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书愤》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书愤》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8 13:04: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书愤》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主旨,了解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
2.通过诵读,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
3.理解诗人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悲愤情怀和壮心不已的爱国热情。
重点:理解诗歌主旨,了解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
难点: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准备:PPT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营造氛围
爱国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逢国家危亡之秋,这类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个优秀传统,并把它发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今天,我们就走近爱国诗人陆游,学习他的《书愤》。
二、初读诗歌疏通诗意
1、解题
题目“书愤”怎样理解?------书写心中的不平、愤慨。
书:书写。愤:心中的不平、愤慨。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自由朗读诗歌,要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和情感。
诵读指导: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三、品读诗歌整体感知
诗歌题目为《书愤》,概括作者在诗歌的每一联书写了哪些内容?
首联: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颔联: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颈联: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尾联:敬仰诸葛亮,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四、精读诗句了解手法
这首诗你最欣赏哪一联?请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从情感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1.首联:“世事艰”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困难重重,和下文“空自许”相呼应。“气如山”用比喻手法写出收复祖国山河的气势如山一样雄壮坚定,不可动摇。
2.颔联:特点在于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意象的叠加描绘出战场的画面:雄关秋风立战马,雪夜渡口列战船。营造了一种浓重的战争氛围,没写战争场面而战争确实存在。楼船、铁马、雪夜、秋风给人以战争的悲壮苍凉感。
3.颈联:陆游曾以“塞上长城”自许,可见其少时,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的磅礴大气,“空自许”是对偏安一隅的投降派的愤怒控诉和强烈指责。只是比起年少时的意气奋发,如今诗人年迈体衰,双鬓斑白,然而当年的壮志却还未完成,和首联对比,不仅是早年和晚年的对比还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
4.尾联:用典明志。《出师表》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明自己为国为民的心志,诗人在这一联诗歌中不仅传达了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仰和崇敬之情,还表现出对祖国的热爱和效忠国家的坚定志向。
小结:意象叠加、对比、用典。
五、合作探究体会情感
请思考作者为谁而“愤”?“愤”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为国为民而愤: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为朝政而愤: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为自己而愤: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小结:“愤”是全诗的意脉。作者对恢复中原的向往,对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悲情愤慨,体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这也是这首诗的主旨。
六、拓展思考升华主旨
《书愤》所反映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词人的作品思考。
1、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2、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三位诗(词)人,他们的志向都是一致的,陆游是“中原北望”“心在天山”、辛弃疾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岳飞是“为功名”。“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而他们的遭遇也惊人的相似,陆游是“已先斑”“鬓先秋”、辛弃疾是“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甚至直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国。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因此《书愤》这首诗有强烈的时代意义。
七、课堂小结
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他诗歌的灵魂。渗透诗歌的爱国情怀也是他赢得了后世的敬仰。
八、作业
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
《书愤》学情分析
进入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难度越来越大。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高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象的相差甚远。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
这就要求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在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的基础上,从诵读入手,大声朗读,带着感情朗读,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了解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主旨,理解诗人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悲愤情怀和壮心不已的爱国热情。针对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回答,更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书愤》效果分析
在《书愤》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的基础上,从诵读入手,大声朗读,带着感情朗读,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教学过程中,极力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了解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主旨,理解诗人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悲愤情怀和壮心不已的爱国热情。让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回答,更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掌握了一定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书愤》教材分析
《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诗人通过追述早年报国壮志和抗金斗争的豪迈生活,抒发了自己年华空老、壮志难酬的悲愤,批判了主和派投降误国,表现了诗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中规定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这两种方法是相辅相成的,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其时代,可以更好地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首联:“世事艰”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困难重重,和下文“空自许”相呼应。“气如山”用比喻手法写出收复祖国山河的气势如山一样雄壮坚定,不可动摇。
颔联:特点在于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意象的叠加描绘出战场的画面:雄关秋风立战马,雪夜渡口列战船。营造了一种浓重的战争氛围,没写战争场面而战争确实存在。楼船、铁马、雪夜、秋风给人以战争的悲壮苍凉感。
颈联:陆游曾以“塞上长城”自许,可见其少时,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的磅礴大气,“空自许”是对偏安一隅的投降派的愤怒控诉和强烈指责。只是比起年少时的意气奋发,如今诗人年迈体衰,双鬓斑白,然而当年的壮志却还未完成,和首联对比,不仅是早年和晚年的对比还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
尾联:用典明志。《出师表》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明自己为国为民的心志,诗人在这一联诗歌中不仅传达了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仰和崇敬之情,还表现出对祖国的热爱和效忠国家的坚定志向。
“愤”是全诗的意脉。《书愤》所反映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
《书愤》评测练习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主旨,了解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
2.通过诵读,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
3.理解诗人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悲愤情怀和壮心不已的爱国热情。
一、知人论世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二、解题
题目“书愤”怎样理解?
