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必修2第6单元基础卷
一、单选题
1.人体血红蛋白β链由146个氨基酸组成,比较不同种类动物与人体血红蛋白β链的区别,结果如下表:
动物种类
短尾猿
狗
鸟
青蛙
七鳃鳗
氨基酸不同的数目
8
32
45
67
125
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短尾猿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
B.该数据为进化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
C.不同种类动物的血红蛋白运输氧气能力不同
D.氨基酸不同与DNA碱基排列顺序没有关系
2.一位科学家从“人的阑尾与兔子的盲肠相似”推测人类与兔子有亲缘关系,他利用的证据是(
)
A.化石证据
B.胚胎学证据
C.比较解剖学证据
D.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
3.比较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如图为从科学家对马的足进化历程的研究中,你不可能获得的信息是(
)
A.腿骨结构大部分相同
B.足趾个数逐渐减少
C.中足趾逐渐变得发达
D.遗传物质基本相同
4.如图表示未被破坏的甲、乙、丙三个沉积岩层,其中甲岩层更接近地表,A、B是分布在甲、乙两个岩层中的生物化石,下列关于此图的解读,观点正确的是(
)
A.生物A是由生物B进化而来的
B.生物A的个体数量比生物B多
C.生物A和生物B起源于相同的年代
D.生物A的结构比生物B的结构复杂
5.化石之所以能证明生物的进化,其根本原因是(
)
A.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
B.地壳岩石形成有一定的顺序
C.化石是生物的祖先
D.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有一定的顺序
6.下列关于化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的古生物都能形成化石
B.在越古老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高等
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主要、最可靠的证据
D.根据地层中的化石可判断生物进化的速度
7.我国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恢复力稳定性高
B.锁阳和小果白刺经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了互利共生的种间关系
C.种植小果白刺以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锁阳和小果白刺都属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8.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单基因遗传病是由单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B.唐氏综合征是一种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C.人类所有的遗传病都是基因遗传病
D.多指和白化病都是由显性致病基因引起的遗传病
9.用基因型为Aa的小麦分别进行连续自交、随机交配、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根据各代Aa基因型频率绘制曲线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曲线Ⅱ的F3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
B.曲线Ⅲ的F2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
C.曲线Ⅳ的Fn中纯合子的比例比上一代增加(1/2)n+1
D.曲线Ⅰ和Ⅳ的各子代间A和a的基因频率始终相等
10.阳光中的紫外线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维生素D不足会影响婴幼儿发育,降低免疫力;过度的紫外线照射会导致皮肤癌变、叶酸降解(叶酸缺乏使生殖能力下降)。紫外线照射引起皮肤黑色素增多,黑色素对紫外线有阻挡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紫外线强的赤道地区,深肤色人群比浅肤色人群生存、生殖能力更强
B.紫外线弱的高纬度地区,浅肤色人群比深肤色人群有更好的适应性
C.人类肤色出现差异是长期进化过程中环境因素定向选择的结果
D.赤道地区肤色浅的人群容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使其适应性降低
11.下列有关基因库、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中每个个体含有基因库中的全部基因,突变可改变基因库的组成
B.当某七星瓢虫种群数量剧减时,可能增加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
C.若一种群中基因型为Mm个体占22%,基因型为mm个体占2%,则基因库中M的基因频率为76%
D.因为男性色盲患者较多,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12.长期生活在某山谷中的一个鼠种群,其表型多样性分布如图中Ⅰ所示;后因地质变化山谷被分隔成甲、乙、丙三个相互独立的区域,不同区域对该鼠群的选择情况如图中Ⅱ所示;一段时间后三个区域内鼠群表型分布如图中Ⅲ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由于地质变化使得三个区域之间形成了地理隔离
B.三个区域内限制鼠群生存的自然因素不同
C.三个区域内鼠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发生了变化
D.三个区域内的鼠群出现生殖隔离形成了新物种
13.云南多山、多河谷,环境往往相互隔离。科学家在研究云南稻种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亚洲栽培稻分类体系,将亚洲稻分为“亚洲栽培稻一亚种一生态群一生态型一品种”5级。该体系形成过程中没有发挥作用的是(
)
A.基因突变
B.自然选择
C.地理隔离
D.生殖隔离
14.甘蔗是澳大利亚主要农作物之一,甘蔗田的甲虫严重影响其产量。1935年,为了控制甲虫,有人从亚马逊河流域引入102只背部布满毒腺的毒蟾蜍到达澳大利亚,引入的毒蟾蜍在澳大利亚繁殖,其捕食者澳洲乌鸦和袋鼬的数量急剧减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毒蟾蜍和澳洲乌鸦是捕食关系,澳洲乌鸦和袋鼬是竞争关系
