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二单元第6课《雪》精品教学资料包(突破难课文)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二单元第6课《雪》精品教学资料包(突破难课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3-13 19:20:15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雪》说课稿
一、说教材
《雪》是苏教版,九年级(下)的一篇课文,作者:鲁迅。这是一篇即景抒情的诗篇,又是一篇寓意深邃的散文诗。在雪花的纷飞与凝思的幻象中。鲁迅为人们谱写了追求美好理想的温暖心声,在优美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象征和寄托了更为深远的情思。
(一)教学重点
1、读懂《雪》的文字,了解写作年代和背景。
2、理解作者所描绘的南方和北方的雪的特点以及作者在描写中寄寓的情感。
3、品味文章精练传神的描写语言和隽永含蓄的议论中抒情的语言。
4、背诵课文有关段落
二、说学法指导
人们常因鲁迅先生深沉冷峻的散文语言而感到深奥难懂,所以,消除学生的畏怯心理,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是本文的一大关键。
1、要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散文诗的优美语言。“披文以入情”,在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揣摩、品析精采的语句,并摘抄、背诵。加强语言积累。
3、通过小组探究、品味,提出有创新、有价值的设疑。用心感受,深入体验,以形成个性化的评价。
三、说教学过程
(一) 以诗词、画、导入
看到“雪”的画面,你会想到哪些诗句,或说一下画面之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诗人岑参笔下的诗句向我们展现出一幅意境开阔而又清新的瑞雪图。“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展现的又是另外一幅更加壮丽雄浑的图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多么静谧的风景画。鲁迅笔下的“雪”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让我们随着鲁迅激扬的文字去领略雪的水晶世界去体会鲁迅的情感。
(二) 走近作者 了解写作背景
1924年12月30日,北京下了一场大雪。面对凛冽的朔风。漫天飞舞的雪花的壮美之景。引起了鲁迅美好的回忆和辽远的遐想。此时,作者生活的北京正处在段祺瑞政府的统治之下,于是,作者创作了这篇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富有哲理的散文诗《雪》
(三)融入文本
1、师范读,学生倾听想象。提问:文中描绘了几幅画?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感知全文内容
要求:(1)有感情去读 (2)字词过关
3、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生说后出示投影)
4、本文的主旨句段(末两段)
(四)诵读美读
《雪》是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诗,反复诵读感受其美质,品味。谈一点心得
5、学生分组、分段去读、去品味、去评析
 如第一段,暖国的雪景图。要读出作者喜爱对故乡的深情怀念与热烈赞美之情。
第4、5、6段,朔方雪的壮美。使作者的生命升腾,应读得高亢、激昂
(五)学生质疑 研讨
1、鲁迅对雪情有独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都写了雪地的乐趣。本文又写了“塑雪罗汉”
场面。体会融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2、作者从哪几方面细致写南国的雪的(①暖国雨,单调,反衬。雪花灿烂⑵直写雪质颜色⑶雪野中花草来衬托雪的美⑷幻想蜂之闹,写雪野的生机勃勃
3、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有什么异同?你更喜欢哪一种雪?
4、综观全文及对先生的了解,作者感情更倾向于哪一方的雪?
5、如何理解结尾句
学生探讨,老师点拔
(1) 诵读结尾句
(2) 南北雪联结来写的用意,“文如其人”这两种雪使我们想起了哪两种性格?
(3) 学生各抒己见
(是对雪的赞美,也是作者内心世界的表白。从中可感受到作者的坚定的信仰和信念。是一种生命的升腾)
(六)小结
本文通过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贯串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七)体验活动
1、面对中考:我要像鲁迅那样
2、谈雪:(可谈雪之美、雪之乐、雪知识、雪幻想)
(八)作业
1、收集写雪的诗句,并谈谈最喜欢一诗句
2、背诵后三段
说课后感:
1、散文诗的重点在于反复诵读,体味诗化的语言之美。特别是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课后的背诵有助于学生体会其深刻的内涵。
2、本文的难点是对末段的理解。我采取了学生品读――体会感情――教师点拔――学生各抒己见的步骤,循循善诱,达到分解、弱化难点的目的。
3、针对作者写雪,其实也是其自身灵魂的呈现面对中考。应让学生学习鲁迅的精神,保持良好的心态(即使难耐的孤独)用拼搏去笑对人生本设计也是育人教书的一种体现吧!
板书:南方的雪         北方的雪
滋润美艳         冰冷坚硬
相互粘结         如粉如沙
蕴含春温         抗击严寒
晴日渐释         蓬勃奋飞
对美的向往与追求     对严寒的抗争
柔软             坚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雪》课后题及答案
《雪》研讨与练习说明
一、作者对江南的雪及北方的雪的描绘,引起你怎样的联想?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从总体上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思想。本文的主旨比较隐晦,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欢喜,但更崇高的美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
二、结合全文理解下列语句,探究括号里的问题。
  设题意图是通过理解文中关键性语句,更深地品味文章的内涵。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指江南的雪蕴育着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三、课文中写了塑雪罗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没有见过雪的同学可以写想像作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雪》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一.猜谜背诗,激趣导入。
师:同学喜欢不喜欢猜谜语呀?
生(齐):喜欢。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小黑板上的谜面(出示小黑板):“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洁白精灵寒中飞,雨落横山漫天扬。”猜一猜,这指的是哪一种自然现象?
生(齐):雪。
师:聪明!反应快,猜得又准确。能说说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吗?
生1:从“雨落横山”这四个字中,我就猜出谜底是“雪”了,“洁白”“寒”“漫天扬”这几个词,更证明了我猜出的答案是正确的。
生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是唐代诗人岑参在《白雪送武判官归京》以春花来写冬雪的诗句。
师:除了岑参的这句诗外,同学们还学过哪些写雪的诗句呀?
生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生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生5: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生6:北国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茫茫,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生7: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生8: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生9: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生10: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生1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生1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生13:说到雪的诗,我也想到了一首跟雪有关的诗。(忍不住笑)
师:这首诗真的那么有趣吗?欢迎你给全班同学朗诵一下,让同学们都来分享这首诗带来的快乐。
生13:不仅诗好笑,而写诗的故事更有趣。
师:讲雪故事,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听他给大家讲故事呀?(鼓掌)
生13:古时候,有三个人:一个读书人,一位当官的,一位懒汉,三个人在一个雪下得很大的日子里来到一位老农家躲雪,望着天上洋洋洒洒的鹅毛大雪一点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三个人都觉得无聊极了,其中的读书人就说,咱们以雪为内容来做一首诗,于是,读书人先开了头“大雪纷纷坠地”,当官的,整天溜须拍马,也借雪歌颂皇恩,牵强出了一句:“这是皇家的瑞气”;懒汉不懂做诗,但很希望天天下雪,这样就不用下地干活了,于是也说了一句:“下个三百六十五天”,正在为天下雪不能下地干活的而忧愁的老农一听,气不打一处来,于是骂了懒汉一句“放你娘的狗屁”。于是四人就凑成四句诗:“大雪纷纷坠地,这是皇家的瑞气;下个三百六十五天,放你娘的狗屁”。
师:从这个雪天里写雪的诗的故事中,同学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14:文如其人。故事中的四个人,身份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懒汉和农夫所作的两句诗太通俗了,简直不是诗,而读书人和官吏作的两句“大雪纷纷坠地,这是皇家的瑞气”书面色彩也较浓,“地、气”也押韵。
生1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于各人的功利观念的不同,对同样的雪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差别也很大。
生16:这正印证了教师曾说过的一句话“一千名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生17:横看成岭侧成峰。同样的雪,由于四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作出来的诗内容也不同。
师:真聪明!大家的悟性太高了,面对同样的一个雪的故事,大家却谈出了好几种理解和感受。那么,对于鲁迅先生笔下的雪,我们班的六十多位同学们会得出什么样的阅读见解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解鲁迅先生创作于1925年的散文诗──《十九 雪》(板书:十九 雪 鲁迅)
二. 检查预习,学习生词,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先来检查同学们预习情况,请大家看上银幕来:
(投影显示下列生字生词,挑生读生字词,解释词义):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磬口 忙碌 脂粉奁 灼灼  嘻笑 褪尽 朔方 凛冽
明确:磬口(qìng) 忙碌(lù) 脂粉奁(Iián) 灼灼(zhuó)
嘻笑(xī) 褪尽(tuì) 朔方(shuò) 凛冽(lǐnliè)
(2)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 凛冽 天宇 精魂 消释 升腾 弥漫