三、品读诗歌整体感知
诗歌题目为《书愤》,概括作者在诗歌的每一联书写了哪些内容?
四、精读诗句分析手法
这首诗你最欣赏哪一联?请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从情感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五、合作探究体会情感
请思考作者为何而“愤”?“愤”的原因是什么?
六、拓展思考升华主旨
《书愤》所反映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词人的作品思考。
1.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2.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参考答案
二、书愤------书写心中的不平、愤慨。
书:书写。愤:心中的不平、愤慨。
三、
首联: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颔联: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颈联: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尾联:敬仰诸葛亮,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四、
1.首联:“世事艰”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困难重重,和下文“空自许”相呼应。“气如山”用比喻手法写出收复祖国山河的气势如山一样雄壮坚定,不可动摇。
2.颔联:特点在于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意象的叠加描绘出战场的画面:雄关秋风立战马,雪夜渡口列战船。营造了一种浓重的战争氛围,没写战争场面而战争确实存在。楼船、铁马、雪夜、秋风给人以战争的悲壮苍凉感。
3.颈联:陆游曾以“塞上长城”自许,可见其少时,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的磅礴大气,“空自许”是对偏安一隅的投降派的愤怒控诉和强烈指责。只是比起年少时的意气奋发,如今诗人年迈体衰,双鬓斑白,然而当年的壮志却还未完成,和首联对比,不仅是早年和晚年的对比还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
4.尾联:用典明志。《出师表》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明自己为国为民的心志,诗人在这一联诗歌中不仅传达了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仰和崇敬之情,还表现出对祖国的热爱和效忠国家的坚定志向。
小结:意象叠加、对比、用典。
五、
为国为民而愤: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为朝政而愤: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为自己而愤: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六、
这三位诗(词)人,他们的志向都是一致的,陆游是“中原北望”“心在天山”、辛弃疾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岳飞是“为功名”。“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而他们的遭遇也惊人的相似,陆游是“已先斑”“鬓先秋”、辛弃疾是“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甚至直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国。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因此《书愤》这首诗有强烈的时代意义。
《书愤》课后反思
我通过讲《书愤》这节课希望能以情激趣、以疑促思、以议探幽、以练提能,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
在教学过程中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解释题目,提纲挈领。让学生作出解释并理解题意后,提纲挈领地抛出问题,这首诗题目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哪些事而“愤”?造成诗人“愤”的根源又是什么?作者用了什么手法“书愤”?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以疑促思,以议探幽,合作交流”的环节中来。三个问题,集中体现了高考中“诗歌鉴赏”的考点。
注重学法的指导,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指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感受作者追述的早年报国壮志和抗金斗争的豪迈生活,理解他年华空老、壮志难酬的悲愤,批判了主和派投降误国,表现了诗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授之以渔”便于学生在以后的诗歌鉴赏中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至于无章可循。
但是本节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在教学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该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
《书愤》课标分析
《书愤》这首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文本第一单元。我设置的学习目标是通过诵读,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了解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主旨,理解诗人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悲愤情怀和壮心不已的爱国热情。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中规定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这两种方法是相辅相成的,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其时代,可以更好地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能够感受作者追述的早年报国壮志和抗金斗争的豪迈生活,理解他年华空老、壮志难酬的悲愤,批判了主和派投降误国,表现了诗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