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必修2第5单元基础卷
一、选择题
1.黑翅竹蝗的性别决定为XO型,O表示缺少一条性染色体。雄性体细胞染色体组成为2N=23,雌性为2N=24。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雄性黑翅竹蝗体细胞中的12条非同源染色体构成一个染色体组
B.若体色褐色(A)与黑色(a)的遗传不与性别相关联,则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C.若复眼正常(B)与异常(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群体中相关基因型有5种
D.雄性体细胞中缺少一条染色体的原因是其母本产生了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
2.一只突变型的雌果蝇与一只野生型雄果蝇交配后,产生的F1中野生型与突变型之比为2︰1,且雌雄个体之比也为2︰1,这个结果从遗传学角度可作出合理解释的是(
)
A.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显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雌配子致死
B.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显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致死
C.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隐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致死
D.X染色体片段发生缺失可导致突变型,且缺失会导致雌配子致死
3.近日,浙江大学胡汛教授的研究团队发现了“用小苏打饿死癌细胞”的新疗法,即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注射小苏打水,去除癌细胞中乳酸分解产生的氢离子,使癌细胞更少地利用葡萄糖,从而加速癌细胞死亡。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癌变后细胞生命活动不再受基因控制
B.癌细胞中氢离子越少,越有利于对葡萄糖的利用
C.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的细胞周期缩短、代谢增强
D.该疗法与常规治疗中的化学疗法的原理完全相同
4.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下列关于这四种遗传病遗传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短指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B.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父亲是该病的患者
C.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D.白化病通常会在一个家系的几代人中连续出现
5.通过羊膜穿刺术等对胎儿细胞进行检查,是产前诊断的有效方法。下列情形一般不需要进行细胞检查的是(
)
A.孕妇妊娠初期因细菌感染引起发热
B.夫妇中有核型异常者
C.夫妇中有先天性代谢异常者
D.夫妇中有明显先天性肢体畸形者
6.人体内一些正常或异常细胞脱落破碎后,其DNA会以游离的形式存在于血液中,称为cDNA;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也会有细胞脱落破碎,其DNA进入孕妇血液中,称为cffDNA。近几年,结合DNA测序技术,cfDNA和cffDNA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可通过检测cfDNA中的相关基因进行癌症的筛查
B.提取cfDNA进行基因修改后直接输回血液可用于治疗遗传病
C.孕妇血液中的cffDNA可能来自于脱落后破碎的胎盘细胞
D.孕妇血液中的cffDNA可以用于某些遗传病的产前诊断
7.如图中甲、乙两个体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各有一条发生变异(字母表示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个体甲的变异对表型无影响
B.个体乙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异常
C.个体甲自交的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
D.个体乙染色体没有基因缺失,表型无异常
8.果蝇的生物钟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有节律(XB)对无节律(Xb)为显性;体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灰身(A)对黑身(a)为显性。在基因型为AaXBY的雄蝇减数分裂过程中,若出现一个AAXBXb类型的变异细胞,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细胞是初级精母细胞
B.该细胞的核DNA数是体细胞的一半
C.形成该细胞过程中,A和a随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发生了分离
D.形成该细胞过程中,有节律基因发生了突变
