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手 指 (教案+反思) 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2 手 指 (教案+反思) 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8 13:53: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 手 指
语文要素
阅读:
1.默读课文,能说出五根手指各自的作用。
2.能体会课文语言的风趣,并能摘抄表现出风趣的语句。
3.能由文中的拇指和食指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懂得团结才有力量的道理。
写作:
能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人文主题
懂得团结才有力量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体会课文语言的风趣。
难点:能由文中的拇指和食指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懂得团结才有力量的道理。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完成本课预习卡。
课时目标
1.认识“拇、弦”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拇、搔”等15个字,会写“拇指、接触”等9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五根手指各自的作用。
3.认识大拇指和食指的特点,能由大拇指和食指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谜语,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课题。
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学生猜出谜底后,课件出示手的图片,教师相机板书:手指。
2.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每只手上又都有五根手指,这五根手指我们时时看到,常常用到,却很少有人去仔细观察它们。丰子恺先生就仔细研究过它们,并且把它们想象成具有不同姿态、不同性格的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丰子恺先生的《手指》。
3.学生齐读课题。
4.过渡:丰子恺先生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曾学过他的一篇课文《白鹅》,文章中那只高傲、架子十足的白鹅至今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幽默风趣的语言是丰子恺文章的最大特点,今天,让我们再一次来领略大师的风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完课文后,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指导学生找找文章的中心句,想一想:整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指导本课生字。
(1)相机正音,提示学生注意易读错的字。
(2)学生自主交流写字要注意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
如:“搔”的右上部是“叉”,中间的一点不能遗漏。“貌”的左边是“豸”,中间有两点。“享”不要与“亨”混淆。“仓”不要误写成“仑”。“痒”“庸”是半包围结构,书写“疒”和“广”时要注意横短撇长。
(3)学生练写。
3.组织学生交流。
(1)提问:文章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抓住关键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同时理清课文结构脉络,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预设: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齐读这句话,并画出这句话中的关键词语。
(相机板书:姿态 性格 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
(3)提问:整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发现的?(相机板书:总—分—总)
(4)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
4.小结:这篇文章先总体说五根手指各有不同姿态、性格,然后具体描写了五根手指的作用和特点,最后总结出五根手指团结一致,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的道理。
(板书:大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 小指 团结就是力量)
三、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大拇指的特点
1.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找出描写大拇指姿态和作用的内容。
2.学生用“/”给第2自然段分层。
预设:前两句为第一层,后面几句话为第二层。
教师点拨:作者先写了大拇指的姿态,再写大拇指的作用。
3.让学生圈出第2自然段中作者对大拇指姿态和作用的概括性描述,和同桌讨论。全班交流后,教师相机归纳。
(板书:姿态:算不上美  性格:最肯吃苦,讨巧的事轮不上他)
4.提问: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写生动的?在文中圈画出相关的语句,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
(1)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比人家少一个关节。
①让学生边读边伸出大拇指演示。
②师生共同归纳:作者从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寥寥几语便使大拇指的姿态跃然纸上。
③追问:你脑海中浮现出的大拇指的形象是怎样的?
预设:憨态可掬、老实敦厚……
④小结:一个“他”字让大拇指摇身一变,成为一个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的人物。通篇拟人的手法,突出了丰老先生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2)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叫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顶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了,叫他揿电铃。
①引导学生关注字词。提问:“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顶住”这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提示学生通过实际做动作体会。
预设:这三个词语让我们感受到用的力气大,突出说明大拇指肯吃苦。
②引导学生关注标点。提问:作者在这段话中举了几个事例?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预设:作者连用五个分号,举了六个例子,写出了大拇指的任劳任怨、吃苦耐劳。
③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表达特点:虽然大拇指形状不美,但做起事情来可是尽心尽力。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续用了六个“叫他”写大拇指最肯吃苦。
让学生朗读这段话,读出排比的节奏感和“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等词语的力量感。
(3)讨巧的事,却轮不上他。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给人搔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设计意图:
细读描写大拇指的段落,让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了解大拇指的特点,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特点,随后进行拓展,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可谓水到渠成。①让学生说一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把大拇指不会讨巧写具体的?
