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 木兰诗
Ⅰ课课达标我能行
一、积累·识记
⒈给加点词注音。
可汗( ) 骏马( ) 鞍鞯( ) 溅溅( )
燕山( ) 胡骑( ) 啾啾( ) 霍霍( )
⒉根据拼音填汉字。
机_____(zhù) _____(pèi)头 机_____(zhù) 金_____(tuò)
赏_____(cì) 红_____(zhuāng) _____(bàng)地 云_____(bìn)
⒊选出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
A.围棋大师常昊先生经常走出一些出其不意的妙着,使对手应接不暇。
B.2003年初春那段时间,防止“非典”成为了当时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
C.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救灾物资络绎不绝地运到灾区,灾民们终于有了欢声笑语。
D.为了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长期以来,学校致力于优化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可谓到了处心积虑的地步。
⒋选出与原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梅尧臣的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常被后人引用,借以说明
A.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短长。 B.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缺憾。
C.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千秋。 D.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所爱。
⒌下列运用标点符号恰当的一项是( )
A.百科全书基本上有两种:一是综合性的;一是专业性的。综合性的是包括古今中外一切学科和门类知识的大型百科全书;专业性的是专门介绍某一学科某一知识领域的百科全书。
B.<<水浒传>>里景阳冈下那个小酒铺门前,一杆旗子高竖,上书五个字:“三碗不过冈”。
C.文学工作者应培养起自己对语言的敏感, 才有利于遣词用字,写出明确、清晰、生动、鲜明、节奏和谐、音调优美的作品来。
D.你可曾想到白发苍苍的老父老母 可曾想到嗷嗷待哺的儿女 可曾想到孩子们稚嫩的心灵 将因此而蒙受巨大的创伤!
⒍《木兰诗》选自 (朝代) 编的《 》,这是 (朝代)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⒎按原文填空。
⑴ ,惟闻女叹息。
⑵旦辞黄河去, 。
⑶ ,关山度若飞。
⑷可汗问所欲, 。
⑸文中使用互文手法写出战争惨烈的诗句是 , 。
二、语言运用
⒈说出漫画的含义
⒉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有一天德国大诗人歌德在公园里散步,正巧在一条狭窄的小路上碰上了一位反对他的批评家,那位傲慢无礼的批评家对歌德说:“你知道吗,我这个人是从来不给傻瓜让路的,”机智敏捷的歌德回答说:“而我却恰恰相反。”说完闪身让路,让批评家过去。
歌德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⒊请用“树挂”、“冰雪节”、“太极拳”连成一段话,描绘一幅画面。
三、课外双基
⒈4、奠定了三国鼎立基础的战役是(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彝陵之战 D哓亭之战
⒉“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后被茫茫道士、渺渺真人带入红尘,历尽了离合悲欢”以上情节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
Ⅱ阅读拓展我参与
一、课内阅读。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度: 朔: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概括选文内容。
4.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原因是什么?
二、课外阅读。
平分生命
男孩子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父母早逝,他是妹妹唯一的亲人。然而灾难再次降临在这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妹妹染上了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血液太贵,男孩子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免去了手术的费用。
作为妹妹惟一的亲人,男孩的血型与妹妹相符。医生问男孩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的疼痛。男孩开始犹豫,10岁的大脑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终于点了点头。
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邻床的妹妹微笑。抽血后,男孩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医生忙完后,男孩停止了微笑,声音颤抖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医生正想笑孩子的无知,但转念又被孩子的勇敢震撼了:这个10岁的小男孩,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肯输血给妹妹。在那一瞬间,男孩为所作出的决定付出了一生的勇敢——他下定了死亡的决心。
医生的手心渗出了汗,他握紧了男孩的手说:“放心吧,孩子,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男孩眼中放出了光彩:“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医生微笑着,充满了爱心:“你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
男孩从床上跳到地上,高兴得又蹦又跳,他在地上转了几圈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抬起了胳膊——刚才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我就把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人每人活50年!”
所有的人都被震撼了,这不是孩子无知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最纯真的诺言。
1.当医生问男孩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的疼痛时,男孩为什么犹豫?最终他为什么答应为妹妹输血?
答:
2.抽血时,男孩一声不响,只是向邻床的妹妹微笑,这表现了男孩怎样的心理?