9.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末端缺失的染色体因失去端粒而不稳定,其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连接在一起,着丝点分裂后向两极移动时出现“染色体桥”结构,如下图所示。若某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出现“染色体桥”并在两着丝点间任一位置发生断裂,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移到细胞两极。不考虑其他变异,关于该细胞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可在分裂后期观察到“染色体桥”结构
B.其子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不会发生改变
C.其子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上连接了非同源染色体片段
D.若该细胞基因型为Aa,可能会产生基因型为Aaa的子细胞
10.关于高等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二倍体植物的配子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B.每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
C.每个染色体组中都含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D.每个染色体组中各染色体DNA的碱基序列不同
11.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将M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丧失
B.突变体M和N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的
C.突变体M的RNA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能得到X
D.突变体M和N在混合培养期间发生了DNA转移
12.野生型大肠杆菌能利用基本培养基中的简单的营养物质合成自身生长所必需的氨基酸,如色氨酸。但如果发生基因突变,导致生化反应的某一步骤不能进行,使某些必需物质不能被合成,它就无法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某科学家利用紫外线处理野生型大肠杆菌后,得到4种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的突变体。已知A、B、C、D、E是合成色氨酸的中间体,突变菌株甲~丁在无色氨酸的培养基中,仅添加A~E中一种物质,其生长情况如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E
甲突变体
+
-
+
-
+
乙突变体
-
-
+
-
-
丙突变体
+
-
+
+
+
丁突变体
-
-
+
-
+
(注:“+”表示能生长,“-”表示不能生长)
A.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C.大肠杆菌正常菌株合成色氨酸的途径是C→E→A→D→B
D.甲突变体因最先不能合成A物质而最终导致不能合成色氨酸
13.一个基因型为DdTt的精原细胞产生了四个精细胞,其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见下图。导致该结果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基因突变
B.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C.染色体变异
D.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14.某膜蛋白基因在其编码区的5′端含有重复序列CTCTT
CTCTT
CTCTT,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CTCTT重复次数改变不会引起基因突变
B.CTCTT重复次数增加提高了该基因中嘧啶碱基的比例
C.若CTCTT重复6次,则重复序列之后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不变
D.CTCTT重复次数越多,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
15.若某二倍体高等动物(2n=4)的基因型为DdEe,其1个精原细胞(DNA被32P全部标记)在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分裂过程中形成的其中1个细胞如图所示,图中细胞有2条染色体DNA含有32P。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形成图中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
B.该精原细胞至多形成4种基因型的4个精细胞
C.图中细胞为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
D.该精原细胞形成图中细胞的过程中至少经历了两次胞质分裂
16.除草剂敏感型的大豆经辐射获得除草剂不敏感型的突变体,且敏感基因与不敏感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突变体若为基因突变所致,则再经诱变不可能恢复为敏感型
B.突变体若为一条染色体片段缺失所致,则该不敏感基因一定为隐性基因
C.突变体若为一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的片段缺失所致,则再经诱变可恢复为敏感型
D.不敏感基因若为敏感基因中的单个碱基替换所致,则该不敏感基因编码的肽链长度一定不变
