒌选出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
A.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
B.我们的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
C.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
D.“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二、语言运用
⒈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招贴画,按要求回答问题
简要说明画面内容(不超过30字)
说说这幅画给我们的启示(不超过30字)
⒉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二次大战时,德国法西斯头目之一戈林问一瑞士军官: “你们有多少人可以作战?”“50万。”“如果我派百万大军进入你们国境,你们怎么办?”“那我们就每人打两枪。”
瑞士军官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⒊请用“海啸”、“捐款”、“祖国”连成一段话,描写一个场面。
三、课外双基
⒈下列哪部作品不是由高尔基创作的
A《童年》 B《母亲》》 C《我的大学》 D《老人与海》
⒉《西游记》中最能表现孙悟空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 。
Ⅱ阅读拓展我参与
一、课内阅读。
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使我们经过这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但这种壮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够感觉到的。
我们的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1.选文第一段包含哪两层意思。
2.如何理解文中所提倡的“雄健的精神”。
3.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4.文章结尾说:“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请你结合实例谈谈对此句的看法?
二、课外阅读。
无根的兰花
①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一个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②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在如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
③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我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来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④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⑤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到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⑥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面,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⑦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借;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⑧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
⑨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忘”。
1.文中提出“北平”、“祖国已绽”两个词语,由此判断此文的写作背景应该是 时期。
2.③段画线的“这些”和“这里”分别指代什么?
答:“这些”指代 ;
“这里”指代 。3.③段中写到“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作者为什么要流泪?
答:
4.⑤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
答:
5.⑤段“蚕未离开那片桑叶”比喻 。
6.⑦段中描写的“萍”和“絮”的漂泊有什么不同?在这里分别比喻什么?
答:
7.⑨段划线句表达了 感情。
爱尔克的灯光
①在这个我永不能忘记的城市,我度过了五十个傍晚.我花费了自己不少的眼泪和欢笑,也消耗了别人不少眼泪和欢笑。我匆匆地来,匆匆地去。用留念的眼光看我出生的房屋,这应该是最后一次了。我的心似乎想在那里寻觅什么。但是我所要的东西绝不会在那里找到。我不会像我的姑母或者嫂嫂,设法进到那所已经易了几个主人的公馆,对园中的花树垂泪慨叹着一个家庭的盛衰。摘吃自己栽种的树上的苦果,这是一个人的本分,我没有单独跟着那些人走一条路,我当然在这里找不到自己的脚迹。几次走过这个地方,我所看见的还只是那四个字:“长宜于孙”。
②“长宜于孙”这四个字的年龄比我的不知大了多少。这也是我祖父留下的东西罢。最近在家里我还读到他的遗嘱。他用空空两手造成了一份家业,到临死还周到地为儿孙安排了舒适的生活。他叮嘱后人保留着他修建的房屋和他辛苦搜集起来的书画。但是儿孙们回答他的还是同样两个字:分和卖。我很奇怪,为什么这样聪明的老人还不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财富并不“长宜于孙”,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不向他们提示一条生活道路,“家”这个小圈子只能摧毁年轻心灵的发育成长,倘使不同时让他们睁起眼睛去看广大世界,财富只能毁灭个人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利益上面。
③“长宜于孙”,我恨不能削去这四个字!许多可爱的年轻生命被摧残了,许多有为的年轻心灵被囚禁了。许多人在这个小圈子里面憔悴地捱着日子。这就是“家”!“甜蜜的家!”这不是我应该来的地方。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
④于是在一个春天的早晨,依旧是十八年前的那些人把我送到门口,这里面少了几个,也多了几个。还是和那次一样,看不见我姐姐的影子,那次是我没有等待她,这次是我找不到她的坟墓。一个叔父和一个堂兄弟到车站送我,十八年前他们也送过我一段路程。
⑤我高兴地来,痛苦地去。汽车离站时我心里的确充满了留恋。但清晨的微风,路上的尘土,马达的叫吼,车轮的滚动,和广大田野里一片盛开的菜子花,这一切驱散了我的离愁。我不顾同行者的劝告,把头伸到车窗外面,去呼吸广大天幕下的新鲜空气。我很高兴,自己又一次离开了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⑥忽然在前面田野里一片绿的蚕豆和黄的菜花中间,我仿佛又看见了一线光,一个亮,这还是我常常看见的灯光。这不会是爱尔克的灯里照出来的,我那个可怜的姐姐已经死去了。这一定是我的心灵的灯,它永远给我批示我应该走的路。
1941年3月在重庆
1.阅读本文第①自然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1)第一句中,“在这个我永不能忘记的城市里……”,“这个”城市指的是哪个城市?