答:
3.医生的手渗出了汗的原因是:
4.文章末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5.读了本文,谈谈你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答:
永远的遗憾
我们家只有一个妹妹。她小,倒数第二,其余四个都是男孩。父亲已年过半百,母亲则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在我们那还未富裕起来的小山村,我们家属贫困之列。
我们兄妹5个,都是读书勤奋的学生。而我们贫困的家庭,的确是无法支撑5个人的学习费用!妹妹仅仅读到小学四年级,就停学了。她默默地离开了学校,在家里帮父母干活,而让4个男孩继续读下去。妹妹几乎成了家庭的支柱。她12岁开始进山打柴。每次能挑回五六十斤干柴,当地的价钱是一元。然而靠的就是这一元钱,换回我们全家的油盐,还有我们兄弟读书的费用。终于,大哥考上大学了。一年之后,二哥又将踏入高等院校的大门。
我也读高中了。我是班上家庭最贫困的学生之一,经常吃不饱饭,更不用说吃什么菜了。有时饿得实在不好受时,就花两分钱,去水房打一碗开水,泡着粗粮拼命咽下去。在那些日子里,我唯一盼望的,是在校门口那条泥泞路上,见到妹妹的身影。
县城的中学,离家一百多里。为了节省车费,妹妹每次来送米、送菜、送钱给我,都是走着来又走着回去。而每次交到我手上的,总是沾着她温热的汗水的米,几罐子自腌的咸菜,还有皱巴巴的钞票;有时是5毛,有时是1元。从来没有过两元的,可是对于我来说,这是多少血汗的积累!
在县城的高中,我读了3年。妹妹就这样给我送了3年!每次,她总是在大门口站着,把东西交给我,重重地吁口气,向教室、操场的方向茫然地看上几眼,又默默地转身走上回程路。我知道妹妹也想读书,可我们家,实在是穷,实在是没办法啊!
有一次,妹妹来送米时告诉我,村里好些女孩子都到城里去了。有的去做工,有的去给人家当保姆。“你记得我们的邻居阿兰吗?哥,她也到县城去了。才两个月,回家一趟,穿了几件新衣,是主人家给的,还给衣服,还给钱,说给我介绍一家,也去当保姆。哥……”
我明白了妹妹的意思。可是,她一走,家里的活谁干?父母又由谁来照顾?还有读小学的弟弟又由谁来关照?
妹妹默默地低下了头。“哥,我知道……”她又朝来路默默地走去。看着她瘦小的身影,我当时心头一阵辛酸,妹妹,你是我们全家的支柱啊!
农闲时,我们放假回到家,妹妹却早一天出去了。她是和村里的一群汉子和身强力壮的妇女结伴而去的。她留下话说,哥哥们读书都要钱,这段时间田里家里活不多,我们兄弟都干得了;她要和大人们一道去卖苦力,好挣些钱,给哥哥读书、帮补家用……
我们这些当哥哥的,听了都默默无语。我们拼命做她留下的活,恨不得一天把一年的活儿全干了,更恨不得一天把几年的书全念完!
妹妹随着大人们勇敢地“闯荡四方”,连我们这些出门在外的哥哥听了也大为惊讶:她为了卖苦力,竟到过北京、天津、武汉等大城市!挖土方、栽树、割麦、割稻,她都干过。妹妹曾用她那歪歪扭扭、错漏甚多的字体,给我写过一封信。说他这次给我的钱不多,是因为给那个林场老板干活前没讲好条件,结账时,吃亏了:干了3个月的活,栽树、挖土、除草什么都干,到头来每天只有7毛钱!她的吃、住用去了一些,现在只有15元了,全寄给我……她嘱咐我一定要读好书,一定啊!读了书不会再轻易受骗,读了书不用那么凄凉地远出卖苦力……
当我收到那几乎每一分浸透着汗水与辛酸的15元钱,又把它给弟弟和哥哥时,我真想捂着脸号啕大哭一场,我们的妹妹啊!
穿上庄严整齐的军装,我走进了大学。我这个高大男子汉,却禁不住泪水一行行滚落------我想起了妹妹。
1、自己的话概括妹妹为了维持贫困的家庭生活,让哥哥们读书的几件事?
2、文题中“永远的遗憾”指的是什么?
3、为什么妹妹每次把东西交给我时,要向教室、操场的方向看上几眼?画线词句分别表达了妹妹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4、“妹妹就这样给我送了3年”中的“这样”指代什么内容?
5、如何理解“我们这些当哥哥的,听了都默默无语------更恨不得一天把几年的书全念完”这段话?