17.下列关于果蝇(基因型为AaXBXb,有8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假设无同源染色体的互换和基因突变)中异常配子形成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选项
异常配子类型
原因分析
A
配子中含有等位基因
减数分裂Ⅰ异常
B
配子基因型为aaXB
减数分裂Ⅰ异常,减数分裂Ⅱ正常正常
C
配子中含有5条染色体
一定是减数分裂Ⅰ异常
D
配子中含有2条X染色体
一定是减数分裂Ⅱ异常
A.A
B.B
C.C
D.D
18.已知普通小麦是六倍体,含42条染色体,将普通小麦和黑麦(二倍体,2N=14)杂交获得不育的F1,F1经加倍后获得八倍体小黑麦。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普通小麦单倍体植株的体细胞含21条染色体
B.离体培养普通小麦的花粉,产生的植株表现高度不育
C.F1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含有2个染色体组、14条染色体
D.八倍体小黑麦减数分裂时,来自同一物种的同源染色体联会
19.T4噬菌体有野生型和甲、乙、丙三种突变型,甲、乙、丙独立感染大肠杆菌时均无法增殖。不同的突变型噬菌体成对组合同时感染大肠杆菌时,两种噬菌体在大肠杆菌细胞内产生的蛋白质可以共用;两个噬菌体的DNA会有类似真核生物有性生殖中遗传物质交换的过程(如图)。实验发现,甲与乙同时感染大肠杆菌产生了子代噬菌体;甲与丙同时感染大肠杆菌大多数情况下不能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偶尔也会产生子代噬菌体。基于上述事实作出的推断不合理的是(
)
A.甲、乙突变体是由不同基因突变形成的
B.甲、丙突变体产生的蛋白质不能相互弥补缺陷
C.甲、丙的相应突变基因是由不同基因突变而来
D.甲、丙突变体的DNA之间偶尔发生片段的交换
20.研究发现,直肠癌患者体内存在癌细胞和肿瘤干细胞。用姜黄素治疗,会引起癌细胞内BAX等凋亡蛋白高表达,诱发癌细胞凋亡;而肿瘤干细胞因膜上具有高水平的ABCG2蛋白,能有效排出姜黄素,从而逃避凋亡,并增殖分化形成癌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肿瘤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过程都需要消耗ATP
B.编码BAX蛋白和ABCG2蛋白的基因都属于原癌基因
C.肿瘤干细胞与癌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完全相同
D.用ABCG2抑制剂与姜黄素联合治疗,可促进肿瘤干细胞凋亡
二、读图填空题
21.如图甲是先天聋哑遗传病的某系谱图,Ⅱ2的致病基因位于一对染色体上,Ⅱ3和Ⅱ6的致病基因位于另一对染色体上,这两对基因均可单独致病。Ⅱ2不含Ⅱ3的致病基因,Ⅱ3不含Ⅱ2的致病基因,图乙是Ⅱ3体内某细胞的分裂图,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Ⅱ2的致病基因用A或a表示,Ⅱ3的致病基因用B或b表示,不考虑基因突变)
(1)Ⅱ3的致病基因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Ⅱ2的致病基因是_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致病基因。
(2)若Ⅱ2的致病基因是常染色体遗传,则Ⅲ2的基因型是_________,Ⅲ2与同基因型的人婚配,子女患病的概率是_________。
(3)若Ⅱ2与Ⅱ3生了一个先天聋哑的女孩,该女孩的X染色体缺失了一段,则这条缺失一段的X染色体来自_________(填“父亲”或“母亲”),这个女孩的基因型是_________。
(4)图乙细胞名称是_________,该细胞发生的变异类型是_________,根据(3)中的分析结果在图中相应染色体上标出A(a)基因。
22.玉米宽叶基因(T)与窄叶基因(t)是位于9号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已知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现有基因型为Tt的宽叶植株A,其细胞中9号染色体如图甲所示。
(1)可通过观察有丝分裂_________期细胞进行染色体分析,得知该植株发生了突变,该宽叶植株的变异类型属于_________变异。
(2)为了确定植株A的T基因是位于正常染色体上还是异常染色体上,故让其作为父本与正常的窄叶植株进行测交。如果F1表型为_________,则说明T基因位于异常染色体上。
(3)若(2)中测交产生的F1中,发现了一株宽叶植株B,其染色体及基因型组成如图乙。从细胞水平分析出现该植株的原因是父本在减数分裂过程中_________未分离。
(4)若(3)中得到的植株B在减数分裂Ⅰ过程中三条9号染色体会随机地移向细胞两极并最终生成含有一条9号染色体和含有两条9号染色体的配子,请据此写出植株B可育花粉的基因型_________。
23.玉米的紫株和绿株由6号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H、h)控制,紫株对绿株为显性。紫株A经X射线照射后再与绿株杂交,子代出现少数绿株(绿株B)。为硏究绿株B出现的原因,让绿株B与正常纯合的紫株C杂交得F1,F1自交得F2。请回答:
(1)假设一:X射线照射导致紫株A发生了基因突变。若此假设成立,则F1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F2中紫株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
(2)假设二:X射线照射导致紫株A的6号染色体断裂,含有基因H的染色体片段缺失(注:一条染色体部分片段缺失的个体生存,两条同源染色体相同部分片段均缺失的个体死亡)。若此假设成立,则绿株B产生__________种配子,F1的表型为__________;F2中,紫株︰绿株=__________。