明确:博识:见识广博。 凛冽:刺骨的寒冷。 天宇:这里指天空。宇,上下四方。
精魂:精灵,魂灵。 消释:消融,溶化。 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三. 播放录音,感知意境。
师:我们先来听《雪》这篇课文的朗诵录音,在听录音的过程中,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调动自己的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用心去感受朗读录音所描绘的画面。
(播放《雪》配乐朗诵录音,学生闭上眼睛听录音,感受录音描绘的画面)
师:散文诗朗诵都把同学们带入到什么样的画面中去啊?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从录音中感受到的画面。
生18:在我的眼前出现的是一幅清晰的画面:白皑皑的雪地上,生长着血红的山茶花、白中隐青的梅花、深黄的蜡梅、冷绿的杂草,远远望去,山花烂漫,五颜六色、色彩斑斓,在雪野中,嗡嗡的蜜蜂也忙着在花丛中传粉、采蜜。
师:是一幅有声有色,声色和谐;有动有静,充满着自然情趣的雪野画。
生19:我眼前仿佛看到的是一幅江南戏雪景:一群小朋友在雪地中嬉戏,打雪仗,然后堆雪人,他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一把一把地把雪往一处聚,可是由于小孩力太小,老是无法把雪拢在一块,最后在大人帮忙下,终于把雪人堆了起来,小朋友们用龙眼核镶入雪堆中做雪人的眼珠,又在雪人的脸上、嘴唇上涂胭脂,再把一顶小毡帽盖在雪人头上,一个活脱脱的不倒翁雪人便站在雪地中,小朋友看着自己亲手堆成的雪人,高兴得跳了起来,他们对了着雪人拍手,点头,嬉笑。
师:好一幅小孩江南戏雪图,加入自己的想象成分,描述得更生动形象了。
生20:我想到的是,由于天气转暖,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小孩子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人的鼻子渐渐没有了,脸上的红色慢慢模糊了,雪人最终化成了地上一泓水,我把这叫做融雪图。
生21:我眼前浮现的是朔方的雪景:在刺骨的寒冷的天宇中,一阵大风刮过,雪地上的雪像雾一样弥漫开来,向上升起,在天空中旋转,随风飘舞,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
师:前面三位同学说的都是江南雪景,你给同学们讲述是朔方的雪。
生22:我脑海中出现是这样一幅画面: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寒风中,一位蓄着八字胡须,面容消瘦,嘴里刁着一支烟斗的老人神情凝重,目光炯炯地望着在旋风中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旋转、升腾、闪烁的飞雪,紧锁眉头,陷入沉思中。
(同学们鼓掌赞赏)
师:同学们的掌声说明大家对这个有创意的构思很欣赏,你应该告诉同学们,你构思这幅画的寓意以及你是怎想到这样的画面?
生22:在听课文朗诵时,我由课文中对雪的描绘,联想到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这首词,又由这首词联想到一幅《江山如此多娇》的画,画面上画的是毛泽东同志目光炯炯的面对着辽阔的苍茫大地。于是,我联想到蓬勃而奋飞的形象就是鲁迅毫不妥协、坚韧不屈、忧国忧民的正是鲁迅先生的真实写照。
师:你感悟能力很强,又善于运用联想,大胆想象,给大家构思这样有人有景,寓意深刻的画面。
四、读议交流,理解寓意。
师:前面,我们通过听课文朗读录音,初步感受课文的内容,同学们也调动自己的审美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交流了各自从声音方面感受到的雪景画面,那么,作者描绘的两幅雪景各什么特点呢?作者为什么要给描绘这两幅雪景图呢?鲁迅先生究竟要向读者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呢?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然后就这个问题在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学生自读课文,在课文中划道道,批眉注,写旁批;然后在同桌之间进行讨论,交流看法。)
师:下面,先来谈谈对两幅雪景图的特点有什么样认识?
生23:课文描绘的两幅雪景图,江南的雪滋润美艳,雪野中有血红的山茶花、白中隐青的梅花、深黄的蜡梅、冷绿的杂草,多姿多彩,透露出盎然的生机,蕴育着生命和希望;朔方的飞雪是没有色彩的,如粉、如沙,决不粘连,是向升腾上的,闪光的。
生24:江南的雪由于有多姿多彩的花草的衬托,显得光泽、柔媚,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决不粘连,是孤独的、冷寂的。
生25:江南的雪生意盎然,明艳秀丽,绚丽有趣;朔方的雪没有江南雪的“滋润美艳”,更无奇花异草相伴,但却有着独立不羁、昂扬向上的性格。
师:几位同学的发言,虽然用词不尽相同,但都概括了两幅雪景图的特点:江南的雪滋润美艳,绚丽有趣;(板书:江南的雪滋润美艳) 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决不拈连。(板书:朔方的雪如粉,如沙)那么,同学们从这两幅雪景图读懂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把江南的雪描绘成明艳秀丽,滋润美艳,绚丽有趣的形象,而把朔方的雪写成如粉,如沙,决不拈连,随风升腾的形象呢?
生26:我从两幅雪景的描写中,读懂的是我国南北气候的迥然不同,作者写江南雪的滋润,雪野中五颜六色的冬花开放,孩子们能把积雪堆成雪人,雪罗汉的最终融化,说明的是南方冬天气候的温暖、湿润;而写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决不拈连,随风升腾,奋飞,都说明了北方冬天天气的严寒、干燥、风力大。
生27:我不同意你把课文的当成说明文来解读,这是一篇散文诗,诗是用来抒发作者情感的,从文中写雪罗汉消融过程的字里行间,我读到是作者对美好的事物不能常在的惋惜之情,从江南雪的美艳,小朋友在雪地中塑雪罗汉的欢乐中,读懂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而不仅仅是南方冬天气候的温暖、湿润。
师:好!这已有了横看成岭侧成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请同学们从各个度深入地发表见解。
生28:刚才,他说了他对南方雪景的读解,我接着说说,我对北方雪景的读解。“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而且和它们相伴的是失去了生命力的枯草。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正如前面的同学所说,是北方冬天天气的严寒、干燥造成,因此,从作者对朔方严冬的景象的客观描绘中,我领悟到了的是作者对把朔方雪花变得孤独的冬天的憎恨和厌恶之情。
生29:作者在本文中,着重写的江南的雪。作者把江南的雪描绘得多姿多彩,小孩玩雪那么富有的乐趣,雪人融化得十分可惜,课文表现的是作者对儿时生活的留恋和怀念。至于朔方的雪要表现什么,我想,这是一种对比衬托写法,目的是衬托江南的美好。
生30:我赞成你对本文写法的分析,本文运用的就是对比衬托写法。但我认为作者是以记忆中的昔日江南的雪滋润美艳雪野来衬托现实中的北方雪野的空旷寂寞、荒凉寒冷,描绘出朔方飞雪磅礴的气势,再借朔方飞雪“蓬勃地奋飞”的情景,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险、渴望战斗的豪情。
生31:我赞成为着重江南的雪的观点,我也认为文章写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决不拈连,是为了突出江南的雪滋润美艳的。作者用“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这个比喻句写江南的雪,表现了江南雪景的充满生机和活力,这传递了鲁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生32:课文通过江南的雪中生机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自己向往春一般的雪景的美好理想;通过描述孩子们堆雪罗汉的场面,流露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生33:“文如其人”,鲁迅先生的散文是鲁迅斗争精神和个人性格的写照,在恶劣的环境下,朔方飞雪并不安于孤独凄凉的境遇,因此“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表现了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在对朔方的雪描写中,表达了作者对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品格和他永不停息的倔强精神的热情赞颂之情。
生34:我不赞成把两幅画面的主题对立起来的观点。上学期,我们曾学习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在《故乡》中,作者也描绘了两幅故乡的画面:美丽的海边西瓜地画面,表现的是作者对美好新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之情;萧条冷落的故乡画面,表达的是作者对农村衰败的现实的强烈不满之情;而作者通过《故乡》两幅画面表现的主题是:要靠奋斗去开创出新生活之路。我认为,鲁迅的这种信念地他的一生中是一贯的,在《雪》中,作者通过两幅鲜明不同的画面:江南雪景是美好的理想的象征,朔方雪景是奋斗的象征,两幅画面统一起来,表现的主题应该是:要通过奋斗来实现美好的理想。
师:同学的发言充分展示各自对课文的个性理解,太精采了。本文看似只是单纯的景物描写,但字里行间,无一不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了自己的爱憎之情。作者描写江南雪的滋润,雪野中五颜六色的冬花开放,孩子们把积雪堆成雪人,雪罗汉的最终融化,抒发的是作者渴望美好生活的感情(板书:抒发渴望美好生活的情感)。而写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决不拈连,随风升腾,奋飞,表现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和反抗,抒发了对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品格热情赞颂之情。 (板书:赞颂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作者通过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寄寓的鲁迅一个共同的信念:要用奋斗来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这种说法,既符合鲁迅先生的一生的斗争品格,又把本文的两幅画面的主题统一起来,很有见地,我十分赞赏。(板书:对比,哲理:要用奋斗来创造美好的世界)
五、互动探究,品味语言。
师:通过听录音,我们感受了《雪》优美的意境;在刚才的交流中,我们又读解了《雪》的幽深的寓意;既有优美的意境,又有深刻的寓意,《雪》称得上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诗了,美文要品读,才能领会其精妙,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品读课文,体会课文在语言和构思的精妙之处,同时将品读过程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大家共同探究。
(学生采用各自喜欢的方式品读课文,摘抄优美词句,旁注发现的问题。)
师: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同学们有什么新的体会、新的发现,请大家谈谈。
生35:我发现课文用“呵”、”偷”、“访问”、“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刻画了儿童塑雪罗汉的特有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真切、传神、热闹、有趣。显得具体、形象、生动。
生36我领悟到比喻句“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的含义。作者用 “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这两个富有感彩的喻体,一虚一实,从形到质,突出强调了江南雪野的特色。
生37:我发现作者说江南的雪“隐约着青春的消息”,除了赞美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处,我隐隐约约觉得还应该有更深层的含义。可是我一时又说不出。
师:你是想请同学与你一道来解读这句话的含义吗?
