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语文七下《黄河颂》课件+教案+学生资料+听课教师资料+音频文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语文七下《黄河颂》课件+教案+学生资料+听课教师资料+音频文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3-13 19:43:04

文档简介

《黄河颂》教学设计
树德中学外国语校区 李 解
【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了黄河的形象,展现了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体现了诗人激越的爱国情怀。全曲由三个乐段构成。第一乐段音域宽广,气息深长,旋律起伏流畅,深情地歌唱了黄河的英姿。第二乐段以稍快的速度,热情的音调讴歌了中华古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赞颂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第三乐段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和激越的音调,展示出我们伟大的民族像黄河一样,永远向着胜利前进的形象。
【学生分析】学生是13—15岁的少年,已经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对文中的生字词有能力通过自学就解决;但是,对于分析、体会诗歌内在的感情还不是很好,尤其是学生的总体朗读素养还不够,可利用诗歌教学的契机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良好的朗读训练,提高他们地朗读素养。
【教学设想】《黄河颂》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教学时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通过直接诉诸视觉、听觉的画面和音乐来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学语言诗意化,环节紧凑,学生激情如行云流水般畅通无阻。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美民族伟大的内涵,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教学突破】鉴于作者是借黄河的英雄气概来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品格,所以首先应引导学生从感悟和认识黄河入手,进而引导学生将黄河的英雄气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品格相联系,结合本文创作的背景,从更宽广更深刻的层面去理解黄河和中华民族。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强烈爱国情感和伟大的民族精神。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中华之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上课前,播放与课文有关的音画资料,渲染烘托气氛。
一、导入
早在8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黄河以其坚强的风骨、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赞颂黄河英雄气概的诗歌——《黄河颂》。
二、话说黄河历史,奠定情感背景
学生随背景音乐,朗读学习有关黄河、黄河历史的知识。
三、吟读黄河颂歌,感受赞美之情
学生自由朗读
生生互读。
学生代表朗读,老师指导,学生学读。
全班齐读。(可配乐,教师点评)
分角色朗读。(可配乐)
教师范读。(可配乐)
全班齐读。(可配乐)
四、探究黄河精神,深入理解主旨
学生换词,深入理解诗歌。
五、咏唱黄河歌曲,深化情感教育
全班高唱《保卫黄河》。
附:《黄河颂 》 光未然
(朗诵词)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歌词)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我们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千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共21张PPT)
光未然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lù),全长5464公里,流经我国九个省(自治区),成「几」字形,向东注入渤海。
五千多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仰韶文化,在河南、山西等省发现的遗址,不下一千多处。
现在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城市——咸阳、西安、洛阳、郑州、安阳、开封、商丘等都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中国几代帝王都在黄河流域建都。尧、舜、禹的都城分别为今天的临汾、永济、禹县。
西安的大雁塔、秦始皇兵马俑,洛阳的龙门石窟等等,宏伟壮观,技艺高超,造型优美,不仅当时举世罕见,也是当今世界之奇作珍品。
抗日战争时期,黄河两岸活跃着广大军民,万山丛中、青纱帐里,到处都有敌后游击队的英勇斗争。









吟读黄河颂歌
自由朗读,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吟读黄河颂歌
小组互读,再读诗歌,
注意节奏、重音、语速、感情。
吟读黄河颂歌
学生朗读,老师指导。全班学读。
吟读黄河颂歌
学生领读,老师范读。
吟读黄河颂歌
老师领读,学生齐读。









传承黄河精神
根据你对黄河精神“伟大坚强”的理解,用一个相似的短语来替换它,发出你的誓言!









