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品读·体味·审美
——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
【设计理念】
教学的内容应以课文的特点来确定。古代诗文,经历了时光的淘洗而留存至今。是因为它们集中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文化特质。文化的核心有二:一为价值观,二为审美观。古诗文以最
能体现汉语言之美的形式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是语文学科最重要最宝贵的教
学资源。因为语文学科的责任.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骨子里对中国文化有深刻认同感。
我以为古诗文教学离不开“品读”“体味”“审美”三个关键词。品读,感受汉语之美,获得驾驭语言的能力;体味,感受人性之美.获得人生借鉴的教益;审美,感受艺术之美,获得艺术
表现的经验。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立足高处.着眼人的发展与塑造。
读诗,就是要深味个中滋味。两个方案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这一难题。方案一侧重理清情感脉络,把握词人情感.尽可能体味词人人生的况昧:方案二侧重品读典故,体会辛词用典特
色。从而深入领会词人内心苦闷。两个方案的设计,都着眼于对课文深入的把握,而设计的思路是要体现语文本色。语文课堂就应该多一点咬文嚼字,少一点泛泛而谈;多一点情感体验,少一点空洞说教
要让涉世不深的学生真切体会到作者内心之痛,披文人情是关键。方案一抓住“四十三年”这个点,剖析四十三年的沉重意味.体会收复之心的坚决与急切,是教师要提供的理解和感知的“桥梁”。把这些功夫做足,才有可能对最沉痛的那一声叹息有深切的体会,获得人性体验的滋养。有了这些,再让学生来讨论词意画的设计,一定能水到渠成。
结尾环节设计都力图有所创新。方案一要求设计词意画,其用意是深化学生对词的意境、风格、形象等方面的把握.体现文化传统和语文教学审美宗旨,借此了解中国艺术形式之间的联系。《永遇乐·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的教学,难的地方是如何处理这些典故,如果只是大家一起讨论不同典故的意味,课堂容易沉闷。希望这样的设计能够化解沉闷的课堂氛围。
一、品读感受辞采之美
今天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检查预习。
1、题目传递了哪些信息?
备答:登临地点、词作类别(怀古词)。
2、登临访古,通常要觅古迹。即寻觅词中所称“舞榭歌台”,可是舞榭歌台只是寻欢作乐的场所,把缅怀英雄业绩的历史遗存称之为“舞榭歌台”合适吗?
备答:这里是借代手法。孙权在京口建立吴都。“舞榭歌台”正是英雄功成名就、风流自赏的形象体现,它和下文的“风流”(流风余韵)互相映衬,饱含了词人对英雄及其业绩心向往之的追慕。
3、这里的“舞榭歌台”似乎仅与孙权相关,那“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中的“总被”能否改成“已被”呢?
备答:“总被”就是无一例外,强调这是一种常态,寄予了更深更丰富的感叹意味:“已被”只着眼于一人和眼前的一点现实。结合前文“千古”一词,我们看到这里隐含一种对比:江山永恒,人事无常。放眼历史长河,词人借此寄予了“世无英雄”的深沉叹息。
4、北固亭上,词人没有看到孙权遗迹,只见到了什么?他的情绪有怎样的变化?
备答:看到的只是夕阳之下。荒草杂树掩映中的民宅陋巷,传说那是刘裕的旧居。他由此想到了宋武帝刘裕在京口起兵,建立功业的事迹。情绪由深沉变得高昂起来。
5、“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气概非凡。将“金戈铁马”改成“千军万马”如何?
备答:两者的不同在于前者显示出了部队的战斗力,无坚不摧;后者强调的仅是部队人数、场面。而辛弃疾欣赏的正是那种强悍、驰骋中原。所向披靡的威武气势,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词人心志的形象表现。请一位同学朗读这几句词,读出由深沉的叹息到慷慨激昂的语气。
教师总结:借古讽今,上阕缅怀追思了历史上与京口相关的英雄人物孙权、刘裕,恰恰表明了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与明主。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会感到,辛弃疾有才能而无处施展的沉郁愤懑。
6、辛弃疾一生以北伐收复中原为己任,可是南渡后被长期闲置,苦无机会。照理,他应该对主动北伐、渴求功业的宋文帝刘义隆持肯定的态度,但词中似乎并不赞成刘义隆,我们可以从哪些词语中看到这样的态度?对这个问题你如何理解?
备答:从“草草”和“赢得”(“只落得”的意思)两个词可以看出。还可以从“封狼居胥”和“仓皇北顾”的对比中见出。辛弃疾支持北伐,但反对草率盲目的举动。(要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懂得这是暗讽张浚北伐近事。又是表达隐忧。辛弃疾既是提醒当权者,又有着隐然自任的自负。)
7、“可堪回首”怎样理解?
备答:(1)对象是南渡到如今共四十三年的时光。(2)如果将“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看做是对长期苟安后,原本渴求收复的民心渐废的客观现实的一种形象表达,那么,它便与昔日“烽火扬州路”
的大好局面构成对比。“可堪回首”之叹息就不言而喻了。
8.据此理解,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该把最痛切的口吻读出来,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应当重读?
备答:“一片”最为痛切,要重读。
教师总结:上阌主要是追慕英雄.表现自我的理想抱负;下阕把主要笔墨集中到现实、自身,语气沉痛。沉痛之极,发出令人不忍卒读的叹息:“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上阕:才志不凡;下阕:悲抑忠愤。(板书)
重读课文,注意表达情感的变化。
二、体味作者人格之美
9、从整首词看,“四十三年”是一个情感的触点,这个时间概念引发了词人最为沉痛的叹息:自己就像老将廉颇,徒有一腔报国之志,却没有报国的机会。可是,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辛弃疾被正要北伐的权相韩侂胄起用,担任镇江知府,为什么还会有此叹息呢?
备答:四十三年一万五千六百多天,他时时刻刻生活在渴望与失望的煎熬中,由英气勃勃的年轻人,变成头发花白的老人,时光无多,完成心愿的可能也越来越小。且韩倔胄也并未重用他,韩看重的只是词人的声望而已。
10、你能结合注释说说词人借廉颇典故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吗?
备答:(1)忠愤;(2)隐忧;(3)不甘;(4)无奈??
教师总结:典故运用得好,往往能够起到言简义丰、拓展境界的效果。
三、设计词意画,表现词境之美
11、如果请大家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配上一幅画,使词画相配,相得益彰,你们会画什么?
备答:画面主体为登高远眺,仰天长叹的词人形象。(板书)
12、请根据这首词的内容进一步设计词人形象的其他细节,如他的装束、眼神等,并结合具体语境,思考画面的背景构成。
备答:人物手握长剑为好。词中无句不言军事,无词不谈收复。“握剑”表现了词人英武之气,更能显示其力量和收复之心的急切。其眼神应是复杂的:坚定、自信、忧虑、沉痛??背景画面应该以苍茫的远景来显示阔大的境界和悲壮的色彩。“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为中远景,残阳之光使画面更显暗淡。“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可设为远景。呈现名家的《永遇乐》词意画,在深入理解词意、感知词人情感的基础上,齐读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