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1届高三4-5月语文模拟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2021届高三4-5月语文模拟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7 21:54: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诗词鉴赏专题
广东省梅州市2021届高三5月总复习质检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
刘长卿
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
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写景入笔,进而写及“琴声”。夜阑时分,月色皎洁,美好的琴声与周围环境是相互融和的。
B.颔联“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清幽,极为形象;“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侧面烘托琴声之超妙。
C.尾联“向君投此曲”点明诗人写诗的原因,也正是因为“知音难”,更突出了诗人此刻找到知音的喜悦和激动之情。
D.这首诗主要采用了借物抒怀的手法,诗人通过咏“琴”,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及个人际遇的感伤。
16.后来刘长卿把此诗改为五绝“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弹琴》)。你认为原诗和改诗相比,哪一首更好?请结合诗歌简要说明理由。(6分)
15.C(诗歌中没有表达喜悦和激动之情)
16. 示例:原诗更好。(1分)原诗用皎洁的月色、月下的庭轩营造了清幽的意境,更能衬托琴声的清幽美好;(从表现琴声的角度去分析3分)在情感表达方面,原诗不仅表达了自己不趋时尚的清高情怀,(1分)还有希望得到李侍郎赏识和提拔的愿望(1分),情感更加丰富。(或原诗意象丰富,富于画面美。用皎洁的月色衬托静夜时分琴声的清幽与美好,用“飗飗青丝”表现弹奏时琴弦如青丝在风中吹拂的样貌。从意象丰富的角度去分析3分)
示例:改后更好。(1分)改诗中的“泠泠”本指流水声,在表现琴声的清幽特点的同时,与后文“松风寒”的意境更为吻合,更加简明传神;(3分)在情感表达方面,原诗尾联表明了希望得到赏识和提拔的愿望,情感过于直露,改后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耐人寻味。(2分)
(能明确说出哪一首更好给1分,能从艺术效果和情感表达的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广东省汕头市2021年高考二模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过晋朝祠①
吴喻时
苍苍城郭绕西川,旧日中书今尚传。
绿野②逍遥看度鹤,香山③寂寞听啼鹃。
策平蔡地④一千里,身系唐朝三十年。
欲仰高风今何在,黄河水曲太行巅。
注:①本诗为明嘉靖年间,兵部右侍郎吴喻时过晋公祠留时所作。晋公祠是唐朝宰相裴度祠堂。作者任御史时曾几次弹劾当朝宰相严嵩。②裴度晚年辞官退居的别墅名。③裴度曾在此与当时的著名诗人诗酒唱和。④唐宪宗元和十二年裴度督师攻破蔡州,生擒叛将吴元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联上句以“一水绕城郭”交代晋公祠周围环境,下句点明题旨,与标题相呼应
B颔联写岀裴度晩年的生活,闲看鹤飞,坐听鹃啼,表达了悠闲自在,怡然自得的感情。
C颈联“一千里”和“三十年”形成对仗,从空间和时间角度准确概括裴度一生的功业。
D尾联通过设问的方式,强调了晋公祠所在位置,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裴度的赞叹之情
16.全诗表达了作者对裴度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15.【答案】B
【解析】B选项中“表达了悠闲自在,怡然自得的感情”错误。裴度晚年因受宦官排挤不得已辞官退居,这两句是说裴度不被重用而只好闲居在家,充满了对裴度的哀叹和悼念。
16.【参考答案】①本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对宰相裴度对中唐统一大业立下赫赫战功,身系国家安危的赞颂之情。②诗中表达了对裴度晚年受宦官排挤而闲居在家的惋惜和哀叹之情。③诗中歌颂了裴度,并作为对比,含蓄地批评了奸相严嵩【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6分。
广东省潮州市2021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次韵太守向公登楼眺望二首①(其一)
秦观
茫茫汝水抱城根,野色偷春入烧痕。
千点湘妃枝上泪,一声杜宇水边魂。
遥怜鸿隙陂②穿路,尚想元和贼③负恩。
粉堞女墙都已尽,恍如陶侃④梦天门。
【注】①这是秦观任蔡州(汉所在河南汝南)教授时的作品。②陶隙陂:西汉末年翟方进担任宰相时,奏废汝南水利工程之一的鸿隙陂,从此“水无归宿”,经常为害。③元和贼:指唐宪宗元和年间,吴元济割据蔡州等地,对抗李唐王朝,擅改汝水故道,虽为李愬讨平,却遗祸无穷。④陶侃:东晋大臣。《晋书·陶侃传》有陶侃“少时梦生八翼而上天门”,后来“位至八州都督”的传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汝水抱城奔流,春色带有烧痕,于无人处写出人米,着重表现了汝南百姓遭受灾难后的悲惨情景。
B.领联把眼前景物与灾情回忆相结合,借传说中舜帝二妃泪染斑竹和蜀王魂化杜鹃的典故,喻指灾区人民家散人亡,拭泪招魂的惨状。
