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威尼斯的小艇
语文要素
阅读:
1.能说出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并体会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2.能根据第2自然段的内容说出小艇的特点,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能比较课文和“阅读链接”,了解它们在表达方法上的相似之处。
人文主题
体会作者对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说出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并体会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难点:能根据第2自然段的内容说出小艇的特点,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完成本课预习卡。
2.搜集有关威尼斯及小艇的图片或其他资料。
课时目标
1.认识“尼、艄”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哗”,会写“尼、斯”等15个字,会写“纵横、船艄”等12个词语。
2.能说出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并体会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3.能根据第2自然段的内容说出小艇的特点,并体会“像挂在天边的新月”“仿佛田沟里的水蛇”两处表达的好处。
4.理解课文第2~4自然段与“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之间的关系,体会小艇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学习第1自然段
1.课件出示威尼斯的视频或风光照片。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著名的水上城市在哪里吗?那你们知道哪座城市被人们称为“桥城”“百岛城”吗?一座城市拥有这么多的名字该是多么有趣的事呀!今天,我要去那里走走看看,你们愿意随老师一起前去参观吗?我们现在就出发吧!
2.教师讲解威尼斯的相关资料并出示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小艇的图片,相机板书课题。
提醒学生注意“艇”的写法:“舟”中的一横变为提,不能右出头;“廷”的第二笔横写得长,下面一横写得短。
3.作者简介: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他的代表作品有《百万英镑》《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4.出示第1自然段,指名朗读,说说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相机板书: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
本环节围绕“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这一问题展开,通过对每一自然段内容的初步概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围绕小艇写了什么,为下文理解这些内容与作者要表达的中心之间的关系作铺垫。1.过渡: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有许多纵横交错的大小河道,人们出行主要靠小艇。
2.让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3.组织全班交流。
预设:课文写了小艇的样子、乘坐小艇时的感受、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还有威尼斯人的活动。
(相机板书:样子 乘坐感受 船夫驾驶技术好 人们的活动)
4.学生自学生字,交流识记方法。
(1)教师相机指导易错字,如“艄”读shāo,不要读成xiāo;多音字“哗”在“哗笑”中读huá,在拟声词“哗啦”中读huā。
(2)指导写字。提示学生注意:“翘”字中的“尧”不要多写一点,第六笔竖弯钩要写得长一些;“簇”字第九笔是横折钩而不是撇。
(3)理解词语。如借助图片理解“船艄、船舱”的含义,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雇定、祷告”等词的意思。
三、学习第2自然段,概括特点,品味比喻作用
1.概括小艇特点。
(1)默读第2自然段,圈出描写小艇外形特点的关键词。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概括,并使用恰当的符号圈画,进行批注。
特点一:长、窄、深;特点二:两端翘起;特点三:轻快灵活。
(3)学生运用关键词介绍小艇的外形。
预设:威尼斯的小艇很长,又窄又深,两端翘起,行动轻快灵活。
2.品味比喻作用。
学生自读句子,比较两种介绍方式,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种,并说明原因。
(1)威尼斯的小艇很长,又窄又深,两端翘起,行动轻快灵活。
(2)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预设: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艇的特点。把两端翘起的小艇比喻成新月,富有美感。“田沟里的水蛇”则写出了威尼斯水道的狭窄和小艇行驶时轻快灵活的特点。
设计意图:
本单元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能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作为本单元开篇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在教学时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读到哪些内容有动或静的感觉,这样的表述更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容易被理解,同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体会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3.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要求突出特点,读好比喻句,重点读好“像挂在天边的新月”“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2)男女生合作朗读。男生读小艇的特点,女生读比喻句。
4.追问:哪一句给你静的感觉?哪一句给你动的感觉?这样一静一动的描写好在哪里?
预设:
(1)静的感觉: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
(2)动的感觉: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3)这样一静一动的描写让我们生动地感受到小艇形如新月、动如水蛇的特点,从而充分理解为什么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
四、学习第3、4自然段,体会景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设计意图:
在指导学生读懂每一部分写的是什么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从关注小艇的动态和静态入手,再细读课文,体会这些内容与作者表达的目的,把文章写的是什么与为什么这样写紧密联系起来。1.学生自由朗读第3、4自然段,交流哪些内容给人以动感,并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小艇穿过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桥。
让学生观看小艇“起航”“沿着蜿蜒河道前行”的视频,感受景致的独特,体会“说不完的情趣”。
(2)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急转弯。
引导学生体会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与“主要的交通工具”之间的联系。
①让学生找一找哪些词语说明了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预设:操纵自如、挤过去、平稳、急转弯。
②引导学生抓住“毫不手忙脚乱”“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平稳地穿过”“速度非常快”“还能急转弯”等语句品读,感受船夫在不同情况下的胸有成竹,体会这里的动态描写在表现船夫驾驶技术好的同时,也展现出水城的美和活力。
③提问:写船夫驾驶技术的这部分内容让我们感觉到一种动感,这与“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有什么关系?
