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说课课件(第一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最后一课说课课件(第一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3-13 21:27: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最后一课
知识目标
情感目标
能力目标
学情分析
重点
难点
朗读教学法
小说四步分析法
A、整体感知
B、情节
C、人物形象
D、环境
检查预习情况
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
整体感知
踱来踱去 郝 叟 懊悔
惩罚 钥 匙 祈 祷 哽
督学 膝头 小 弗 郎 士
duó hǎo sǒu ào
chéng yào shi q d o g ng
dū xī fú láng
词语积累:
歌声悠扬动听。
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愿望的一种仪式。
声气阻塞。
宛转:
祈祷:
哽 :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老舍 《 猫城记》
在亡国的时候才理会到一个“人”与一个“国家”相互的关系是多么重大!
作者
写作背景
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他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写有12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
都德(1840~1897),法国小说家。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并以此在法国文坛上享有“著名小说家”的声誉。
小说的情节很简单,它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写作背景
听录音,思考本文主要人物有哪些?
(小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
“最后一课” 的特殊含义是什么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哪些情感?
最后的教书生涯;
最后的学习自己母语的机会
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无限依恋之情;
对祖国语言的无比珍视之情;
对侵略者的无限痛恨之情;
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
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一、上课路上
二、上课前
三、上课中
四、下课后
以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发展情节,可把文章分为:
(1-6)
(7-10)
(11-23)
(24-29)
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
第一阶段 幼稚、怕提问
第二阶段 疑惑、诧异
第三阶段 难受、懊悔
第四阶段 悲愤、懂事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
以“新老师”为题,想象一下新的德语老师来上课时小弗朗士的表现和心理活动,写一段文字。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线

心理
情节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