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任何人在林肯城之居留期已达一年零一日,且已照章纳税,任何具有申请权之人亦未提出要求……,则予亦将准许彼等与过去一样,继续以市民身份居住于予之林肯城中。”这份11世纪英王颁布的文件最不利于( )
A.封建领主 B.农奴 C.市民 D.国王
2.17世纪,哲人们、科学家们想用科学来验证上帝,要用“科学的方法”驱散世俗对宗教的怀疑,尽管没有找到答案,但是在反复“论证”的过程中却为思想解放、理性解放开了路。由此可推知,这一“论证”过程( )
A.彻底摧毁了封建神学思想 B.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
C.助推人们独立思维的形成 D.确立了理性的绝对权威
3.钱乘旦认为:1415年起历次重大探险活动,绝大部分是在国王或在政府有关部门委派、支持下进行的。15世纪开始的探险队领导人大多数是贵族,到达印度的达伽马,发现太平洋的巴尔沃亚,首次环球航行的麦哲伦都是贵族,形成了商人出钱,国王牵线组织,贵族冲锋陷阵的扩张格局。据此,新航路开辟( )
A.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 B.是新旧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
C.壮大了资产阶级力量 D.促进了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
4.到1900年,人类的“世界文明”意识开始苏醒。尽管所有国家在语言、文化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还保持着相当大的差异,但都不由自主地被拖入同一个世界经济和世界市场之中。但各个民族并非以平等关系参与这场全球性发展,欧洲人(或者说“西方人”)攫取了最大的利益。造成当时各民族关系不平等的重要原因是( )
A.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 B.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
C.世界出现一体化趋势 D.列强之间矛盾的加剧
5.“昨晚本市第一辆无马马车出现了,这辆奇怪的马车的马达时速8英里,马达的动力为3马力,车重 1300磅。发明者金声称,他还想制造5马力左右的汽车。在欧洲掀起了发明汽车之风,据说威尔士 王子也预订了一辆。”美国底特律市报纸的上述新闻( )
A.是对美国经济大危机的真实写
B.记述了人类交通领域的重大革命
C.对汽车的出现带有明显不屑态度
D.印证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美国兴起
6.古代雅典,法律明确规定:公民必须到公民大会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公职: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选择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予以严惩。这一规定( )
A.体现了雅典法律的阶级性
B.雅典人的生活自由受到严重制约
C.公民参政有法律规范
D.雅典的法律是人民的法律
7.波斯国王大流士宣称:“凡忠信之士,我赐予恩典;凡不义之人,我严惩不贷……凡我给他们的命令,他们都遵行不误。……靠阿胡拉马兹达之佑,我统治了这个王国。”材料主要说明了( )
A.国王是波斯帝国的核心和最高主宰
B.大流士以严酷法律治国
C.波斯帝国建立起较完善的官僚体系
D.大流士消除了帝国内部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8.在一份公元1002—1023年的有关英国社会的文献中指出:“如果一个平民发展顺利,拥有属于自己的足足五海德土地,一座钟楼和一座城堡,在国王会堂里有他的席位和专职,那么,他以后就有资格获得一个武士的各种权利……如果一个武士发展顺利,成为伯爵,那么,此后,他就有资格得到伯爵的各种权利。”这表明中世纪等级制度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是( )
A.财产和军事才能是进入贵族圈的唯一依据
B.贵族和平民之间存在流动的途径与可能
C.骑士精神在不断征战中得以丰富和弘扬
D.跻身贵族之林是每一个年轻人的最终梦想
9.从1633年2月到1639年7月,面临世界变局,德川幕府连续五次颁布“锁国令”:禁止日本人的海外往来,禁止基督教的传入,严格控制海外贸易。德川幕府颁布“锁国令”的主要目的是( )
A.维护封建统治 B.学习明朝政策
C.抵御西方侵略 D.保护传统文化
10.11—13世纪,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拥有巨额资本的商人崛起为社会新权贵,他们不是凭借武力,也不是他人的人身依附关系,而是工匠在经济上对他们的依赖,在原料供应、成品出口等环节中获利,例如巴黎权贵成立了控制水路贸易的商业行会,并选出1名市长和4名市政官,负责处理政务,管控经济,主持司法。材料反映了中世纪西欧城市权贵与庄园主相比,根本区别在于( )
A.要求解除基督教会的精神控制
B.城市通过选举等办法确立了资本主义议会制度
C.城市权贵阻碍了城市经济发展
D.依靠经营工商业而不是通过控制土地来获取财富与权势
11.约在1600年时,经好望角航线运往欧洲的胡椒是100万~200万镑,丁香、靛蓝、药品、肉豆蔻等共约35万至65万镑,而经商队运进地中海的胡椒有300万~400万镑,丁香等共有70万~10万镑,另外还有生丝50万镑。这些数字说明( )
A.新航路开辟作用有限
B.地中海航线依然十分重要
C.航路中心转移不明显
D.西葡两国争夺贸易主导权
12.如图是不同时期威尼斯每年从亚历山大里亚(埃及地中海沿岸港口)进口香料数量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商业危机的爆发 B.传统商路被断绝
C.美洲被发现开发 D.商业革命的发生
13.14世纪中叶,欧洲爆发了俗称“黑死病”的大瘟疫,整个欧洲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贵族、教士,还是连一些国王和天主教的大主教都未能幸免。面对死亡,很多人祈求上帝庇佑,但无济于事。后来民众尝试采取改善卫生条件等措施,使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这场浩劫( )
冲击了教会的权威和等级制度
使得人们更加向往来世的享受
直接导致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D.标志着欧洲人文主义思想复兴
14.“现在沃尔波尔成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坏蛋们的避难所,这些坏蛋们……趋附着他,并且首先获得他的保护,然后得到他的宠信……而实际上国王除了从首相那儿,很少可能得知某些个别人的优点与品格。”材料说明英国( )
A.发生“光荣革命”
B.需要扩大王权
C.形成责任内阁制
D.亟须议会改革