6、读了这篇文章妹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Ⅲ创新探究
一、综合实践。
花木兰被称为帼国英雄,你还知道哪些帼国英雄?请写出她们的名字及事迹。
二、木兰回家后,梳妆打扮后伙伴们都“惊忙”了,请你想象一下当时伙伴们的心理,以《木兰回家后》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文章。
Ⅰ一、⒈hán jùn jiān jiān yān jì jiū huò⒉杼 辔 戎 柝 赐 妆 傍 鬓⒊B⒋B⒌B⒍略⒎⑴~⑷略⑸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二、⒈①习惯于束缚的人没有创新意识②过多的束缚使人失去个性③墨守成规只能止步不前④家庭教育不能束缚孩子的发展(任意一点均可)⒉批评家是个傻瓜。⒊略⒋三、⒈A⒉《红楼梦》Ⅱ一、1.过;北方2.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千百次的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胜利归来3.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4.一是人物的传奇性,二是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二、㈠1.他认为抽血会失去生命,所以开始犹豫。后来为妹妹输血,因为他是妹妹惟一的亲人,他觉得有责任照顾好妹妹,即使是用生命做代价。 2.男孩意在安慰妹妹,不要害怕,病很快就会好的。 3.小男孩的精神强烈地震撼了他的心。 4.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5.(略)㈡1、5件事:(1)12岁打柴,换回油盐及兄弟读书的费用。(2)走一百多里到县城,给哥哥送米、菜、钱。(3)为了支持家,帮助哥哥读书,自己想读书,不能;想进城做工,也不能。(4)农闲时,和村民闯荡四方。(5)给哥哥写信,嘱咐要好好读书,以免受骗。2、"永远的遗憾"指的是哥哥为没有尽到兄长的职责而遗憾;也遗憾妹妹本来应上学,然而却牺牲了自己,却照顾家,帮助哥哥念书,付出了巨大代价。3、妹妹渴望读书,也想上学。"重重地吁口气"表现了妹妹如释重负,完成了任务;"茫然地",表明妹妹心里也想念书,但生活不允许,不得不放弃希望。"默默地",妹妹的寡言、厚重、善良全都在不言之中,出于不可能上学,无言地离去。4、一百多里路程,每次都是走着来又走着回去。5、写出哥哥们沉重的心情,觉得哥哥应照顾、养护妹妹,可是却要妹妹为他们付出青春的代价,付出血汗,内心的负疚与遗憾交织在一起。6、写出人物特点即可。Ⅲ一、略二、略(共19张PPT)
《木兰诗》,又称《木兰辞》,选自郭茂倩编录的《乐府诗集》,它的体裁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方民歌。北方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鼓角横吹曲”为主,所谓“鼓角横吹曲”即在马上演奏的军乐时有鼓和号角而得名。《木兰诗》便是这种代表作。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找出读不准的或不会读的生字小组内交流,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推荐一生到他组交流,若还不能解决课堂上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决。
读诗小窍门
一、语句停顿适当
二、语速疾缓适中
三、语调高低讲究
最好以“我喜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句,它塑造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木兰形象”。
我喜欢“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它塑造了一个_________木兰的形象。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他塑造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木兰形象。
孝敬双亲钟爱国家
英勇、果敢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它塑造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木兰形象。
机智、谨慎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它塑造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木兰形象。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它塑造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木兰形象。
不慕荣利,渴望和平劳动生活
爱美丽,归家万分惊喜
我欣赏 我想象
《木兰诗》通过木兰从军,英勇征战,凯旋团聚的故事。塑造了一位不朽的女性形象它既是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金戈铁马的战士。她把对国家的爱与对亲人的爱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们勤劳、智慧、谨慎、果敢、坚强、渴望和平的优秀品质。
提示:可从文本内容和人物形象两个方面总结《木兰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节奏美和音韵美,培养语感,提高记诵能力。
2. 引导学生领会故事情节富有戏剧性、生动性的特点。
3. 引导学生加深体会本文详略处理得当的写作特色。
4. 了解木兰这一巾帼形象,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的向往。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理清文章思路,并划分层次,概括段意。
2. 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文字词(分发,不然教学进度来不及)(按其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板书出字词)
唧唧:虫叫声。形容叹息声。
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机杼:织布机。杼: 织布梭子
何所思:想的是什么。
忆:思念
军帖:tiě军中的文告。
可汗大点兵:kèhán皇上大规模的征兵。 可汗:古代我国某些少数民族的君主称号。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军书:征兵的名册。 十二:表示多数,非确指。下文的“十年”“十二转”“十二年”情形相同。
爷:同下文的“阿爷”同,都指父亲。
愿为市鞍马: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为:为此(指替父出征) 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鞯: 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马笼头。
