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之春》
教材分析
《天山之春》是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材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五十六朵花》中的一节欣赏课。这首曲子为琵琶独奏曲,乐曲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段为三拍子,通过两个鲜明对比的主题描绘了天山春日一派明媚喜人的秀丽风光。第一主题用长轮演奏,舒展宽广,具有较强的歌唱性。紧接着的第二主题采用了新疆弹拨乐器常用的那种轻快活泼的节奏型,生动有趣。
从乐曲总的意境上分析:
乐曲一开始,在宁静、安谧的节奏音型伴奏下,用摇指和长挑轮两次呈现了主题。舒展宽广的音调,富于较强的歌唱性,并带有浓郁的维吾尔族民间音调特点。
教学对象分析:
这次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性格活泼开朗,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好奇,有较强的求知欲,也恰巧可以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来分段欣赏初步地感知音乐中节奏,能够感知音乐主题、和段落的变化以及每个段落的情绪变化。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好动的特点,把肢体语言和欣赏相结合更好地感受这首曲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感知民族乐器琵琶——音色、外形及演奏方式,简单了解《天山之春》的作者——乌斯满江、俞礼纯及王范地。
过程与方法:在分段聆听、思索、视频、模唱等的音乐学习过程中,体验乐曲的情感和曲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琵琶独奏曲《天山之春》热情奔放的旋律,感受乐曲描绘的天山春天秀丽风光和维吾尔族人民在天山脚下敲起手鼓、载歌载舞的节日欢庆的场面。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琵琶,感受琵琶独奏曲《天山之春》情绪的递增和速度的变化,体验天山春天秀丽风光和维吾尔族人民载歌载舞的欢庆场面。
教学难点:感受乐曲不同的拍号、速度和节奏所带来的不同情绪。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
老师播放《青春舞曲》给学生听,让学生感受新疆歌曲的特点。
师:大家听完这首歌曲的特点师什么呢?是不是觉得很熟悉,这是哪个地方的歌曲啊?
生答:新疆的。
师: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听听平时同学们可能没有听过的曲子《天山之春》。
老师播放带维吾尔族《天山之春》景色的各种图片,并且让学生带问题聆听,老师提问。师:同学们在听完这首曲子之后告诉老师这首曲子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大家想想根据自己听到的音乐和看到的图片以及题目来想想感受到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生:琵琶。
师:对,就是琵琶,琵琶被称为“民乐之王”、“弹拨乐器之王”、弹拨乐器首座,拨弦类弦鸣乐器。南北朝时由印度经龟兹传入内地。
师:同学们这首曲子描绘了春到天山时一派明媚喜人的秀丽风光,维吾尔族人民在山脚下敲起手鼓、载歌载舞的欢庆场面,再次播放音乐感受。
师:同学们这首曲子结构不好分析,不那么容易听辨,所以接下来由老师带大家来欣赏这首曲子,这首曲子分为三个部分,影子部分和AB两段
师:首先放影子部分音乐,同学们影子部分的节奏是怎么样啊?听上去有什么感受
生:缓慢的,听上去有些悲伤,凄凉
师:对,这个影子部分主要是说冬天的感受。接下来听听第一部分,看看这个部分是什么感觉、节奏如何?播放第一部分音乐
生:节奏逐渐变快,也越来越强了,感觉很欢快跳跃
师:没错,这个感觉好像是刚从冬天的凄凉转换为春天万物复苏的那种喜悦之情,所以你们会感觉的节奏有所变快,为什么会感觉很欢快呢?
生:因为是三拍子
师:对,因为三拍子给人一种舞曲的味道。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二个部分音乐又是怎样的?播放第二部分音乐
生:节奏比第一部分更加快,更强,就感觉跟多人一起欢腾一样
师:对,没错,万物复苏了,越来越多的人来欢腾庆祝,所以新疆的各族人民都开始载歌载舞,所以节奏更快更强。跟着节奏一起律动起来。现在我们连起来听一遍,感受春天到来的喜悦。
让全体学生起立根据音乐情绪变化一起来跳舞,体现整首曲子热烈欢腾的场面。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琵琶独奏曲《天山之春》,感受了新疆维吾尔族音乐的风格特点,了解了琵琶的音色与演奏方法。我国有五十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在以后的学习中,老师将带领大家继续领略其他民族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