15.托克维尔指出:美国人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将主权划分得既能使组成联邦的各州继续在一切与本州的繁荣有关的事务上管理自己,又能使联邦所代表的全国政府仍然是一个整体和满足全国性的需要。据此,美国采取的原则是( )
A.联邦制的原则 B.民主集中制原则
C.三权分立原则 D.中央集权制原则
16.“尽管教会机构经常发现哲学家的科学理性主义难以容忍,反教会主义的学者仍战略性的采取含糊的方法,攻击一个虚构的政治机构,实则攻击现存的教会。越来越多不关心宗教的人也成为了读者。于是在有文化阶层里,对17世纪狂热的虔诚让位于一种更唯物、更文雅的态度。”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欧洲文艺复兴的开展
B.宗教改革运动的推进
C.法国启蒙运动的出现
D.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
17.卢梭说:“行政权力的受任者决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决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这体现他主张( )
A.制定契约限制官吏滥用职权
B.反对用暴力手段解决官民对立
C.官吏行使权力需接受人民监督
D.个人意志凌驾于公权之上
18.马克思认为公社“浪费了宝贵时间”去组织民主选举,而不是迅速地消灭凡尔赛军,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法兰西国家银行就位于巴黎市,存放着数以十亿计的法郎,而公社却对此原封不动也未派人保护。马克思意在( )
A.说明巴黎公社是革命政权
B.指出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
C.扩大巴黎公社的国际影响
D.说明巴黎人民不应该建立政权
19.18世纪曼彻斯特棉纺织业商人抱怨说,要把原棉从利物浦经运河运来,比通过大西洋运来还慢,由此在1821年就出现要在这两个城市之间建造铁路的想法。最终,利物浦一一曼彻斯特铁路在1830年通车,材料反映了英国( )
A.远洋运输较内河方便 B.社会需求促进运输业发展
C.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 D.工业革命开始时间较早
20.“她像一声惊雷震撼着沉睡的大地,以磅礴的气势向世界宣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将是未来世界的主人!”从此,工人运动开创了一个新纪元。这里的“新”是指( )
A.推翻资产阶级的条件己具备
B.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指导
C.无产阶级开始尝试夺取政权
D.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1.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就经过独立战争取得独立。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指西、葡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
A.疯狂开采金银矿,掠夺巨额财富
B.禁止或限制殖民地同其他任何国家进行贸易
C.奴役和屠杀印第安人
D.实行专制统治,推行农奴制,发展种植园经济
22.有学者评论:“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作者所说的能长期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是( )
A.分权制衡
B.议会权力至上
C.国王“统而不治”
D.两党制
23.“其留下的最深刻的遗产是:制度变迁可以用非革命的手段完成,此后,历史上不再出现重大的暴力冲突,和平渐进的改革成为其历史发展的特色。”关于材料中的“其”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其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其为英国现代国家的形成提供了制度保障
C.其体现了妥协与渐进的特点
D.其使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了政权
24.1757年,克莱武指挥英国殖民军队侵占了孟加拉,放手让部下抢劫,他自己就从当地土王的金库中抢夺了价值23万英镑的金银财宝。据统计,1757—1815年间英国从印度攫取的财富不下10亿英镑。这一时期英国殖民者对印度的剥夺,对英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
A.英国控制了印度全境
B.加快了印度的殖民地化
C.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
D.造成了印度的贫穷落后和社会动荡
二、材料分析题(52分)
25.(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一词,原意为“再生”。意大利艺术史家瓦萨里在其《绘画、雕刻、建筑名人传》中,始用“再生”一词来概括这个时期文艺活动的特点。16世纪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基本上承袭了这一概念,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的古典时期曾高度繁荣,而到中世纪时却衰败湮灭,直到此时才获“再生”与“复兴”,因而得名。但此时的文化并非古典文化的简单恢复,而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反封建斗争的反映。
材料二 马丁· 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他的神学思想强调,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要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思,就不需要问别人也不需要由教士举行仪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的性质及其精神内核。(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丁·路德的主要观点,并归纳宗教改革的意义。(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共同点。(6分)
26.(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议会颁布的圈地法令与日俱增。……1660年,一些学者已创立了皇家学会,……伦敦成了欧洲的科技活动中心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发源地。……1750年后,英国人口急剧增长。……而这期间的农业人口,由工业革命前占总人口的75%,下降到1801年的35%。
——史钟文《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