预设:作者通过“招呼人”和“给人搔痒”两件事把大拇指不会讨巧写具体了。
②追问:从这两件事又可以看出大拇指具有什么品质?预设:默默无闻、不好大喜功。
5.联系生活,展开联想。
(1)提问:大拇指让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
(2)出示句式,引导学生交流。
大拇指让我联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
预设:环卫工人、建筑工人、矿工……
(3)小结:这些劳动者就像大拇指一样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默默地为社会贡献着。
6.引导学生体会写法。
(1)让学生再读一读写大拇指最肯吃苦的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预设:先概括提出观点,然后通过几个例子说明。
(2)教师小结写法:作者在描写大拇指姿态和作用的内容时,运用的是先概括后举例的方法,把自己的观点阐述清楚的。
四、学习第3自然段,了解食指特点
设计意图:
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课文2、3两个自然段在写作内容、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上的相同点,为第二课时拓展写五官做了写法上的渗透。1.学生默读第3自然段,思考:第3自然段与第2自然段有什么相似之处?
2.全班交流。
预设:
(1)这两个自然段都是从姿态、作用两方面具体展开的。
(2)这两个自然段都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
(3)这两个自然段都运用了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3.布置学习任务:作者是怎么把食指写具体的呢?你觉得有趣在哪里呢?先试着画出有关的句子,圈一圈关键词,再和同桌交流。
4.组织全班围绕文中语句展开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
(1)他的姿态可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线条。
①引导学生理解“窈窕”的意思。让学生查字典,了解这个词的意思是“文静而美好”;再结合插图、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窈窕”是指如中指、无名指和小指那般曲线优美、体态秀丽。
②学生齐读句子,感受食指的形态特征。
(2)他的工作虽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他具有大拇指所没有的“机敏”,打电话、扳枪机必须请他,打算盘、拧螺丝、解纽扣等,虽有大拇指相助,终是要他主干的。
①引导学生交流食指的特点。教师相机归纳。
(板书:工作复杂 机敏)
②指导学生理解“秽物”的意思是肮脏的东西。
③提问:大拇指是吃苦耐劳的,那食指工作的“复杂”表现在哪儿?
预设:食指不光出力,还敢于探险,不怕受伤、牺牲。
④指导朗读:“全靠”“都要”“最多”等要加重语气,略显夸张地表现出食指的勤奋卖力。
5.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从哪里感受到了作者语言的风趣。
6.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展开联想。
出示句式:食指让我联想到了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设:消防员、军人……
五、小组合作,归纳其他三指的姿态和作用
1.教师明确要求,引导学生自学课文第4、5自然段。
(1)默读第4、5自然段,找出写其他三指姿态和作用的内容,在文中圈出来。
(2)圈出作者的观点,想一想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观点说清楚的。
2.学生交流反馈。
3.组织学生讨论,尝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其他三指的特点。
预设:
(1)中指:养尊处优、好大喜功、徒有其表……
(2)无名指、小指:能力薄弱、喜欢享乐……
六、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今天我们了解了大拇指和食指的姿态和作用,体会到了作者风趣幽默的语言。其他手指又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下节课来继续学习。
2.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词语。
(2)订正本课预习卡。
课时目标
1.能体会课文语言的风趣,并能摘抄表现出风趣的语句。
2.能由文中的拇指和食指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懂得团结才有力量的道理。
3.能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交流讨论,体会风趣的语言
1.小组讨论,说说文中哪些地方让你觉得有趣,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
预设1:“曲线优美”一般是形容女子体态的,作者却用它来描写中指的样子,而且还说中指“养尊处优”,特别形象、生动。
预设2:把中指和食指、无名指之间的关系比喻成关公和关平、周仓,把手指比作人的写法很新颖,又很贴切。
预设3:写食指工作复杂时,作者用了“全靠”“都要”“最多”等词语,语气很强烈,有点夸张,但是读起来很有趣味。
点拨:作者的语言很幽默,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描述得是否合情合理而又新颖有趣?
3.小结:丰子恺先生不仅是文学家,也是画家,他从手指中敏锐地捕捉到了我们没有发现的地方,他幽默的语言不仅引人发笑还引人深思。
二、读第6自然段,把握文章主旨
1.学生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思考:作者说“手上的五指,我只觉得姿态与性格,有如上的差异,却无爱憎在其中”,你觉得作者到底对五指有没有爱憎呢?
