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海底世界
教学目标
阅读: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
2.理解“窃窃私语、依然”等词语的意思,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3.能说出第4、5自然段是如何围绕一句话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人文主题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景观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激发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
2.理解“窃窃私语、依然”等词语的意思,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难点:能说出第4、5自然段是如何围绕一句话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课前准备
关于海底世界的视频;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完成本课“预习卡”。
2.查找关于海底世界的图文资料。
课时目标
1.认识“窃、私”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差”,会写“宁、官”等12个字,会写“海底、宁静”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
3.理解“窃窃私语、依然”等词语的意思,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视频)大海一望无际,波澜壮阔,这一切都令人向往。你们喜欢大海吗?
2.学生交流观看感受。
3.出示第1自然段句子: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
4.学生齐读句子,指导读出疑问的语气。
5.出示海底情景图。海底世界是美丽而奇特的,海底有各种各样的动物,有多种多样的植物,还有许多宝藏。
6.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海底世界》这篇课文,跟随作者石友到海底畅游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提出初读要求。
(1)借助拼音自学生字,把课文读通顺,标出每个自然段的序号。
(2)圈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难读的句子和读不通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初读情况。
3.再读课文,说说全文是围绕着哪一句话来介绍海底世界的。
预设: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4.提问:全文围绕这段话,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
指名回答,随机板书。
预设: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水越深光线越暗,深海里有光点。
海底有动物在窃窃私语。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
海底植物的差异很大。海底的资源很丰富。
三、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
1.出示第2、3自然段,提问:海底的光线怎么样?那里有声音吗?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3自然段,交流回答。
预设:在海底,水越深光线越暗,五百米以下就全黑了。只有一些会发光的深水鱼在游动。海底的动物也会发出各种声音,只是要用水中听音器才能听见。
3.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直观感受从海面到海底的光线变化,进一步体会海面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
预设:因为第3自然段介绍了海底动物会窃窃私语。
4.出示第3自然段第一句话。
(1)过渡:正当我们认为海底一片宁静的时候,作者在第3自然段开头提出这样的问题——“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
(2)师生配合朗读这句话。
(3)讲解:作者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这就是设问。
(4)提问:联系上文,谁能说说作者提出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因为第2自然段介绍了海底很宁静。
(5)追问:他自己回答说“不是”又是因为什么?
(6)小结:这句话承上启下,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5.思考:第3自然段哪句话写出了动物声音的特点?
预设: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1)追问:“窃窃私语”说明了什么特点?(声音很小)
(2)追问:海底动物的声音除了“轻”,还有什么特点?
预设1:声音很多。(啾啾、嗡嗡、汪汪、打鼾声……)
预设2:声音很有趣。(不同种类的动物发出的声音不同,同一种动物在不同的情况下还会发出不同声音)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提示:读好“啾啾、嗡嗡、汪汪”这些象声词,感受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各有不同而且都很有趣。
四、指导书写,交流评价
1.将生字归类。
上下结构:宁、官、参;左右结构:汪、险、攻、推、煤、铁;半包围结构:迅、速、退。
2.学生观察后交流:写好这些字需要注意什么?
教师随机提示:
“迅、速、退”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笔顺都是先内后外。
“汪、险、攻、推、煤、铁”都是左窄右宽。
写“官、宁”的时候注意上宽下窄,写“参”字的时候则要注意上窄下宽。
3.学生练写,教师提醒做到书写正确、端正,注意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
4.展示学生的书写,师生互相交流评价。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订正本课的“预习卡”。
3.熟读课文,说一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海底世界的。
课时目标
1.在语境中理解“差异”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说出第4、5自然段是如何围绕一句话把意思写清楚的。
3.能按顺序介绍海底世界,进一步感受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领学习
1.谈话:上节课我们观赏了景色奇异的海底,现在我们伴着音乐来朗读课文,感受海底的神奇景色吧!师生配合朗读课文第1至3自然段。
2.除了景色奇异,海底还有怎样的特点呢?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
二、学习第4自然段
1.小组合作填写表格,说说海里的动物都有什么活动方法。
(1)提问:海参的活动方法是什么?
预设: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速度很慢。
(2)小组合作,仿照上面的交流方式,完成表格填空。
动物 活动方法
海参 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
身子像梭子的鱼 穿梭着快速前行,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
乌贼和章鱼 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
有些贝类 巴在轮船底下作免费的长途旅行。
2.组织小组汇报。
(1)启发思考:结合“梭子”一词来猜一猜身子像梭子的鱼的活动方式。
①出示梭子的图片,教师介绍:梭子是在织布机上用来织布的一种机件,织布时速度、频率极快。
②请学生做做身体像梭子的鱼游动前行的动作。
③小结:原来身体像梭子的鱼是穿梭前行的。难怪它每小时可以前行几十千米。
(2)学生交流:有些贝类又是怎样活动的?
①出示句子: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却能巴在轮船底下作免费的长途旅行。
②指名读句子,请学生注意加点的部分,思考:作者这样写,让你感受到什么?
③小结:作者将有些贝类当作人来写,将贝类的活动方式写得非常形象,很有趣。
3.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了解写作方法。
(1)提问:第4自然段是怎样把“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的意思写清楚的?
预设:抓住有特点的海底动物,将它们不同的活动方法写清楚。
(2)追问:那么多的海底动物,作者为什么就列举了这几样呢?
预设:因为这些海底动物的活动方法很有特点,也很具有代表性。
(3)小结:作者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写出了海底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
三、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说说“差异”的意思。(不同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写清楚“海底植物差异也很大”这个特点的?
预设1:海底植物的颜色各异。
预设2:海底植物的大小差异大。
3.出示描写海底植物色彩的句子,指名说说“差异”的具体表现。
预设:通过列举一些植物的色彩,告诉我们海底植物色彩多种多样。
4.出示描写海藻的句子,指名说说“差异”的具体表现。
提示:课文用具体的数字列举了最小的单细胞海藻和最大的海藻,借助“最小”和“最大”来体现海底植物大小差异很大。
5.小结:作者主要是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方式,抓住特点来介绍海底植物差异大。
6.师生合作朗读第5自然段。
四、总结学习
1.完成填空。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知道了大海深处是这样的:海底( ),深处有( )的声音;海底动物( ),海底植物( );海底蕴藏着丰富的( )资源。
2.请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介绍海底世界。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完成本课的“随堂练”。
2.观看鲨鱼、水母、海龟、海虾等海底动物的活动视频,模仿课文第4自然段的写法,把它们的活动方法写具体。
板书设计
海底世界提出问题——大海深处是怎样的
具体介绍海底——宁静、黑暗
动物声音——窃窃私语
活动——方法各异
植物颜色众多
大小不同
矿产——丰富、稀有
回答问题——景色奇异、特产丰富海底世界真奇妙
生物矿藏都不少
教学反思
《海底世界》是一篇科普文,以生动、活泼、有趣的语言介绍了海底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因此我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入手,让学生抓住文章是围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来写的,接着通过赏析具体段落理清课文的主要脉络,发现课文描写了海底动物、植物、矿产,既是物产丰富又构成了海底奇异的景色。海底世界奇异美丽,但学生真正见过的不多,因此我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利用视频的播放创设情境,再通过形象的画面理解自然过渡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更容易被调动起来。
不足之处在于:教学过程中要适当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