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0.10《人间词话》十则 课件4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0.10《人间词话》十则 课件41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8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7 22:3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间词话》十则
王 国 维
《人间词话》,青年们读得懂的太少了;肚里要不是先有上百首诗,几十首词,读此书也就无用。……我个人认为中国有史以来,《人间词话》是最好的文学批评。开发性灵,此书等于一把金钥匙。一个人没有性灵,光谈理论,其不成为现代学究、当世腐儒、八股专家也鲜矣!
——《傅雷家书》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他“体素羸弱,性复忧郁”。幼年接爱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15岁考中秀才。青年时代在进步思潮影响下,努力学习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把西方美学和文艺思想与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思想融合起来,成就了他主要的美学文艺理论著作《人间词话》
辛亥革命后,他以清朝遗老自居。1927年由于长期思想上的苦闷,生活上的困顿,长子去世,挚友绝交,对北伐战争胜利的恐惧,自沉颐和园昆明湖。他的才华和卓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令人惋惜。?
五十之年
只欠一死
经此世变
义无再辱
王国维之死,是一个世纪的谜语,但总觉得他是为“忧心”而死。他找到叔本华做他的精神引领,而从叔本华那里领会到的悲观主义恰好促成骤然赴死的决心。“人生问题,往复胸臆”,度量王国维的一生,寻觅于哲理,探求于史学,往复于“人生”。他在探索史学上做出现代少有人与之比肩的大贡献,问题在于,他的死是不是说明他往复于“人生”的途中,寻寻觅觅,终而冻馁于野,无得归所?
“殉清”说。作为清朝遗老,王国维以秀才身份,被溥仪破大清“南书房行走”须翰林院甲科出身的旧制,召其直入“南书房” ,溥仪对其有囯士知遇之恩。逢“覆巢”之将再,以自杀而“完节”似乎也是情理之中。所以梁启超以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比之,当时的清华校长曹云祥和罗振玉、吴宓等均持此说。鲁迅在《谈所谓“大内档案”》一文中,称王“在水里将遗老生活结束”,可见也为此论。但反对此说者认为,王国维领清华职,心无旁骛,潜心学术。他虽“忠清”,却不充其鹰犬,以至“愚忠”至“殉清”程度。所以当时就有人说:“你看他那身边的遗嘱,何尝有一个抬头空格的字?殉节的人岂是这样子的?”
“文化殉节”说。陈寅恪认为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劫尽变穷,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此观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为天下后世所极哀而深惜者也”。
最后一种观点是“诸因素”。以一遗民绝望于清室的覆亡,以一学者绝望于一种文化的式微,一介书生又生无所据,当王国维徘徊于颐和园长廊,回想起“自沉者能于一刹那间重温其一生之阅历”的箴言,遂“奋身一跃于鱼藻轩前”。也许,这就是王国维自沉之“谜底”。
文章主张
   《人间词话》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词话,它提出了“境界”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
   王国维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
落实以下字词释义
(1)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 ?
(2)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 ?
(3)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 ?
(4)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
(5)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 ? ?
崇高的格调
… …的原因
有才华的诗人
不经心地;猛然
暗淡;零落。

独一无二、绝无仅有
“境界”
课文所选的十则都是围绕什么而写,你能
就此把本文结构划分一下吗?
整体感知
整体把握
第一则
总纲
开宗明义提出“境界”说,并高度概括境界的意义。
第二至六则
从不同角度论述“境界”问题。
第七至十则
谈论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
第二则
(创作方法)
“造境”
“写境”
(虚构之境)
(写实之境)
并非是胡编乱造,而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植根于客观世界
并非是照搬自然,而必须用审美理想对生活加以提炼、改造。
艺术境界既要描写自然又要表现理想,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诗歌中的意境是诗人按其主观理想虚构而成,离现实较远。
诗歌中的意境是诗人按客观自然描写而成,更贴近现实。
判断下面两首诗,哪首诗的境界是“造境”?
哪首诗是“写境”?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写境
造境
情在景上,寓景于情。?
情在景下,寓情于景。
“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
以物观物
一己之主观情感观物之境界
一己之情融于万物之理观物之境界
偏重情感的外显,主观性强
偏重理性的描述,客观性较强
第三、四则
以我观物
宏壮
优美
有我之境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
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
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
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蝶恋花》
? “花不语”“乱红”,雨横风狂,落花飘零,哀伤——因独立黄昏,惜春伤春的我(古代女子常见花落泪,对月伤情,泪眼问花,花儿也飞去。有情之人,无情之物都报以冷漠。反映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女子无人同情的怅然若失之态,所以移情到景上。)面对着雨横风狂、落花飘零的“外物”而产生的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
秦观《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孤馆”“闭”,春寒袭人,杜鹃啼血,夕阳西下,无限凄婉——因了饱受羁旅漂泊的我(贬谪之后,逢春寒,感孤独,听杜鹃悲鸣,见夕阳西下。凄厉的气氛,“可堪”二字刻画诗人自我形象。移谪居之恨到凄厉之景上。)一切外物都渗透着孤独、寂寞、无限凄婉之意。这些是“有我之境”。

物本无意,实乃诗人主观情绪的浸染(亦可提“移情”)。你还读过哪些这样的句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无我之境
陶渊明《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你如何理解“无我”之说?这里明明有个悠然的诗人吗?
王国维所谓的“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无我”,而是指诗中景物不带作者任何的主观感情及个性特征。

