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诗歌的形象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能力目标:学习知人论世等诗歌鉴赏方法,品味诗歌情感
情感目标:感受先贤对国家的挚爱和对理想的执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形象及表现手法的运用,品味诗歌情感
2学习知人论世、抓关键词的诗歌鉴赏方法
3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4感受先贤对国家的挚爱和对理想的执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难点:
1知人论世、抓关键词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2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有一位老人临死前给自己的儿女留下了一段感人肺腑的遗言,即今天我们看到的传诵千古的名诗《示儿》
(请同学们背诵)这位形容枯槁,行将去逝的老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念念不忘的不是钱财,而是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念念不忘的是北伐和收复失地。他就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陆游。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近早已步入人生暮年的陆游,品读其血和泪凝聚的一段文字(《书愤》)。
二板书课题:书愤陆游
三明要求:
(一)交代高考诗歌鉴赏的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要求具体到此诗,本诗歌的学习目标: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诗歌的形象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能力目标:学习知人论世等诗歌鉴赏方法,品味诗歌情感
情感目标:感受先贤对国家的挚爱和对理想的执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交代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品情感
四诵读感悟—----读“愤”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么我们就先来读读,看能不能读出诗歌中抒发的情感?
(男生女生各一名,请一生评价。)(齐读,读出“愤”情)
五合作探究-------品“愤”
(一)讨论一:你是如何读出“愤”情的?也就是你运用了什么方法?
(自由讨论,互相交流)
1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思考:如何迅速地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情感?运用了什么方法?
2思考:具体到本诗的赏析可运用哪些方法?
(学生回答)
(二)讨论二:你是如何品出此种“愤”情的?
1标题:“文眼”
2作者,知人论世: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南宋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词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出生的第二年就发生了“靖康之难”。由年代可看出,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疯狂的侵略者),下马草(快速地写)军书”的壮志。
而南宋偏安于淮水以南,南宋与西夏和金朝为并存政权。可以说周边各民族政权对南宋虎视眈眈。可以说南宋(1127年—1276年)是中国历史上疆土面积最少的朝代,这与当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对金称臣纳贡,无所作为是离不开的。(穿插地图,诗歌)
联系:题临安邸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人活七十古来稀”在家闲置多年的陆游,在自己人生暮年1186年(61岁),面对历史的秋意,时代的风雨,艰难的现实,他用自己的血和泪凝聚了一段文字(《书愤》),书写了对时代的“愤”情。
3关键词:
早年“气如山”。
“气如山”比喻夸张手法言其壮志。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气冲云天,豪气如山,诗人的报国之志如山一样雄壮,如山一样坚定,如山一样不可动摇。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这是暗写他欲图恢复失地。
晚年“空”“已”
正如歌词所唱的“我曾经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的行囊”。希望越大,失望越多。早年的陆游意气风发,可到头来,落得个两个字“空”“已”。
“空”字形象地写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透露着无尽的悲凉。
“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衰老的悲愤之情。
是什么原因导致作者的“空”“已”?
联系时代背景,回答"世事艰"具体指什么?
“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恢复中原之事甚为艰难,它究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抗金骨干,却正因为此被汉奸秦桧等民族败类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岁。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样的世道让爱国者扼腕,捶胸顿足、义愤填膺。因此“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对敌人妥协退让,对爱国志士排挤打压。抗金复国的历程是如此的艰难。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它是诗人“愤”的根源。
4意象:
名句赏析:此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有什么作用?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此联对仗工整,不用动词,不用虚词,只用六个名词组接,纯意象的组合,描画白雪皑皑,秋风萧萧,万马奔腾战船横空的战争场面。
思考:这种表现手法,在他之前极其少见,在他之后就较为常见了。可联系我们所学有哪些?
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如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
5表现手法:
①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
“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②用典巧妙不留痕迹。
有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自许为"万里长城"的典故。
诗人用典明志,点明诗人之志。陆游曾以南朝宋代的大将檀道济自比,以捍卫祖国、扬威边疆的名将期待自己。“塞上长城”,是他毕生的抱负。希望能像他的样建功立业。可是几十年过去了,虽然没有如檀道济的被冤杀。但因主张抗金,多年被贬,大志落空而年华已老,何等悲怆?几十年的实践,唯一的收获是证明了“世事艰”,就是昏庸的皇帝和奸臣误国。)
有诸葛亮上表后主刘禅,出师北伐的典故。
一方面,“谁堪伯仲间”,含蓄地谴责了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用典暗讽当朝。
另一方面,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这和陆游的思想愿望是一致的,所以陆游在诗中尤为感念和敬仰。心念武侯,高山仰止。诗人以诸葛亮自况,以此自勉,道出了诗人要效仿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诸葛亮,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三)明确“愤”情,把握人物形象,归纳主题:
1思考: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找诗中字眼回答)
所愤之一“世事艰”。所愤之二“空自许”。所愤之三“鬓先斑”。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这愤自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愤”就是悲愤,激愤,愤慨。四联56个字,无一“愤”字,却句句皆是“愤”。
2人物形象:早年血气方刚、豪情壮志晚年有志难伸,意志坚定
3思考:这首诗被称为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请找出诗歌中陆游的情感经历。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板书:
书愤
陆游
豪情
渴望
愤慨
小结: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他渴望从戎,建功立业,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同时也感受到了他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怆心情。虽壮志未酬带来了悲愤,但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四)背诵。
六拓展延伸:
1讨论:
阅读下面陆游的《诉衷情》一词。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思考:此词抒发了什么情怀?你是运用什么方法品读的?(请生回答)
2思考:《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
诗歌鉴赏时,尤其要注意“知人论世”方法,在做诗歌鉴赏题时理解诗作,不能离开对诗人的品读,对历史的了解。实际上,就是在读中国社会发展史,读中国文化发展史,读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3思考:爱国之情是贯穿文学领域的永恒的主题。在我国文学史上还有哪些我们最熟悉的人?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4齐唱 《中国心》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