材料二 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材料三 英国是蒸汽机的故乡。……可是煤烟带给英国的灾难是将房屋、树木、雕塑、桥梁一切都熏成黑色,就连泰晤士河也不例外。……伦敦的烟雾中毒事件也是开世界纪录之先……
——徐刚《世纪末的忧思》
材料四 ……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创立者查德克,……用大量事实说明了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流行,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他们锲而不舍的努力,换来了环境的改善,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8分)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我国的经济建设的启示。(2分)
2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欧洲一直在寻求向外进行商业扩张的机会。16世纪,世界所有地区的主要贸易路线已经开通,欧洲各国划分了不同的贸易路线。17世纪,世界贸易的变化更为迅速。在1600年,亚洲贸易的3/4几乎都在陆上进行,其贸易路线主要是通过中东到达地中海。但是到17世纪末,由于荷兰与英国的兴起,海上贸易取代了陆上贸易,欧洲和亚洲的贸易就转到了海上。商业优势很快从地中海转移到北欧,全球范围的商品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摘编自李世安、孟广林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王朝战争与商业战争交织在一起,是从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时期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大国进行了连绵不断的王朝战争,王朝战争的起因和目的大多为领土宗教纷争、争夺霸权、掠夺财富、保持荣誉等。地理大发现后,在16世纪开始的商业战争是近代早期的一个新现象。商业战争主要是为了争夺尚未被占领的欧洲以外的地区,后起的荷兰、英国、法国之间也由于商业利益和殖民地的矛盾和争夺发生冲突和战争。
——摘编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6~17世纪国际贸易的变化。(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早期国际商贸对于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
(6分)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据材料“任何人在林肯城之居留期已达一年零一日,且已照章纳税,任何具有申请权之人亦未提出要求……,则予亦将准许彼等与过去一样,继续以市民身份居住于予之林肯城中。”可知,如果一个农奴逃来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期间其领主并没有提出异议,即获得自由身份,故此文件最不利于封建领主,A正确;据材料分析,农奴是获利者,B错误;市民本身就是自由人,C错误;国王是法律的颁布者,D错误。
2.C
【详解】
17世纪的哲人和科学家们在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上帝的过程中,为思想解放、理性解放开了路。由此可推知,这一“论证”过程客观上助推了人们独立思维的形成,推动了理性主义的发展,故C正确;“彻底摧毁了”说法过于绝对,故A错误;工业革命在18世纪中后期开始,故B错误;18世纪,启蒙运动的高潮确立了理性的绝对权威,故D错误。
3.B
【详解】
根据“形成了商人出钱,国王牵线组织,贵族冲锋陷阵的扩张格局”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的推动者中存在新旧势力,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故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而不是影响,ACD都属于影响,排除。
4.A
【详解】
根据材料“但各个民族并非以平等关系参与这场全球性发展,欧洲人(或者说“西方人”)攫取了最大的利益”和所学知识可知,在世界殖民体系建立的背景下,西方的发展是建立在对贫困落后地区的压榨之上,因此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5.B
【详解】
材料“昨晚本市第一辆无马马车出现了,这辆奇怪的马车的马达时速8英里,马达的动力为3马力,车重 1300磅”体现的是汽车的出现,记载了当时人类交通领域上的重大变革,B正确;材料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并非是经济大危机,A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第二次工业革命无法断定开始于哪国,D排除。故选B。
6.C
【详解】
古代雅典法律明确规定公民必须投票、担任官职,不得选择中立,说明对公民参政有相应的法律规范,故选C项;材料主要体现了对公民参政的要求,没有体现其积极性,不是对雅典人生活自由的制约,排除AB项;雅典的法律是公民的法律,不是人民的法律,排除D项。故选C。
7.A
【详解】
材料主体体现了波斯国王权力之大,结合“我统治了这个王国”可知,A正确;选项B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与题无关,排除;大流士统治时期国内矛盾突出,排除D。
8.B
【详解】
根据材料“如果一个平民发展顺利……他以后就有资格获得一个武士的各种权利……此后,他就有资格得到伯爵的各种权利”,可得出从平民、武士到伯爵,可以跃升,故可得出贵族和平民之间存在流动的途径与可能,选B项;A项“唯一”说法太过绝对,故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依据材料不能得出“每一个年轻人”梦想的内容,故排除D项。
9.A
【详解】
材料反映了日本德川幕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正值西方殖民势力对外扩张、侵扰日本时期,为维护本国封建统治,德川幕府颁布了“锁国令”,故选A;学习明朝政策是方式,而不是目的,故排除B;抵御西方侵略是直接目的,但不是最主要的目的,故排除C;德川幕府“锁国令”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统治,保护传统文化只是“锁国令”的客观作用,故排除D。
10.D
【详解】