B.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表明: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C.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毒蟾蜍和甘蔗、甲虫存在共同进化
D.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在于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15.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显性遗传病,并将该病命名为“卵子死亡”,表现为某些患者卵子取出体外放置一段时间或受精后一段时间,出现退化凋亡的现象。该病的病因是细胞连接的蛋白家族成员PANXI基因存在突变,Pannexin(PANX)家族是形成细胞之间连接的重要的离子通道。突变通过影响蛋白糖基化、激活通道、加速ATP释放导致卵子死亡。这是目前发现的PANX家族成员首个异常的离子通道疾病。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能量供应异常可能是卵子死亡的直接原因之一
B.该疾病的发病机理体现了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方式
C.显性遗传病的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高于其等位基因
D.该致病基因的发现为解决女性不孕和试管婴儿反复失败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诊断和治疗思路
16.下列关于种群基因频率的平衡和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都是有害的,突变基因会被淘汰而不会扩增
B.种群之间的双向迁移,会引起种群间遗传差异的增加
C.种群的不同个体之间存活率和繁殖率出现差异,自然选择就发生作用
D.一个数量较大的种群中,偶然事件引起的种群基因频率变化更显著
17.如图表示四个有亲缘关系的物种(A、B、C、D)的进化历程及亲缘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B.A、B、C、D可以组成一个群落
C.B、C之间的差异就是环境造成的
D.C、D之间可以通过DNA分子杂交判断其亲缘关系
18.化石、比较解剖学、胚胎学、分子生物学等在研究生物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化石证据可作为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B.鲸的鳍和蝙蝠的翼手在外部形态、功能上不同,说明它们是由不同的祖先演化而来
C.人和鱼的胚胎发育经历了有鳃裂及有尾的阶段,可以用人和鱼有共同祖先来解释
D.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在细胞代谢、DNA的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共同特征越多
19.鸡爪与鸭掌的最大不同在于,鸡爪的趾骨间没有蹼状结构,但在胚胎发育形成趾的时期,这两种动物的趾间都有蹼状结构。为了探究蹼状结构的形成和消失是如何进行的,科学家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将鸭胚胎中预定形成鸭掌部分的细胞移植到鸡胚胎的相应部位,结果鸡爪长成了鸭掌;
②将鸡胚胎中预定形成鸡爪部分的细胞移植到鸭胚胎的相应部位,结果鸭掌长成了鸡爪。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鸡爪胚胎发育时期,蹼的消失是由细胞凋亡引起的
B.据实验分析,可以看出鸡爪与鸭掌的形成过程是由细胞质基因控制的
C.鸡爪蹼的消失更有利于陆地生活,这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D.蹼的消失可能与溶酶体有关
20.下列有关生物的可遗传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A或a中的每对碱基都可能改变,这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
B.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C.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D.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二、读图填空题
21.下表是7种生物细胞色素c与人细胞色素c的组成差异,请分析表中数据后回答:(已知细胞色素c是由104个氨基酸组成)
生物名称
黑猩猩
猴
马
鸡
金枪鱼
小麦
酵母菌
与人细胞色素c的差异数
0
1
12
13
21
35
44
(1)从表中数据可发现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和生物的亲缘关系是:亲缘关系越近,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________________。
(2)从上表看,人和________的亲缘关系最远,因为两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对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比较,是从______________方面为生物的______________提供了证据。
22.某昆虫的翅可按长度分为残翅、中翅和长翅,且残翅昆虫不能飞行,翅越长运动能力越强。图1表示某地区该种昆虫的翅长与个体数量的关系,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有两个较小的此种昆虫的种群分别迁入了甲、乙两个岛屿,其中甲岛屿食物匮乏,运动能力强的生物更容易获得食物,乙岛屿经常有大风浪,能飞行的昆虫容易被吹入大海淹死,我们能从这一事实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在图2中画出昆虫在甲岛屿繁殖数代以后翅长与个体数量的柱状图。
(3)若干年后,甲岛屿形成的昆虫种群A与乙岛屿形成的昆虫种群B再次相遇,但它们已不能进行相互交配,说明两种群的_________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它们之间形成了_________,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
(4)现有1000只该种昆虫迁入丙岛屿,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有550只,基因型为Aa的个体有300只,基因型为aa的个体有150只,如果不考虑自然选择作用和突变,昆虫个体间进行自由交配,且每只昆虫的繁殖能力相同,则繁殖3代以后,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_。
