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南宋 辛弃疾
学习目标:
1、理解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鉴赏诗歌“四抓法”
三、鉴赏诗歌,体味情感
1.抓题目
2.抓作者
3.抓注释
4.抓诗词关键词
预习
永遇乐
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怀古
题目
登临地点
怀古之作
怀古
临古地
忆古人
思古事
抒己志
借古讽今
怀古伤己
(步骤)
(目的)
辛弃疾(1140—1207),字 ,号 ,
济南历城人。抗金英雄, 著名词人。艺术风格以 为主,与苏轼并称为“ ”,传世词有600多首,皆冠两宋。
其词抒发 的爱国之情,
倾诉 的悲愤之情。
幼安
稼轩
北伐抗敌、伐金复国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豪放
苏辛
2.抓作者
南宋
(知人论世)
写作背景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3.抓注释、诗词内容
阅读课下注释,结合本词上片,思考以下问题。
1.上片,写到了哪两个历史人物?词人想起了二人的哪些事?
2.二人有什么共同点?写二人有何目的?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1用孙权典
孙权,幼承父兄之业,胸怀大志。建都京口(后迁建康),占据江东。赤壁之战联合刘备大破曹操,遂使天下鼎足三分,后又数拒曹操于江北,使曹操发“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叹!终为吴侯。
三国 吴国君主 始设京口重镇
孙权
舞榭歌台 风流业绩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2用刘裕典
刘裕,南朝宋武帝,小字寄奴。史载刘裕曾两次统帅晋师北伐,先后征讨南燕和后秦,生擒燕王和秦王,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成就了北伐之功业。
于京口起兵北伐 建立刘宋
刘裕
金戈铁马 万里如虎
1.都是英雄人物、优秀的政治统治者;
2.都曾在此建立卓越的功勋,抵御外敌,北伐中原。
共同点 :
2.二人有什么共同点?写二人有何目的?
联想今人今事
南宋统治昏庸,统治者不思收复北方故土
①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
②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写两个英雄人物有何目的?
上片
孙仲谋
舞榭歌台 风流业绩
(景仰之情)
刘 裕
金戈铁马 万里如虎
(赞叹之情)
问题导学,赏析下片
1.“元嘉草草”写了何人?何事?有何目的?
2.回想“烽火扬州路”、面对“神鸦社鼓”,词人应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3.诗人借用廉颇典故,用意是什么?
联想今人今事:
韩侂胄想要草草出兵北伐
借古讽今,以史为鉴,
警告韩侂胄切勿草率出兵,
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指刘义隆草率北伐、惨遭大败
写作意图: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用典三:刘义隆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忆 四十三年前 烽火扬州路
看 四十三年后 一片神鸦社鼓
痛
悲
君主不思收复故土
百姓们斗志松懈,民族意识模糊
百姓会安于异族统治,
将忘记自己是宋室臣民
担忧:
告诫:
南宋统治者应该尽早收复故土
用典四:佛狸祠
佛狸:后魏太武帝拓跋焘tāo)的小名。他击败宋文宗,率军追到瓜步山上,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bì lí cí)。
廉颇被免职后在魏国。赵王想要再用他,派人去看他。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到廉颇处,廉颇特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回来报告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廉颇。
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5用廉颇典
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自己与廉颇有何共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2.词人:无人问,无君主想启用
1.廉颇:有人问,有君主想启用
1.拥有爱国之心
2.老当益壮尚可用
词人: 痛心廉颇,更痛自己
下片小结
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上片
孙仲谋
舞榭歌台 风流业绩
(景仰之情)
刘 裕
金戈铁马 万里如虎
(赞叹之情)
下片
刘义隆
元嘉草草 仓皇北顾
(警告当局)
拓跋焘
佛狸祠下 神鸦社鼓
(表达隐忧)
廉 颇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壮志未已)
借 古 讽 今
知识梳理
对比、用典
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明〕杨慎《词品》
用 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意蕴丰富,增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慷慨激昂 苍劲悲凉
辛词可以说是豪放派的代表。由于作者平生志愿百无一酬,所以晚年之作,更加忧国忧民,词中少激昂之言,多沉郁之语,风格抑郁低沉。六十六岁高龄的辛弃疾悲愤难已,一气呵成,作《永遇乐》词,正是他坎坷一生的总结,也是腐败的南宋王朝的缩影。这首词永远是一首激动人心的爱国主义佳作。
全词总结
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愤懑。
1.背诵本首词;
2.课堂作业: 手写笔记,拍照提交小小签到,17:59截止。
3.课后完成练习册P83相应习题。
当堂作业
即时演练 苏轼和辛弃疾在词史上并称为”苏辛豪放派”.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学习,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
相同点:
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还自我情愫
不同点:
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
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
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扩展阅读
上阕写元宵节灯火辉煌的热闹
景象;下阕写经过反复寻找,
终于在“灯火阑珊处”发现了意
中人的惊喜感情。而这位意中
人是厌恶繁华、自甘寂寞的美
人。这正是词人虽政治失意,
却不与那些庸人同流合污的品
格的反映。故梁启超评之为“别
有怀抱”。此词乃辛弃疾婉约词
之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