2.布置小组学习任务:默读第2~5自然段,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和同学交流你的理由。
3.全班交流。
预设:
(1)对拇指:
①“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从“最”字能体会到作者很赞赏拇指的吃苦耐劳。
②从一连串的举例中能看出作者觉得生活中方方面面都要用到拇指,拇指出力最多。
③从“讨巧的事,却轮不上他”一句,能体会到作者似乎是在为拇指打抱不平。
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读出排比句的节奏感,试着读出赞美的语气。
(2)对食指:通过“全靠他”“都要他”“最多”“必须”这些词,我感到作者觉得食指在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能耐特别大。
点拨: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写食指与拇指对比的句子,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让学生体会到这样写更能突出食指的能力强。
(3)对中指:
①从“……名义上……实际……”和“……好像……其实……他只在旁略为扶衬而已”等句子中,能看出作者觉得中指有些名不副实。
②“养尊处优”一词含有一些贬义,从中能看出作者对中指不像对食指、大拇指那么赞赏。
(4)对无名指和小指:从“无过于”“……只是……而已”“附庸”这些词中体会到作者觉得无名指和小指能力非常薄弱,但同时也肯定了他们在丝竹管弦等事情上的重要性。
4.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真的只喜欢大拇指、食指,不喜欢另外三根手指吗?如果不喜欢,为什么还要用这么新颖、活泼、有趣的语言来描述他们呢?进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正话反说”的调侃语气,所以作者说“手上的五指,我只觉得姿态与性格,有如上的差异,却无爱憎在其中”。
5.追问:作者为什么说他对五指没有爱憎?引导学生结合第6自然段的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
预设:因为如果五指团结一致,就可以弥补不足,发扬所长,就根根有力量,根根都是缺一不可的,那么就自然没有强弱、美丑之分了。
6.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有没有和大拇指、食指相似的人?全班交流。
7.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作者写五指要成为一个拳头、根根都有用,实际上是想表达什么?
预设:实际上是要表达如果生活中各有所长的人能团结起来,就会人人都有用,在团结中获得更大的力量。
8.让学生用一个成语、一句名言或俗语概括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
预设:团结就是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心齐,泰山移。
设计意图:
从确定小练笔内容入手,引导学生明确中心,进而迁移课文的表达方法,并通过自评和互评,让学生在仿写活动中逐步习得方法,真正提高写作能力。三、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1.过渡:手指本是寻常之物,作者却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和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他们各自鲜明的特点,把他们写得灵动鲜活,富有趣味。除了手指,其实我们身上还有很多器官也很有意思,比如“五官”。我们也可以模仿课文的写法,写写它们的样子和特征。
2.写前指导,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五官是指哪些器官?
(2)这五个器官分别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3)如果把某个器官当作人来写,你想写它的什么特点?是想称赞它,还是嘲讽它?引导学生确定练笔的内容和要表达的中心意思。
(4)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确定的中心意思,想想有哪些例子可以列举。
3.让学生选择五官中的一个,写一段话。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写小练笔时要注意用词恰当、语句通顺。
4.学生完成小练笔后,教师出示评价标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评价标准:(1)中心意思是否明确。
(2)举例是否合理。
(3)用词是否恰当,语句是否通顺。
5.小组交流,同学间互相评价。
6.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四、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课后修改小练笔。
2.完成本课随堂练。
板书设计
手指总述——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分述大拇指:形状不美 吃苦耐劳
食指:直直落落 不怕牺牲
中指:相貌堂皇 略为扶衬
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 能力薄弱
总结——合为拳头力量大五根手指各千秋
团结一心力量大
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课文,在理解大意的同时也了解了本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其次,在品读环节,通过细读品析,着重让学生体会作者语言的幽默性和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旨在渗透写作方法。最后,通过小练笔的形式让学生学以致用,写自己的某一器官,可模仿本文的写作方式。通过学习、交流,五根手指的特点学生容易把握,因此我把重点放在表达方法的体会上。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这组课文表达感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