预设:正因为小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船夫日日驾驶小艇,才练就了高超的本领。
3.学生齐读第3、4自然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通过对小艇的样子、乘坐小艇的感受和船夫的驾驶技术的描写,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威尼斯的动、静之美。
2.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2)试着通过文中的语句,加上自己的联想,写一写小艇的造型,写清它的特点。
(3)订正本课预习卡。
课时目标
1.学习5、6自然段,体会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理解这部分内容与“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之间的关系。
2.能比较课文和“阅读链接”,了解它们在表达上的相似之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学生听写词语,教师小结指导。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生齐读课文前4个自然段。
4.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威尼斯河道纵横,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人们乘小艇去上学、上班,每一天的生活都和小艇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就近距离接触小艇,认真体会小艇在威尼斯的独特地位。
二、学习第5、6自然段,感受威尼斯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1.学生读第5、6自然段,体会哪些地方让人感受到动态美或静态美。
2.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动的感觉:第5自然段。
①让学生用笔圈一圈:作者写了哪些人坐小艇?他们坐小艇去干什么?
预设:商人、青年妇女、孩子、保姆、老人。做生意、郊游、去教堂、看戏、回家。
追问:想想还有哪些人坐小艇去干什么。(课件出示不同行业的人坐小艇的图片)
课件出示表格,引导学生根据第5自然段的内容完成表格。
人物
,坐小艇,
活动
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每一句话中都写到了小艇?
预设:因为威尼斯是水上城市,人们的这些活动都离不开小艇。
③继续启发学生思考:这里的动态描写让你感受到什么?
预设:这里的动态描写表现出众多小艇灵活穿梭在河道中的样子,生趣盎然,让我们感受到小艇带给威尼斯的活力。
(2)动的感觉: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好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远处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
①引导学生思考:这里的动态描写让你感受到什么?
预设:感受到戏院散场后的热闹、繁华。
②点拨:小艇动,人们也动。从白天到夜晚,小艇都与人们的工作和休闲密不可分,可见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这部分内容与文章的中心是紧密联系的。
(3)静的感觉: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①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段静态描写让你有种怎样的感受?
预设:感到夜晚的威尼斯十分安宁、静谧,就像一幅绝美的画。
②小结:在威尼斯,艇动了,整座城就热闹了;艇停了,整座城就寂静了。威尼斯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③指导朗读:出示夜晚的水城画面,让学生观察月亮、建筑、桥梁、船只的特点,读出它们与水相映相倚的静态美。
3.指导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读出动、静之美。
4.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探讨交流:假如你坐在小艇上游览威尼斯,会有怎样的感受?
预设:船舱里的皮垫子软软的,像沙发一般,非常舒适。小艇在河道上行驶,轻快平稳,灵活自如。水道好似公路,小艇恰如汽车。不同的是,这里没有喧闹的喇叭声和车辆行驶的声音,也没有弥漫在空气中的汽油味,这儿的空气异常清新。小艇的速度非常快,平静的水面被冲出一圈一圈的波纹。两岸如画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坐在小艇里游览风光秀美的威尼斯,欣赏这独有的异国风光,真有无穷的情趣。
设计意图:
在体会威尼斯的静态美和动态美时,不仅要让学生判别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还要结合第5、6自然段的具体内容,理解其与小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之间的联系。5.小结:艇动、艇歇,这一静一动的描写衬托出小艇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威尼斯的动态美还是静态美,都与“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有紧密的联系。
三、总结全文,拓展阅读
1.让学生借助板书说说小艇为什么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预设:威尼斯河道纵横,小艇独特的造型,使它能灵活便捷地行驶。坐在小艇里,有说不完的情趣,船夫的驾驶技术也十分高超。在威尼斯,无论白天还是夜晚,人们的活动都离不开小艇,所以小艇成了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
2.让学生读读课后“阅读链接”,思考:在介绍威尼斯时,三位作家在表达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1)让学生边读边圈画出这两个片段和课文共同写到的内容。
(2)完成下面的表格。
文章
游览途经地
景物的动态美与静态美
作者的感受
《威尼斯的小艇》
《威尼斯》
《威尼斯之夜》
(3)组织学生交流。
预设:课文和“阅读链接”中的两个片段都是按照一定的游览顺序写的,都写了小艇,都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都表达了对威尼斯的独特感受。
四、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完成本课随堂练。
2.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阅读朱自清《威尼斯》和乔治·桑《威尼斯之夜》的全文。
板书设计
威尼斯的小艇重要地位——主要交通工具(总领全篇)
样子特点——独木舟、新月、水蛇
船夫技术好——操纵自如、速度快(具体描述)
与生活有关——人们离不开(动静结合)小艇穿梭往来
水城风情独特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充满了异域风情,学生对此是很陌生的。为此,在上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查找关于威尼斯的资料。上课时,通过播放录像文字介绍什么是水上城市,两头翘起的小艇,石桥,各种各样的建筑,让学生一目了然,这样直观的方式更有效,这也为成功地上好这节课打好基础。
在教学“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这部分,我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学生在自由表达的过程中提高了概括能力。在学生领悟小艇的独特、感受船夫特别好的驾驶技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自己乘坐威尼斯的小艇畅游威尼斯,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领悟、感受到威尼斯独特的异国风情。
在教学“小艇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这一部分时,我采用了表格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小艇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还让学生通过想象生活中还有哪些人会用小艇做什么等来体会小艇的作用。
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把更多的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