风在吼!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岗万丈高,
河东河北高梁熟了。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游击健儿真英豪!
端起了土枪洋枪,
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作业:
1、针对黄河断流和污染严重的这一严重的生态危机,设计一则公益广告词。
2、请用你模仿本课,写一首我们的母亲河——长江的赞歌。学生资料: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经我国九个省(自治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绥远、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九个省份,成「几」字形,向东注入渤海,沿途汇集了三十多条主要支流和无数溪川,流域面积达七十五万多平方公里。中游段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许多支流夹带大量泥沙汇入,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河水呈黄色,因而得名。
若把祖国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鸡,黄河就是雄鸡心脏的动脉。黄河长达5464千米,流域面积将近752443平方公里,与上千条支流和溪川相连,犹如无数的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为祖国大地输送着活力与生机。
五千多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仰韶文化,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省发现的遗址,不下一千多处,发现的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等,以表面红色而带彩纹的陶器最多最具特色,因此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
现在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城市——咸阳、西安、洛阳、郑州、安阳、开封、商丘等都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根据中国历史的记载,中国几代帝王建都均在黄河流域。平阳(今山西临汾)是尧的都域,舜之都为蒲圾(今山西永济),禹的都城是阳翟(今河南禹县)。
西安的大雁塔、秦始皇兵马俑,开封的铁塔、龙亭,洛阳的龙门石窟、白马寺,天水的麦积山石窟,银川的海宝塔,刘家峡的炳灵寺石窟等等,宏伟壮观,技艺高超,造型优美,不仅当时举世罕见,也是当今世界之奇作珍品。
在抗日战争时期,黄河两岸活跃着广大军民,万山丛中、青纱帐里,到处都有敌后游击队英勇斗争。《黄河颂》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了黄河的形象,展现了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体现了诗人激越的爱国情怀。全曲由三个乐段构成。第一乐段音域宽广,气息深长,旋律起伏流畅,深情地歌唱了黄河的英姿。第二乐段以稍快的速度,热情的音调讴歌了中华古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赞颂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第三乐段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和激越的音调,展示出我们伟大的民族像黄河一样,永远向着胜利前进的形象。
【学生分析】学生是13—15岁的少年,已经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对文中的生字词有能力通过自学就解决;但是,对于分析、体会诗歌内在的感情还不是很好,尤其是学生的总体朗读素养还不够,可利用诗歌教学的契机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良好的朗读训练,提高他们地朗读素养。
【教学设想】《黄河颂》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教学时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通过直接诉诸视觉、听觉的画面和音乐来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学语言诗意化,环节紧凑,学生激情如行云流水般畅通无阻。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美民族伟大的内涵,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教学突破】鉴于作者是借黄河的英雄气概来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品格,所以首先应引导学生从感悟和认识黄河入手,进而引导学生将黄河的英雄气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品格相联系,结合本文创作的背景,从更宽广更深刻的层面去理解黄河和中华民族。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强烈爱国情感和伟大的民族精神。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中华之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上课前,播放与课文有关的音画资料,渲染烘托气氛。
一、导入
师:大家知道“中华儿女”又被称为什么吗?
生:华夏儿女。
生:炎黄子孙。
师:不错。我们身上都流着同样的血。那大家知道我们的祖先最早起源于哪儿呢?
生:黄河流域
生:黄河两岸。
师:是的,早在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黄河以其粗犷、勇敢、坚强的风骨,纯朴、踏实、热情而真挚的风度,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魂。今天我们要体会吟诵的就是一篇赞颂黄河英雄气概的诗歌——《黄河颂》。
请同学们翻到课本43页。
在黑板上板书课文标题“黄河颂”、作者“光未然”。
二、话说黄河历史
师:同学们请看标题,黄河颂,“颂”是什么意思呢?
生:歌颂、赞美。
师:对,歌颂、赞美。要歌颂赞美黄河首先得了解黄河,了解黄河的历史,老师查阅精简了一些资料,请大家一起来了解、学习有关黄河、有关黄河的历史。
三、吟读黄河颂歌
师:黄河有着如此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千百年来,无数优秀的诗人为她写了无数优秀的诗篇。1938年秋冬,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遍中华民族的大地。现代诗人光未然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势、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挥笔写下了这首《黄河颂》!下面就先请同学们自由地诵读这篇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
生生互读。
学生代表朗读,老师指导,学生学读。(请选择你喜欢的几句或一节朗读给大家听听。没有关系,只要你读,老师给你指导)
问题准备:“黄河颂”,“颂”是歌颂赞美的意思,那么诗歌中哪些内容是最明显的表达作者的歌颂赞美之情的呢?(“啊!黄河!”要读得雄浑且要读出“颂”的味道。具体来说,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请一个女同学读“摇篮”部分。点评指导。全班齐读此部分。
请一个男同学读“屏障”部分。点评指导。全班齐读此部分。
请一个男同学读“铁的臂膀”部分。点评指导。全班齐读此部分。
“望”字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万丈”“九曲”“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全班齐读此部分。
文章的结束部分有两个句子是完全相同的,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朗读?(最后的四句,是作者发出的誓言,要向黄河学习,学习黄河的精神。誓言,就要读得坚定有力,干脆豪气。)全班齐读此部分。
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并且,第二句不是对上一句的完全重复,其中“你”要强调,重读,“伟大”“坚强”要断开读,“坚强”要尽力扬上去。
全班齐读。(可配乐,教师点评)
分角色朗读。(可配乐)
教师范读。(可配乐)
全班齐读。(可配乐)
四、品味黄河精神,深入理解主旨
师:同学们,感受了这篇豪迈磅礴的黄河颂诗,我们也领略和品味了黄河精神,那就是“伟大坚强”,我们是时代的骄子,今天我们也应该用我们自己的誓言来传承黄河精神,同学们能用一个相似的短语来替换诗歌结尾的“伟大坚强”,发出你的誓言吗?
生:一往无前。
生:豪情万丈。
生:勇敢无畏。
生:博大宽广。
生:保卫祖国。
生:开拓进取。
师:回首中华历史,几经沉浮,荣辱跌宕,就像这黄河,自天而来,九曲绵延,滔滔而歌。尤其是我们的近代史,曾经是山河破碎国人悲歌,曾经是几度血泪,万事蹉跎,甚至被戴上了一顶“东亚病夫”的帽子,病夫啊!但是黄河不服,黄河不屈,而今鸟巢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会, 5·12大地震中华民族的空前团结,金融危机中国经济笑傲世界江湖等等这就够了吗?这就够了吗?
生:不够。
师:错,是远远不够。我们要实现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靠我们尤其是靠在坐得大家勇挑重担。要把黄河精神传承下去。好,那我们最后就以全新的信念来唱响《保卫黄河》!
板书: 黄 河 颂
光未然
孕育
黄河 保卫 中华民族
激励
黄河精神 伟大坚强
誓 言 一往无前 勇不可挡
开拓进取 无坚不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