(3)为验证假设二是否正确,最好选择__________(填“紫株A”“绿株B”或“紫株C”)的根尖制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和比较__________(填分裂方式及分裂时期)的染色体形态。
24.下图是某种遗传病的家族谱系,请据图回答(以A、a表示有关基因)
(1)该病是由
性基因控制的。
(2)5号和9号的基因型分别是
和
。
(3)10号基因型是
或
,他是杂合体的概率是
。
(4)10号与一个患此病的女性结婚,则不宜生育,因为他们出生病孩的概率为
。
25.如图表示母亲生育年龄与子女的唐氏综合征发病率之间的关系。
(1)从图中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
(2)唐氏综合征又称21三体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对患者进行染色体检查,可以看到患者比正常人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从减数分裂的角度推测唐氏综合征形成的原因:患者的_________(填“父亲或母亲”“父亲”或“母亲”)在_________(填“减数分裂Ⅰ”“减数分裂Ⅱ”或“减数分裂Ⅰ或Ⅱ”)过程中出现异常,形成了含_________条21号染色体的配子,再与一个正常的配子结合成受精卵,则该受精卵含_________条染色体,其中21号染色体是3条。由这样的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就是唐氏综合征患者。
(3)我国相关法规规定,35岁以上的孕妇必须进行产前诊断,以筛查包括唐氏综合征在内的多种遗传病。这样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具有的社会意义: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雄性黑翅竹蝗体细胞组成为23条,少了一条性染色体,所以它的一个染色体组有12条染色体,A正确;若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无关,说明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正确;若复眼正常(B)与异常(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群体中相关基因型有XBXB、XBXb、XbXb、XBO、XbO,总共5种,C正确;雄性体细胞中缺少一条染色体的原因是其父本产生了缺少一条性染色体的精子,D错误。
2.答案:B
解析:分析题意可知,若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显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雌配子致死,假设突变基因为D,则杂交组合为XDXd×XdY,由于XD配子致死,子代为XdXd(野生)︰XdY(野生)=1︰1,A错误;若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显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致死,假设突变基因为D,则杂交组合为XDXd×XdY,子代为XDXd(突变)︰XdXd(野生)︰XDY(突变)︰XdY(野生)=1︰1︰1︰1,由于XDY致死,因此F1中野生型与突变型之比为2︰1,且雌雄个体之比也为2︰1,B正确;若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隐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致死,假设突变基因为d,则杂交组合为XdXd×XDY,由于含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致死,则子代全为XDXd(雌性),与题意不符,C错误;若X染色体片段发生缺失可导致突变型,且缺失会导致雌配子致死,假设发生缺失X染色体为O,则杂交组合为XO×XY,雌配子O致死,故子代为XX(野生)︰XY(野生)=1︰1,D错误。
3.答案:C
解析:细胞癌变后,细胞的生命活动依然受到原有基因的控制,A选项错误;
根据题意可知,去除癌细胞中乳酸分解产生的氢离子会使癌细胞利用的葡萄糖减少,故癌细胞中氢离子越少,越不利于对葡萄糖的利用,B选项错误;
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增殖快,故癌细胞的细胞周期缩短,需要的能量越多,代谢增强,C选项正确;
化学疗法的原理是抑制DNA的复制,从而导致癌细胞无法增殖,故该疗法与常规治疗中的化学疗法原理不同,D选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常染色体遗传病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发病概率相同,A错误。红绿色盲女性患者有一条带有隐性致病基因的X染色体来自其父亲,则其父亲定患病,B正确。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C错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不具有代代相传的特点,D错误。
5.答案:A
解析:产前诊断是在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夫妇中有核型异常、先天性代谢异常、先天性肢体畸形等可能会引起后代出现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需要进行产前诊断,B、C、D不符合题意。孕妇感染细菌引起发热不需要进行细胞检查,A符合题意。
6.答案:B
