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雨霖铃》课件(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雨霖铃》课件(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8 08:40: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雨霖铃
柳永
1.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3.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1.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qí)卿,福建崇安人。他排行第七,所以人称“柳七”又因他曾经做过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著名词人,慢词的创造者,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的内容主要是反映封建社会中大部分知识分子怀才不遇、仕途潦倒后的悲愤和不满。其中以都市生活及羁旅行役的作品最富有特色。《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都是他的代表作。他的词作流传很广,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词集有《乐章集》。
奉旨填词
史载,柳永作新乐府,为时人传诵;仁宗洞晓音律 ,早年亦颇好其词。但柳永好作艳词,仁宗即位后留意儒雅,对此颇为不满。及进士放榜时,仁宗就引用柳永词“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鹤冲天·黄金榜上》)说:“既然想要‘浅斟低唱’,何必在意虚名”,遂刻意划去柳永之名。
宋人严有翼亦载有此事,说有人向仁宗推荐柳永,仁宗回复“且去填词”,并说自此后柳永不得志,遂出入娼馆酒楼,自号“奉圣旨填词柳三变”。
白衣卿相
柳永年轻时应试科举,屡屡落第;即暮年及第,又转官落魄,终官不过屯田员外郎。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柳永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以毕生精力作词,并在词中以“白衣卿相”自诩。
表面上看,柳永对功名利禄不无鄙视,但骨子里还是忘不了功名,希望走上一条通达于仕途的道路。柳永是矛盾的,他想做一个文人雅士,却永远摆脱不掉对俗世生活和情爱的眷恋和依赖;而醉里眠花柳的时候,他却又在时时挂念自己的功名。然而,仕途上的不幸,反倒使他的艺术天赋在词的创作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
眠花宿柳
柳永落第后,频繁地与歌伎交往,教坊乐工和歌伎填词,供她们在酒肆歌楼里演唱,常常会得到她们的经济资助,柳永也因此可以流连于坊曲,不至于有太多的衣食之虞。
歌伎是柳永词的演唱者和主要歌咏对象,存世柳词中涉及歌伎情感方面的约150首,歌伎激发了柳永的创作热情,满足了他的情感追求,促成了他的创作风格,也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
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意象是诗歌的DNA —— 卢军
《雨霖铃》本身就是词牌名,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銮的金铃上,玄宗因悼念杨贵妃而作此曲。
词牌《雨霖铃》,也作“雨淋铃”。有很多作者都写过,而其中柳永篇最为有名。
词牌名的出处悲戚,曲调就自带哀伤的成分。
1、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词?你是如何知道的?
送别词
2、说说作者是通过哪些意象来传情的?选取这些意象有何作用?
意象:
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柳、风、月。
作用:
渲染凄清意境,烘托悲凉心境。
3、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抒发了难舍难分的感情。
上阕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意象:寒蝉、长亭晚、骤雨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交代了送别时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用“寒蝉”“长亭”“骤雨”三个独立的画面构成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开头写景一般有何作用?
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凄婉、离愁别绪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意象:帐、兰舟
有一处尖锐的矛盾冲突,却突显“别绪”,试着找出来
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思考与讨论:
1.这句话用什么描写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细节(动作)描写
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
2.如果你是柳永,面对此情此景,你会说些什么?(展开想象)
以诗解诗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苏轼《江城子》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意象:千里烟波、沉沉暮霭、阔远楚天
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烟霭,情景混溶,离愁之深可知可感。
观察此句在词中的位置,想想它的作用?
承上之哀景,启下之哀情
中间部分一般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
下阕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意象:冷落清秋
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显得离情更甚于常时。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意象:杨柳
送别留赠的信物,自古就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意象:晓风、残月
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
以诗解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史记·刺客列传》
以诗解诗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白居易《琵琶行》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经年“如何理解?能想到什么表现手法?
虚实相生、衬托(乐景衬哀情)
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
写作特点一:
写作特点二:
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3.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诵读指导
1.“凄”字读得长,“切”字短促
2.“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长,并读出哽咽之声
3.“念去去”要稍重、稍长,拖音
“便纵有千种风情”要稍重、稍长、拖音
4.“更那堪”中“那”通“哪”,译为”怎能”,拖音
5.“今宵酒醒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