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教学目标
1.认识“纪、必”等14个生字,会写“世、界”等9个字,会写“世界、学习”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奇妙的想象,读好自己喜欢的部分。
3.能根据提示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续编故事。
人文主题
明白每个人都应做好自己最容易做的事,这个世界就会变得和谐而美好。
教学重点
感受课文中奇妙的想象,能根据提示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续编故事。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朗读课文,自学生字,画出文中自己感兴趣的生词,完成本课预习卡。
课时目标
1.认识“纪、必”等14个生字,会写“世、界”等5个字。
2.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感受想象的奇妙,读好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份特别的礼物,请欣赏小宝宝学语、学步视频,并谈感受。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万物都是怎么学习的吧!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学习词语“年纪”,引导学生明白“年纪”就是“年龄”的意思。
3.指导书写“世、界”:强调“界”要写得上窄下宽,下面的撇、捺起笔不相交。
二、合作探究识字方法,理解词语
1.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拼音,展开小组合作,检测课前预习情况。
(1)小组成员互相认读正音。
(2)课件出示生字词,交流识记方法,引导学生识记字形。
①熟字加偏旁识记,如“须、功、糙、敏、简、秩、哦”。
②形近字对比识记,如“纪—记”“睁—筝”“心—必”,可让学生辨字组词。
③在语境中识记,如“譬”字形较复杂,可先借助词语整体识记,再在学习课文时结合语境理解。
④积累词语,巩固识字,引导学生将生字组成一些常用词。(如:须 必须 胡须 功 成功
功劳 序 秩序 序号 敏 过敏 灵敏)
2.相机强调读音:“糙”是平舌音,“秩序”的“秩”声母是“zh”不是“ch”,注意强调并示范。“睁”既是翘舌音又是后鼻音,要提醒学生读准确。
设计意图:
重视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在检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识字方法掌握生字,并通过在小组合作中交流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以及合作意识。
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接力朗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通顺。
2.教师指导学生读好文中的长句子。
(1)课件出示:每样东西只要弄明白自己做什么最容易就行了。
①提问:每样东西只要弄明白什么就行了?(自己做什么最容易)
②学生齐读“自己做什么最容易”,多读几遍,读流利。
(2)课件出示:只要万物都做它最容易做的事,这世界就很有秩序了。
①按照以上方法指导朗读。
②学生反复读句子,读好停顿。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想一想: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是什么样的?
4.出示填空练习,自由交流。
这篇短文讲了________、________和水这些事物怎么学习成长的。太阳学会________,月亮学会________,水学会________。世界在________,还相当________。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四、学习第1自然段
1.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想一想:“每样东西”指的是哪些东西?(太阳、月亮、水、星星、树木……)“必须”是什么意思?(可以用换词的方法来理解,“必须”可换成“一定要”。)
2.指导朗读:“必须”要重读,强调学习怎么生活的必要性。
3.指名读第1自然段。
五、学习第2自然段
1.过渡: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太阳、月亮、水都是怎么学习的呢?
2.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太阳是怎么学习的。
3.指名读句子:它也试过做别的事,但是都没有成功。譬如说唱歌,它粗糙的声音,把这个敏感的新世界吓坏了。
(1)理解词语“譬如”“粗糙”“敏感”。
用换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譬如”,可以换成“比如、例如”。
(2)联系上下文,理解“粗糙”:想一想,怎样的声音会把人吓坏?“粗糙”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声音?(声音很大,很粗鲁,不好听。)
(3)抓关键字理解“敏感”:“敏”表示动作快,“敏感”的意思就是对事物反应快。
(4)太阳学习唱歌,为什么没有成功?(太阳粗糙的声音把这个敏感的新世界吓坏了)
(5)句中的“都”表示什么?太阳学唱歌没有成功,它还做了什么事没有成功呢?
句式练习:它也试过做别的事,但是都没有成功,譬如说,__________________。
4.指导书写“功”。
5.拓展想象:太阳这个可爱的孩子可能还想学什么本领?结果又怎样呢?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展开想象,也可用上“譬如”这个词来说一说。
六、学习第3自然段
1.过渡:太阳学会了发光,学会了怎么上山下山,那月亮又学会了什么呢?
2.学习第3自然段,了解月亮是怎样学习的。
3.自由读第3自然段,思考:
(1)“反反复复”是什么意思?
(2)联系上下文理解:“白天它觉得这主意不好,晚上它又觉得这主意不错。”“一下子变圆,一下子又变缺”,变来变去的,就叫作什么?(反复)一直这样变来变去的,又叫作什么?(反反复复)
(3)月亮还有什么会“反反复复”的呢?