旦:早晨。
溅溅:jiān水流声。
胡骑:jì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啾啾:jiū战马嘶鸣的声音。
万里赴戎机 :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 戎机: 军机军事,这里指战争。
关山度若飞: 象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塞,越过一座座的山脉。度,过的意思。
朔气传金柝:shuò从北方来的寒气中传来了用刁斗报更的声音。 朔:北方 ,金柝: 即刁斗。
铁衣:铠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服装。
天子:指上文的“可汗”。
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
策勋十二转:zhuǎn记功很多次。 策勋:记功。 转:次的意思。
赏赐百千强:赏赐很多很多的财物。 强:有余。
问所欲:问(木兰)要求什么。
不用:不愿作。尚书郎: 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当时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郭:外城。
扶将:扶持。
红妆:古代称女子的装饰为红妆。泛指艳丽装饰。
霍霍:磨刀急速的声音。
著:zhuó穿的意思。
旧时裳: cháng古代称下身穿的衣裙。
云鬓:向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帖花黄:帖,同“贴”。花黄:当时妇女脸上的一种装饰。
火伴:同伍的士兵。当时规定若干士兵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火同“伙”。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雄兔和雌兔都脚步跳跃,目光迷离;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哪能分辨出哪个是雄哪个是雌 傍地走:贴着地面跑。走:跑。
什么叫通假字?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
1.著我旧时裳:——著—着,zhuó,穿。
2、对镜帖花黄 “帖”同“贴”
3、出门看火伴“火”同“伙”
课文朗读: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课文导语:
同学们知道吗?我国古代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
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放映影片《花木
兰》片段三分钟),今天我们想要更详细地了解花木兰的故事,就让我们一同来
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常识(分发)
《 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什么叫“巾帼英雄”?——女性中的英雄人物。“巾”和“帼”是古代妇女戴的头巾和发饰,“巾帼”借指妇女。
本文是一首叙事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它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璧”.
何为“乐府诗”?
乐府是汉朝的音乐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专门收集民歌,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成为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
课内问题--串讲:(含语言分析)(板书出题目)
1、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部分内容。
1、停机叹息 8句
2、决心从军 8句
3、 整装、出征 4句、8句
4、十年征战6句
5、辞官还乡8句
6、合家欢聚16句
7、比喻赞美 4句
2、诗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言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详写女儿情态,略写英雄气慨——无情未必真豪杰。
1(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2(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是对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
这样安排是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概写木兰十年征战的生活。由于诗的重点不在于诓歌主人公驰骋沙场、克敌建功的英雄行为,而在于颂扬她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所以对战场和战争略写。
3. 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 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忧愁。
② 能使文章简洁。
4. 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心理活动。(用自己的话归纳)
忧虑——反复思考——下定决心
5. 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如果只说一处,则淡乎寡味,读几遍就能体味出来。
① 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
② 战事紧迫。
③ 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
④ 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6. 木兰为什么辞官还乡,请你结合自己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了解来谈看法。
① 不慕荣华富贵,愿与家人团聚。
② 向往和平劳动生活。
③ 封建礼法,歧视妇女。
7. 第六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8.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
可看视频。
9. 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是一个生动的比喻。对木兰的赞美。
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10、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师总结: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11、总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12.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请查找、搜集。