生37:对,正是。
师:好!请大家仔细品读这句话,想一想,能不能帮助从中品出“隐隐约约觉得应有更的深层含义”来。
生38:用“处子的皮肤”来比喻雪,引起读者对江南的雪的形态的想象,写出江南的雪白皙、柔嫩、健康的特点,意境新美。
生39:我联想到诗人雪莱的一句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冬天来了,春天还会久吗?”。我想,江南雪野中隐约着的生气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是在启示人们:冬雪之后,春天就不远了。
师:冬雪之后,春天就不远了。这是不是你隐隐约约感觉到而一时无法说了的那种的那层意思呀。
生37:对,这正是我意会到,却无法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出来的意思,我谢谢他们两人帮我破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生40:我发现的本文有一处多余的地方。本文是题目是《雪》,课文也是通过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来表现主题的,可课文却用一句“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 ”开篇,我觉得好像是多余的,是不是可经以去掉?
师:能告诉教师,你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吗?
生41:前面的同学在谈感受、分析主题时,大家都没有提到这句话,好像它就是可有可无的句子,我结合题目和大家对课文主题的分析这两个方面去思考,便想到了这个问题。
师:明白了,你采用的联系题目和主题的质疑方法,同学们,我们在以前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曾从课文质疑过程中,归纳了哪些质疑方法呀?
生42:联系题目质疑法,联系主题质疑法,分析修辞质疑法,关键词质疑法,联系上下文质疑法。
生43:有联系背景质疑法,从重复处质疑法。还有……我背不全。
师:背不全,没关系,我们能运用学过的方法去质疑问难就行了,前面的同学虽然没有背方法,不也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了吗?下面,请同学们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进行思考,从课文中提出更多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来。
生44:第一自然段说 “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可后面又说“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忙碌地飞着”,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师:你运用的又是什么方法发现问题呀?
生44:联系上下文质疑法。
生45:本文写的是两幅并列的雪景,课文由江南的雪景图的描绘转入朔方的雪景图,并没有转折的意思,可课文却用了一个表转折的连词“但是”,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我是采用语感质疑法发现问题的。
生46:课文结尾句“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的“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师:你运用的又是什么方法发现问题呀?
生46:关键词质疑法。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提问题的方法了,越来越会提问题了,这几个问题非常有思考价值,下面请同学分组讨论,探究交流。
(学生分组讨论)
师:各组派代表汇报探究结果,让全班同学来分享探究资源,补充和丰富大家的阅读理解。
生47:我们组讨论后,对第一个问题的看法是,鲁迅先生写雪,把“雨”和“雪”作对比,借以引出下文的“江南的雪”,以“暖国的雨”的单调衬托了江南雪花的娇艳明媚,因此这句话不是可有可无的话。
生48:我们认为,作品的中心是写雪,以描写雨来开篇,用带戏谑色彩的发问,起笔有意给人留下了很大的思索空间,也为下文留下了伏笔,别开生面。
生49:结合课文的结尾来看,我们组讨论后认为,课文开篇用“冰冷”“坚硬”“灿烂雪花”这些写“朔方的雪”特点的词语,把“暖国的雨”与“朔方的雪”联系起来,为结尾以“雨”收束全文埋下伏笔,使文章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生50:我们讨论的结论有二:第一,这是反衬手法,以“暖国的雨”的单调衬托了江南雪花的娇艳明媚;第二,用“暖国的雨”反衬出朔方的雨被凝结成冰雪的不幸。
生51:在分析本文的寓意时,我们组的同学发言就曾认为,作者是以南方的雪来衬托“朔方的雪”,第四自然段前的这个“但是”,把作者的这种意图就更加明显表现了出来了。
生52:我们组着重讨论了“但是”这个词的作用,通过反复的品读,我们发现,作者对两种雪景思想的情感的倾向性是不一样的,用了一个表示转折语气的“但是”,由上文对“江南的雪”的描绘转入对“朔方的雪”的描述。看似并不需要转折,可加上这个“但是”之后,情感的倾向性更加明显了。
生53: 我们组在讨论时,认为“记不真切了”与“仿佛看见”并不矛盾。“记不真切了”是指回忆中对是否有蜜蜂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的印象已经不深刻,这是实写;“仿佛看见”是虚写,写作者想像中的“冬花”的开放,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不仅使读者看见烂漫的冬花,而且仿佛听到吟唱的春虫,感受到作者热烈期待春天的心声。
生54:对于结尾那句话的含义,我们组的理解是:“孤独的雪”是因为“朔方的雪”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赞扬了朔方飞雪追求自由的精神。
生55:我们对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理解的:“是死掉的雨”死掉的雨并不是生理意义上的死亡,而是哲学意义上的转化;“死掉的雨”转化为雨水,滋润万物,迎来百花争艳的春天,因而说他是“雨的精魂”,
生56: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北方的雪的喜爱之情。 雨是雪的初始阶段,雪是雨的升华。作者赞颂朔方的飞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说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泼的精神,这个结尾耐人寻味。
六、理解朗读,摘抄词句。
师:通过读议交流,质疑解难,大家都了解了课文的寓意,理解了作者的情感,下面请同学们通过你的有声朗读,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
(学生朗诵课文,引导学生紧扣作者的情感,从重音、停顿、语调、音色等方面评议优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其过程从略。)
师: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俗话说 “厚积而薄发”,讲的都是在阅读过程中,要要注意积累词语、格言警句和精彩语段,累积在心,需要出口成章,落笔成文。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词语作业,摘抄本文中你喜欢的词、句、段,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全文,圈划摘抄文中词语;然后挑生读一读各自摘抄的词语、句子、段落,过程从略。)
七、畅谈收获,归纳学法。
师:《雪》这篇散文诗,我们已经学习完了,通过本文的阅读,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收获?请同学自由谈谈?