C.颈联回顾了造成水灾的历史根源:汉代翟方进废汝南水利工程之一的鸿隙陂、唐代吴元济擅改汝水故道留下的隐悲和祸根。
D、尾联借陶侃梦天门的典故,以陶侃来拟向太守,诏意含蓄委婉,增强了诗歌的意蕴
16、这首诗主要寄寓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理解作品内容,分析作品的形象、思想感情、艺术手法的能力。【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A项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诗中“烧痕”是人们在水患过后,燃烧荒草沃土耕种。田野中又出现了新绿,是人们灾后重建家园的生活写实,并不是“着重表现汝南百姓遭受灾难后的悲惨情景”。
16.【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内容、手法和理解能力。
【参考答案】①对灾民的同情。诗人眼中见到的斑竹影耳边听到的子规志唤起他对灾民的深切同情。②对历史上权相和乱臣胡作非为的愤慨诗人借汉末翟方进奏废汝南水利工程之一的鸿隙陂和唐代吴元济擅改汝水故道,贻害百姓两件事,表达对罔顾百姓性命的权臣的贲慨。③对太守向宗回寄予了殷切希望。诗人以陶侃来拟向太守,祝愿他像陶侃那样,为巩固赵宋王朝而效力。(每点2分,其中情感1分,分析1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言之有理者亦可酌情给分)【诗歌译文】
茫茫的汝水绕蔡州城北流过,曲如弧形,田野发青,淹没了荒草被烧后留下的痕迹。
千点舜帝的妃子洒在竹枝上的眼泪,一声死后化为杜鹃的杜宇的哀鸣。对鸿隙陂的涨溢为害而感到怜惜,还在想唐宪宗时准西节度使昊元济据蔡州而反叛的事情。城墙都已经化为灰烬,仿佛东晋大臣陶侃,后来成为了八州都督。
广东省普宁市普师高中校2021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依韵和并州郑宣徽见寄
范仲淹①
西湖载客恣游从②,湖上参差半佛宫。
回顾隙驹曾不息,沉思樽酒可教空。
层台累榭皆清旷,万户千门尽郁葱。
向此行春无限乐,却惭何道继文翁③。
【注】①北宋皇佑二年,吴中发生饥荒。此时范仲淹任杭州知府,他发动各地整修寺院,翻修官仓,借工程雇佣大批饥民。因措施得力,两浙灾区唯有杭州安定无事,百姓平安度过灾荒。②从:同“纵”,放任。③文翁,名党,字仲翁,西汉循吏,曾任蜀郡守,政绩卓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从乘船纵情游赏西湖写起,确定了全诗的立足点,下文中的所见、所感均由此生发。
B.次句写湖周边的景象,从湖上放眼望去,到处是尚未建完的寺庙,参差不一,高低错落。
C.颈联互文见义,数不清的亭台楼榭、房舍院落层层叠叠,使人感到清新旷远、葱郁繁盛。
D.尾联两句一承一转,上句承接并收束前文,下句则是由“乐”到“惭”,丰富了全诗的内涵。
16.“先忧后乐”精神贯穿范仲淹的一生,在其诗词中也常有体现,但这首诗却似乎有“乐”无“忧”,对此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内容,阐述你的看法。(6分)
15.B(“到处是尚未建完的寺庙”不正确,“半佛宫”应该是指湖边的建筑大半是佛宫)
16.诗人曾通过不懈努力,借整修寺庙等行为助饥民度荒,为百姓解“忧”;如今看到当初修
好的寺庙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十分欣慰,这才“乐”上心头。②即便如此,诗人仍为
自己不能像先贤文翁那些为国为民做更多事情而惭愧。③所以,这首诗仍然体现了诗
人心忧天下、效力家国的深厚情怀,与他“先忧后乐”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共6分。每
点2分)
广东省2021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测试(二)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次韵和慎詹事述上元宵会之欢寄诸同舍之什
杨亿
休沭欣逢上元节,华堂高宴且盘桓。
峨冠屡舞人多醉,刻烛狂吟夜向阑。
月上珠帘侵座白,霜飞碧瓦透衣寒。
铜壶漏彻东方曙,归骑纷纷未尽欢。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的题目明确点出了写作这首诗的情境和原由,以及唱和酬赠的对象。
B.,在蜡烛上刻度数,烧烛以计时,诗中用“刻烛”来表现众人诗才之敏捷。
C.“侵”和“透”两字含蓄地描绘了夜已渐深、曲终人散后诗人的清冷心境。
D.“铜壶漏彻东方曙”与唐代诗人罗隐的诗句“铜壶漏报天将晓”意思相同。
16.本诗是如何表现“欢”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2021年招生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幽州新岁作?? ?张说
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
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
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
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分别写两地物候,以雪喻梅,又以梅喻雪,循环往复,颇有意趣。
B.诗人慨叹人事无常,不能自主,但面对新春去而复来,还是感到欣慰。
C.颈联写新年伊始,普天同庆,不论京都边塞,全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D.诗人暗自祝祷,待到重返长安的那一天,必将把酒尽欢,为自己上寿。