解析:cfDNA可能来自脱落破碎的癌细胞,可通过检测相关基因筛查癌症,A正确;cfDNA修改后输到血液中不能改变细胞的基因型,不能用于治疗遗传病,B错误;据题干可知,胚胎细胞脱落破碎,其DNA进入孕妇血液中,称为cffDNA,故cffDNA可能来自脱落后破碎的胎盘细胞,C正确;进入孕妇血液的cffDNA来自胚胎细胞,可用于检测胎儿是否患有某些遗传病,D正确。
7.答案:B
解析:个体甲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一条染色体缺少了E的等位基因,可表示为EO,若E/e基因控制的性状是不完全显性,那么EO和Ee个体的表型不同,A错误;虽然乙的一条染色体发生了倒位(abedcfgh)变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联会,但形成的四分体与正常的四分体不同,B正确;个体甲自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EE︰EO︰OO=1︰2︰1,不确定OO是否致死,因此不确定甲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是否为3︰1,C错误;个体乙虽然没有基因缺失,但发生了倒位,可能出现表型异常现象,D错误。
8.答案:D
解析:基因型为AaXBY的雄蝇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基因型为AAXBXb的变异细胞,可知该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说明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应为次级精母细胞,A错误;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的核DNA数与体细胞的相等,B错误;A和a所在的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而不是姐妹染色单体,C错误;这只雄蝇没有b基因,但该变异细胞中出现了b基因,说明有节律基因发生了突变,D正确。
9.答案:C
解析:据题意知,染色体桥在有丝分裂过程着丝点分裂后形成,在分裂后期可以观察到,A正确;据题意知,两姐妹染色单体连接形成“染色体桥”,两着丝点之间任一位置断裂后,两条子染色体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故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没有变化,B正确;“染色体桥”由姐妹染色单体连接形成,而不是非同源染色体,C错误;当姐妹染色单体连接形成的“染色体桥”的基因为aa时,断裂后两个a基因可能位于一条子染色体上,此时产生的2个子细胞的基因型可能是Aaa和A,D正确。
10.答案:C
解析:二倍体植物含有两个染色体组,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A正确;染色体组指的是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因此各染色体DNA的碱基序列也不相同,B、D正确;有些高等植物细胞中无性染色体,如豌豆,染色体组中不含性染色体,C错误。
11.答案:C
解析:题干指出突变体M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据此可推知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丧失,A正确;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是基因突变,B正确;突变体M的RNA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时,大肠杆菌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的酶和催化合成氨基酸乙所需的酶活性依然丧失,不能得到在基本培养基中生长的大肠杆菌,C错误;由于M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长出大肠杆菌(X)的菌落,说明大肠杆菌(X)能合成两种氨基酸,故可推知突变体M和N在混合培养期间发生了DNA转移,D正确。
12.答案:C
解析: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A正确;利用紫外线处理野生型大肠杆菌后,得到4种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的突变体,由此可知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B正确;代谢途径中最靠后的物质将使最多数目的突变体生长,最靠前的物质使最少数目的突变体生长,据此判断大肠杆菌正常菌株合成色氨酸的途径是:B→D→A→E→C,C错误;甲突变体在B、D培养基中不能生长,其他培养基上可以生长,所以因最先不能合成A物质而最终导致不能合成色氨酸,D正确。
13.答案:B
解析:由题图可知,D/d和T/t这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形状、大小和来源均不同的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了四个基因型不同的精细胞,可推知该结果最可能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叉互换,B正确。
14.答案:C
解析:CTCTT重复次数改变会引起基因结构中碱基对的数目发生改变,即可引起基因突变,A错误;基因突变不会改变基因中嘧啶碱基的比例,嘧啶碱基的比例不变,为1/2,B错误;若CTCTT重复6次,则重复序列共有30个碱基对,对应mRNA上10个完整密码子的位置,故重复序列之后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不会改变,C正确;基因转录后的mRNA和翻译出的蛋白质均经过加工处理,故不能确定CTCTT重复次数越多,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D错误。