生56:在预习课文时,我对本文为什么要给读者描绘这两幅雪景图总把握不准,通过同学在课堂的交流,我不但理解了《雪》的深刻寓意,而且能通过自己的诵读,准确而的感情地把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
生:我从本文的阅读过程中,领略到了两种雪景的美:从明艳绚丽的江南的雪景领略到的是清新艳丽的美,从朔方的雪中,我领略到的是鲁迅反抗黑暗社会现实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豪壮的美。
生:我对“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诗,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受,就是这样简短的课文,同学们在意境、寓意、语言等方面说出了大家的鲁迅先生笔下的雪的独特的富有个性的阅读见解。这不仅帮助我深入读解了课文,还开阔了我思考问题的视野,以前我在想问题总是考虑怎样才能正确,这节课让我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开阔思路,多角度地考虑问题,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生:从本文的学习过程中,我学会了散文学习的方法,要真正读懂一篇散文,要学会展开联想和想象,领悟散文描绘的意境,要深入品味文章的语言,领会课文的深层含义,才能真正读懂作者通过文章的表达的思想情感。
师:我们是按怎样的步骤来学习本文的?请同学们回顾学习一下学习本文的过程。
生:首先,听课文朗读录音,领会散文诗描绘雪景图,感受我们优美的意境。
(板书:感知形象)
生:接下来,自读《雪》全文,透过两幅雪景图分析,理解了课文的主题。
(板书:分析主题)
生:品读课文,质疑探究,体会、感悟体会课文在语言和构思的精妙之处。
(板书:品味语言)
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摘抄文中的精采语段、句子、词语,积累语汇。
(板书:摘抄积累)
师:感知形象——分析主题——品味语言——摘抄积累。这就是我们学习《故乡》这篇小说的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像这节课一样,将这种方法运用到今后的散文阅读中去,举一反三,反复训练,形成能力。下面布置这篇课文的作业:请同学们回去以后,以“我谈《雪》”为题,写一篇短评。
八、课堂板书,揭示思路:
十九 雪

南方雪景图:滋润美艳 北方雪景图:如粉,如沙
( 抒发渴望美好生活的情感) (赞颂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对 比
(哲理:要用奋斗来创造美好的世界)

【教学说明】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优美的抒情篇章之一,文章篇幅虽然不长,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照描绘了“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两幅雪景图,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往事和现实的种种复杂感情,情感委婉含蓄,寓意隐晦深邃,自《雪》问世以来,对它的题旨的解说的争议很多。苏教版语文教材把本文编入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意欲通过本文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多侧面去分析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为了实现教材编者的意图,本案例力图创设开放、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围,让学生自读自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把学生的个性阅读理解当作一种课程资源来加以充分开发和利用,引导学生充分地谈感受,议寓意,说理解,析语言,展示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理解,多角度感知散文诗的描绘的意境,理解课文的所寄寓的思想,赏析作品精美的语言,深入领会散文诗《雪》的丰富内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15张PPT)
我爱你 塞北的雪
飘飘洒洒漫天遍野
你的舞姿是那样的轻盈
你的心地是那样的纯洁
你是春雨的亲姐妹哟
你是春天派出的使节
春天的使节
我爱你 塞北的雪
飘飘洒洒漫天遍野
你用白玉般的身躯
装扮银光闪闪的世界
你把生命溶进土地哟
滋润着返青的麦苗
迎春的花叶
啊 我爱你
啊 塞北的雪 塞北的雪
你的心地是那样的纯洁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学习目标
1、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 2、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4、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鲁 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被誉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第一声春雷”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小说集:《呐喊》《彷徨》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另有杂文集《热风》《坟》等16部。
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25年1月18日,写作本文的时候,正是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祖国的南方已成为革命的中心。北方,尽管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还相当猖獗但在南方革命形势的鼓舞下,广大人民群众也对北洋军阀反动政府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作者当时生活在北京,他也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了北方人民的斗争行列。
本文文体
散文诗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本质属于诗。它第一个特点是篇幅短小,不分行,不押韵,但具有浓郁的抒彩,充满诗的意境,有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第二个特点是内容的跳跃性,以凝练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第三个特点是多用象征、暗示等手法扩大内容和容量。
本文选自哪里
散文诗集《野草》
磬 口
处 子
褪 尽
博识
朔 方
灼 灼
脂 粉奁
胭 脂
粘 结
旋 风
粘 连
旋 转
一.给下列生字注音
二.给多音字注音
(qìng)
(chǔ)
(tuì)
(shí)
(shuò)
(zhuó)
(zhī)
(lián)
(yān)
(zhi)
(nián)
(zhān)
(xuàn)
(xuán)
2.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见识广博。 凛冽:刺骨的寒冷。 天宇:这里指天空。宇,上下四方。 精魂:精灵,魂灵。 消释:消溶。 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文章的题目是《雪》,在文中作者写到了哪些地方的雪?分别体现在文中的哪些段落?
(1、2、3段)
(4、5、6段)
朔方的雪
江南的雪
(第1、2、3段)
(第4、5、6段)
全文可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描写江南的雪与雪野,抒发渴望美好生活的感情。
第二部分(4~6段),描写朔方的雪,表现了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江南的雪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
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
血红的宝珠山茶
血红的宝珠山茶
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深黄的磐口的蜡梅花
雪下冷绿的杂草
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
雪下冷绿的杂草
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
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
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
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
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
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
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这些特点你是从哪些地方发现的
滋润美艳
课文第一段
精读赏析
江南的雪有什么特点? (用文中的话回答) ? 。
第一段哪些文句表现“江南的雪”的“滋润美艳之至”?
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的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处女
qìng
一种打击乐器
1、 哪个句子写出了江南雪总的特点?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
2、如何理解“那是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江南雪景蕴含着健康的、蓬勃的生命力。
3、文段向我们展示了哪些色彩?从中你感受到了江南的雪野有什么特点?
血红、白中隐青、深黄、冷绿
使人感受到雪野透露出盎然生机、孕育着美好的生命。
研读课文回答问题
“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朱自清《春》)
4、第一段中哪句话是虚写?《春》中哪个句子与它相似?
5、作者写塑雪罗汉对展示江南的雪景有什么帮助?
用动态场面展示了江南雪景的快乐与温情,从侧面写出了江南雪景的美。
研读课文回答问题
将课文第1至3段划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一自然段),描写充满生机的江南柔雪。
第二层(第二至第三自然段),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情景
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作者以饱蘸深情的彩笔,绘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江南雪景水彩画。作者从四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一是以暖国的雨和“单调”来反衬雪花的“灿烂”。 二是直接写雪的质地、颜色,“滋润美艳”,犹如充满青春的壮健少女的皮肤。 三是以雪野中的花草,特别细写了花的不同种类、多样形状和各种颜色,衬托雪的美丽。在数九寒天,作者用花的血红、深黄、白中隐青和草的冷绿,映衬雪的洁白,使柔雪显得更为明艳。 四是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这一“飞”一“闹”煞时使整个雪野活跃起来,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这里,不仅使读者看见烂漫的冬花,而且仿佛听到吟唱的春虫,感受到作者热烈期待春天的心声。
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呵”、”偷”、“访问”、 拍手”、“点头”、“嘻笑”
刻画了儿童特有的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真切、传神、热闹、有趣,进一步扩展了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
对于江南的雪作者有没有遗憾?从文中那句话可以看出来 这为什么是遗憾?
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江南的雪的这种美因为未经磨练,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不能持久,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
孩子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罗汉,由于寒夜的袭击,终于褪尽了胭脂,作者写雪罗汉的被淡忘、消融表达了什么?
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与苦闷的心情,喊出了对黑暗现实的抗议。
揣摩语句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冰冷的”“坚硬的”强调了雪的不屈的精神,是灿烂的,是值得赞赏的。
揣摩语句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青春” 、 “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指江南的雪孕育着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小结
第一部分作者满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回忆江南冬雪的自然美景。虽是回忆,却是展望。虽是冬天,却已听到春天的脚步声。在苦寂中,作者回忆儿时的生活。因为儿童是人类的春天,写儿童不怕严冬,朝气蓬勃,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殷切期待与热烈呼唤。行文虽未免流露寂寞的心情,但却闪烁着理想的光芒。
这是一幅充满温情,色彩纷呈,生机勃勃的江南雪景图
柔和宁静
江南雪景图:
富于生机
孕育生命
易于消逝
滋润美艳之至
血红的宝珠山茶
白中隐青的梅花
深黄磬口的腊梅
冷绿杂草在雪下
确乎没有胡蝶
蜜蜂嗡嗡闹着
孩子塑雪罗汉
朔方的雪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
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
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雪如包藏火焰的大雾
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朔方的雪有什么特点?
(用文中的话回答)
永远如粉、如沙 决不粘连
精读赏析二
齐读课文最后三段,思考下列问题:
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独立张扬的个性和斗争的激情以及献身的精神
孤独寒冷,寂寞,反抗,不屈
作者称北方的雪是什么? (从课文里找答案)
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怎样理解“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这句话?
这句话是对朔方雪的赞美,歌颂了朔方雪面对严寒而又严酷的环境表现出的坚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它们“如粉,如沙,决不粘连”,因此它们是“孤独的”,朔方的雪又是雨的另一种形式,是“死掉的雨”,但是雨死掉后生命并没有终结,而是化为“朔方的雪”,完成它生命的升华。而朔方的雪完成升华的过程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灵魂。
将课文第4至6段划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四自然段),写朔方飞雪的磅礴气势。
第二层(第五至六自然段),写朔方飞雪的精神。
第四自然段,作者用什么写法来描绘朔方飞雪的
对比
第四自然段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江南和朔方冬景的不同特点,而且使文章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产生了内在联系。第四自然段开头用“但是”这个转折词巧妙地转到对朔方飞雪的描写,并表明朔方的飞雪和滋润美艳的江南柔雪截然不同。“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而且和它们相伴的是失去了生命力的枯草。在这里作者不仅如实地反映了朔方严冬的景象,而且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在恶劣的环境下,朔方飞雪并不安于孤独凄凉的境遇,在恶劣的环境下,朔方飞
怎样理解第四段?