元好问《颖亭留别》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诗人以寒波白鸟的悠闲反衬人事之仓猝。“寒波”二句寄托了诗人的向往之情,他希望自己也化作寒波、白鸟,融入那画面中去。这意境中也有诗人自我的个性。因为自己思归的心急切,就特别灵敏地感到“寒波澹澹”、“白鸟悠悠”了。元好问又何尝是真的“无我”呢?只是“我”没有直露而已。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根本区别
“有我之境”偏重情感的外显,主观性强;
“无我之境”偏重理性的描述,客观性较强。
下面诗句属“有我之境”的是: ( )
属“无我之境”的是: ( )
A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C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AD
BC
王国维认为这两种境界那种更高明?为什么?
人莫不有七情六欲,观景赏物莫不带有主观上的一些色彩,形成文字,多表现为“有我之境”;相对而言,灭绝掉主观情思,超然物外,达到物我浑然的境地,写出“无我之境”就比较难了。
(为什么创作“无我之境”更难?)
第五、六则从作者感受、作品表现的角度谈“境界”。包含三层含义:
1.写真景、真情:景真,写出自然神韵,不只求形似;情真,发自肺腑,诚挚深切,而非虚情假意,无病呻吟。?
2.出境界需情景交融。?
3.除了以上内容、形式两方面之外,还需炼字的技巧。
宋祁 《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皱①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②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①縠皱:即皱纱,喻水的波纹。
②浮生:指飘浮无定的短暂人生
“闹”字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迁移:王安石《泊船瓜州》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字王安石曾用过“入”“过”“满”等十几个字,最后才定为绿,结果“绿”?成全诗诗眼,说说“绿”字怎么好??
形容词用如动词,和煦春风吹拂下,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诗人就把看不见的春风转化成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精神。? ?
(1)莺传旧语娇春日,花学严妆妒晓风。
(2)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3)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4)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5)万里山川分晓梦,四邻歌管送春愁。
(6)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7)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8)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9)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10)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11)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12)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13)?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4)危峰入鸟道,深谷泻猿声。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以形象化的比喻描述艺术创作或学术研究的历程,把“境界说”与人生体验结合起来
研读第七则
长林叶落,西风乍起的清秋时节,登楼远眺,云淡天高,一条路通向遥远的天际。此情此景,一种孤独寂寞油然而生,似乎也唤起了一种追求和探索的期望。

比喻在创业治学的开始阶段,必须高瞻远瞩,视野开阔,耐得住寂寞孤独,而有所追求,有目标。同时认清前要走过的道路,理清前人已有的成果。这是第一阶段。?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描绘热恋中情人的相思之苦。情有独钟,专一执着,虽衣带渐宽,枯槁憔悴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比喻创业治学的过程中,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具有不怕艰难险阻,不惜殚精竭虑无怨无悔的献身精神。这是第二阶段。?
描绘了灯如海,花如潮的元宵节,情人约会的情景。经过百千次苦苦追求,在那灯火冷落之处,终于见到朝思暮想的意中人,不禁大喜,极度幸福、欢欣。比喻经过艰辛的探索和追求,终于获得事业成功,学业有成,理想实现的无比喜悦和快慰,这是第三阶段。
人生启示:
第一步:要志存高远,广泛涉猎,吸取前人的经验,独辟蹊径;
第二步:要苦思冥想,孜孜以求,无怨无悔;
第三步:在上下求索中顿悟,犹如在人海中突然找到朝思暮想的心上人般豁然开朗,在艺术上或学术上做出独有的贡献。
?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笼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凤栖梧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青玉案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峨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在此则中谈的是创业之路、治学之路。他认为大事业大学问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进行长期的探索和追求,必须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不仅要有天赋,更需要进行刻苦的修养。他强调的是一种献身精神,这既是一条充满荆棘和险阻的艰辛之路,也可使人体验到最高的精神愉悦,话中蕴含深邃的人生哲理。
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三种境界”的理解
逆境——人生的考验与挑战
每个人都有逆境,有时候,往往一件小事都可以使一个人丧失斗志,当一个人的逆境多了,信心也可能随之散去,所以当你处于逆境时最要紧的是能不能稳住自己,能不能有足够的承受力,能不能保持理性,能不能在困难中保持清醒。因此,逆境是人生的考验、挑战。
彷徨过,不怕,我依旧执着追求!
史铁生
听不到,不怕!生活依旧灿烂!
邰丽华
不能讲话,不怕,我还能思考!
霍金
作者怎样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呢?
研读第八、九则
开阔的胸襟和卓越的见识
“大家”之作
沁人心脾——情深而动人
写景豁人耳目——景物特征分明,生动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其辞脱口而出——言语的自然真切
研读第十则
王国维认为诗人对自然人生要做到:
(重视外物与轻视外物的统一)
入乎其内,即重视外物:才能获得丰富的创造材料,细致体察感受外物,作品才有生气。
出乎其外,即轻视外物:跳出自然人生之外,才能纵观生活的整体,作品才能内容深刻,情致高远。
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统一
人间词话 王国维
有我之境:显我,外露,物的人化
无我之境:隐我,内蕴,人的物化
第一境界:志存高远 悬思 知
第二境界:孜孜以求 苦索 行
第三境界:豁然开朗 顿悟 得




人生
境界
根据第八、九、十则的内容,以及自己以往的阅读经验,分析判断以下这些词作的作者为谁。(提示:苏轼1、辛弃疾2、周邦彦1、姜夔2,每个作者各两首)
(1)水龙吟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2)苏幕遮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曰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3)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4)鹧鸪天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5)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6)踏莎行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