城市居民通过经营工商业积累资本,城市权贵是在工商业经营环节中通过控制工匠来获得财富,而不是依靠武力夺取财富,也不是像庄园主那样,通过控制土地剥削农奴,农奴被迫依附于庄园主,城市中,权贵组织行会,并组成管理机构,以实现对城市的控制,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基督教会的精神控制信息,排除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城市权贵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排除C。
11.B
【解析】
【详解】
从题干数字来看,这一时期地中海贸易数额也较大,故选B;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排除A;新航路的开辟促使航路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排除C;材料未涉及西葡两国争夺贸易主导权,排除D。
12.D
【详解】
图表信息反映了地中海贸易的衰落,这是由于欧亚新航路开辟后,随着商业革命的发生,欧洲的贸易中心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故D正确;商业危机的爆发和传统商路被断绝都发生于新航路开辟前,而图表所示的16世纪初已经开通了欧亚新航路,排除A、B;美洲的发现和开发导致了欧洲的价格革命,而不是商业革命,与图表现象无关,排除C。故选D。
13.A
【详解】
材料信息是,“黑死病”使整个欧洲,无论是世俗社会还是教会,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贵族都未能幸免,祈求上帝庇佑,也无济于事。这说明这场浩劫冲击了教会的权威和等级制度,故A正确;“黑死病”使得人们更加注重现世的享受,故B错误;“黑死病”不是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直接原因,故C错误;“黑死病”不是欧洲人文主义思想复兴的标志,故D错误。
14.C
【解析】
沃波尔属于英国第一任内阁大臣,材料说明国王权力得到限制,C正确;A是1688年;B与英国代议制相反;D是1832年议会改革。
15.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为解决联邦各州自主和全国政府是一个整体,采取了联邦制的原则,A项正确;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权的组织原则,B项错误;三权分立不是解决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原则,C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原则不是美国所采取的,D项错误。
16.C
【详解】
根据“科学理性主义”“攻击现存的教会”,结合所学可知,启蒙运动提倡理性主义,反对教权主义,材料现象出现是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故C正确;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不符合题意,排除A;宗教改革与科学理性主义无关,排除B;牛顿经典力学为启蒙运动奠定基础,牛顿没有反对教会,排除D。
17.C
【详解】
由材料“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可知,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官吏行使权力需要接受人民监督,人们如果感到不满意,有权力撤换他们,故选C。材料说“这决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由此可知卢梭认为限制官吏滥用职权问题不是通过制定契约实现的,排除A;卢梭并不反对用暴力方式推翻封建暴君的专制统治,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启蒙思想家认为如果个人意志凌驾于公权之上,那么反而会妨碍了自由的实现,D项说法并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也没有提及个人意志与公权力之间的关系,排除。
18.B
【详解】
材料中马克思指出了巴黎公社在主观上所犯的一些错误,如没有乘胜进军凡尔赛,没有控制法兰西银行等,这一系列错误成为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重要因素,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B。
19.B
【详解】
材料反映了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河运速度非常慢,从而催生出修建铁路的想法,最终铁路成功修建并通车,这说明社会需要促进了运输业的发展,故选B;材料反映了远洋运输较内河速度快,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这种社会需求推动铁路的修建,故排除A;材料未体现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故排除C;工业革命开始时间较早,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
20.B
【详解】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提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将胜利”,《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所以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指导,B正确。此时资产阶级力量正处于上升时期,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条件尚不具备,A错误。无产阶级开始尝试夺取政权是巴黎公社,C错误;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十月革命,D错误。
21.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葡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实行专制统治,推行农奴制,发展种植园经济等,导致其经济的畸形,是拉美国家发展停滞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掠夺金银财富、限制殖民地同其他任何国家进行贸易、奴役和屠杀印第安人,是殖民罪恶的表现,不是造成拉丁美洲发展停滞的主要原因,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22.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权制衡不足以控制君主,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确立议会权力至上原则,使得原来的“控制者”——国王处于议会控制之下,故B项正确;在光荣革命中并未实现国王“统而不治”,故C项错误;两党制在政治中发挥较大作用是在“光荣革命”之后,故D项错误。