第15题? 考查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层级D。
【参考答案】
15.(3分)D
【解题说明】
A项,对应首联“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从荆南到蓟北,从梅花到雪花,写的是两地的物候;“梅似雪”“雪如梅”是“以雪喻梅,又以梅喻雪,循环往复”,一个地方繁花似锦,梅花像雪,一个地方大雪漫天,雪像梅花,变化很大,又好像似有循环,在这样的美景中,少不了生活单调乏味的落寞。说这样的循环往复“颇有意趣”,是可以说得过去的。
B项,对应颔联“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人事何常定”是“诗人慨叹人事无常,不能自主”;“且喜年华去复来”是“但面对新春去而复来,还是感到欣慰。”
C项,对应颈联“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这个项的表述给考生困扰比较大,是不是“普天同庆”是不是“不论京都边塞,全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考生比较困惑。一个看法是认为“戍歌”更多的是低吟,而不是高歌,有一种悲凉的意味。但仔细比较,起码有“戍歌”总是一种庆祝,说繁华至京都,边远至戍地,都有庆祝的活动,说是“普天同庆”也勉强说得过去。
D项,对应尾联“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唐诗中,“长安日”可代指朝廷或皇帝。选项中“那一天……为自己上寿”明显不符常理,怎么会解释为自己“上寿”?应该是为皇上祝寿才对。
16.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第16题? 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能力层级D。
【参考答案】
16.(6分)
①通过描写景物、气候的变易,抒发对南北流徙、时光荏苒的感慨,喜中寓悲;②诗人身在边关,心系朝廷,渴望能早日回到长安。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题说明】
这道题要求概括整首诗歌的思想感情,最合适的解题思路是按照顺序,逐联抓住要点,读出每联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然后进行整合。
首联“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去岁到今年,一年的时间,已经辗转从荆南来到了蓟北,南北流徙,该是多么的风尘仆仆,路途艰辛。梅似雪、雪如梅,既描写了两地景物、气候的变易,一个地方繁花似锦,梅花像雪,一个地方大雪漫天,雪像梅花,变化很大,又好像似有循环,在这样的美景中,少不了生活单调乏味的落寞。在这样循环式的诗句中,抒发了诗人对南北流徙、时光荏苒的感慨,暗含着一点失落。
颔联“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大家都知道人生无常、世事难料,好在新年去了还会再来。全联以一个“喜”字定调了整个感彩,但是诗人远离京城,过着单调乏味还较为艰辛的生活,难免有一些负面情绪,对人事无常的感慨,会有一点伤感、悲凉之意。这就是喜中寓悲的感情。
颈联“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新年到了,边境小镇士兵连夜唱着戍歌,戍歌更多的是低吟,不是昂扬歌唱,欢庆之余,略带点悲伤。想起京城就不大一样了,那是丁火通明,彻夜不眠啊。京城边镇都在欢庆,可又各有不同。
尾联“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 唐诗中,“长安日”有着特殊的含义,可代指朝廷或皇帝。虽然身在遥远的边镇,但是诗人的心还是朝着朝廷的,希望为朝廷干事。有朝一日能够重返朝廷,为皇上敬酒祝寿。
总结一下,大致能够概括出如下思想感情,都是属于适合的答案:(1)对南北流徙、辗转戍边的感慨;(2)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不能自主的无奈之感;(3)对年华往复,周而复始,不失常度的欣慰。(4)对新岁普天同庆的欢喜与失落之情共存;(5)离开边境、重返京城,服务朝廷的愿望。(6)面对人生失落始终保持积极入世,保持家国情怀。能够答出这样的思想感情,是可以得分的。能够像答案那样简明扼要就更好。
?
广东省2021届高三二轮冲刺?新高考?信息卷语文试题(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西江月
戴复古
宿酒才醒又醉,春霄欲雨还晴。柳边花底听莺声,白发莫教临镜。
过隙光阴易去,浮云富贵难凭。但将一笑对公卿,我是无名百姓。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因喝酒睡去,早晨醒来又沉醉于眼前一派欲雨又晴的春天美景。
B.“白发莫教临镜”是“莫教白发临镜”的倒装,是出于词的格律要求的结果。
C.“过隙”句在结构上紧承上片“白发”句,手法上运用典故,化抽象为具体。
D.本词音韵和谐,出语自然,不重雕琢,真实展现了词人的性情与怀抱。
1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的哪些看法?试简要分析。(6分)



15、答案:A
解析:“沉醉于眼前一派欲雨又晴的春天美景”错,应是醉后隔天醒来继续饮酒,重又醉去。
16、答案:①时光易逝。词人已老,深感光阴如白驹过隙,容易流逝。②富贵难凭。词人认为,富贵犹如浮云变幻,转瞬即逝,不可凭信。③蔑视功名。词人笑傲公卿,为自己是无名百姓,不受名缰利锁束缚而自豪。(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