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童年的发现
语文要素
1.默读课文,能说出“我”关于人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人是从哪里来的等问题的“发现”,以及“我”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2.能找出自己觉得有趣的部分,结合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人文主题
体会儿童求知若渴、寻根究底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能找出自己觉得有趣的部分,结合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预习要求
1.完成本课预习卡。
2.结合课后习题,默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导入:说说在你的童年时光中曾有过一些什么“发现”。
板书:童年的发现。
2.出示作者名字:费奥多罗夫。
3.全班齐读课题。
二、借助学习提示,自主阅读课文
设计意图:
课文篇幅较长,教师要给学生充分静心读文的机会,借助学习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1.出示学习提示,让学生默读课文,把握大意。
(1)提问:“童年的发现”是什么?
(2)追问:对于“我”的这个“发现”,你有什么看法?
2.学生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说一说:“我”对自己的“发现”,自我感觉怎么样?
三、指导生字
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引导学生自主交流识字方法,教师相机指导易错字。
(1)“嘿”是语气词,要结合语境读出它的语气。
(2)“祸患”可以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如“祸害”“患难”。
(3)“窘”是后鼻音,读的时候需要注意。
3.教师点拨重点词语的意思。
四、解密“发现”的过程,交流有趣的部分
1.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我”是怎样获得“童年的发现”的,和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1)提示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2)让学生试着用概括的话说一说“发现”的过程。
提示:如果学生概括有困难,或者说得不够简洁,教师可以先示范,再让学生模仿。如果学生概括有遗漏,教师要提示学生再读一读课文。
2.全班交流“发现”的过程,师生共同提炼关键词语。
(相机板书:梦中飞行—求教老师—大胆想象—得出结论)
3.追问:得出结论之后,“我”是怎样想的?因为这个“发现”,“我”遭遇了什么?
4.小组合作,交流课文中有趣的部分。
(1)学生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教师提示学生读出“我”自豪又有点儿打趣的语气,体会课文的风趣。
(2)学生默读课文,在自己觉得有趣的部分旁作批注。
(3)小组交流,结合批注说说自己有什么感受,为什么觉得这部分有趣。教师巡视指导。
5.全班交流体会,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
(1)关于梦中飞行的描述特别生动、具体,好像真的飞起来了一样,很有意思。
(2)“我”被老师轰出教室的时候,心理活动特别丰富,一会儿想到同学要是知道了自己的“发现”一定会哄堂大笑,一会儿想到自我安慰的理由,充分体现了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追问:“还不笑塌房顶”体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进一步追问:“我”是怎样自我安慰的?“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点拨:在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因有重大发现而被驱逐、迫害的科学家为数不少。“我”把自己和这些伟大的科学家放在一起说,是一种夸张、自嘲的表达,这也是风趣幽默的一种体现。
6.让学生比赛朗读课文中自己觉得有趣的部分,看谁更能读出“我”的语气与心情。
7.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在你的童年时光里,有没有过什么“发现”?
五、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童年的发现”,让我们了解了“我”童年时的一件趣事。通过交流,我们发现,无论是内容还是语言,课文都显示出一份童真、童趣。
2.完成本课随堂练。
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概述发现——胚胎发育规律
发现过程梦中飞行,产生疑惑
询问老师,加重好奇
观察思考,得出猜想
证实猜想——发笑受罚求知若渴
大胆探究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充满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课题中的“发现”一词是本文的文眼,我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疑问,然后进行梳理,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在教学中,我为了突出重点,从“发现”入手,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把握“发现”是什么,进而围绕“发现”精读课文。在设计环节时,总体思路为“总—分—总”式,即先引导学生在读文时整体把握“发现”的过程。在学生交流表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发现过程分为三步,即梦中飞行、寻求解答、大胆猜测。在此基础上再分别从三方面引导学生理解,重点通过有感情朗读、理解重点词句、理解把握作者的“发现”过程,并适时渗透作者求知欲强、好奇心重的特点。最后再反过头来回顾整个发现过程,感受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