雪并不安于孤独凄凉的境遇,因此“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里作者以炽烈的感情,豪放的语言,刚劲的笔力,描绘朔方飞雪磅礴的气势,我们从朔方飞雪冲破酷寒的压迫,自由驰骋于太空的壮举,自然联想到当时作者及进步人士所作的种种不屈斗争,作者借朔方飞雪奋飞的情景,抒发他那不畏艰险,渴望战斗的豪情。
怎样理解第四段?
对 比
写法一
全文的主体是两幅雪景:一幅是记忆中的故乡江南的雪景,一幅是现实中居处的朔方的雪景。这一南一北两幅雪景,包含着多种因素的对比;前者滋润美艳,后者冰冷坚硬;前者相互粘结,后者如粉如沙;前者蕴含着春温,后者抗击着严寒,前者在晴日下自会逐渐消释;后者在晴天里蓬勃地奋飞……,这一系列对比,虽然并无褒贬,但是对比之下,南北雪花的独特个性就互相衬托显得格外鲜明而突出了。

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什么愿望?
江南的雪是一种温润、宁静的美,但还需要北方的雪在孤独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精神。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要用战斗来创造春天一般美好的世界的愿望。
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
最后两段,作者从雪与雨的关系上,进一步深化朔方飞雪蓬勃奋飞的意境,与篇首相呼应。严寒使雨死掉,“雨的精魂”变成雪,但雪不屈于严寒。“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旋转、升腾。这里包含的诗人的感情,是对寒冷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的、斗争的品格的歌颂,有荷戟独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鲁迅在孤独的心境中,以磅礴的语言,抒
发了自己同凛冽的严冬一样的社会勇猛奋战的激情。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的一个愿望: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文章第二部分作者虽流露孤军奋战的心绪与深受黑暗的重压之感,但主导思想是积极的、战斗的。
北方雪景图
冰冷的、坚硬的、
孤独的、灿烂的
形:如粉如沙不粘连
景:屋上地上枯草上
神:旋风里蓬勃奋飞
曰光里灿灿发光
天宇下旋转升腾
作者写江南雪景时是温婉、缠绵的笔调,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有脉脉温情的恬淡、和平、安宁的图景,写朔北的雪是一幅雄浑、苍凉的画卷。两幅图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是一幅_昂扬向上、飞腾旋转的江北雪景图
作者更欣赏哪里的雪?
北国,是鲁迅现在生活的地方,现实严酷的环境,作为战士,故乡固然十分美好,让人眷恋,但现在更需要坚定、勇敢、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正因为如此,才有《雪》中描写的绝妙的江南、江北雪景图。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是鲁迅童年生活的地方。在作者记忆中,对故乡有许许多多回忆。那记忆是温暖的,是美好的。正如江南的雪,雪中美好的景色,让人回味和留念。故乡永远是鲁迅温暖的家,美好的理想是鲁迅永远的向往和追求。
《野草》创作时,现实的环境异常地严酷在这部散文集中,鲁迅表现了他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和斗争,也表现了他以美好生活和光明未来的憧憬与追求,热烈赞颂现实中的叛逆,不屈服的勇士。
联系背景深入理解
表达了作者对朔方的雪的独立张扬的个性和斗争献身精神的赞颂之情,同时也暗含了作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的战斗精神。
作者的感情在对北方的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这种写法就是我们常讲的:
写法二
本文通过对江南和 北方的雪景的对比描写,赞美了飞雪追求自由和顽强斗争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朔方的雪的独立张扬的个性和斗争献身精神的赞颂之情,同时也暗含了作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的战斗精神。
小 结
“南方的雪”,它是一种美的象征,但这种美未经磨练,不能长久的保持;而“朔方的雪”虽然孤独,不被理解,但有一种战斗的豪情,一种澎湃激昂的斗志,使人联想到那奔放的、不惧牺牲的战斗者。也可以这样说,作者喜爱江南的雪,向往着这种平和、恬淡的生活;但他更欣赏朔北的雪,他深知在严酷的现实环境中,只有不断的战斗才能实现美好的理想。
写法特点
(1)景物描写由点及面,由静到动,逐渐展开。
(2)强烈的对比手法,使记忆中的江南雪野生气勃勃的景象衬托出空旷寂寞、荒凉寒冷的现实的北方雪野。
(3)托物言志

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
用来象征某种特殊意义的具体事物。
比如:火炬象征光明
江南的雪象征: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北方的雪象征: 不甘沉沦,昂扬向上,执
著抗争精神。
江南的雪是一种温润、宁静的美,但还需要北
方的雪在孤独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精神。
课文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鲁迅先生的优美的散文诗《雪》,鲁迅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两幅各具特点的图景,江南雪的滋润美艳,朔方雪的蓬勃奋飞。让我们领略“雪”这一纯洁自然之物的独特风采,更领略到北方的雪孤独不妥协的张扬个性,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里既寄托了作者的情思,更表达了作者的张扬的个性。

课后习题: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语句,探究括号里的问题。
1、“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
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2、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无边”体现辽阔,“凛冽”突出天寒,写出北方环境的恶劣。“闪闪”是对雪花在空中飞舞情形的描摹,也是对雪花抗争精神的表现既符合雪花特点,又表现雪花同严寒战斗的品格。。
3、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4、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这一景致出于作者的想像,表现了江南雪野的一片生机。写出江南雪景的特点及沉醉江南雪景的情感。
“如粉”、“如沙”这两个比喻写出朔方的雪又干又细、决不粘连的特点,与江南雪的特点截然不同。
5、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如包藏火焰的大雾”这个比喻形容朔方的雪在风中飞扬、旋转、升腾的壮观景象,表现其旺盛而不可抑止的力量以及不屈斗争的精神。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与“雪”有关的名篇佳句。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雪》学习要点
作者及本文: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农历八月初三)。姓周,名树人,字豫才,小名樟寿。
  1918年,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在他从文的30年间,共有\'述著29种,250余万言\',如《呐喊》、《彷徨》、《野草》、《华盖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朝花夕拾》等脍炙人口的名作,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选自《野草》(《鲁迅全集》第2卷),《野草》是鲁迅作品中最值得我们阅读的一部作品,而《雪》又是《野草》中最值得我们阅读的一篇文章。
  学习重点:
  1、学习鲁迅先生的用词手法和修辞手法,以及感情升华的方法。
  2、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1)字形及读音:隐约 嗡嗡 奁 灼灼 消释 褪尽 蓬勃 弥漫 凛冽
  (2)字义:
  暖国:指我国南方气候温暖的地区。
  壶卢:葫芦。
  奁:盒子。
  3、注意下列加红的多音字。
  模样 包藏 
  学习本文:
  1、关于本篇的修辞手法:本篇采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
  2、通过本文,欣赏一代文豪--鲁迅笔下\'江南的 的\'滋润美艳\'和\'朔方的雪\'的\'如粉\'、\'如沙\'、\'旋转而且升腾\'的画面。作者以两种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营造了两种不同的情感氛围。
  3、文章前半部分通过对\'江南的雪\'的\'滋润美艳\'的描写,充分展现了作者对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境;文章后半部分描写\'朔方的雪\'与\'凛冽的天宇\'奋飞搏战的\'雨的精魂\'时,包含了诗人的感情在内,表现了对寒冷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的斗争品格的歌颂。
  4、本文在两幅画面的对比中,贯穿着作者想要表达的一个道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一般美好的世界。
 
  深入探求:
  通过本文及以前接触过的鲁迅的文章,我们大概了解,初中阶段我们接触的鲁迅作品,多为一些关于生命,关于爱和美的感悟、描写与思考,相对明朗的文字。但鲁迅的作品难字难句,背景、典故很多,因此在最初阅读时,很多地方都读不懂--不仅是文字不懂,更是由于鲁迅作品包含了他自己的许多深刻的生命体验。对于鲁迅的文章,多读几遍就会多懂一些,对鲁迅逐渐理解了,过去读不懂的回过头来重读就会懂了;但也还有不懂的,就得继续不断地读。
  鲁迅的文章大多充满着反抗和偶尔的高音量,充满着对光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后人们往往称鲁迅为\'战士\',尽管没有明确说明,但依然指的是鲁迅的特有语调和鲁迅反抗的笔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班级 姓名
雪(第一课时)
总第 课时 课型 编写人: 审核人: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学习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为理解文章主旨服务。  
2、 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的运用。  
3、朗读课文,想象自己就是颂爱江南雪、更喜欢朔方雪的鲁迅,入情入境地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  
4、在朗读中思索体味排比、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在抒发感情上的作用。  
5、体会作者敢于直面惨淡人生,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学习重点: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品析两幅雪景图。
学习难点:体会文章的深邃寓意。学习方法:诵读法、探究引申法
一、资料链接  
本文写于1925年1月18日,正是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蒋抗日的革命运动在南方蓬勃发展起来,而北方反动势力相当猖獗。但在南方革命形势的鼓舞下,广大人民群众也对北洋军阀反动政府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鲁迅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了北方人民的斗争行列。《野草》中收入的23篇散文诗,都是作者直面冷酷现实,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的记录,其中《雪》是写的最好,成就最大的一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注于雪的描绘中。  
二、整体感知  
1、注音。   
磬( ) 奁( ) 朔( )方 灼灼( )( ) 凛冽( )
霁( ) 眷( )念 荷戟( ) 彷( )徨( ) 褪( )尽  
2、看拼音写汉字。  
lǐn(  )冽   péng(  )勃   升téng(  ) 忙lù(  )  
3、根据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霁:  
眷念:  
4、读课文,思考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两幅画面?  
