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方帽子店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6 方帽子店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8 20:41: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6* 方帽子店
语文要素
阅读:
能说出故事中让自己最意想不到的内容,并复述这部分内容。
人文主题
理解并懂得“不能因循守旧,要敢于创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中自己最意想不到的内容,懂得时代在发展,要与时俱进,不能因循守旧。
课前准备
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2.完成本课“预习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播放《郑人买履》的故事)大家边听边思考: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
2.师生交流: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了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的道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一起来认识一位因循守旧的帽子店的主人。(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
2.学习生字和词语。
(1)出示生字:橱 改 蕉 扣 嚷 溜 筒 董(生读、正音)
提问:哪些字是形声字?
预设:橱 蕉 扣 溜 筒 董
(2)学习“改”字。(使用字源教学法)
(3)学习多音字“嚷”和“溜”。
3.教师提问,学生交流思考的内容。
(1)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是怎么看待方帽子的?
①店主:坚持只卖方帽子。
追问:为什么他只卖方帽子?
预设:因为他认为方帽子才是好帽子,不能改。
②大人(顾客们):买方帽子,戴方帽子,后来选择了新帽子。
追问:方帽子戴着舒服吗?为什么大人们一开始都坚持戴方帽子?
预设:方帽子戴着真不舒服,但是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
追问:这说明了什么?
预设:这说明故事里的大人们思想保守,不愿改变。
③小孩、店主儿子:不喜欢戴方帽子,自己做各种各样的新帽子。
追问:他们做了些什么样的帽子?
预设:他们喜欢用纸做出圆的、尖的、香蕉形的帽子,戴在头上,又舒服又漂亮。
他们设法找到一些布,试着做了几顶圆帽子,像碗一样扣在头上,很舒服。
孩子们慢慢地长大了,想出了许多帽子的式样,碗形的、香蕉形的、圆筒形的……
追问:这说明了什么?
预设:小孩子喜欢创新,不因循守旧。
(2)方帽子的结局是什么?(方帽子最后变成了古董)
①学生交流对“古董”的理解。
预设:古代留下来的器物。
②追问:“古董”在本文还是这个意思吗?
预设1:“古董”在这里指不再有人使用的东西。
预设2:“古董”在这里指过时的东西。
③回顾思考:为什么方帽子会成为古董?
预设1:方帽子戴着不舒服,就被淘汰了。
预设2:有了新的好看的舒服的帽子,方帽子就没人戴了。
④总结: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世界一天天在改变,我们的思想观念也应该跟着转变。
三、深入学习,练习复述
1.小组交流“最意想不到”的内容。
要求:故事中,我们读到了许多的“意想不到”,和小组的伙伴们说说哪一部分内容是你最意想不到的。
2.指名交流。
预设1:没想到这家店只卖方帽子的原因是店主认为方帽子才是好帽子。
预设2:没想到方帽子戴着不舒服,大人还坚持戴,不改变。
预设3:没想到原来那么坚持拥护方帽子的大人最终选择了新帽子。
……
3.指导复述。
(1)要求:读一读,找一找,让你意想不到的内容在课文的哪个段落?
(2)要求: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帮助自己复述这部分内容?
预设1:先填写表格,再借助表格复述。
最意想不到的内容 店主人的表现 儿子的表现
店主人看到儿子戴圆帽子,和自己对着干 大吃一惊
抓起圆帽子,丢在地上 嚷嚷“我要!我要!”
不理他,拾起帽子戴在头上一
溜烟似的跑了
最意想不到的内容 方帽子店 新帽子店
拥护方帽子的顾客们最终选择了新帽子 只有方帽子
没有其他帽子
专卖从不改变的方的好帽子 各式各样的帽子
没有方帽子
专卖各式各样的舒服的好帽子
预设2:复述“大人们戴着方帽子不舒服,却又不肯改变”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抓住人物的想法和语言,用直线画出孩子的疑惑,用曲线画出大人们的回答:
大人们:“我们从来都是做方帽子,方帽子才是好帽子,不能改的。”
孩子们想:圆圆的头为什么戴方帽子呢?圆的不行吗?
大人们:“因为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
(3)学生自主练习复述,教师相机指导。
评价标准:
①是否按顺序将内容表达完整,语句是否前后连贯。
②是否声音响亮、语态大方。
(4)指名复述,师生评价。
4.小结: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帮助我们详细复述故事。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完成本课的“随堂练”。
2.把课文中你最意想不到的内容复述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方帽子店开端——方帽子存在缺点
发展——孩子们试做圆帽子
高潮——新旧两家帽子店较量
结局——方帽子成为古董勇于创新
与时俱进
教学反思
本课文章较长,让学生反复读文不太现实,教师采用分段朗读理解的方式,对于意想不到的部分进行充分练读、复述,效果较好。复述仍然是学生比较轻松解决的问题,对于个别不同意见,孩子们积极踊跃地帮助其纠正。不足之处是课后还须加强读文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