答:
(2)结合全文看,第①自然段中“我所要的东西绝不会在那里找到”,“我所要的东西“主要指什么?
答:
(3)第①段中加点的“那些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
答:
2.阅读第②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
(1)“儿孙们回答他的还是同样两个字:分和卖。”这里的“儿孙们”是有悖于“祖父“的叮嘱的,那么“祖父”叮嘱的两个字是什么?(用本段中的两个字回答)。
答:
(2)作者认为“老人”应该“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
答:
3.按要求回答第③自然段中“甜蜜的家”的含义。
为什么说这个“家”是甜蜜的?
答:
(2)“甜蜜的家”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答:
4.第④自然段把眼前送行的人和18年前送行的人对照着写,字里行间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地回答)
答:
5.阅读第⑤自然段,回答问题。
(1)“我高兴地来,痛苦地去。”作者因为什么“高兴”?又因为什么“痛苦”?
答:
(2)把“广大田野里一片盛开的菜子花”改写成和“清晨的微风……车轮的滚动”一样结构的句子。
答:
6.第⑥自然段最后一句中,“我的心灵的灯”象征什么?
答:
Ⅲ创新探究
一、综合实践。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八日被张作霖危害于北京。他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一位学者和诗人。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请你找一找李大钊写的诗,体会一下鲁迅先生的评价。
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我们青少年十分向往的组织,假设你还不是一名团员,请写一份入团申请书,来表达自己对进入团组织的渴望。
Ⅰ一、⒈jùn qí shāng cóng mò qǔ zhuó yá⒉抑 壮 泻 健 坦 艰⒊D⒋A⒌C二、⒈⑴招贴画题为绿色家园,一大片树叶中有一个地球,整个图似一只眼睛;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地球,爱护绿色家园(人类的生存环境)⒉如果你们敢入侵我国,我们将坚决抵抗,直至把你们全部消灭。⒊略⒋三、⒈D⒉大闹天宫。Ⅱ一、1.⑴中华民族现在正逢崎岖险阻,它让奋斗者有机会领略奇绝壮绝的景致,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⑵这种壮美的趣味必须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感受到。2.“雄健的精神”就就民族的精神,是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3.这种趣味,是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4.略二、㈠1.抗日战争 2.从中国来的牡丹、雪球、丁香 费城效区的大学 3.在异国见到故乡的花木,勾起对战乱中故国的无限思念。 4.身处异国,十分渴望见到故乡的一草一木,但真的见到了又会勾起对祖国的思念,感情上承受不了。 5.人没有离开祖国 6.萍,有水可借,比喻没离开祖国;絮,无依无靠,比喻漂泊海外。 7.强烈的爱国㈡1.(1)成都(2)崭新的生活(3)“我的姑母或者嫂嫂”这样的人。 2.(1)“建”和“集”。(2)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应该给子孙一个生活技能,给子孙提示一条生活道路;应该让子孙睁起眼睛去看广大世界,培养子孙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 3.(1)(祖父)为儿孙安排了舒适的生活。(2)许多可爱的年轻生命被摧残了,许多人在这个小圈子里面憔悴地捱着日子。 4.包含着作者对送行人的留恋心情和对死去的亲人的深切怀念。 5.(1)为回家见亲人而高兴,为家道中落亲人死去而痛苦。(2)菜花的盛开 6.作者的生活信念和追求的理想。
Ⅲ创新探究Ⅲ一、略二、略(共22张PPT)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18年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并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1920年3月,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
李大钊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一位学者和诗人。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著作有《守常文集》(1939年出版)、《李大钊选集》(1959年出版)、《李大钊诗选注》(1979年出版)。
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告诉人们,不要为面前的困难吓倒,有困难,但更有希望;与困难作斗争,趣味无穷。企望动员更多的人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的事业变成全民的事业。
一 (xiè )千里 险 (jùn)
丛山 (dié)岭 阻 ( yì )
逼 (xiá) 奇趣横 生
(qí qū) 浊 流滚滚
旅 行_______ 李大(zhāo)____
泻
峻
叠
抑
崎岖
狭
zhuó
héng
根据汉字写拼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lǚ
钊
逼狭:
崎岖:
阻抑:
回环曲折:
亦复如是:
雄健:
境界:
形容很狭窄。
形容山路不平。
阻止、抑制。
曲折环绕。
同样如此,也是这样。
强健有力。
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
解释词语
朗读
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
2、饱含感情朗读(充满乐观,铿锵有力)
1、人类历史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只有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艰难险阻的境界
2、以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
3、以旅途征人以冒险为美趣比喻“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
4、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
5、以扬子江、黄河比喻我们的民族精神。
人类历史的道路
民族生命的进程
人类历史的生活