出示句子:月亮一下子( ),一下子( )。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填空。
生1:月亮一下子(想学发光),一下子(不想学发光)。
生2:月亮一下子(觉得学发光这主意不好),一下子(又觉得这主意不错)。
生3:月亮一下子(圆圆的),一下子(缺一块)。
4.教师小结:月亮就像一个拿不定主意的天真小孩儿,它在反反复复、犹豫不决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不断变化。看来“不断变化”这件事对月亮来说最容易做。
5.指导书写“反、复”。
6.指导朗读:“学发光吗”是月亮的自我思考,读时声音低些,带有思考的意味;接着联系上下文体会月亮犹豫不决的心态;再将问句放回文中读,“学发光吗”与后一句之间的停顿稍长一些,表现月亮思考和不知学什么才好的心理。
七、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订正本课预习卡。
2.抄写本课重点词语。
课时目标
1.会写“式、简”等4个字。
2.学习课文第4~9自然段,感受想象的奇妙,读好自己喜欢的部分。
3.能根据提示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续编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读词语。
年纪 必须 成功 譬如 粗糙 方式 简单 自由 睁眼 秩序
2.朗读课文第2、3自然段,思考:作者对于太阳、月亮的想象,你最喜欢哪部分?学生练读,再指名读。
二、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第4自然段,思考:这个自然段讲的是谁学习什么,学得怎么样?(相机板书:水学会流动)
2.引导想象:山上、小溪、江河里的水都是怎么流动的?(山上的水流向小溪,小溪里的水流向江河,江河里的水流向大海,它们都是往低处流的。)
3.教师小结:水流的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往低处流。
4.指导书写“式”。
5.引导朗读:山上的水顺着山涧——(学生接)往低处流;碰见了大大的石头,水继续——(学生接)往低处流;遇到了茂密的森林,水还是——(学生接)往低处流。总之,水始终坚持做自己最容易做的事——(学生接)往低处流。
6.比赛读第4自然段。读3个“往低处流”时语调要有变化。第一个读出讲述的语气,自然平实;第二个读时声音稍高,强调流向“低处”;第3个“低”可读得轻一些、慢一些,“流”字音拖长一点儿,表现水流的延续、生活的简单。
三、学习第5~7自然段
(一)学习第5自然段
1.自由读第5自然段,从文中找出一组近义词:简单——容易。
2.太阳、月亮、水弄明白了自己做什么最容易了吗?
师生共同小结: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太阳发现自己——(学生接)发光、上山下山最容易;月亮发现自己——(学生接)不断变化最容易;水发现自己——(学生接)流动最容易。
3.那时候,生活为什么很简单呢?(每样东西只要弄明白自己做什么最容易就行了)
4.指导书写“简、弄”。
(二)学习第6、7自然段
1.指名读第6、7自然段,指导理解“秩序”,理解内容。
(1)联系生活,明白本义。
教师提示:我们生活中常常用到这个词,比如“做操、升旗时都要有秩序”“上下楼梯时要讲秩序”。这里“秩序”是什么意思?(按顺序来,不混乱。)
(2)联系上文,了解含义。
课件出示句子:世界在慢慢变化,万物在自由生长。雨从云里落下,滴进泥土里;人睁开眼睛,就可以看到一切有多美好……
①提问:雨滴进泥土里,大地会发生什么变化?假如雨不从云里滴下来呢?世界会怎样?(引导学生明白雨做它最容易做的事——滋润大地,让花草树木生长。)
②回顾交流:那太阳、月亮、水做什么最容易,又给世界带来什么呢?
③总结引导:万物各自学习,各自做好自己的事,这个世界就会很和谐,很美好。所以“秩序”在这里带有“和谐、美好”的意思。
2.指导书写“由”。
3.想象说话:“这世界还相当有秩序……”还有哪些事物也在做着自己容易做的事吗?
①引导学生观看课文插图,看看图中都有哪些事物。(树木、高山、巨石、小鸟、星星……)
②学生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学生1:小鸟在森林里安家,为树木歌唱,给大树治病。
学生2:星星白天睡觉,晚上出来和我们捉迷藏。
学生3:高山静静挺立,任树木自由生长……
四、学习第8、9自然段,续编故事
1.引入:故事讲到这儿,作者突然打断了我们,看他又说了什么?指名读第8、9自然段。
2.指导读好语气词“哦”。提示:读得短而干脆,体现作者突然从想象中回过神来。
3.交流:为什么说这个故事有很多很多开头?
4.拓展:放飞你的想象,以“很久很久以前,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为开头,接着编故事。
提示:风儿,开始会学习什么呢?后来怎么学会隐身的呢?太阳、月亮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一个巨大的蛋里孵出来的吗?高山一开始就这么安静地待着吗?会不会是跑累了的巨人?
5.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五、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完成本课随堂练。
2.将续编的故事讲给家人或小伙伴听。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借助多媒体资料,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借助提示语展开奇妙的想象,让学生了解自然常识,通过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而更好地续编故事。在文本讲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研读,使之学会抓关键词、重点句,感受文中想象的奇妙。
值得反思之处在于,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引导他们学会自主研读,读出美好,读出智慧,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