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会写“块、非”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____又____”形式的词语。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4.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人文主题
明白做事情要明确目标,始终如一。
教学重难点
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生字卡片、词语卡片、挂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完成本课预习卡。
课时目标
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会写“非、常、块、往”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字理识字、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等词,积累“又____又____”形式的词语。
3.借助板书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识记“猴”
1.课件出示猴子的图片,学生交流对猴子的认识。
2.指导学生借助形声字的构字特点,识记“猴”。
3.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那你们知道小猴子住在什么地方吗?老师来告诉你们,小猴子真正的家是在山上。有一天,小猴子想下山玩玩,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听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小猴子下山》。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生词,了解故事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明确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给文章标上自然段序号。
2.指导认读生字生词。
(1)逐段检查朗读,随文正音。
(2)分类盘点词语,学生认读:
结得又大又多 只好 空着手
掰 扛 扔 摘 捧 抱 追 蹦
提示:“结”是个多音字,在“结得又大又多”中读jiē。
3.学生自学,了解故事大意。
(1)引导学生圈出小猴子下山走到的地方。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动手摆一摆路线图,帮助理清文章的脉络。借助提供的连词说故事,帮助学生有效串联故事内容。(2)指名交流,板贴词卡“玉米地里、桃树下、瓜地里、树林边”。
(3)指名“小老师”领读词卡。
(4)指名学生按照小猴子下山的顺序,将词卡贴到黑板上的路线图中,并说明理由。
4.引导学生结合课题和板书,用“先……接着……然后……最后……”,简要说说故事情节。
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____________,接着____________,再接着____________,然后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小猴子一无所获。
三、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小猴子的“所见”和“所做”
1.交流小猴子的“所见”,提取信息,积累“又大又多”。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其他学生用波浪线画出小猴子看见的东西。
(2)学生交流反馈,教师板贴“又大又多”。
(3)引导学生体会心情,开火车读好“又大又多”。
(4)出示玉米地的图片,结合图片解释:某个事物既有这个特点,又有那个特点,可以用“又____又____”来说。
(5)出示苹果、梨、小狗等事物的图片,引导学生用上“又____又____”拓展说话。
2.交流小猴子的“所做”,提取信息,并学习表示动作的词语。
设计意图:
通过动作演示,理解“掰、扛”的意思。通过圈、画、读、演的方法进行语段学习,提取课文中较为明显的信息,为第2课时的学习作铺垫。(1)引导学生发现小猴子做了什么,圈出关键词。
(2)学生交流反馈,教师板贴“掰、扛”。
(3)识记“掰”字。
①请学生观察字形,说说发现。
②引导学生通过演示动作体会字义:两只手把东西一分为二即为掰。
③拓展积累:掰( )
(4)识记“扛”字。
①引导学生结合插图,了解“扛”的动作。
②拓展积累:扛( )
3.男女生比赛读,读好第1自然段。
4.学法小结:读了第1自然段,我们知道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小猴子扛着玉米往前走,又会遇到什么?他是怎么做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四、巩固生字,书写练习
1.齐读儿歌,巩固生字。
小猴子,下山来,
掰玉米,摘桃子,
抱西瓜,追兔子,
见了一样扔一样,
两手空空回家去。
2.指导书写“非、常”。
(1)引导观察“非”。
字歌识记:两根旗杆六面旗,中间拉开小距离。
书写要点:注意笔画顺序,先写左竖与三横,再写右竖与三横。两竖有长短,右竖比左竖长,注意横画间距均匀。
(2)引导观察“常”:小字头和巾字底宽度相当,秃宝盖要舒展,“口”形体小而扁。
(3)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师生评价。
3.指导书写“块、往”。
(1)引导观察“块”:左短右长,左边的提穿插到右边的横下方,右边的撇穿插到左边的提下方。
(2)引导观察“往”:左右等高,三横间距均匀、长短不同。
(3)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师生评价。
五、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订正本课预习卡。
2.抄写本课生字。
课时目标
1.读准多音字“只、空”,会写“瓜、进、空”3个字。
2.通过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扔、摘、捧、抱、蹦”等词的意思。
3.学会提取信息、整理信息,并根据课文信息明白“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4.读懂故事内容,图文对照,尝试讲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内容
1.回顾内容,引导学生填空。
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块________里,再走到一棵________下,接着走到一片________里,最后看见了一只________。
设计意图:
回顾第1课时所学,及时梳理、总结课文写法,以便学生在本课进行迁移运用,自主学习。2.齐读第1自然段,回顾写法,教师板贴词条“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做了什么”。
3.引导学生按词条顺序,讲一讲第1自然段的内容。
(1)学生看板书自主练说。
(2)学生上台戴头饰展示讲故事。
二、学习第2~4自然段,借助插图讲故事
1.请学生选择第2~4自然段中最喜欢的一段,用波浪线画出小猴子的“所见”,圈出“所做”。
2.学生分自然段反馈,教师随机板贴关键词。
第2自然段:又大又红 扛 扔 摘
第3自然段:又大又圆 捧 扔 摘
第4自然段:蹦蹦跳跳 抱 扔 追
3.引导学生识记和理解表示动作的词语。
(1)学生做动作理解“扔、摘”。
(2)动作体验,区分“捧”和“抱”,知道小东西用“捧”,大东西用“抱”。
(3)关注偏旁,动作体验,识记“蹦”和“追”。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提取信息、整合信息,把故事说清楚;借助插图讲故事,细化学习过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说清故事内容。4.指导学生加上动作读第2~4自然段。
5.引导学生借助板书把小猴子的“所见”和“所做”说清楚。
6.引导学生借助插图讲一讲故事。
7.引导学生探究小猴子最后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填空说一说。
因为小猴子看到________,就扔了________;看到________,就扔了________;看到________,就扔了________,所以最后只好空着手回家。
三、学习第5自然段,了解故事结局
1.过渡:同学们,小猴子下山来,他掰过又大又多的玉米,摘过又大又红的桃子和又大又圆的西瓜,追过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他这次下山来看到了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结果怎样呢?这是为什么呢?
2.学生齐读第5自然段,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最后什么也没有(板书:一无所获),因为小猴子三心二意。
3.呈现“小猴子下山”的挂图和表示动作的词语,请几位同学看着挂图讲一讲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4.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你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呢?如果有,今后你准备怎么做?(引导学生积极发言)
四、巩固生字,书写练习
1.引导学生观察“瓜”和“进”的字形及书写要点。
瓜:第一、二笔均为撇,两撇方向不相同。竖提的收笔高于撇的收笔,一捺起笔在竖提的下方,不与撇相连。
进:注意笔顺,先里后外。“井”字位置稍靠右,第二笔横位于横中线,第三笔撇靠近竖中线。走之旁第二笔写得要短小,横中线起笔。最后一笔平捺要舒展。
2.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师生评价。
3.指导学生书写“空”。
空:上下宽窄、长短较一致。第一笔点与第七笔竖都位于竖中线,使整个字中心对正。
4.学生自己练写,展示评价。
五、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完成本课随堂练。
2.书写本课的生字。
板书设计
小猴子下山掰玉米——扔玉米
摘桃子——扔桃子
摘西瓜——扔西瓜
追兔子——丢兔子一无所获
教学反思
1.本文构段很有特色,第1~4自然段都是按“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做了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来构段的。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示范讲解第1自然段,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自主支配课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
2.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在教学中,我借助插图,帮助学生了解小猴子的动作,再模仿小猴子的动作,通过动作表演、联系生活用词说话,将抽象的词意化作具体可感的动作与生活的场景,促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加深了学生对这些动词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