中华民族的史路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人类)历史道路
民族生命进程
人类历史生活
中华民族史路
中华民族精神
艰难国运
雄健精神
壮美趣味
雄健国民
1.题目中“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各指的是什么?
“艰难的国运”指的是作者所处的时代,军阀混战,列强入侵,社会动荡,国家和民族到了非常时期。
“雄健的国民”表现了国民的一种大无畏精神,一种乐观的精神。
2.哪些词语表现了国运的艰难?哪些词语显示了国民的雄健?
艰难的国运:回环曲折 极其险峻 崎岖险路
雄健的国民:奇绝壮绝 壮美的趣味
浩浩荡荡 浊流滚滚 一泻千里
试阐释文中提倡的“雄健的精神”
“雄健的精神”,也就是民族的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雄健的精神”也就是这种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一种冒险的美趣”,“奇趣横生”,“一种壮美的趣味”,“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这种种趣味,其实都是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
历史发展是曲折的,只有具有雄健的精神敢于面对现实、敢于斗争的革命者,才会在奇绝壮绝的斗争中获得“壮美的趣味”。
四、本文结尾说:“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这个看法对不对 为什么?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之间有什么联系?
只有雄健的国民才能扭转艰难的国运;惟有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才更能锻炼、造就国民的雄健精神。
假如有人以为,课题中的两个短语的次序更换一下,并不改变题意,你以为如何?
是艰难国运造就了一大批真正的猛士,真正的革命者,倘若把“雄健的国民“放到前面,因果关系就颠倒了。
本文用一系列比喻来说理,既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试指出文中用了哪些比喻,表现作者什么情怀。
三、文中最显著的特色是比喻说理,你能将下列本体、喻体准确对应吗
1、长江大河 A.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 一往无前
2、扬子江、黄河 B.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
3、浩浩荡荡 C.中华民族精神
4、平原无际,一泻千里 D.中华民族历史前进中的艰 难斗争
5、曲折回环,崎岖险阻 E.中华民族历史的光明前途
6、扬子江黄河, F.民族生命进程 穿沙漠,过山峡
7、浊流滚滚,一泻千里 G.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 国运
8、旅行 H.比喻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
本 体 喻 体
长江大河
民族生命进程
扬子江黄河
中华民族精神
“浩浩荡荡”
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平原无际,一泻万里”
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
“曲折回环”“崎岖险阻”
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
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浊流滚滚,一泻万里”
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
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豪情壮志
作者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进程,以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史路,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坚信革命必胜,民族必兴,气魄雄健豪壮,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艰难的国运
雄健的国民
雄健的精神
林则徐
鸦片战争
李大钊
五四时期
北伐战争
叶挺
刘胡兰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董存瑞
黄继光
抗美援朝
文革时期
张志新
人民群众
无名英雄
无私奉献、顽强拼搏
英勇无畏
一往直前
在今天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 设的新长征途中.还要不要雄健的精神 为什么
发扬雄健的精神,是时代的需要。在今天,也同样会“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遇见“崎岖险路”,出现“奇绝壮绝的境界”,仍然需要我们拿出雄健的精神,建设我们美好的祖国。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与球,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李大钊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无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郁达夫
格言共勉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毛泽东第8课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教师寄语:爱国主义是一种生动的集体责任感。奥尔丁顿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和强烈的感情。
2、了解作者,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唤起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3、欣赏文章浩荡雄奇之语言,仰先生博大磊落之英雄气概。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读准下列字音:
逼狭 崎岖 雄健 浩荡
2、积累词语:
逼狭: 崎岖:
阻抑: 回环曲折:
亦复如是:
二、理解探究
1、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2、这篇课文较多地运用了比喻修辞方法。那到底用了哪些比喻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分析分析。
三、合作释疑
文章第二段和第三段有什么关系?