23.如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请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中①、③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__。在生物进化过程中_________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2)④指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_________多样性。
(3)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50%。倘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仅保留显性性状,令其自交,则自交一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_________,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经过这种人工选择作用,该种群是否发生进化?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如图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图中上为甲岛,下为乙岛,A、B、C、D为四个物种。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由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内因是
,外因是
,进化的实质是
。
(2)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不与C物种发生基因交流,其原因是
。
(3)迁到乙岛的B物种形成了
。
(4)若物种C的某种群中,基因型AA占46%,aa占20%,5年后,该种群中基因型AA占48%,aa占22%,则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解释原因:
。
25.测定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药敏程度的实验方法为:将含有一定浓度不同抗生素的滤纸片放置在已接种被检菌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围扩散,如果抑制被检菌生长,则在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图中里面的圈),结果如图所示。
(1)衡量本实验结果的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图中最有效的是_________培养皿中的抗生素。
(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处理,并测定细菌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①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为_________时。
②细菌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变异是_________,细菌的抗药性产生于环境变化之_________(填“前”、“中”或“后”),抗生素对细菌变异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_________。
③尽管有抗药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细菌种群中__________________。如果长期使用同一种抗生素,细菌抗药性会增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短尾猿与人体血红蛋白β链氨基酸不同的数目仅为8个,说明短尾猿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A正确;血红蛋白属于大分子物质,该数据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B正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由题意可知,不同种类动物的血红蛋白氨基酸的数目不同,则其血红蛋白的结构也不完全相同,故运输氧气能力不同,C正确;氨基酸数目、排列顺序不同的根本原因是DNA碱基数目、排列顺序不同,D错误。
2.答案:C
解析: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最常见的是骨头与贝壳等,题中的信息显然不是化石证据,A错误;阑尾是胚胎发育完成后留存的结构,因此不是胚胎学证据,B错误;人的阑尾与兔子的盲肠都是需要解剖之后才能看到的器官,即需要通过解剖并比较后才能知道二者之间的联系,因此题图中的证据是比较解剖学证据,C正确;题目中只是显示了结构上的相似性,并不是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D错误。
3.答案:D
解析:根据题图可推出,马在进化过程中,腿骨结构大部分相同,A正确;足趾个数按“4→3→1”逐渐减少,B正确;中足趾逐渐变得发达,C正确;遗传物质(DNA)是分子水平的结构,不能直接从题图中观察到,因此不可能获得的信息是遗传物质基本相同,D错误。
4.答案:D
解析:生物A比生物B高等,但并不能说明生物A是由生物B进化而来的,A错误;生物A和生物B的数量无法通过题图进行比较,B错误;生物A和生物B起源于不同的年代,生物A比生物B出现得晚,C错误;生物A比生物B出现得晚,所以生物A的结构比生物B的结构复杂,D正确。
5.答案:A
解析:化石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茎,动物的牙齿和骨骼、贝壳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则是生物体的印痕形成的,如树叶的印痕化石,因此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还渐形成的,能证明生物的进化。综上所述,A正确。
6.答案:C
解析: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不是所有的古生物都能形成化石,A错误;生物的化石在地层的出现是有一定顺序的,在越早形成的地层中出现的生物结构越简单、越低等,在越晚形成的地层中出现的生物结构越复杂、越高等,B错误;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C正确;根据地层中的化石可判断生物是否在进化,但无法判断进化的速度,D错误。
7.答案:C
