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金字塔
语文要素
阅读:
1.能结合两篇短文的内容,说出对金字塔的了解。
2.初步了解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能说出对两篇短文不同表达方式的感受。
人文主题
感受埃及金字塔的雄浑之美,体会作者对金字塔和古埃及人的聪明才智的赞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结合两篇短文的内容,说出对金字塔的了解。
难点:初步了解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能说出对两篇短文不同表达方式的感受。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译、愧”等10个生字。
2.初步了解非连续性文本。
3.能通过比较阅读,找出两篇短文都写了哪些相互印证的内容。
设计意图:
在谈话和交流中,引导学生与自身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激发兴趣,切入主题;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在观看视频后说说自己不同的感受,为比较课文中两篇文本的异同作好铺垫。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组织学生交流:你们见过什么有名的建筑吗?
学生发言,教师相机板书课题:金字塔。
2.课件出示金字塔的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学生交流感受。
3.过渡: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金字塔,不同的人笔下也有不同的金字塔。本课就有两篇课文,分别介绍了金字塔。
4.教师板书两篇短文标题,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后思考:本课的课文有哪些不同于其他课文的地方?初读之下,你觉得两篇文章各有什么特点?
5.小结:《金字塔夕照》是一篇散文,《不可思议的金字塔》则是一篇非连续性文本,文中有文字描述、数据介绍、图表说明、辅助问题等,初读可能会让人觉得内容比较零散,但认真阅读,就会发现篇章之间、语段之间、图文之间都是有一定联系的。(板书:非连续性文本)
二、比较阅读,寻找印证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教师相机点拨易错字。如“遐”和“暇”“瑕”读音相同,可以通过组词“遐想”“闲暇”“无瑕”等进行区分。“湛”和“滥”不能只读右半部分的音。
2.学生读《金字塔夕照》,思考:作者写到了金字塔的哪些信息?
3.指名交流,板书重点。
预设:
(1)金字塔是金色的,在阳光下很美。(板书:颜色——金色)
(2)金字塔位于开罗的尼罗河边。(板书:位置——尼罗河畔)
(3)金字塔很大,十分壮观。(板书:外形——高大如山)
4.学生默读《不可思议的金字塔》,找到与《金字塔夕照》中第1、2自然段内容有关的语句。
预设:
◇建于公元前2600年左右。建成几千年后,世界上才出现比它更高的建筑。
◇用约230万块石材砌成,平均每块重2.5吨左右。整个胡夫金字塔大概有50层楼高,塔基面积相当于126个篮球场那么大。
◇尼罗河被称为埃及的母亲河。它每年定期泛滥,给河两岸带来肥沃的淤泥。金字塔就建在尼罗河的西岸。
设计意图:
在师生合作交流中寻找两篇文本中相关联的信息,在读通读透这些信息的过程中也激发了学生对金字塔建造过程的好奇与阅读兴趣。追问:读了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预设:金字塔不仅又重又大,而且它的高度之最一直持续了几千年之久,真是不可思议!
5.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刚才的对比阅读,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两篇短文介绍的侧重点不一样,但仔细揣摩,就会发现文中所写的一些内容是可以相互印证的。除了刚刚梳理的与金字塔位置、外形有关的信息,请大家继续用自己的“火眼金睛”找一找两篇文本中与金字塔的“不可思议”有关的语句。
6.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相机点拨。
(1)出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
设计意图:
以课题中的一个关键词切入,在比较阅读的思考中启发学生:文章中相互印证的信息不仅可以是“显性”的内容,也可以是“隐性”的情感。①《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中还有哪些地方让你觉得金字塔“不可思议”?快速默读并作批注。
②浏览《金字塔夕照》,用“找相同”的方式,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来印证金字塔的“不可思议”。
(2)小组学习结束后,组织学生交流所找的语句。
教师相机点拨:“不可思议”和“人间奇迹”表达的是两位作者的同一种感受,那就是惊叹。(板书:人间奇迹)
(3)小结:刚才我们又通过比较阅读中“找相同”的方法,找到了两篇文本之间在情感上相互印证之处。
设计意图:
点明方法,鼓励学生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有意识地去运用方法;以问题去总结整节课,为的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完成作业,为下一节课的自主学习做好准备。 三、回顾总结
1.小结:刚才我们围绕两篇文本中金字塔的位置和外形,找到了内容上相互印证之处,这就是比较阅读的一种方式:找相同。(板书:找相同)它能帮助我们打通两篇文章之间的“界限”,从而让我们掌握更全面的信息。
2.引出下节课学习内容:两篇文章还有其他相同之处吗?它们在表达相同内容时所用的语言又有什么不同呢?下节课我们继续通过比较阅读来揭开金字塔那神秘的面纱。
课时目标
1.能说出对两篇短文不同表达方式的感受。
2.尝试推测金字塔的建造过程。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引导学生交流: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金字塔有了哪些了解?