5、这两幅雪景图各有什么特点?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描写对象   特点   文中联想   表达的感情  
江南的雪     
  
        
朔方的雪           
三、探究赏析  
1、作者喜欢江南的雪吗?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说说理由。  
2、课文第二三两段有哪些动作神情描写,通过哪些传神的词语表现出来,分析一下妙处。  
3、作者对江南雪有没有遗憾?从文哪句话可以看出来?作者为什么遗憾?  
4、作者在写北方雪奋飞的同时,似乎有点儿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的寂寞与孤独,哪些句子,哪些词语能够突出这一特点?  
5、你更喜欢哪幅图画,你觉得作者仅仅在写雪吗?其中有没有更深层的意义?  
四、练习
1、《雪》的体裁是 ,选自《 》,我们在七年级学过的文章《 》与《雪》的出处相同。本文的作者是 ,他的原名是 ,他的两部小说集是《 》、《 》,散文集是《 》。
2、给下列加点的生字注音或写汉字。
磬口( ) 忙碌( ) 脂粉奁( ) 灼灼( )
嘻笑( ) 褪尽( ) 朔方( ) 凛冽( )
眷( )念 彷( )徨 ( )胭( )脂
lǐn( )冽 péng( )勃 升téng( ) 忙lù( )
3、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词语。 ( )
A、单调 博识 滋闰 隐约 B、美艳 蓬勃 弥漫 连续
C、真切 忙禄 升腾 孤独 D、温热 壮键 包藏 旋转
4、根据文意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
①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 )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
②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 )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③在晴天之下,旋( )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 )转而且升腾……
5、解下列词语
博识 美艳 消释
褪尽 朔方 凛冽
6、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从对南北两处的雪的描写来看,作者更为欣赏“江南的雪”。( )
②北方的雪似乎也有点儿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的寂寞,但正是这种寂寞,更凸现出坚守自身的可贵。 ( )
③《雪》是鲁迅小说集《野草》中最为明朗的一篇。它的景物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 ( )
④雪罗汉是江南的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对塑罗汉的生动描写融进了作者对于南方冬天的美好回忆。 ( )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班级 姓名
雪(第二课时)
总第 课时 课型 编写人: 审核人: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一、精读品析
1、理解重点语句含义: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
2、文章写法。
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诗,作者的思想感情全部倾注于对景物的描绘中。行文虽然也流露出一种孤寂的情绪,但是掩盖不住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写法特点:①景物描写由点及面,由静到动,逐渐展开。②强烈的对比手法,通过对江南雪和北方雪的对比来表现的,江南雪固然美丽,让人喜爱,但更崇高的美应该像北方的雪一样,敢于直面冷酷现实,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作者借对朔方雪蓬勃奋飞,旋转,升腾与寒风严冬挑战的斗争精神的赞美,抒发自己蓬勃向上的生活热情,顽强不屈的斗争意志,表现了他对北方势力的反抗精神。
3、课堂小结:
《雪》是《野草》中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一篇。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表现了自己的倾向。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因为“朔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体现了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作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
二、拓展延伸
1、鲁迅的故乡在绍兴,在江南,对故乡他有许多美好的回忆。这在《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中有很好的体现,你还能想起吗?
2、这首散文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作者运用了象征手法,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比如:火炬象征   
江南的雪象征   北方的雪象征
3、写雪的课文我们学过不少,你能想起那些?
三、阅读训练
①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②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③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1、描写完江南的雪,转入到对“朔方的雪”的描述。用“但是”一词,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方的雪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是怎样描写北方的雪的?作者对北方的雪是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对北方雪的描述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北方的雪的哪些个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作者称北方的雪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北方的雪的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理解“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都是作者所写的诗句,最能体现“朔方的雪”精神的一项是( )
A、两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C、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D、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答案
1、磬(qìng) 奁(lián) 朔(shuò) 灼(zhuó) 凛(lǐn) 冽(liè) 霁(jì) 眷(juàn)
荷(hé) 戟(jǐ) 彷(páng) 徨(huáng)褪(tuì)  
2、凛 蓬 腾 碌  
3、霁:雨后或雪后转晴 眷念:想念。  
4、一幅是充满温情,色彩纷呈,生机勃勃静态美的江南雪景图。一幅是昂扬向上、飞腾旋转动态美的江北雪景图  
5、  
描写对象   特点   文中联想   表达的感情  
江南的雪     
滋润美艳   处子的皮肤;  
山茶;梅花;杂草;蜜蜂;  
晴天消释雪罗汉的肌肤。   美丽而充满  
生机与活力   
(追求美好理想)   
朔方的雪     
冰冷坚硬   如粉,如沙,决不粘连;  
随旋风蓬勃奋飞;在日光中,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升腾、弥漫、闪烁。   孤独的雪  
死掉的雨  
雨的精魂  
(充满斗争精神)  
练习答案:
一课时
1、散文诗 野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周树人
《彷徨》、《呐喊》 《朝花夕拾》。
2、 凛 蓬 腾 碌
qìng lù Iián zhuó xī tuì shuò lǐnliè juan pang huang yan
3、B 4、nián zhān xuàn xuán
5、学识丰富。 美丽鲜艳 指冰雪融化。
(tuì)脱去全部。 (Shuò)北方。(lǐn liè)刺骨地寒风。
6、灼灼 消释 弥漫
7、1.× 2.√ 3.× 4.√
二课时
一、精读品析
1、理解重点语句含义:
(1)这里以“暖国的雨”的单调衬托了江南雪花的娇艳明媚,同时对“暖国的雨”提出问题,又为后文写朔方飞雪埋下伏笔,反衬出朔方的雨被凝成雪的不幸。
(2)作者赞美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它蕴含着“青春的消息
它如同那“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这些富有感彩的语言。不仅说明了江南雪花的特点,也表露了作者对江南柔雪充满怀念与喜爱的感情。
(3)雨是雪的初始阶段,雪是雨的升华。作者用肯定的语气,赞扬了朔方飞雪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时对它不幸的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作者赞颂朔方的飞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说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泼的精神,这个结尾耐人寻味。
二、拓展延伸
