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不唱歌忘记歌?
教学目的:?
1.?能够用自然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
2.?通过歌词的创编,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合作能力。?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表演,从中体验音乐的乐趣。?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情绪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对歌曲中旋律和节奏的难点,加以纠正和练习。?
教学准备:?
电钢琴、多媒体。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师:老师给大家看几幅图片,请同学们观察他们的服饰,有哪些特点?(教师放课件)
生:衣服的主体颜色是黑色,上面绣了很多漂亮的花......
师:同学们猜一猜,他们是哪个民族的??
生:布依族。?
师:同学们猜对啦,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布依族。
?布依族简介(课件)
布依族,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布依语,通用汉文。
布依族由古代僚人演变而来,以农业为主,布依族祖先很早就开始种植水稻,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其中以贵州省的布依族人口最多,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7%。
(课件展示中国地图,老师给学生指出布依族分布地区)
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有287万余人。
二、新授歌曲?
1.师:你们听过或者唱过布依族的歌曲吗?
?
生:没有。?
2.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布依族的歌曲《久不唱歌忘记歌》,我们先不看书,让我们来听一遍,歌曲里面唱的是什么。
(教师放录音)
?
生:(聆听。)?
3.师:同学们听到歌词中说到了什么吗??
生:听不清,太快了......?
4.师:没关系,这一次我们看着歌词再听一遍。把书翻到20页。
?
生:再一次聆听。?
5.师:你们谁能找出三段歌词中相同的地方??
生:啊是嘎拉拉子、尖噜噜、咕噜噜子
师:同学们,这些相同的歌词在民歌中有个名字,叫衬词。
衬词:是在民歌的歌词中,为完整表现歌曲而穿插的一些由语气词、形声词构成的衬托性词语。衬词大都与正词没有直接关联,不属正词基本句式之内,甚至很多还是无意可解的词语,但一经和正词配曲歌唱,成为一首完整的歌曲时,衬词就表现出鲜明的情感,成为整个歌曲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老师用自己的理解,更直接、易解的方式,讲给学生)
?
师:同学们再观察一下,这首歌曲是由哪几个音组成的呢?
生:1
6
5
2
3
(学生说出音高)
师:请问同学们,这首歌,主要是由几分音符组成的啊?
(老师提示学生以前学过的音符样子,并板书在黑板上,给学生加深印象)
生: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附点四分音符
师:(PPT出示音符之间的关系图,并讲解)
8.师:请同学们在观察歌谱,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节奏啊?(课件出示歌谱)
生:2/4拍
(老师讲解2/4拍的强弱关系,并用拍手、点手的方式,带领学生一起排出强弱节奏)
9.老师讲解布依族语言的特点,并用方言教学生读歌词第一段。
(课件出示歌词拼音,老师教一遍,学生读一遍)?
10.师:下面让我们用歌曲的节奏来朗读歌词,读的时候,要举起右手,用划钩钩的方式打上2/4拍的节奏进行朗读第一段歌词。
(老师教一遍,学生读一遍,带领学生更好的完成用歌曲节奏朗读歌词)
同学们做得非常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学唱这首歌去的第一段。
(老师教唱)
第二段、第三段歌词同上。?
注:纠正歌曲中的演唱难点及学生的音准问题。
创编歌词
师:如果我们把这些衬词去掉,看一看歌中到底唱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念好吗??
生:(一起念歌词)
师:歌曲中演唱的都是布依族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很有意思。我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肯定也发生过许多有趣的事情。你们能不能也用这种方式唱给大家听呢?下面我们就分组进行创编,比一比哪一组的同学创编的歌词最动听。??
生:以同桌两人为单位,讨论创编歌词。(将创编好的歌词举手回答给老师)
师:例:读书、书,煮饭、锅。?(提示学生创编歌词的思路)
师: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你们的成果吧。?
生:(回答创编出来的歌词,展示成果。)?
师:结合歌曲伴奏(PPT),全班同学演唱创编出来的歌曲。??
四、课堂延伸?
师:同学们创造出这么多有趣生动的歌词,而且演唱得也非常棒。你们真是太聪明了,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骄傲。其实民歌当中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就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劳动中,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来,让我们再听听歌星演唱的少数民族歌曲。(放视频:龚琳娜演唱《久不唱歌忘记歌》)?
师:刚刚听歌的时候,我看到有的同学在捂着嘴巴笑,请问你们是看到什么在笑啊?
生:她(龚琳娜老师)唱歌的时候表情和动作很夸张、很丰富)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要想表现一首完整的歌曲,我们在演唱的时候必须加入情感演唱,包括我们的表情和动作,才能更好的表现歌曲。
老师分段讲解歌曲《久不唱歌忘记歌》的情感表达。
学生用自己的理解进行表演唱。
五、教师小结?
师: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民歌很多。我们今天只是学习了民歌海洋中的几滴水,希望同学们今后要更多地了解我们的民歌,学唱我们的民歌,让它代代相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