二、合作学习,发现不同
1.学生快速读两篇课文,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2.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两位作者围绕同一类信息,在表达上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和同桌讨论。
设计意图:
回归表达方式的对比,通过讨论、朗读引导学生发现表达方式的不同。(1)出示同桌合作要求:
①找出两篇文章中与金字塔大小、位置或不可思议之处相关的语句,比较着读一读。
②讨论两篇文章在语言表达上的不同之处,说说自己更喜欢哪一种表达。
(2)同桌合作学习后,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小结:对这两篇文章作了更细致的比较后,我们又有了新的发现: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表现同一事物的信息和特点,既可以用主观、优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又可以用直观的数据、精准的语言描述相关的信息。
三、小组合作,猜想推测金字塔是如何建成的
1.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信息猜想推测金字塔是如何建成的。小组展开讨论。
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出示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①阅读第二篇短文旁边的批注,思考批注提出的问题。
②借助文中信息推测古埃及人是怎样建造金字塔的。
设计意图:
基于学生的细致阅读,在寻找印证信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懂非连续性文本所表达的重点内容,并搜寻关键信息,帮助学生建立信息与信息之间的联系,验证自己的推测。 教师相机点拨:课文中共有六个批注,批注1、批注3和批注4提出的问题很难回答,说明了金字塔的确非常不可思议;批注2、批注5和批注6提出的问题,可以借助文章的内容展开大胆的推测。
(2)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
预设:
①古埃及人很早掌握了造船技术,可以用来运输石料。
②尼罗河上游的采石场可能就是用来开采建造金字塔的石料的。
③古埃及人非常聪明,几千年前已经掌握了天文、数学、几何、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为设计建造金字塔提供了条件。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信息,相机点拨梳理。
3.总结:依据现有材料进行推测,金字塔建在埃及郊外的尼罗河边可能是由于附近有采石场,河道运输,交通便利。此外,据说金字塔的位置也和古埃及人的信仰、他们对生死的看法有关。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继续查阅资料。
四、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完成本课随堂练。
2.书写本课生字。
板书设计
金字塔金字塔夕照开阔雄浑的画卷
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景色迷人,引人遐思
不可思议的金字塔地理位置 建筑年代久远
外观雄伟 工艺精湛 设计巧妙
古埃及悠久的文明 取得的成就建筑的奇迹
智慧的结晶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由两篇不同文体的文章组成。第一篇节选自穆青的《金字塔夕照》,主要描写了夕阳下金字塔的雄浑之美以及作者由此引发的万千思绪。第二篇则是一个非连续性文本,学生很容易发现第二篇短文的形式比较特殊,可顺应学生对首次出现的非连续性文本有好奇心的实际情况,由第二篇文章入手展开教学。同时针对略读课文的特点,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辅之以方法指导,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展开学习。
我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围绕“相同点”和“不同点”两个方面展开。其中,抓住“相同点”来寻找文中相互印证的部分是教学的重点,寻找的过程是学生发现文章线索的过程,也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猜想来完善对课文理解、引发阅读兴趣的过程。“不同点”既包含表达方式的不同,也包含文本信息的不同,从中渗透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认识。在阅读中加深体会,并用自己喜欢的语言介绍金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