解析:A、我国西部沙漠地区的动植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较简单,因此其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由于环境恶劣,恢复力稳定性也较低,A错误;B、锁阳叶退化,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而是从小果白刺的根部获取营养物质,故二者为寄生关系,B错误;C、小果白刺可以防风固沙,维持生态平衡,属于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D、锁阳叶退化,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不属于生产者,D错误。故选:C。
8.答案:B
解析:单基因遗传病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A错误;唐氏综合征是一种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B正确;类遗传病包括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C错误;多指是由显性致病基因引起的遗传病,而白化病是由隐性致病基因引起的遗传病,D错误。
9.答案:C
解析:连续自交和随机交配的F1的Aa的基因频率都是1/2,所以Ⅰ和Ⅳ符合,但是连续自交的结果是纯合子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杂合子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所以Ⅰ是随机交配的结果,Ⅳ是自交的结果。曲线Ⅱ和Ⅲ在F1杂合子Aa所占的比例相同,这是由于自交和随机交配的结果是一样的,即F1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1/4AA+1/2Aa+1/4aa),淘汰掉aa,则Aa的比例都是2/3,也就是(1/3AA+2/3Aa),如果自交,则其后代是1/3AA+2/3Aa(1/4AA+1/2Aa+1/4aa),淘汰掉aa以后,得到的后代F3是3/5AA+2/5Aa,Aa所占的比例是0.4。如果随机交配,根据遗传平衡定律(2/3A+1/3a)2,后代是(4/9AA+4/9Aa+1/9aa),淘汰掉aa,则F3是1/2AA+1/2Aa,所以从这里看以看出曲线Ⅱ是随机交配并淘汰aa的曲线,曲线Ⅲ是自交并淘汰aa的曲线,A项叙述正确。曲线Ⅱ是随机交配并淘汰aa的曲线,F3随机交配以后(3/4A+1/4a)2,为9/16AA+6/16Aa+1/16aa,淘汰掉aa以后,得3/5AA+2/5Aa,所以B项叙述正确。曲线Ⅳ是自交的结果,在Fn代纯合子的比例是1-(1/2)n,则比上一代Fn+1增加的数值是1-(1/2)n-(1-(1/2)n-1)=(1/2)n,C项叙述不正确。连续自交和随机交配这两者都不存在选择,所以不会发生进化,A和a的基因频率都不会改变,D项叙述正确。
10.答案:D
解析:
11.答案:B
解析:基因库是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由于不同个体之间在基因组成上存在差异,所以每个个体是不可能含有种群基因库中的全部基因的,且可遗传的变异均可能改变基因库的组成,A错误;当某七星瓢虫的种群数量剧减时,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会增加,可能会使某些基因消失,B正确;若一种群中基因型为Mm个体占22%,基因型为mm个体占2%,则基因型为MM个体占1-(22%+2%)=76%,M的基因频率=76%+22%÷2=87%,C错误;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大于女性,是因为男性X染色体只要带色盲基因就会患病,但并不意味着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D错误。
12.答案:D
解析:地质变化导致原来连在一起的区域形成三个相互独立的区域,不同区域的鼠群之间无法进行基因交流,形成地理隔离;从图示看,三个区域内的环境条件对鼠群的选择是不同的,这是由不同区域内的自然条件的差异导致的;从图示看,三个区域对鼠群的选择不同,被淘汰的基因不同,导致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会发生改变;三个区域内鼠群的多样性发生改变,并不代表就形成了新物种。
13.答案:D
解析:
14.答案:B
解析:甲虫捕食甘蔗,毒蟾蜍捕食甲虫,澳洲乌鸦和袋鼬共同捕食毒蟾蜍,澳洲乌鸦和袋鼬是竞争关系;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指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可以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所以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毒蟾蜍和甘蔗、甲虫存在共同进化;隔离是指不同种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的现象,分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导致生殖隔离的形成进而产生新物种。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频率、减数分裂过程、基因与性状之间关系的实质。突变会加速ATP释放,导致卵子死亡,细胞能量供应异常可能是卵子死亡的直接原因之一,A正确;该病为离子通道变异引起的疾病,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B正确;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不一定高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基因频率的大小由自然选择决定,C错误;如能克服卵子致死的因素,对于女性不孕的治疗、试管婴儿的成功都有一定帮助,D正确。
16.答案:C
解析:
17.答案:D
解析:A、B、C、D为4个不同的物种,故A、B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群落是由同一个区域内所有生物构成的;B、C向不同的方向发生进化形成不同的物种是环境对不同变异的选择;C、D之间可以通过DNA分子杂交判断其亲缘关系。
18.答案:B
解析:
1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凋亡。鸡爪胚胎发育时期,蹼的消失是由细胞凋亡引起的,是细胞生命历程中的正常现象,A正确;根据实验结果,无法判断鸡爪与鸭掌的形成过程是否由细胞质基因控制,B错误;鸡爪蹼的消失更有利于陆地生活觅食,这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C正确;蹼的消失是细胞凋亡的结果,细胞凋亡与细胞中的溶酶体有关,因为溶酶体中有多种水解酶,D正确。
20.答案:D
解析:A.A或a为等位基因,其中的每对碱基都可以改变,这体现了基因突变的随机性,故A错误;
B.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故B错误;
C.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往往与性别相关联,未必都与性别决定有关,故C错误;