四、课内精读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千里。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
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使我们经过此段道路的人,感得一种壮美的趣味,是非有雄健的精神不能够感觉到的。
我们的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的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千里的魄势。目前的艰难境界,那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的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1.第二小节中,“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中的“是”指代:
2.怎样理解本文的题意?
3.“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互换位置,并不影响题意,你觉得这种说法对吗?
4、本文用一系列比喻来说理,既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试指出下列比喻中的本体或喻体。
(1) 用长江大河比
(2) 用“浩浩荡荡”比
(3) 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
(4) 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五、拓展延移
绝版的周庄
王剑冰
①你可以说不算太美,你是以自然朴实动人的。粗布的灰色上衣,白色的裙裾,缀以些许红色的小花及绿色的柳枝。清凌凌的流水柔成你的肌肤,双桥的钥匙恰到好处地挂在腰间,最紧要的还在于眼睛的窗子,仲春时节半开半闭,掩不住招人的妩媚。仍是明代的晨阳吧,斜斜地照着你的肩头,将你半晦半明地写意出来。
②我真的不知道,你在那里等我,等我好久好久。我今天才来,我来晚了,你已这样沧桑。而你依然很美,周身穿透着迷人的韵致。真的,你还是那样纯秀、古典。只是不再含羞,大方地看着每一位来人。周庄,我呼唤着你的名字,呼唤好久了,却不知你在这里。周庄,我叫着你的名字,你比我想像的还要动人。我真想揽你入怀。只是扑向你的人太多太多,你有些猝不及防,你本来已习惯的清净与孤寂被打破了。我看得出来,你已经有些厌倦与无奈。周庄,我来晚了。
③有人说,周庄是以苏州的毁灭为代价的,眼前即刻闪现出古苏州的模样。是的,苏州脱掉了罗衫长褂,苏州现代得多了。尽管手里还拿着丝绣的团扇,已远不是躲在深闺的旧模样。这样,周庄这位江南的古典秀女便名扬四海了。然而,霓虹闪烁的舞厅和酒楼正在周庄四周崛起,周庄的操守能持久吗
④参加“富贵茶庄”奠基仪式。颇负盛名的富贵企业和颇负盛名的周庄联姻。而周庄的代表人物沈万三也名富,真是巧合。代表富贵茶庄讲话的,是二位长发飘逸的女郎,周庄的首席则是位短发女子,又是巧合。富贵、茶、周庄、女子,几个字词在春雨中格外亮丽。回头望去,白蚬湖正闪着粼粼波光。
⑤想起了台湾作家三毛。三毛爱浪流,三毛的足迹遍布全世界,三毛的长发沾的什么风都有。三毛一来到周庄就哭了,三毛像搂着久别的祖母。三毛没日没夜地跟周庄唠叨,吃着周庄做的小吃。三毛说,我还会来的,我一定会来的。三毛是哭着离去的。周庄的遗憾在于没让三毛久久留下,三毛一离开周庄便陷入孤独,终于把自己交给了一双袜子。三毛临死时还念了一声周庄,周庄知道,周庄总这么说。
⑥入夜,乘一只小船,让桨轻轻划拨。时间刚过九点,周庄就早早睡了,是从没有电的明清时代养成的习惯 没有喧闹的声音,没有电视的声音,没有狗吠的声音。
⑦周庄睡在水上。水便是周庄的床。床很柔软,有时轻微地晃荡两下,那是周庄变换了一下姿势。周庄睡得很沉实。一只只船儿,是周庄摆放的鞋子。鞋子多半旧了,沾满了岁月的征尘。我为周庄守夜,守夜的还有桥头一株灿然的樱花。这花原本不是周庄的,如同我。我知道,打着鼾息的周庄,民族味儿很浓。
⑧坐在桥上,我就那么定定地看着周庄,从一块石板、一株小树、一只灯笼,到一幢老屋、一道流水。这么看着的时候,就慢慢沉入进去,感到时间的走动。感到水巷深处,哪家屋门开启,走出一位苍髯老者或纤秀女子,那是沈万三还是迷楼的阿金姑娘 周庄的夜,太容易让人生出幻觉。