比如:火炬象征光明  
江南的雪象征: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北方的雪象征:一种不甘沉沦,昂扬向上,执著抗争精神。  
3、写雪的课文我们学过不少,你能想起那些?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张岱 :《湖心亭看雪》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老舍:《济南的冬天》 
三、阅读训练
1、表现了对美好事物不能长久的遗憾和引起下文对朔方雪的描写和赞美。
2、孤独、奔放,从她“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蓬勃地奋飞”和“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中可看出。
3、北方的雪“永远如粉,如沙”“在凛冽的天宇下”“奋飞”“升腾”。这些描写倾注了作者对北方雪不畏严寒,在孤独中抗争、奋斗的赞美之情。
4、独立的个性,斗争的激情,献身的精神
5、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对北方的雪的喜爱。
6、北方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还表现为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它的不屈和献身,让它成为雨的精魂——坚强和不屈的精魂。
7、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鲁迅《雪》赏析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 但与《野草》中的大部分篇目不同,不是用奇倔的意象和象征的语言表现作者的孤独前行与反抗绝望,而是用较有华彩的语言对照“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花”,在“江南的雪”中又有自然的雪景与人工的雪景的对照,直到篇末才写到“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灵”,才隐约透露出《野草》那种“荷戟独彷徨”的韵调。
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雪》是一首动人的咏雪诗,是一幅美妙多姿的雪景图,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它是鲁迅《野草》集里的佳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每当诵读它的时候,总觉得是一种强烈的美的享受。
这篇优美的散文,是鲁迅1925年元月创作的。作者以生花的彩笔,描绘了“江南”和“朔方”迥然不同的雪景,表现了对明媚春天的无限向往,对美好事物的缅怀,以及对冷酷现实奋勇抗争的精神。
当时,鲁迅战斗在帝国主义卵翼下的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在南方热气腾腾的大好革命形势推动下,北方反帝反封建的烈火愈烧愈旺。尽管这时作者亲身经历了五四新文化统一战线的分化,有时不免产生“两间余一卒,荷戟独旁徨”的孤独之感,但是他的主导精神却是积极向上、奋勇前进的。正是在这种心境下,鲁迅写了这篇战斗的、优美的借景抒情的散文。
借助丰富的想象,作者首先描绘了一幅分外妖娆的“江南雪景图”。生动,美丽,洋溢着诗情画意,耐人寻味。……
这篇散文,脍炙人口,感人肺腑,其主要原因是它充满着诗意。所谓诗意,主要指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感情,美丽的想象和新颖的意境,精练而富于美感的语言,三者有机地结合,形成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不论对江南的雪、雪野,还是对天真烂漫的孩子们,也不论对明艳剔透的雪罗汉,还是对朔方的如粉、如沙的雪花,作者都是以饱蘸感情的笔触,予以形象的描绘,借雪景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托形象来寄寓自己深刻的思想。正因为《雪》不是一幅单纯的雪景画,而是以革命的思想感情作为灵魂,表现了作者崇高的精神世界,所以才有感人心魄的艺术力量。试问,当你读到朔方的雪花“蓬勃地奋飞”的动人描写时,你不觉得有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鼓舞着你吗 好像我们也要冲风冒雪“升腾”起来,同作者一起战胜那“凛冽的天宇”,去倾听暖国的“青春的消息”。
《雪》中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渗透在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所创造的意境之中。作者描绘江南和朔方两幅雪景图,不是平板地一览无余地摹拟生活,而是张开想象的翅膀,由“朔方的雪花”联想到“暖国的雨”,由“雨”联想到“江南的雪”,由“雪”联想到山茶、梅花盛开的“雪野”,由“雪野”联想到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人情景;即使描写现实中的“朔方的雪花”,想象也“飞腾”起来,浮想联翩,神游宇宙。正由于作者的联想力和想象力极其丰富,所以才创造了雄浑壮丽的意境,给读者留下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通过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的再创造,既可以扩大和丰富《雪》这篇散文的内容,也可以使人更强烈地感到美的享受和艺术的满足。
《雪》的浓郁的诗意还有赖于优美的语言得以表现。鲁迅抒情散文的语言,总是精粹简洁,具有生活的鲜明色彩和动人的旋律。如作者写江南的雪景,语言华美,文采风流,柔美之中又不乏健美;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语言,朴素形象,生活气息很浓,虽然没有特别华丽的词藻或夸张的笔墨,但孩子们的鲜明个性、雪罗汉的幽默神态却跃然纸上;写北方雪景的语言,热烈,瑰丽,抒发了作者面对冷酷现实的战斗豪情。
总之,这篇散文,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托物言志,寓意深刻,做到了形式和内容、文字的美和思想感情的美的高度统一,每读之,便觉得有一股浩然之气,荡人心胸,开人眼界,促人振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雪》教学设计
设计者:王君
(郑重声明:本设计所有权归著作人及出版人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盗用本设计进行营利活动,更不得进行网络传播,一经发现,将诉诸法律,严肃处理。)
【教学目标】
1.感受鲁迅先生寄寓在雪中的对美好理想的赞美追求以及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
2.品味优美凝练的语言。
3.美文诵读训练。
【教学重难点】
1.对含蓄凝练的语言的挖掘品味。
2.美文诵读训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师生一起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伟人写景,我们往往能从中读到伟人的心胸志向。今天我们就来品读鲁迅先生的《雪》,感悟鲁迅先生的情。
二、在诵读中品味语言,感悟文意
1.第一次诵读。
要求:(1)读得准确,读得流畅。(2)齐读,自由诵读、学生选句表演诵读,教师指导诵读。
2.第二次诵读。
要求:读出层次,找出一个关键的转折连词把全文分成两个部分。
明确:第四自然段的“但是”把全文分为了两个部分,前四段写的是江南的雪,四五六段写的是北方的雪。
3.第三次诵读。
要求:(1)读出情感,读出整体感知,读出对比。请学生根据自己朗读的感受说句子,把作者的思路和情感浓缩为关于南国的雪和北国的雪之比较映衬的一句话:
虽然 但是
明确:可以引导学生这样说:
虽然南国的雪滋润美艳,但北国雪更大气磅礴。
虽然南国的雪热闹生动,但北国的雪更孤独而悲壮。
虽然南国的雪充满情趣,但北国的雪更充满战斗精神。
虽然南国的雪年轻,但北国的雪成熟。
虽然南国的雪因为温柔宁静而迷人,但北国的雪却因为热烈蓬勃而撼人。
虽然我爱南国雪的美艳,但我更爱北国雪的坚强。
虽然我梦里都是南国雪花今又开,但我更因北国雪的蓬勃而流连。
4.第四次诵读。
要求:重点读1到3自然段关于“南国的雪”的段落,要求读出凝练语言背后的含蓄的情感。为了调动学生发现和探究的兴趣,可以独辟蹊径,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出现的几对虚词的表情达意作用,揣摩作者的内在情感。
(附一段关于虚词品味的教学实录文字:
比如第一自然段中的两个“还”:一是“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有“还”无“还”,情趣大不相同。惊喜和快乐之情都在这两个“还”中了。朗读的时候,让学生用气声读出这两个“还”,那么作者对于南国雪“滋润美艳”的赞美就更一展无遗了。
还有三个“也”。一是“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我让大家想象“也”字背后的故事,让大家七嘴八舌地一议,把“也”字藏着的大人小孩兴高采烈同心协力争先恐后的欢乐劲儿描述出来了。二是“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反复朗读了几次后,大家都笑了,正是这个“也”字,活灵活现地表达出了雪罗汉憨态可掬的形象。三是“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好一个“也”,含蓄而又有力地传达出了作者的怜惜。
又如两个“终于”。一是“终于分不清是葫芦还是罗汉”,我让孩子们设计朗读,有些孩子设计成很遗憾的读法,也有些孩子设计成嘲笑的读法,最终大家一致认为读成自嘲的口气比较好:雪罗汉塑得高明与否并不重要,关键是过程中的快乐啊!二是“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这和全文的“拍手,点头,嬉笑”相映衬对比着,淡淡的愁绪就表达出来了,而它又和后文的“也褪尽”和过渡词“终于”相呼应,作者的情感变化便在文字之间淡淡地流动着了。