23.A
【详解】
根据“制度变迁可以用非革命的手段完成”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英国的光荣革命符合这一描述,光荣革命爆发于1688年,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故A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光荣革命为英国现代国家的形成提供了制度保障,体现了妥协与渐进的特点,这场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了政权,BC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24.C
【详解】
18世纪以克莱武为首的英国殖民者对印度的征服和剥夺,对英国最主要的影响是促进了其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英国控制印度全境、加快印度的殖民地化,均不是其掠夺大量金银财富的影响,AB两项错误;印度的贫穷落后和社会动荡不是对英国的影响,D项不符合题意。
25.(22分)
【答案】
(1)性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反封建斗争。核心思想:人文主义。(6分)
(2)观点:只要虔诚的信仰,灵魂就可以得救;直接阅读《圣经》;直接与上帝对话;简化宗教仪式。(8分)
意义:在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下,千千万万的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2分)
(3)共同点:都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都注重人的价值。(6分)
【解析】(1)性质:根据“此时的文化并非古典文化的简单恢复,而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反封建斗争的反映”得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反封建斗争。核心思想: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的精神内核是人文主义。
(2)观点:根据“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得出只要虔诚的信仰,灵魂就可以得救;根据“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思,就不需要问别人也不需要由教士举行仪式”得出简化宗教仪式;根据所学可知,马丁·路德还主张直接阅读《圣经》,直接与上帝对话。意义:结合所学宗教改革的意义,可从打破人们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推动人文主义进一步发展等总结回答。
(3)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都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都注重人的价值等分析回答。
26.(16分)
(1)原因:立法推动,圈地运动提供自由劳动力;殖民扩张和三角贸易提供了资本和广阔的海内外市场;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确立专利制度,鼓励发明创造;丰富的煤铁资源;先进的手工业技术;自然科学的发展等。(任答四点)(8分)
(2)影响:推动城市化进程;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贫富分化加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立。(任答三点)(6分)
(3)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言之成理即可)(2分)
【详解】
(1)根据材料“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议会颁布的圈地法令与日俱增”、“伦敦成了欧洲的科技活动中心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发源地”并结合所学从立法推动,圈地运动提供自由劳动力,殖民扩张和三角贸易提供了资本和广阔的海内外市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确立专利制度,鼓励发明创造等方面分析。
(2)根据材料二中城市人口比例逐步增加,说明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根据材料三“可是煤烟带给英国的灾难是将房屋、树木、雕塑、桥梁一切都熏成黑色,就连泰晤士河也不例外”可知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结合所学从推动世界市场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产生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等方面分析回答。
(3)本题是个开放性试题,从四则材料与我国经济建设对比,通过分析可以总结出我国现代化建设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方面进行分析回答。
27.(14分)
(1)变化:主要贸易路线由陆上转变到海上;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贸易范围由地区变为世界性贸易(或全球范围的商品市场已经初步形成);贸易发展更为迅速。(8分)
(2)新航路开辟后,国际贸易引发了不同于王朝战争的商业战争;推动了早期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欧洲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推动了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影响了近代欧洲的国家关系格局。(6分)(任意三点即可)
【详解】
(1)根据“海上贸易取代了陆上贸易,……商业优势很快从地中海转移到北欧,全球范围的商品市场已经初步形成”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新航路开辟,16~17世纪主要贸易路线由陆上转变到海上;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贸易范围由地区性变为世界性贸易,贸易发展更为迅速。
(2)材料二反映的应该是近代西方国家之间的战争,从本质上讲都属于商业战争,与早期的殖民扩张密切相关,我们可以联系到近代新航路开辟以后,列强殖民扩张的各种因素来阐述它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