15.答案:B
解析:题图中上下两条大的染色体分别含有D和d基因,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没有发生染色体片段的交换,故发生了基因突变,A正确;从题中的信息可以推出该精原细胞经过两次DNA(染色体)复制,最多可以形成8个精细胞,B错误;题图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有着丝粒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为次级精母细胞,C正确;从题中信息可以判断,DNA复制了两次,所以胞质分裂至少进行了两次,D正确。
16.答案:B
解析: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敏感基因可以突变成为不敏感基因,不敏感基因也可以突变成为敏感基因,A错误;若为一条染色体片段缺失导致出现突变体(不敏感),则该不敏感基因一定为隐性基因,因此才会被显性的敏感基因所掩盖,B正确;突变体若为一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的片段缺失所致,即该部位的基因已经缺失,则再经诱变也不可恢复为敏感型,C错误;不敏感基因若为敏感基因中的单个碱基替换所致,且替换部位转录形成的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则该不敏感基因编码的肽链长度变短,D错误。
17.答案:A
解析:等位基因存在于同源染色体上,若配子中含有等位基因,可能是减数分裂Ⅰ异常,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A正确;配子基因型为aaXB,说明a基因所在的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移向了细胞的同一极,即减数分裂Ⅱ异常,配子中无同源染色体则减数分裂Ⅰ正常,B错误;配子中含有5条染色体,可能是减数分裂Ⅱ异常,也可能是减数分裂Ⅰ异常,C错误;配子中含有2条X染色体,可能是减数分裂Ⅱ异常,也可能是减数分裂Ⅰ异常,D错误。
18.答案:C
解析:普通小麦是六倍体,含42条染色体,所以普通小麦单倍体植株的体细胞含21条染色体,A正确;离体培养普通小麦的花粉得到的植株是单倍体,含有普通小麦的3个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联会时会发生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因此表现高度不育,B正确;F1含有普通小麦的3个染色体组和黑麦的1个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联会时会发生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C错误;八倍体小黑麦含有普通小麦的6个染色体组和黑麦的2个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来自同一物种的同源染色体联会,D正确。
19.答案:C
解析:甲与乙同时感染大肠杆菌,产生了子代噬菌体,表明甲、乙中的相应突变基因之间的关系应为不同基因,因为它们表达的蛋白质可以相互弥补缺陷,从而实现产生子代的能力,A正确;甲与丙同时感染大肠杆菌,大多数情况下不能产生子代噬菌体,表明两突变体产生的蛋白质不能相互弥补缺陷,故可推测甲、丙的相应突变基因是由同一基因突变来的,B正确,C错误;甲与丙同时感染大肠杆菌后,偶尔也会产生子代噬菌体,原因推测可能是两个突变体的DNA之间发生片段的交换,使得其中一个噬菌体的DNA拥有了全部的正常基因,从而可以产生后代,D正确。
20.答案:B
解析:肿瘤干细胞的增殖需要消耗能量,细胞分化过程发生转录和翻译,也是耗能的过程,两过程都需要消耗ATP,A正确;BAX蛋白为凋亡蛋白,与细胞凋亡有关,而ABCG2属于载体蛋白故控制其合成的基因都不属于原癌基因,B错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肿瘤干细胞与癌细胞中基因的执行情况不完全同,C正确;姜黄素能诱发癌细胞凋亡,而肿瘤干细胞膜上有高水平的ABCG2蛋白,能有效排出姜黄素,从而逃避凋亡,用ABCG2抑制剂与姜黄素联合治疗,可促进肿瘤干细胞凋亡,D正确。
21.答案:(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隐性
(2)Aabb;7/16
(3)母亲;BbXaX
(4)初级卵母细胞;染色体变异;1号染色体缺失对应位置标A,2号染色体对应位置标AA(见下图示)
解析:(1)题中系谱图显示,Ⅰ3和Ⅰ4均正常,其女儿Ⅱ3患先天聋哑遗传病,据此可推知:Ⅱ3的致病基因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Ⅰ1和Ⅰ2均正常,其儿子Ⅱ2患先天聋哑遗传病,据此可推知:Ⅱ2的致病基因是隐性致病基因。
(2)已知Ⅱ2不含Ⅱ3的致病基因,Ⅱ3不含Ⅱ2的致病基因,且Ⅱ2的致病基因位于一对染色体上,Ⅱ3和Ⅱ6的致病基因位于另一对染色体上,这2对基因均可单独致病。若Ⅱ2的致病基因是常染色体遗传,则Ⅱ2、Ⅱ3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进而推知:Ⅲ2的基因型是AaBb。Ⅲ2与同基因型的人婚配,子女患病的概率是1-3/4A_×3/4B_=7/16。