1.周庄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境内,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以其独特的水乡古镇魅力成为中国大地上一个新的旅游热点。作者慕名来游,却在文章第③段发出“周庄的操守能持久吗”的疑问。从全文的表述看,“周庄的操守”具体指什么
2.见到周庄,作者连叹“我来晚了”。你认为第②段这两句话的含义是否相同 为什么
3.根据全文的表述,你认为文章标题“绝版的周庄”的含义是什么
4.在文章的结尾段,作者说“看着周庄”,“感到时间的走动”。请你写一个学习和生活中的事例,简单说说你“感到时间的走动”的经历和体验。
答案:
理解探究
1、本文作者在文章中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以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史路。我们应该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对革命保持必胜的信念,要拥有豪壮雄健的气魄。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流露出了革命的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2、本文的比喻处处可见,作者用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 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进程,扬子江黄比喻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 ,浩浩荡荡比喻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中华比喻民族历史顺利发展, 曲折回环,崎岖险阻比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扬子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比喻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浊流滚滚,一泻万里比喻中华民族的光明前程。比喻的运用,使作品中的语言具有了多重含义,如“道路”“境界”“旅途”“征人”等,既有本义,又有比喻义、引申义,意味悠长。
合作释疑
作者在文章第二段中说明了民族生命的进程有两种境界--宽阔和逼狭,重点说的是逼狭险峻的境界。作者在第三段中说明了人类历史生活的两种境界--坦荡和崎岖,重点说的是崎岖险路的境界。第三段与第二段相比,语义上更进一步。第三段还说明了两种境界有两种乐趣,走到崎岖的境界,置身奇绝壮绝的境界,有冒险的奇趣美趣。
课内精读
1.从“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一直到“极其险峻”
2.只有雄健的国民才能改变艰难的国运,要以雄健的精神在艰难的国运中改造国家.
3.是艰难的国运造就了一大批真正的猛士,真正的革命者.倘若位置互换,就颠倒了因果关系.
4、(1).民族生命进程(2). 中华民族历史进程(3) 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4). 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5)“曲折回环”“崎岖险阻”
拓展迁移
1、①自然朴实②风貌古典③民族味浓
2、不同前一句表示相见恨晚的喜悦及对周庄的赞美之情,后一句表现对周庄的纯秀、古典风貌被打破的惋惜和忧虑.或:相同。两句都表现对周庄的纯秀、古典风貌被打破的惋惜和忧虑之情.或:相同两句都表示相见恨晚的喜悦及对周庄的赞美之情.
3、 周庄是不可再生的珍稀古文化遗产,在开发和利用周庄旅游资源的同时,要珍惜并保护好周庄的特色风貌.
4、 由读书、观景、看物、听曲等引发对过去的某物或对未来的联想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