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起义赴疆场。
13、修辞方法:
互文是指一联中的两句词语意思互相补充,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互文“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
在这里互相渗透,互相说明,意义上是合指的,兼顾的。作者为了求得诗句的统一,音调的和谐才分开来写。这种修辞手法叫“互文”,就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上下文的意义互相交错,补充。
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手法。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这两句的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不是开了东阁的门而不进去,然后转到西阁的床上去坐着。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窗对镜理云鬓,当窗对镜帖花黄。
这两句的意思是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又如:——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东西左右都种植了松柏和梧桐。
夸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排比: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和句子成分排列起来组成。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反复: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对偶:古代诗文里经常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的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和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
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反、不重复用字。
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的五条要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就可以。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复沓: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顶真: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 讲以上修辞手法的目的是促进记诵,不宜作发挥。)
14、对联:
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沙场立奇功,女英雄驰骋战场保家卫国神州传佳话。
横批:谁说女子不如男
中心思想:
本诗通过对木兰代父从军,沙场征战和辞官还乡的叙述,塑造了木兰这一爱家、爱国,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 品质。
课文引申:——名言等
扩展资料(分发)——课外阅读
梁红玉击鼓退金兵: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韩世忠和梁红玉奉命镇守京口,与前来侵犯的金兵在黄天荡形成对歭局面。当时,金兀术拥兵十万,战舰无数,而韩世忠只有八千疲兵,如果硬战,无疑是以卵击石。认真分析了黄天荡的地形后,梁红玉心生一计,她让丈夫韩世忠率领小部分宋兵以舰引诱金兵深入苇荡,再命大队宋兵埋伏起来,并采取以鼓为命,以灯为引,用火箭焚烧敌船的作战计划,由梁红玉坐阵统一指挥。不可一世的金兵果然中计,两军开战,金兵被韩世忠引入了黄天荡,梁红玉三通鼓响,埋伏的宋军万箭齐发,顿时火光冲天,金兵纷纷落水,弃船逃命,死伤无数。梁红玉又以灯为引,指挥宋军乘胜追击,把金兵打得落花流水。
穆桂英大破天门阵:
当年,大宋皇帝派杨延景率领孟良、焦赞二将和他的儿子杨宗保去边关镇守,走到泰山脚下,遇到了两股强敌,一是白天祖在这里大摆天门阵,一是穆桂英占领着穆柯寨。穆桂英擒了杨宗保,后来穆氏桂英向宗保求婚,杨延景答应, ,穆桂英便和杨氏父子合兵,前往南天门破白天祖的天门阵。
南天门下面,全是陡崖峭壁,白天祖在这里布下了短刀手、弓箭手,可以说是寸步难行。穆桂英心生一计,她和杨氏父子如此这般地说了一番,便带着在大队人马转到泰山背面,顺着南天门后的大峪直奔而上,来到南天门的后面,白天祖悉心注视着正面,哪 里想到穆桂英又从背后插来一刀。白天祖措手不及,慌忙间与穆桂英交战,兵士们一见早乱了阵脚,穆、杨两家,前后夹击,把白天祖打了个人慌马乱,一塌糊涂,破了天门阵。现在,南天门后边的那条沟,叫“穆桂英沟”,便是缘此得名。
红娘子起义赴疆场:
明崇祯四年的春天,流浪艺人的领 头人是一位二十出头的姑娘,因常穿一身红色表演装,人们都称她红娘子。这天,红娘子的班子来到河南祀县,在县城闹市的一块空地里摆起场子,认识了一位公子叫李岩,乃是当朝户部尚书李精白的小儿子,年方二十,已有举人身份。
三年后,李岩奉父母之命与大家闺秀汤柳容结为夫妻,汤氏秀美文静,知书识理,婚后的生活还算美满和洽。
由于杞县一带也闹起严重的饥荒,李岩心感神伤,当即打开了自家的粮仓救济饥民,并出面请求县令宋常咸,打开粮仓放粮济民。李岩果敢他说:“救人事大,应见机而行,倘若上级追究起来,我甘愿承担全部责任!”
事后,省府闻讯后果然派官吏来调查此事,宋县令唯恐自己牵涉进去掉了乌纱帽,一口推说是李岩带领饥民强行开仓抢粮,自己毫无办法。如此一来,案情性质大变,李岩成了哄抢 粮仓的首犯,被关进大牢听候发落。
恰好此时红娘子一行巡回演出又来到了杞县县城,于是救了李岩。
李岩对自己越狱逃匿行为惶恐担心,到城中县衙去投案。为李岩的不翼而飞,宋县令正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这时见李岩又自回罗网,连忙把他钉上脚镣手铐,打入地牢,诬陷 他是串通贼人的要犯,准备就地处死。
红娘子再次救出了悲愤已极的李公子。李岩只好接受了红娘子的提议,打起义旗,聚众为军,与朝廷抗争!很快就形成了一股声势浩大的义军队伍。
李尚书夫妇大感家门不幸,羞愧难当,为了表示自己对朝廷的忠心,李尚书夫妇一家人一同自缢而绝,汤氏也在其中。
后来,李岩的起义军与闯王李自成的部队结合在一起,李岩成为李自成麾下出谋划策的重要人物。李自成坐上了皇帝宝座,听信了小人的挑拨,唆使牛金星用毒酒杀了李岩,此时红娘子正率领一支人马远在中原一带征战,侥幸逃过了李自成的迫害。李岩惨死的消息传来,红娘子悲愤填膺,立刻打起广“为夫报仇”的旗号,开始与李自成为敌。
到后来,李自成失势,清兵攻下西安,直驱中原,大军压头,红娘子被迫撤向湖北一带,将人马并入南明巡抚何腾蚊麾下;然而,不久之后,清兵南下,屠扬州、陷南京,南明很快烟消云散,红娘子也在激战中失去了下落。
习题讲解:
作业设计:
抄写解释字词及摘句(造句)
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