(3)题图乙是Ⅱ3体内某细胞的分裂图,其细胞呈现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说明处于减数分裂Ⅰ中期,其中1号染色体的1条染色单体缺失了一段,由此推知:若Ⅱ2与Ⅱ3生了一个先天聋哑的女孩,该女孩的X染色体缺失了一段,则这条缺失一段的X染色体来自母亲(Ⅱ3),而且1号染色体为X染色体。结合对(2)的分析可推知:Ⅱ2、Ⅱ3的基因型分别是BBXaY、bbXAXA;母亲(Ⅱ3)在减数分裂Ⅰ过程中,1号X染色体的1条染色单体上基因A所在的片段缺失,产生了基因型为bX的卵细胞,该卵细胞与Ⅱ2产生的基因型为BXa的精子受精,形成的基因型为BbXaX的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即为先天聋哑的女孩,这个女孩的基因型是BbXaX。
(4)题图乙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中期,来自图甲中的Ⅱ3(女性),据此推知:题图乙细胞的名称是初级卵母细胞。由题图乙所示的“1号染色体的1条染色单体缺失了一段”可知,该细胞发生的变异类型是染色体变异。根据(3)中的分析结果可知:Ⅱ3的基因型是bbXAXA,而题图乙是Ⅱ3体内的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的分裂图,其中1号和2号均为X染色体,1号染色体缺失对应位置和2号染色体对应位置的基因均为A,即1号染色体缺失对应位置标A,2号染色体对应位置标AA。
22.答案:(1)中;染色体结构
(2)窄叶
(3)同源染色体
(4)tt、Tt、t
解析:(1)由题图甲可知,该植株9号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体缺失了某一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可通过观察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并进行染色体分析,进而判断该植株是否发生了突变。
(2)让植株A作为父本与正常的窄叶植株进行测交,若T基因位于异常染色体上,由于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即Tt个体产生的雄配子中只有t能参与受精作用,所以F1只有窄叶(tt)。
(3)以植株A(Tt)为父本,正常的窄叶植株(tt)为母本杂交产生的F1中,发现了一株宽叶植株B,其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题图乙。由于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即只含有T的精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所以宽叶植株B(Ttt)中有一个t来自母本,T和另一个t都来自父本,由此可见,该植株出现的原因是父本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4)若(3)中得到的植株B(Ttt)在减数分裂Ⅰ过程中3条9号染色体会随机地移向细胞两极并最终形成含有1条9号染色体和含有2条9号染色体的配子,植株B形成的花粉的基因型为T、Tt、t、tt,由于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所以其中可育的花粉基因型为tt、Tt、t。
23.答案:(1)Hh;3/4
(2)2;全部为紫株;6︰1
(3)绿株B;有丝分裂中期
解析:(1)假设一是紫株A发生了基因突变,绿株B的基因型为hh,那么其与HH杂交,F1的基因型为Hh,F2中紫株所占的比例应为3/4。
(2)假设二是紫株A发生了染色体变异,则绿株B一条染色体是H片段缺失的染色体,能产生2种配子,即一种配子含有基因h,另一种配子6号染色体缺失不含H(h)的片段。F1有两种基因型:Hh和HO,各占一半,表型均为紫株。Hh自交子代紫株︰绿株=3︰1,HO自交子代HH︰HO︰OO=1︰2︰1,由于F2中两条染色体缺失相同片段的个体OO死亡,所以F2中紫株︰绿株=6︰1。
(3)紫株A和紫株C的6号染色体未变异,而绿株B发生了染色体变异,则假设二可以通过细胞学的方法,即显微镜下观察绿株B的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来验证。观察根尖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此时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可以通过观察和比较染色体的6号染色体是否正常。
24.答案:(1)
隐性
(2)
Aa;aa
(3)
AA;Aa;2/3
⑷
1/3
解析:5、6无病,其女儿9
有病,可知属于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则5、6均为杂合子,Aa,9号为aa,10号为1/3AA、2/3Aa,与aa个体交配,后代患病机率为2/3×1/2=1/3。
25.答案:(1)唐氏综合征的发病率与母亲的生育年龄有关,随着母亲生育年龄的增大,子女患唐氏综合征的概率增加;母亲超过40岁后生育,子女患唐氏综合征的概率明显增加。
(2)父亲或母亲;减数分裂Ⅰ或Ⅱ;2;47
(3)避免遗传病患儿的出生;可以有效地提高人口质量,保障优生优育,也是对孕妇及其家庭的关怀
解析:(1)从图中可得出的结论是唐氏综合征的发病率与母亲的生育年龄有关,随着母亲生育年龄的增大,子女中唐氏综合征的发病率升高,说明子女患唐氏综合征的概率增加;母亲超过40岁后生育,子女患唐氏综合征的概率明显增加。
(2)21号染色体为常染色体,故从减数分裂角度分析唐氏综合征的成因:父亲或母亲在减数分裂Ⅰ或减数分裂Ⅱ过程中出现异常,形成了含2条21号染色体的配子,与正常的含1条21号染色体的配子结合后,产生含47条染色体的受精卵,这样的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就是唐氏综合征患者。
(3)35岁以上的孕妇的子女患多种遗传病的概率较高,产前诊断可以有效地提高人口质量,保障优生优育,也是对孕妇及其家庭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