D.根据现代生物进化论可知,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故D正确。
21.答案:(1)越小
(2)酵母菌;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最大
(3)分子生物学;进化理论
解析:
22.答案:(1)基因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2)如图所示
(3)基因库;生殖隔离;
A、B两种群发生的可遗传变异不同;A、B两种群存在地理隔离,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甲、乙两岛自然选择的作用不同,导致A、B种群中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不同(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4)70%;42%
解析:(1)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突变的利与害是看是否适应当地的环境。
(2)甲岛屿食物匮乏,运动能力强的生物更容易获得食物,因此在该岛屿生活的昆虫种群中,翅越长的个体越容易存活,因此繁殖数代以后翅长与个体数量的关系为翅长越长,个体数量越多。
(3)若干年后,甲岛屿形成的昆虫种群A与乙岛屿形成的昆虫种群B再次相遇,但它们已不能进行相互交配,说明两种群的基因库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它们之间形成了生殖隔离。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有:A、B两种群发生的可遗传变异不同;A、B两种群存在地理隔离,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甲、乙两岛自然选择的作用不同,导致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不同等。
(4)最初迁入丙岛屿时,该昆虫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550×2+300)/2000×100%=70%,a的基因频率为30%,由于该昆虫个体进行自由交配,且繁殖力相同,所以繁殖3代以后A的基因频率不发生改变,仍为70%,Aa的基因型频率为2×70%×30%=42%。
23.答案:(1)种群;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
(2)生态系统
(3)55%;70%;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解析:(1)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2)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50%,则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30%,倘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仅保留显性性状,则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60%,令其自交,则自交一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0%+60%×1/4=55%,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60%×1/4=15%,则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30%,此时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55%+1/2×30%=70%。没有经过人工选择之前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20%+1/2×30%=35%,因为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所以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24.答案:(1)遗传变异;甲、乙两岛环境不同且有地理隔离;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已形成生殖隔离
(3)新的物种(答案合理即可)
(4)未发生进化;因为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
解析:(1)物种形成的内因是遗传变异(突变和基因重组),外因是自然选择,即甲、乙两岛环境不同且有地理隔离,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当两个种群不能发生基因交流时,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3)由题意可知,迁到乙岛的B物种由于环境发生改变,形成了新的物种D。
(4)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5年前,A的基因频率=40%+1/2×34%=63%;
5年后,A的基因频率=48%+1/2×30%=63%,种群的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故该种群未发生进化。
25.答案:(1)抑菌圈的大小
(2)B
(3)①B;②不定向的;前;选择;③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抗生素对细菌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解析:(1)抗生素如果抑制细菌生长,在滤纸片周围就会出现抑菌圈,抑菌圈越大说明抗生素的抑菌能力越强。
(2)因为抑菌圈越大表示抗生素的抑菌能力越强,所以最有效的是B培养皿中的抗生素。
(3)①据曲线图分析,A~B时间段没有抗生素,细菌繁殖加快,B时刻加入抗生素,细菌被杀死,数量快速减少。②细菌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变异是不定向的,细菌的抗药性个体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就已经存在,抗生素对细菌种群起到选择的作用,使得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不具有抗药性的个体被杀死。③在细菌种群中,含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是变异个体,只占少数,使用抗生素杀死了大部分无抗药性的个体,故仍然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如果长期使用同一种抗生素,由于抗生素对细菌的抗药性变异进行定向选择,细菌抗药性会逐渐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