两个“但”也是不可以忽视的。“……我可记不真切了。但在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嗡地闹着”,这一转折,就转出了“我”对南国雪的美好回忆和向往。而后文的“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但”和“终于”配合着,预示了作者情感的微妙变化,也为全文的文思大转折“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埋下了伏笔。)
5.第五次诵读。
要求:重点朗读第4、5、6自然段写“北方的雪”的文字,继续要求学生读出对比。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探究兴趣,可以讨论一个问题:作者用“但是”一词把“北方的雪”作为了全文的高潮,展示了自己对北方的雪的热爱和赞美。请学生细读,说一说这三个自然段中哪些词语最能表达出作者情感的彭湃激越。
明确:可以是形容词:蓬勃、灿灿、凛冽等写出了北国雪的朝气;可以是动词:奋飞、升腾、旋转、闪烁等写出了北国雪的活力;可以是名词:旷野、天宇、精魂等写出了北国雪的豪气……
三、在诵读中总结全文
要求:有感情地诵读全文,进一步读出作者的心声。要求用下面的形式表达出自己对《雪》的理解。
鲁迅的《雪》,让我读出了 。
《雪》让我读出了一个 的鲁迅。
明确:允许学生多元解读。教师可以联系鲁迅先生对于“深沉雄大、壮阔古拙”的美的赞美来提升学生对于《雪》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奋斗的、向上的、闪光的北方的雪的精魂正是鲁迅自己的精魂,也是他终生为之呼号的民族精神。
四、课后作业
上网查阅有关于鲁迅散文诗集《野草》和《雪》的资料。
【资料宝藏】
1.拓展阅读
《野草》题辞
鲁 迅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2.文本解读
从《野草》看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
于仲达
内容提要:
《野草》使我感到鲁迅是真实的,不同于他在其它的作品中对生活的旁观与理性的剥脱,《野草》中的鲁迅面对的是自己,而且仅仅面对自己,仿佛一个人对赤裸裸的自己做了痛苦的解剖。这是一种直视灵魂深处的表白,如同深夜里一个人对内心的造访。史铁生曾说过:“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我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世界……这是最后的眼睛,是对白昼表示怀疑而对黑夜素有期盼的眼睛。”《野草》是鲁迅刻意为自己营造的黑夜,在夜的静默与黑暗的包围下,白天的一切浮华与伪装沉淀,所有防御的面具一一卸下,人便在这样的夜晚,变得脆弱了。《野草》中的鲁迅是脆弱的,他的脆弱来源于自我的真实。因为真实所以拒绝麻木;因为真实所以还会愤怒;因为真实所以感到痛苦;灵魂的痛,隐隐作痛的痛,因晨昏交替而痛,因动荡与愚昧的人群而痛,在这样的脆弱的鲁迅眼里,平凡的人事里都含有一切的永久的悲哀。鲁迅式的疯狂表现在:拒绝,拒绝妥协;反抗,反抗绝望;批判,批判丑恶,用所有的激情去关注,在黑夜里吞下自己的悲哀与脆弱,冷静着,并希望着……野草在地表生长,在希望中绝望的脆弱的死者没有隐没,取而代之的是一位勇士,书写着死者在绝望中的希望。野草中包含着许多成对的形象和观念:空虚和充实,沉默和开口,生长和腐朽,生和死,明和暗,过去和未来,希望和失望,矛盾的并列正是勇者在对脆弱内心的审视下无声的语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鲁迅先生寄寓在雪中的对美好理想的赞美追求以及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
2.品味优美凝练的语言。
3.美文诵读训练。
【教学重难点】
1.对含蓄凝练的语言的挖掘品味。
2.美文诵读训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师生一起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伟人写景,我们往往能从中读到伟人的心胸志向。今天我们就来品读鲁迅先生的《雪》,感悟鲁迅先生的情。
二、在诵读中品味语言,感悟文意
1.第一次诵读。
要求:(1)读得准确,读得流畅。(2)齐读,自由诵读、学生选句表演诵读,教师指导诵读。
2.第二次诵读。
要求:读出层次,找出一个关键的转折连词把全文分成两个部分。
明确:第四自然段的“但是”把全文分为了两个部分,前四段写的是江南的雪,四五六段写的是北方的雪。
3.第三次诵读。
要求:(1)读出情感,读出整体感知,读出对比。请学生根据自己朗读的感受说句子,把作者的思路和情感浓缩为关于南国的雪和北国的雪之比较映衬的一句话:
虽然 但是
明确:可以引导学生这样说:
虽然南国的雪滋润美艳,但北国雪更大气磅礴。
虽然南国的雪热闹生动,但北国的雪更孤独而悲壮。
虽然南国的雪充满情趣,但北国的雪更充满战斗精神。
虽然南国的雪年轻,但北国的雪成熟。
虽然南国的雪因为温柔宁静而迷人,但北国的雪却因为热烈蓬勃而撼人。
虽然我爱南国雪的美艳,但我更爱北国雪的坚强。
虽然我梦里都是南国雪花今又开,但我更因北国雪的蓬勃而流连。
4.第四次诵读。
要求:重点读1到3自然段关于“南国的雪”的段落,要求读出凝练语言背后的含蓄的情感。为了调动学生发现和探究的兴趣,可以独辟蹊径,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出现的几对虚词的表情达意作用,揣摩作者的内在情感。
(附一段关于虚词品味的教学实录文字:
比如第一自然段中的两个“还”:一是“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有“还”无“还”,情趣大不相同。惊喜和快乐之情都在这两个“还”中了。朗读的时候,让学生用气声读出这两个“还”,那么作者对于南国雪“滋润美艳”的赞美就更一展无遗了。
还有三个“也”。一是“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我让大家想象“也”字背后的故事,让大家七嘴八舌地一议,把“也”字藏着的大人小孩兴高采烈同心协力争先恐后的欢乐劲儿描述出来了。二是“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反复朗读了几次后,大家都笑了,正是这个“也”字,活灵活现地表达出了雪罗汉憨态可掬的形象。三是“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好一个“也”,含蓄而又有力地传达出了作者的怜惜。
又如两个“终于”。一是“终于分不清是葫芦还是罗汉”,我让孩子们设计朗读,有些孩子设计成很遗憾的读法,也有些孩子设计成嘲笑的读法,最终大家一致认为读成自嘲的口气比较好:雪罗汉塑得高明与否并不重要,关键是过程中的快乐啊!二是“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这和全文的“拍手,点头,嬉笑”相映衬对比着,淡淡的愁绪就表达出来了,而它又和后文的“也褪尽”和过渡词“终于”相呼应,作者的情感变化便在文字之间淡淡地流动着了。
两个“但”也是不可以忽视的。“……我可记不真切了。但在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嗡地闹着”,这一转折,就转出了“我”对南国雪的美好回忆和向往。而后文的“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但”和“终于”配合着,预示了作者情感的微妙变化,也为全文的文思大转折“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埋下了伏笔。)
5.第五次诵读。
要求:重点朗读第4、5、6自然段写“北方的雪”的文字,继续要求学生读出对比。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探究兴趣,可以讨论一个问题:作者用“但是”一词把“北方的雪”作为了全文的高潮,展示了自己对北方的雪的热爱和赞美。请学生细读,说一说这三个自然段中哪些词语最能表达出作者情感的彭湃激越。
明确:可以是形容词:蓬勃、灿灿、凛冽等写出了北国雪的朝气;可以是动词:奋飞、升腾、旋转、闪烁等写出了北国雪的活力;可以是名词:旷野、天宇、精魂等写出了北国雪的豪气……
三、在诵读中总结全文
要求:有感情地诵读全文,进一步读出作者的心声。要求用下面的形式表达出自己对《雪》的理解。
鲁迅的《雪》,让我读出了 。
《雪》让我读出了一个 的鲁迅。
明确:允许学生多元解读。教师可以联系鲁迅先生对于“深沉雄大、壮阔古拙”的美的赞美来提升学生对于《雪》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奋斗的、向上的、闪光的北方的雪的精魂正是鲁迅自己的精魂,也是他终生为之呼号的民族精神。
四、课后作业
上网查阅有关于鲁迅散文诗集《野草》和《雪》的资料。
【资料宝藏】
1.拓展阅读
《野草》题辞
鲁 迅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2.文本解读
从《野草》看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
于仲达
内容提要:
《野草》使我感到鲁迅是真实的,不同于他在其它的作品中对生活的旁观与理性的剥脱,《野草》中的鲁迅面对的是自己,而且仅仅面对自己,仿佛一个人对赤裸裸的自己做了痛苦的解剖。这是一种直视灵魂深处的表白,如同深夜里一个人对内心的造访。史铁生曾说过:“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我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世界……这是最后的眼睛,是对白昼表示怀疑而对黑夜素有期盼的眼睛。”《野草》是鲁迅刻意为自己营造的黑夜,在夜的静默与黑暗的包围下,白天的一切浮华与伪装沉淀,所有防御的面具一一卸下,人便在这样的夜晚,变得脆弱了。《野草》中的鲁迅是脆弱的,他的脆弱来源于自我的真实。因为真实所以拒绝麻木;因为真实所以还会愤怒;因为真实所以感到痛苦;灵魂的痛,隐隐作痛的痛,因晨昏交替而痛,因动荡与愚昧的人群而痛,在这样的脆弱的鲁迅眼里,平凡的人事里都含有一切的永久的悲哀。鲁迅式的疯狂表现在:拒绝,拒绝妥协;反抗,反抗绝望;批判,批判丑恶,用所有的激情去关注,在黑夜里吞下自己的悲哀与脆弱,冷静着,并希望着……野草在地表生长,在希望中绝望的脆弱的死者没有隐没,取而代之的是一位勇士,书写着死者在绝望中的希望。野草中包含着许多成对的形象和观念:空虚和充实,沉默和开口,生长和腐朽,生和死,明和暗,过去和未来,希望和失望,矛盾的并列正是勇者在对脆弱内心的审视下无声的语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